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集灵台二首,赠内人,题金陵渡(张祜)-七言绝句赏析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集灵台二首

张祜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承受皇上恩宠,天刚亮就骑马进入宫门。
讨厌脂粉污损她的容颜,经常素妆淡抹朝拜至尊。
【评点】
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
第一首诗讽刺杨玉环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瑁的妃子,被玄宗召进宫中作女官,号为太真,后来备受宠爱,并被册封为贵妃。集灵台位于骊山上,是祭神的清雅之地,诗人暗指玄宗不应在此举行道教授予秘文的仪式;同时,诗人指出贵妃在此时“含笑”进入,自愿做女道士,与玄宗相互配合,用假象蒙蔽他人,足可看出她的轻佻、放荡。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他们二人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第一句中的“承主恩”三个字已暗含讽刺意味:虢国夫人并不是玄宗的嫔妃,竟然能“承主恩”,实在是不正常的怪异之事。接下来“平明骑马入宫门”一句,是对上句中的“承主恩”的具体描述。“平明”为天色已明之时,此时本来并不是觐见皇帝的时候,虢国夫人却可入朝。若非皇帝特别恩宠,怎会如此?宫门是禁地,并非骑马的地方,虢国夫人却可骑马进入。若非皇帝特别恩准,又怎会如此!所以,“平明骑马入宫门”一句,看上去是淡淡的述说语气,却耐人玩味。天色大亮的时候,在宫门禁地骑马这一举动,可以说严重违反了朝廷日常的规矩,虢国夫人与玄宗的荒唐之处也就不需言表了。“却嫌脂粉污颜色”一句,诗人忽然将笔锋转至虢国夫人的相貌上来了。脂粉本来是令妇女更添娇美之色的化妆品,但虢国夫人“却嫌脂粉”,难道又是怪异之事?仔细一查,根据《太真外传》中记载:“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原来她相信自己天生的美艳之色胜过脂粉妆扮,也恰是为了在皇帝跟前显扬争宠,这和用浓艳的妆饰取悦于帝王实在是如出一辙。尾句“淡扫蛾眉朝至尊”是上句“却嫌脂粉污颜色”的结果。“朝至尊”和第一、二句相互照应,又实写到觐见上来。诗的最后两句从字面上来看,单纯是为了夸赞虢国夫人异乎寻常的美艳之色。然而通过“却嫌脂粉”的“淡扫蛾眉”,暗中勾勒出了虢国夫人那轻薄放荡、刻意博取皇帝欢心的形象。特别是,这个形象和“至尊”这一冠冕堂皇的名号连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尖锐嘲讽意味。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中拔下头上玉钗,剔开灯芯救出扑火飞蛾。
【评点】
本诗是一首婉转含蓄的宫怨诗,通过描写深锁宫廷的宫女百无聊赖,夜看树上鹭鸶、拔钗救飞蛾等细节,表现宫女像扑向红焰的飞蛾一样的凄苦命运。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诗人称门为“禁门”,称树为“宫树”,就渲染出了皇宫宫门深闭、重门紧锁的低沉气氛。“月痕过”,点出时间。但诗人称月为“月痕”,就给人以朦胧缥缈之感,同时又加了个“过”字,更有无限深意:既暗示将要出场的主人公已经因空虚无聊而伫立许久,同时也取时光流逝之意点出此人正在虚度年华。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引出了凝眸独立的主人公。“媚眼”二字,明确指出这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颇有姿色的少女。但是,这位丽人空有明丽的双眸,却看不到宫门外的世界,令人叹息。此时月光倾泻,她在看什么呢?原来是在看宿鹭的巢穴,岂止是看,简直是“惟看”。或许就是因为她身在皇宫,如陷牢狱,四周虽有佳景无限,却只有树梢上的鹭窠充满生活气息,所以才吸引了她的眼球。诗人接下来没有分析她此时的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试着假设一下她的想法:此时月过林梢,飞鸟栖息,飞鸟尚且有个归处有个“家”,也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那自己呢?何时才能够走出监牢,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想见,主人公的目光,定是饱含着对自由的憧憬、对幸福的企盼。
