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孟浩然的诗有哪些?孟浩然的诗集评点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上涨与岸齐平,空明清澈蓝天碧水难分。
云梦泽上雾气弥漫蒸腾,波涛澎湃摇撼岳阳古城。
想要渡江可惜没有船只,闲居隐卧有愧英明朝廷。
坐看江上垂竿钓鱼的人,自己是空有羡慕的心情。
【评点】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通过浩瀚的湖水、蒸腾的水汽、澎湃的波涛等景色,表现洞庭湖的水天一色、汪洋壮阔。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诗题中的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将本诗献予当时的丞相张九龄,以求录用。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诗的前两联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景象,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首联写洞庭湖的汪洋浩瀚,水天相接,容纳百川。颔联写洞庭湖的水汽和烟波,烟波浩渺,润泽万物。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出湖水的澎湃有力。在湖波的激荡下,湖滨的岳阳城也变得不安起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充满活力。
后两联即景生情,抒发诗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出诗人急于出仕的决心。颈联是诗人向张丞相表明心事,说明自己欲仕无门:诗人面对浩渺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无人引荐,正如渡湖人没有船只一样。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诗人闲居无事,碌碌无为,感到非常羞耻,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之后,诗人在尾联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指张丞相。尾联的意思是:张大人,我非常钦佩您能出来主持国政,可惜我只是一介平民,不能追随您左右,为您效劳,只能在此徒然地表达对您的钦慕之情。诗人巧妙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表达倾慕之情;而且,“垂钓”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但只要仔细品味,读者很容易就能体会出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全诗写景气象宏大,波澜壮阔;抒情不露痕迹,实乃妙作。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间之事有兴有衰,日往月来从古到今。
江山遗留名胜古迹,我们今天又来登临。
水落江浅露出鱼梁,秋来天寒梦泽更深。
羊公遗碑至今尚在,读罢碑文泪湿衣襟。
【评点】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览古抒怀的诗。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他曾对同游者喟然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政绩斐然,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他建碑立庙。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首山,看到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对照自己空有抱负不得施展的处境,触景生情,泪下沾襟,吊古伤今,感慨颇多,便写下本诗。全诗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悲愤和哀伤。诗题中的岘山在今湖北襄樊。
首联,诗人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点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感慨:人间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朝代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便分古今。
颔联紧承上联。“江山留胜迹”承“古”,“我辈复登临”承“今”。诗人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颈联写诗人登山之所见。诗人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瑟。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辽阔的水泽之地,一望无际,故称“深”。诗人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既表现出时序,又烘托了自身伤感的心情。
尾联抒发感慨。一个“尚”字,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诗人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他为国效力,为民谋福,所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二者鲜明的对比,令人伤感,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从内容上看,本诗的前两联是“说理”,后两联又转为“写景”,描写形象生动,暗含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因而,本诗依然是“诗人之诗”而非“哲人之诗”。从语言上看,本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语淡意浓,富有情趣。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静卧林中忧愁春天将尽,拉开帷幕观看野外风华。
忽然遇见上天遣来使者,邀我来到仙人赤松子家。
炼丹炉灶刚刚开始生火,山上仙桃正好吐蕾开花。
假若能够永葆青春容颜,还怕什么醉饮山中流霞。
【评点】
本诗描绘了诗人在梅道士山房宴饮的情景。诗人巧妙运用仙家典故和术语,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道家生活的特色,抒写了诗人自身潇洒闲适的心怀。诗题中的梅道士,生平不详。山房指道士居处。
首联写诗人静卧在林中为春天即将远去而忧愁,于是拉开帷幕观看野外的风景。此时的诗人愁苦不堪,不知道该如何挽留这即将逝去的春光,只能抓紧时间,尽情观赏暮春时节的美景。这时,梅道士派人送信来邀请他去做客。对诗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颔联中的“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一种能送信的鸟,用在此处旨在表现诗人的愉悦心情。“赤松子”也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梅道士。
颈联写了诗人在梅道士家的所见:炼丹炉灶刚刚生上了火,山上的仙桃正好吐蕾开花。“仙桃开花”是诗人的想象,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美好心情。同时,诗人对神话传说的借用,不仅能为全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更能体现道士生活的闲逸,切合诗题。尾联写诗人与梅道士开怀畅饮,相谈甚欢,于是诗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仙酒能够永葆青春容颜,又何必要借此一醉呢?这里含有戏谑的意味,实际上,诗人是说青春不可能永驻,至于脸上透出的红润,不过是多喝了几杯而已。“何惜醉流霞”一句用语巧妙,看得出来诗人已经参悟了“餐风饮露,不食五谷”之道家境趣。
本诗格调明快,一气呵成,流畅爽朗,表现了诗人洒脱的气度和对梅道士亲密友好的感情。诗中真实的感情与浑然的笔法正相吻合,形成一种语淡而情深的醇厚风格。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好朋友备办了丰盛饭菜,邀请我来到他郊外农家。
近看层层绿树村边环绕,远望巍巍青山城外横斜。
开窗面对着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谈论农事桑麻。
待到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相聚饮酒欣赏菊花。
【评点】
本诗为田园诗名篇,写诗人应友人之邀来到田家小饮的生活情景,既描绘出了一幅闲适恬静的乡村图画,又表现出诗人情趣的高雅和朋友间友情的淳朴。全诗朴实无华,清新隽永,自然流畅。
首联,诗人平铺直叙,用极其朴素的文字,写了友人的热情相邀。友人以“鸡黍”相邀,既显田家之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往往更容易打开彼此心扉。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奠定了全诗平静自然的基调。
颔联写乡村的自然风光。诗人先画近景,“合”字足见树木之多;再绘远景,“斜”字足见青山之远。诗人走进村里,顾盼之间全是清新的美景:绿树层层环抱的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清淡幽静。此处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让人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颈联写朋友间的开怀畅饮。“场圃”、“话桑麻”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正是因为处于“故人庄”这样的环境中,所以宾主打开轩窗,临窗举杯,“把酒话桑麻”。“开轩”也似乎是不经意写入诗的,但有了颔联两句对村庄外景的描绘作铺垫,也就毫不突兀。诗人与友人坐在屋里,饮酒交谈,打开轩窗,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绿树、青山、村舍、菜圃、桑麻,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出现在读者面前。本联只写把酒闲话,却能反映出自然环境与诗人心情的契合,表现出人的惬意。
尾联,诗人因为被这种农家生活深深吸引,真率地表示待到重阳日,还来赏菊痛饮。淡淡两句,故人款待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欢愉,两人相处的融洽,跃然纸上。诗人写重阳再来,自然流露出了对村庄和故人的恋恋不舍,从侧面烘托出乡村生活的美好。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次并不十分丰盛的招待,在诗人的笔下竟被渲染得如此诗情画意。本诗描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使用的是近乎直白的语言,叙述的层次也完全是顺其自然,表达的情感也是淡淡的,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一致。全诗恬淡亲切而不肤浅枯燥,平淡之中见深情。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评点】