诗的三四句场景发生改变,镜头从宫院转移到了室内,描绘了一个“斜拔玉钗救飞蛾”的近景。“斜拔玉钗”笔法极为细腻,以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动作体现出了主人公的优雅,可谓风姿绰约。而主人公做出这个动作却并非为了展示风姿,她的目的是“剔开红焰救飞蛾”。这样,一个寂寞娴静、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此处诗人依然没有揭示她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还是可以想象:主人公看到飞鸟归巢会羡慕飞鸟的自由,感伤自己受到禁锢,而看到飞蛾扑火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是个悲剧,剔开红焰救了飞蛾既是因为同情飞蛾,大概也是因为怜惜自己吧。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评点】
这首小诗是诗人漫游江南,夜宿镇江渡口时所写。第一、二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绪。首句是点题之笔。“金陵津渡”应是诗人夜宿的地点,“小山楼”应是诗人当时寄居的地方。第二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慨。既是夜宿,大概已经走了很久了,人随船漂泊,没有固定的行踪,诗人心中不由得产生思乡之情。“自可愁”三字即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三、四句实写长江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境。斜月西沉,潮水退落,漆黑的长江对岸摇曳着两三点灯火。这样凄迷幽寂的景色,伴以潮落之声,映入在小山楼上的诗人眼中,诗人孤独寂寞的思乡愁绪油然而生。
整首诗旨意深远,颇具内涵,在艺术构思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首先,全诗的视觉效果简洁明快。诗人夜宿小楼,居高远眺,对“夜江”、“落潮”、“斜月”等夜景的描绘比较简单,不事雕琢,随兴而发。这既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色的真实反映,又是诗人刻意而为。全诗以景诱人,情景交融,使人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深刻体会到艺术的美感。
其次,融情入景的写法层次分明。绝句一般都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或者一二句叙事、三四句写景;也可能是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叙事。本诗的结构则是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可谓别出心裁。以情融景,侧重的是图画美;以景结情,追求的是意蕴美,真是耐人寻味。
第三,场景设置前疏后密,颇有新意。一二句仅写诗人“一宿小楼”之“愁”,三四句则一气呵成,连写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州等五景,既构成了全诗的重心,又透过鲜明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在当时的情境下,生发出的思乡之情和夜里难以成眠的愁苦。值得一提的是,三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其艺术魅力千年不减。
第四,笔调平中见奇。张祜诗作多淡墨、虚笔,下笔轻灵,令人回味悠长。如“两三星火”之描写,“星火”绝不可视为“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渔火”。这是因为“渔火”乃近景,而诗人居高望远,无法分辨见到的是渔火还是人家的灯火,所以简单地用“两三星火”来概括,生动又不失真,反倒为读者增加了想像空间,具有一种空灵之美。
总之,本诗境界清宁之至,幽美之至;结构简洁之至,明快之至。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集灵台二首,赠内人,题金陵渡(张祜)-七言绝句赏析