孟浩然四十岁时来到长安,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他虽因太学赋诗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可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很不高兴,说:“先生以前未曾求仕,我也没有弃先生而不用,怎么能这样诬陷我呢?”此后孟浩然一生未得录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感伤、愁闷和寂寞。诗题中的南山指岘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市城南。
诗的首联是诗人的自伤之词。“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非常失望,这两句自怨自艾之语将他内心的矛盾、失意尽数道出。
颔联详细描述诗人失意的原因。“不才明主弃”中,“不才”既是谦辞,又是自嘲之语。诗人本来才华横溢,但是却不被赏识,壮志难酬,良马未遇伯乐,抱怨也无济于事,只能用这两个字来自嘲。“多病故人疏”一句更为委婉,表面说自己因为“多病”而疏离了友人,实际上是在埋怨友人不肯引荐,不肯为自己出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另外,古代“穷”、“病”相通,诗人在此是用“多病”暗示自己“途穷”。
颈联是诗人忧虑焦急心情的写照。“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用拟人手法,以“催”、“逼”二字修饰,表达了自己不想布衣终老却又无计可施的复杂情绪。
尾联紧承颈联。正是因为愁绪难以排遣,诗人才“永怀愁不寐”,极言内心之苦闷。“松月夜窗虚”则别出心裁,看似写景,实为抒情:窗外月空空蒙,与诗人空虚寂寥的心境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将庭院的空虚、月空的空虚、内心的空虚、仕途的空虚等等,尽数包容,真是妙笔生花。
本诗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诗人运用了双关、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一字、一句就可能表达数层含义,使诗句意蕴悠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诗人绝佳的炼字功底。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难以为生。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老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年岁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评点】
本诗是孟浩然滞留长安寄给远上人的诗。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诗题中的秦中在这里指京城长安一带。上人是对僧人的称呼。
首联从正面写“所欲”。诗人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诗人用形象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
颔联“北土非吾愿”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此句表明了诗人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诗人用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诗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两句诗正反相对,以“北土”对“东林”,以“非吾愿”对“怀我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更能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想。
颈联描绘了诗人滞留长安时的处境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明他花完了旅费,已经陷入穷困潦倒的局面;“壮志逐年衰”,则体现出他心灰意冷的情绪。这两句对偶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尾联写“凉风”、“蝉鸣”。诗人描写这些秋天的景物,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秋风萧瑟,蝉鸣声声,令人容易心生伤感。况且当时诗人身在长安,旅资耗尽,做官无门,面对这样的景色,怎能不“益悲”呢?
许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借物抒情,很少直接抒情。因为感情过于抽象,难于直接抒发。本诗却一反常法,诗人通过“苦无资”、“非吾愿”、“怀我师”、“益悲”等满怀感情的语句直写心中的忧郁和愁绪。这种白描的手法使感情表达更为直接,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悲伤,也因此更能打动人心。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山色昏暗静听猿声悲愁,江水在黑夜里湍急奔流。
两岸落叶在秋风中呜咽,明月映照江上一叶孤舟。
建德不是我的家乡故土,想起旧友深深怀念扬州。
还是将我两行怀乡热泪,寄给海西边遥远的朋友。
【评点】
这首旅中寄友诗,是诗人乘舟离开长安漫游江淮,夜宿在桐庐江时怀念扬州友人而作。全诗通过对江上景致和旅途愁思的描写,表明了异乡再好也不如故土的意味。诗人忙碌奔波却不得志的苦涩跃然纸上。桐庐江,又称桐溪,经桐庐县流入桐江。广陵,扬州。旧游,故友。
首联写景,情于景中现。首句写日暮、深山、猿啼。诗人侧耳倾听,孤寂寥落之情显露出来。沧江夜流,本就不平静,诗人又用一个“急”字,将江水的激荡更添几分。激荡的江水又暗示着诗人自身无法控制的情绪,尽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乱。
颔联继续写景,语气虽然趋向自然平缓,但诗人的孤独和烦乱依然可见。“风鸣”说明晚风不是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可见“风急”更胜“水急”。月光所照,唯一叶孤舟,此景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内心。
颈联告诉读者此种孤独感和烦乱感来自何处。正如诗人所诉:异乡景色再美,也不是自己的故乡,那种异乡独处的惆怅挥之不去;自己也愈发怀念扬州的故友了。
尾联仍是言情,情深意切。这种感怀故乡思念友人之情,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愈加强烈,诗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的奔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入大海,传递给在大海那头的扬州友人。
全诗弥漫悲凉的情绪,将诗人求仕无门后的愤愤不平和难觅知音的孤寂之感展现得酣畅淋漓。全诗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寂寂寥寥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评点】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诗人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首联,诗人自述落第后的境况:门庭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语意双关,既实写了门庭的萧条,又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一个落第书生,怎会有人理睬、拜访呢?既然这样,还等什么?终日等待换来的只是满腹失望。长安虽好,但是有了这样的遭遇,也不值得留恋了。“空自归去”一句说明诗人回到故乡已经是必然选择。
颔联尽诉离别之伤。“芳草”一词,语出《离骚》,本来象征坚贞之意,这里诗人用来代指归隐的想法。“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已经在考虑隐居。“惜与故人违”,道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反映出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颈联说明诗人返乡的缘由。诗人用语低沉,满怀愤懑,饱含辛酸。一个“谁”字,以反诘的口气道尽无限凄凉,可见诗人对这个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社会充满了失望。“知音世所稀”一句,一个“稀”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天下之大,理解、赏识自己的人,唯有王维,的确是太少了。然而,毕竟还有这样一个知音!诗人在辛酸之余,还是有点安慰的。
尾联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只应”二字,含义深远,既可以体现出诗人将进京赶考看成错误之举,也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归隐山林视为唯一的出路。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虽然没有优美的画面、华丽的藻饰,却显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从内容上看,本诗既有诗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愤恨,也有诗人不忍离开知音好友的愁绪,更有诗人怀才不遇、难展抱负的嗟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凉。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评点】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寒秋时节,万木萧瑟,诗人触景生情,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便写下本诗。当时,诗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为隐士,又想做官;既喜欢田园生活,又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种矛盾心理在诗中也有所体现。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滞留江上而作的思乡诗。本诗真切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了诗人在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首联点明季节,借鸿雁南飞,引思归之情。这两句是从鲍照《登黄鹤矶》诗中“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的。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一片萧瑟,一幅秋景图活化而出。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怎能不有所感。