admin

|

集灵台二首

张祜
其一
日光斜照集灵台,红树花迎晓露开。
昨夜上皇新授箓,太真含笑入帘来。
灿烂的阳光斜照着集灵台,绿树红花沐浴着晓露盛开。
昨夜玄宗皇帝新授予道箓,女道徒太真含笑走进帘来。
其二
虢国夫人承主恩,平明骑马入宫门。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虢国夫人承受皇上恩宠,天刚亮就骑马进入宫门。
讨厌脂粉污损她的容颜,经常素妆淡抹朝拜至尊。
【评点】
这两首诗以明扬暗抑的手法嘲讽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姐妹。
第一首诗讽刺杨玉环的轻薄,写杨贵妃得宠有如红花迎霞盛开,授箓为女道士后又被纳为贵妃。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瑁的妃子,被玄宗召进宫中作女官,号为太真,后来备受宠爱,并被册封为贵妃。集灵台位于骊山上,是祭神的清雅之地,诗人暗指玄宗不应在此举行道教授予秘文的仪式;同时,诗人指出贵妃在此时“含笑”进入,自愿做女道士,与玄宗相互配合,用假象蒙蔽他人,足可看出她的轻佻、放荡。第二首诗通过对虢国夫人觐见唐玄宗时情景的描写,讽刺了他们二人间暧昧不清的关系及杨氏独占宠爱的嚣张气焰。第一句中的“承主恩”三个字已暗含讽刺意味:虢国夫人并不是玄宗的嫔妃,竟然能“承主恩”,实在是不正常的怪异之事。接下来“平明骑马入宫门”一句,是对上句中的“承主恩”的具体描述。“平明”为天色已明之时,此时本来并不是觐见皇帝的时候,虢国夫人却可入朝。若非皇帝特别恩宠,怎会如此?宫门是禁地,并非骑马的地方,虢国夫人却可骑马进入。若非皇帝特别恩准,又怎会如此!所以,“平明骑马入宫门”一句,看上去是淡淡的述说语气,却耐人玩味。天色大亮的时候,在宫门禁地骑马这一举动,可以说严重违反了朝廷日常的规矩,虢国夫人与玄宗的荒唐之处也就不需言表了。“却嫌脂粉污颜色”一句,诗人忽然将笔锋转至虢国夫人的相貌上来了。脂粉本来是令妇女更添娇美之色的化妆品,但虢国夫人“却嫌脂粉”,难道又是怪异之事?仔细一查,根据《太真外传》中记载:“虢国不施妆粉,自炫美艳,常素面朝天。”原来她相信自己天生的美艳之色胜过脂粉妆扮,也恰是为了在皇帝跟前显扬争宠,这和用浓艳的妆饰取悦于帝王实在是如出一辙。尾句“淡扫蛾眉朝至尊”是上句“却嫌脂粉污颜色”的结果。“朝至尊”和第一、二句相互照应,又实写到觐见上来。诗的最后两句从字面上来看,单纯是为了夸赞虢国夫人异乎寻常的美艳之色。然而通过“却嫌脂粉”的“淡扫蛾眉”,暗中勾勒出了虢国夫人那轻薄放荡、刻意博取皇帝欢心的形象。特别是,这个形象和“至尊”这一冠冕堂皇的名号连在一起,令人感受到一种不可名状的尖锐嘲讽意味。