颔联与颈联自然成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遥隔”二字,不仅表明了诗人所在地与故乡隔绝之远,也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家在襄阳,古属楚国,故称“楚云端”。这一联既表现出故乡地势之高,又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仰望之情和思念之情。细细品来,便能体会到诗人的语句之妙、感情之深。如果说颔联只是含蓄地透露一些思乡情绪,那么颈联就显得更为直接了,“乡泪客中尽”一句,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表达无余。诗人看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一同前往,不由思乡之情更甚。
尾联,诗人借用典故,以景作结,烘托自身迷茫困惑的情绪。“迷津”句借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是积极奔走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之所在,反而嘲讽孔子奔走四方,以求见用,这正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这个典故正好暗合诗人的心境。此时,诗人正四处奔波,境况和以前的孔子颇为相似,都是前途一片渺茫,所以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这一联,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把诗人思归的哀情和愁绪都寄寓在黄昏江景中,烘托出诗人的迷茫与困惑。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孟浩然的诗有哪些?孟浩然的诗集评点

admin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八月湖水上涨与岸齐平,空明清澈蓝天碧水难分。
云梦泽上雾气弥漫蒸腾,波涛澎湃摇撼岳阳古城。
想要渡江可惜没有船只,闲居隐卧有愧英明朝廷。
坐看江上垂竿钓鱼的人,自己是空有羡慕的心情。
【评点】
这首诗从大处落笔,通过浩瀚的湖水、蒸腾的水汽、澎湃的波涛等景色,表现洞庭湖的水天一色、汪洋壮阔。全诗气势磅礴,格调雄浑。诗题中的张丞相指张九龄。
这是一首干谒诗。所谓“干谒”,即是向达官贵人呈献诗文,以求引荐录用。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孟浩然西游长安,将本诗献予当时的丞相张九龄,以求录用。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十分得体。
诗的前两联写洞庭湖波澜壮阔、气势雄伟的景象,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首联写洞庭湖的汪洋浩瀚,水天相接,容纳百川。颔联写洞庭湖的水汽和烟波,烟波浩渺,润泽万物。而“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出湖水的澎湃有力。在湖波的激荡下,湖滨的岳阳城也变得不安起来。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阔,而且充满活力。
后两联即景生情,抒发诗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出诗人急于出仕的决心。颈联是诗人向张丞相表明心事,说明自己欲仕无门:诗人面对浩渺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无人引荐,正如渡湖人没有船只一样。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诗人闲居无事,碌碌无为,感到非常羞耻,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之后,诗人在尾联发出呼吁。“垂钓者”暗指当朝执政的人物,其实是指张丞相。尾联的意思是:张大人,我非常钦佩您能出来主持国政,可惜我只是一介平民,不能追随您左右,为您效劳,只能在此徒然地表达对您的钦慕之情。诗人巧妙运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表达倾慕之情;而且,“垂钓”正好同“湖水”照应,不露痕迹。但只要仔细品味,读者很容易就能体会出诗人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全诗写景气象宏大,波澜壮阔;抒情不露痕迹,实乃妙作。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人间之事有兴有衰,日往月来从古到今。
江山遗留名胜古迹,我们今天又来登临。
水落江浅露出鱼梁,秋来天寒梦泽更深。
羊公遗碑至今尚在,读罢碑文泪湿衣襟。
【评点】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览古抒怀的诗。据《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他曾对同游者喟然叹说:“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政绩斐然,死后,襄阳百姓在岘山为他建碑立庙。诗人求仕不遇,心情苦闷。他登上岘首山,看到羊公碑,想到羊祜当年说过的“登此山者多矣,皆湮灭无闻”的话,对照自己空有抱负不得施展的处境,触景生情,泪下沾襟,吊古伤今,感慨颇多,便写下本诗。全诗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有志难伸的悲愤和哀伤。诗题中的岘山在今湖北襄樊。
首联,诗人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点出一个平凡的真理,引出感慨:人间事物总是在不停变化,朝代的更替,家族的兴衰,人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便分古今。
颔联紧承上联。“江山留胜迹”承“古”,“我辈复登临”承“今”。诗人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颈联写诗人登山之所见。诗人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瑟。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辽阔的水泽之地,一望无际,故称“深”。诗人抓住了当时当地特有的景物,既表现出时序,又烘托了自身伤感的心情。
尾联抒发感慨。一个“尚”字,包含了非常复杂的内容。诗人想到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他为国效力,为民谋福,所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而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二者鲜明的对比,令人伤感,诗人不禁潸然泪下。
从内容上看,本诗的前两联是“说理”,后两联又转为“写景”,描写形象生动,暗含了诗人深厚的感情。因而,本诗依然是“诗人之诗”而非“哲人之诗”。从语言上看,本诗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语淡意浓,富有情趣。

宴梅道士山房

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见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静卧林中忧愁春天将尽,拉开帷幕观看野外风华。
忽然遇见上天遣来使者,邀我来到仙人赤松子家。
炼丹炉灶刚刚开始生火,山上仙桃正好吐蕾开花。
假若能够永葆青春容颜,还怕什么醉饮山中流霞。
【评点】
本诗描绘了诗人在梅道士山房宴饮的情景。诗人巧妙运用仙家典故和术语,以诙谐浪漫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道家生活的特色,抒写了诗人自身潇洒闲适的心怀。诗题中的梅道士,生平不详。山房指道士居处。
首联写诗人静卧在林中为春天即将远去而忧愁,于是拉开帷幕观看野外的风景。此时的诗人愁苦不堪,不知道该如何挽留这即将逝去的春光,只能抓紧时间,尽情观赏暮春时节的美景。这时,梅道士派人送信来邀请他去做客。对诗人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颔联中的“青鸟”是神话传说中一种能送信的鸟,用在此处旨在表现诗人的愉悦心情。“赤松子”也是传说中的仙人,这里指梅道士。
颈联写了诗人在梅道士家的所见:炼丹炉灶刚刚生上了火,山上的仙桃正好吐蕾开花。“仙桃开花”是诗人的想象,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的美好心情。同时,诗人对神话传说的借用,不仅能为全诗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更能体现道士生活的闲逸,切合诗题。尾联写诗人与梅道士开怀畅饮,相谈甚欢,于是诗人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仙酒能够永葆青春容颜,又何必要借此一醉呢?这里含有戏谑的意味,实际上,诗人是说青春不可能永驻,至于脸上透出的红润,不过是多喝了几杯而已。“何惜醉流霞”一句用语巧妙,看得出来诗人已经参悟了“餐风饮露,不食五谷”之道家境趣。
本诗格调明快,一气呵成,流畅爽朗,表现了诗人洒脱的气度和对梅道士亲密友好的感情。诗中真实的感情与浑然的笔法正相吻合,形成一种语淡而情深的醇厚风格。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好朋友备办了丰盛饭菜,邀请我来到他郊外农家。
近看层层绿树村边环绕,远望巍巍青山城外横斜。
开窗面对着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谈论农事桑麻。
待到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再来相聚饮酒欣赏菊花。
【评点】
本诗为田园诗名篇,写诗人应友人之邀来到田家小饮的生活情景,既描绘出了一幅闲适恬静的乡村图画,又表现出诗人情趣的高雅和朋友间友情的淳朴。全诗朴实无华,清新隽永,自然流畅。
首联,诗人平铺直叙,用极其朴素的文字,写了友人的热情相邀。友人以“鸡黍”相邀,既显田家之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往往更容易打开彼此心扉。这个开头,不甚着力,奠定了全诗平静自然的基调。
颔联写乡村的自然风光。诗人先画近景,“合”字足见树木之多;再绘远景,“斜”字足见青山之远。诗人走进村里,顾盼之间全是清新的美景:绿树层层环抱的村庄坐落平畴而又遥接青山,清淡幽静。此处只写绿树青山,却能让人看见更广阔的天地。
颈联写朋友间的开怀畅饮。“场圃”、“话桑麻”流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正是因为处于“故人庄”这样的环境中,所以宾主打开轩窗,临窗举杯,“把酒话桑麻”。“开轩”也似乎是不经意写入诗的,但有了颔联两句对村庄外景的描绘作铺垫,也就毫不突兀。诗人与友人坐在屋里,饮酒交谈,打开轩窗,轩窗前的一片打谷场和菜圃映入眼帘,令人心旷神怡。绿树、青山、村舍、菜圃、桑麻,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图出现在读者面前。本联只写把酒闲话,却能反映出自然环境与诗人心情的契合,表现出人的惬意。
尾联,诗人因为被这种农家生活深深吸引,真率地表示待到重阳日,还来赏菊痛饮。淡淡两句,故人款待的热情,诗人做客的欢愉,两人相处的融洽,跃然纸上。诗人写重阳再来,自然流露出了对村庄和故人的恋恋不舍,从侧面烘托出乡村生活的美好。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次并不十分丰盛的招待,在诗人的笔下竟被渲染得如此诗情画意。本诗描写的都是眼前的景物,使用的是近乎直白的语言,叙述的层次也完全是顺其自然,表达的情感也是淡淡的,却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一致。全诗恬淡亲切而不肤浅枯燥,平淡之中见深情。

岁暮归南山

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评点】