赠内人

张祜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窠。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月光由宫门移到宫树梢,媚眼只看那宿鹭的窝巢。
在灯影中拔下头上玉钗,剔开灯芯救出扑火飞蛾。
【评点】
本诗是一首婉转含蓄的宫怨诗,通过描写深锁宫廷的宫女百无聊赖,夜看树上鹭鸶、拔钗救飞蛾等细节,表现宫女像扑向红焰的飞蛾一样的凄苦命运。全诗词采艳丽,语意含蓄,耐人寻味。
诗的第一句,“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诗人称门为“禁门”,称树为“宫树”,就渲染出了皇宫宫门深闭、重门紧锁的低沉气氛。“月痕过”,点出时间。但诗人称月为“月痕”,就给人以朦胧缥缈之感,同时又加了个“过”字,更有无限深意:既暗示将要出场的主人公已经因空虚无聊而伫立许久,同时也取时光流逝之意点出此人正在虚度年华。
第二句紧承第一句,引出了凝眸独立的主人公。“媚眼”二字,明确指出这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颇有姿色的少女。但是,这位丽人空有明丽的双眸,却看不到宫门外的世界,令人叹息。此时月光倾泻,她在看什么呢?原来是在看宿鹭的巢穴,岂止是看,简直是“惟看”。或许就是因为她身在皇宫,如陷牢狱,四周虽有佳景无限,却只有树梢上的鹭窠充满生活气息,所以才吸引了她的眼球。诗人接下来没有分析她此时的心理活动,给读者留下了不尽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试着假设一下她的想法:此时月过林梢,飞鸟栖息,飞鸟尚且有个归处有个“家”,也能够在广阔的天地中自由翱翔,那自己呢?何时才能够走出监牢,自由自在地生活?可以想见,主人公的目光,定是饱含着对自由的憧憬、对幸福的企盼。
诗的三四句场景发生改变,镜头从宫院转移到了室内,描绘了一个“斜拔玉钗救飞蛾”的近景。“斜拔玉钗”笔法极为细腻,以一个看似简单却并不简单的动作体现出了主人公的优雅,可谓风姿绰约。而主人公做出这个动作却并非为了展示风姿,她的目的是“剔开红焰救飞蛾”。这样,一个寂寞娴静、美丽善良的主人公形象便跃然纸上了。此处诗人依然没有揭示她的心理活动,但读者还是可以想象:主人公看到飞鸟归巢会羡慕飞鸟的自由,感伤自己受到禁锢,而看到飞蛾扑火或许会联想到自己的命运也是个悲剧,剔开红焰救了飞蛾既是因为同情飞蛾,大概也是因为怜惜自己吧。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闪便是瓜洲。
【评点】
这首小诗是诗人漫游江南,夜宿镇江渡口时所写。第一、二句交代诗人夜宿的地点,点出诗人的心绪。首句是点题之笔。“金陵津渡”应是诗人夜宿的地点,“小山楼”应是诗人当时寄居的地方。第二句写的是诗人的感慨。既是夜宿,大概已经走了很久了,人随船漂泊,没有固定的行踪,诗人心中不由得产生思乡之情。“自可愁”三字即是诗人心情的真实写照。第三、四句实写长江夜景,借此衬托出诗人孤独落寞的心境。斜月西沉,潮水退落,漆黑的长江对岸摇曳着两三点灯火。这样凄迷幽寂的景色,伴以潮落之声,映入在小山楼上的诗人眼中,诗人孤独寂寞的思乡愁绪油然而生。
整首诗旨意深远,颇具内涵,在艺术构思方面更是独树一帜:
首先,全诗的视觉效果简洁明快。诗人夜宿小楼,居高远眺,对“夜江”、“落潮”、“斜月”等夜景的描绘比较简单,不事雕琢,随兴而发。这既是诗人所见到的景色的真实反映,又是诗人刻意而为。全诗以景诱人,情景交融,使人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深刻体会到艺术的美感。
其次,融情入景的写法层次分明。绝句一般都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抒情;或者一二句叙事、三四句写景;也可能是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叙事。本诗的结构则是一二句抒情、三四句写景,可谓别出心裁。以情融景,侧重的是图画美;以景结情,追求的是意蕴美,真是耐人寻味。
第三,场景设置前疏后密,颇有新意。一二句仅写诗人“一宿小楼”之“愁”,三四句则一气呵成,连写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州等五景,既构成了全诗的重心,又透过鲜明的画面传递出诗人在当时的情境下,生发出的思乡之情和夜里难以成眠的愁苦。值得一提的是,三四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其艺术魅力千年不减。
第四,笔调平中见奇。张祜诗作多淡墨、虚笔,下笔轻灵,令人回味悠长。如“两三星火”之描写,“星火”绝不可视为“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渔火”。这是因为“渔火”乃近景,而诗人居高望远,无法分辨见到的是渔火还是人家的灯火,所以简单地用“两三星火”来概括,生动又不失真,反倒为读者增加了想像空间,具有一种空灵之美。
总之,本诗境界清宁之至,幽美之至;结构简洁之至,明快之至。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