孟浩然四十岁时来到长安,希望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然而事与愿违,他虽因太学赋诗得到众多有识之士的赞赏,可参加科考却名落孙山。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孟浩然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念到“不才明主弃”一句时,玄宗很不高兴,说:“先生以前未曾求仕,我也没有弃先生而不用,怎么能这样诬陷我呢?”此后孟浩然一生未得录用。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感伤、愁闷和寂寞。诗题中的南山指岘山,在孟浩然家乡襄阳市城南。
诗的首联是诗人的自伤之词。“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非常失望,这两句自怨自艾之语将他内心的矛盾、失意尽数道出。
颔联详细描述诗人失意的原因。“不才明主弃”中,“不才”既是谦辞,又是自嘲之语。诗人本来才华横溢,但是却不被赏识,壮志难酬,良马未遇伯乐,抱怨也无济于事,只能用这两个字来自嘲。“多病故人疏”一句更为委婉,表面说自己因为“多病”而疏离了友人,实际上是在埋怨友人不肯引荐,不肯为自己出力。这是第一层含义。另外,古代“穷”、“病”相通,诗人在此是用“多病”暗示自己“途穷”。
颈联是诗人忧虑焦急心情的写照。“白发”、“青阳”,本是无情之物,诗人却用拟人手法,以“催”、“逼”二字修饰,表达了自己不想布衣终老却又无计可施的复杂情绪。
尾联紧承颈联。正是因为愁绪难以排遣,诗人才“永怀愁不寐”,极言内心之苦闷。“松月夜窗虚”则别出心裁,看似写景,实为抒情:窗外月空空蒙,与诗人空虚寂寥的心境是何等相似。“虚”字更是将庭院的空虚、月空的空虚、内心的空虚、仕途的空虚等等,尽数包容,真是妙笔生花。
本诗语言浅显,但含义深远,诗人运用了双关、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一字、一句就可能表达数层含义,使诗句意蕴悠远,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也体现出诗人绝佳的炼字功底。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

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本想长久地归隐山林,又苦于无钱难以为生。
滞留长安不是我心愿,心向东林把老师怀念。
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年岁逐日衰减。
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评点】
本诗是孟浩然滞留长安寄给远上人的诗。从这首诗的内容看,当为孟浩然在长安落第之后的作品。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是一首坦率的抒情诗。诗题中的秦中在这里指京城长安一带。上人是对僧人的称呼。
首联从正面写“所欲”。诗人的所欲,本为隐逸;但诗中不用隐逸而用“一丘”、“三径”的典故。“一丘”颇具山野形象,“三径”自有园林风光。诗人用形象表明隐逸思想,是颇为自然的。然而“苦无资”三字却又和“所欲”发生了矛盾,透露出诗人穷困潦倒的景况。
颔联“北土非吾愿”从反面写“不欲”。“北土”指“秦中”,亦即京城长安,是士子追求功名之地。此句表明了诗人不愿做官的思想。因而,诗人身在长安,不由怀念起庐山东林寺的高僧来了。“东林怀我师”是虚写,诗人用一个“怀”字,表明了对“我师”的尊敬与爱戴,暗示诗人追求隐逸的思想,并紧扣诗题中的“寄远上人”。这两句诗正反相对,以“北土”对“东林”,以“非吾愿”对“怀我师”,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也更能表达诗人的所思所想。
颈联描绘了诗人滞留长安时的处境和遭遇。“黄金燃桂尽”,表明他花完了旅费,已经陷入穷困潦倒的局面;“壮志逐年衰”,则体现出他心灰意冷的情绪。这两句对偶自然流畅,读来琅琅上口。
尾联写“凉风”、“蝉鸣”。诗人描写这些秋天的景物,恰好扣住题目的“感秋”。秋风萧瑟,蝉鸣声声,令人容易心生伤感。况且当时诗人身在长安,旅资耗尽,做官无门,面对这样的景色,怎能不“益悲”呢?
许多诗人在写诗的时候,往往借物抒情,很少直接抒情。因为感情过于抽象,难于直接抒发。本诗却一反常法,诗人通过“苦无资”、“非吾愿”、“怀我师”、“益悲”等满怀感情的语句直写心中的忧郁和愁绪。这种白描的手法使感情表达更为直接,令人感到一种扑面而来的悲伤,也因此更能打动人心。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山色昏暗静听猿声悲愁,江水在黑夜里湍急奔流。
两岸落叶在秋风中呜咽,明月映照江上一叶孤舟。
建德不是我的家乡故土,想起旧友深深怀念扬州。
还是将我两行怀乡热泪,寄给海西边遥远的朋友。
【评点】
这首旅中寄友诗,是诗人乘舟离开长安漫游江淮,夜宿在桐庐江时怀念扬州友人而作。全诗通过对江上景致和旅途愁思的描写,表明了异乡再好也不如故土的意味。诗人忙碌奔波却不得志的苦涩跃然纸上。桐庐江,又称桐溪,经桐庐县流入桐江。广陵,扬州。旧游,故友。
首联写景,情于景中现。首句写日暮、深山、猿啼。诗人侧耳倾听,孤寂寥落之情显露出来。沧江夜流,本就不平静,诗人又用一个“急”字,将江水的激荡更添几分。激荡的江水又暗示着诗人自身无法控制的情绪,尽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烦乱。
颔联继续写景,语气虽然趋向自然平缓,但诗人的孤独和烦乱依然可见。“风鸣”说明晚风不是轻拂而是吹得树叶发出鸣声,可见“风急”更胜“水急”。月光所照,唯一叶孤舟,此景更加触动了诗人的内心。
颈联告诉读者此种孤独感和烦乱感来自何处。正如诗人所诉:异乡景色再美,也不是自己的故乡,那种异乡独处的惆怅挥之不去;自己也愈发怀念扬州的故友了。
尾联仍是言情,情深意切。这种感怀故乡思念友人之情,在眼前这特定的环境下,愈加强烈,诗人不由得潸然泪下。他幻想凭着沧江的奔流,把自己的两行热泪带入大海,传递给在大海那头的扬州友人。
全诗弥漫悲凉的情绪,将诗人求仕无门后的愤愤不平和难觅知音的孤寂之感展现得酣畅淋漓。全诗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留别王维

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寂寂寥寥还等待着什么,天天都是怀着失望而归。
我想寻找幽静山林隐去,又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肯能援引我?知音人在世间实在稀微。
只应该守寂寞了此一生,关闭上柴门与人世隔离。
【评点】
据《旧唐书·文苑传》载,孟浩然“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这首诗便是诗人临行前留给王维的,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
首联,诗人自述落第后的境况:门庭冷落,车马稀疏。“寂寂”两字,语意双关,既实写了门庭的萧条,又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一个落第书生,怎会有人理睬、拜访呢?既然这样,还等什么?终日等待换来的只是满腹失望。长安虽好,但是有了这样的遭遇,也不值得留恋了。“空自归去”一句说明诗人回到故乡已经是必然选择。
颔联尽诉离别之伤。“芳草”一词,语出《离骚》,本来象征坚贞之意,这里诗人用来代指归隐的想法。“欲寻芳草去”,表明他已经在考虑隐居。“惜与故人违”,道出了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不舍,以及内心的矛盾和斗争,真实地反映出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颈联说明诗人返乡的缘由。诗人用语低沉,满怀愤懑,饱含辛酸。一个“谁”字,以反诘的口气道尽无限凄凉,可见诗人对这个世态炎凉、人心冷漠的社会充满了失望。“知音世所稀”一句,一个“稀”字,表达了诗人对知音难遇的感慨。天下之大,理解、赏识自己的人,唯有王维,的确是太少了。然而,毕竟还有这样一个知音!诗人在辛酸之余,还是有点安慰的。
尾联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决心。“只应”二字,含义深远,既可以体现出诗人将进京赶考看成错误之举,也可以看出他已经将归隐山林视为唯一的出路。
从艺术手法上看,本诗语言浅显,表达直率;对偶不求工整,但却自然流畅;虽然没有优美的画面、华丽的藻饰,却显出一种不事雕琢的自然之美。从内容上看,本诗既有诗人对朝廷不能选贤任能的愤恨,也有诗人不忍离开知音好友的愁绪,更有诗人怀才不遇、难展抱负的嗟叹,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凉。
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
思乡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归来的帆在天边徜徉。
风烟迷离渡口可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评点】
这是一首怀乡思归的抒情诗。寒秋时节,万木萧瑟,诗人触景生情,勾起了对故乡的思念,便写下本诗。当时,诗人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既为隐士,又想做官;既喜欢田园生活,又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这种矛盾心理在诗中也有所体现。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滞留江上而作的思乡诗。本诗真切描写了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了诗人在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首联点明季节,借鸿雁南飞,引思归之情。这两句是从鲍照《登黄鹤矶》诗中“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句脱化而来的。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一片萧瑟,一幅秋景图活化而出。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怎能不有所感。
颔联与颈联自然成对,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遥隔”二字,不仅表明了诗人所在地与故乡隔绝之远,也吐露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诗人家在襄阳,古属楚国,故称“楚云端”。这一联既表现出故乡地势之高,又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仰望之情和思念之情。细细品来,便能体会到诗人的语句之妙、感情之深。如果说颔联只是含蓄地透露一些思乡情绪,那么颈联就显得更为直接了,“乡泪客中尽”一句,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表达无余。诗人看帆远去,想到自己无法一同前往,不由思乡之情更甚。
尾联,诗人借用典故,以景作结,烘托自身迷茫困惑的情绪。“迷津”句借用《论语·微子》中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是积极奔走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渡口之所在,反而嘲讽孔子奔走四方,以求见用,这正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这个典故正好暗合诗人的心境。此时,诗人正四处奔波,境况和以前的孔子颇为相似,都是前途一片渺茫,所以以“平海夕漫漫”作结。这一联,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把诗人思归的哀情和愁绪都寄寓在黄昏江景中,烘托出诗人的迷茫与困惑。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