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七言律诗《遣悲怀三首》元稹 评点赏析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遣悲怀三首

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谢公最疼爱的是这个女孩,自嫁我这贫士百事不顺心。
看我无衣便找遍箱箱柜柜,求她买酒就拔下头上金钗。
野菜豆叶当饭她心甘情愿,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
今日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财。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过去开玩笑说的死后安排,今天都一一摆到我面前来。
施舍衣物眼看都快要送完,只留下针线盒不忍心打开。
回想起旧日深情更怜婢仆,也曾因梦见你而赠送钱财。
确知道这种遗恨人人都有,贫贱夫妻样样事使人悲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为你悲伤自己也悲伤,就是活百年又有多少时光。
邓攸没儿子时人感叹天命,潘岳悼亡妻用词颇费思量。
死后能否合葬尚渺茫难知,他生再结夫妻尤其难设想。
只有以此长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一生的愁苦奔忙。
【评点】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年仅二十七岁。韦丛死后,元稹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这三首诗约写于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后收录于《元氏长庆集》第九卷悼亡作品中。元稹曾作过三十三首悼念亡妻的诗歌,足见诗人用情之深。
第一首诗,诗人通过追忆妻子生前所过的穷苦日子以及夫妻间的恩爱相投,书写出了心中的遗憾之情。首联借用旧典,以东晋名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比妻子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比,暗指妻子与自己成亲是委身下嫁。“百事乖”指事事不顺利,这是对两人结缡后七年贫寒生活的简单概括,从而引出颔联和颈联。“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四句诗的意思是:看到我没有换洗的衣裳她就翻箱倒柜,细细寻找;我手上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去典当;家中日日以豆叶之类的野菜果腹,她却吃得津津有味;做饭没有柴烧,她就用老槐树四散的枯叶。诗人细细列举了“百事乖”的困窘生活,也形象传神地描画出了一个善良能干的贤妻形象。整首诗句句饱含着诗人对妻子的称赞和深深的思念。尾联两句,诗人好似从凝神追忆中猛一回神,随即无限凄苦地说:如今我俸禄优厚,却没有你在身边一同分享,我也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钱。“复”字表明了诗人经常祭奠妻子。这两句看似平淡,实际上满含遗憾与感伤。
第二首诗中,诗人延续了第一首结尾处的悲伤情绪,通过几件日常小事,着意写妻子去世后的“百事哀”。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伊人离世,遗物尚在,因为深受思念之苦,不想再承受睹物思人的痛楚,诗人将妻子生前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使用过的针线盒精心收藏,想用这样的方法将从前的记忆尘封。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由于用情至深,诗人看到曾经服侍妻子的奴婢也会满心哀思,因而对奴婢产生一种同情和怜惜的感情。诗人不仅白天时时触景生情,夜里做梦也到阴曹地府为妻子送钱。梦中送钱,看似荒谬,实际上也寄托了诗人无尽的哀思。妻子一生受苦,英年早逝,如今丈夫衣食无忧,除了“营奠复营斋”,还能为她做些什么呢!尾联两句哀到极致:夫妻阴阳相隔,别人或许也会遭遇这种不幸。但是我与你风雨同舟、互相支持,那种相濡以沫的深情怎能轻易忘怀。没有了你,即使生活优渥,也事事悲哀,充满苦痛。
第三首诗中,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诗人以“悲君”二字总结前两首诗,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为何“自悲”?他首先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终有一死,即使活到百岁,不还是得面对死亡?颔联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邓攸正直谦和,却命中无子,这难道不是宿命?潘岳的《悼亡诗》费尽思量,文采奇佳,但是死者已矣,写得再好有什么用?诗人在此以邓攸、潘岳自况,暗示自己无子、丧妻的沉痛心情。颈联又联想到自己的身后之事:将来自己也会离开人世,可是那时能不能跟妻子合葬都难以预料,又怎么敢奢望来生再结为夫妇呢?诗人写到这里,已经将悲情推到了极致。生前你陪我受苦,不用受苦时你已不在,我连将来能不能跟你合葬都不知道,更不敢想象还能与你重结来生缘,我到底该怎么办呢?尾联诗人无奈地写道:“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只能终日不眠地思念你,报答你一生为我操劳的深情。这似乎也是一种承诺,诗人仿佛在向妻子保证:“我会永远怀念你!”情到此处,哀到此境,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肝肠寸断。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七言律诗,遣悲怀三首,元稹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七言律诗《遣悲怀三首》元稹 评点赏析

admin

|

遣悲怀三首

元稹
其一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
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谢公最疼爱的是这个女孩,自嫁我这贫士百事不顺心。
看我无衣便找遍箱箱柜柜,求她买酒就拔下头上金钗。
野菜豆叶当饭她心甘情愿,靠古槐落叶当柴也无怨言。
今日我的俸钱已超过十万,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财。
其二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
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
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过去开玩笑说的死后安排,今天都一一摆到我面前来。
施舍衣物眼看都快要送完,只留下针线盒不忍心打开。
回想起旧日深情更怜婢仆,也曾因梦见你而赠送钱财。
确知道这种遗恨人人都有,贫贱夫妻样样事使人悲哀。
其三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多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坐为你悲伤自己也悲伤,就是活百年又有多少时光。
邓攸没儿子时人感叹天命,潘岳悼亡妻用词颇费思量。
死后能否合葬尚渺茫难知,他生再结夫妻尤其难设想。
只有以此长夜不眠的思念,来报答你一生的愁苦奔忙。
【评点】
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七月,元稹的原配妻子韦丛去世,年仅二十七岁。韦丛死后,元稹陆续写了许多情真意切的悼亡诗。这三首诗约写于元和六年,时元稹在监察御史分务东台任上,后收录于《元氏长庆集》第九卷悼亡作品中。元稹曾作过三十三首悼念亡妻的诗歌,足见诗人用情之深。
第一首诗,诗人通过追忆妻子生前所过的穷苦日子以及夫妻间的恩爱相投,书写出了心中的遗憾之情。首联借用旧典,以东晋名相谢安最宠爱的侄女谢道韫比妻子韦氏,以战国时齐国的贫士黔娄自比,暗指妻子与自己成亲是委身下嫁。“百事乖”指事事不顺利,这是对两人结缡后七年贫寒生活的简单概括,从而引出颔联和颈联。“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钗,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这四句诗的意思是:看到我没有换洗的衣裳她就翻箱倒柜,细细寻找;我手上没钱,缠着她买酒,她就拔下头上的金钗去典当;家中日日以豆叶之类的野菜果腹,她却吃得津津有味;做饭没有柴烧,她就用老槐树四散的枯叶。诗人细细列举了“百事乖”的困窘生活,也形象传神地描画出了一个善良能干的贤妻形象。整首诗句句饱含着诗人对妻子的称赞和深深的思念。尾联两句,诗人好似从凝神追忆中猛一回神,随即无限凄苦地说:如今我俸禄优厚,却没有你在身边一同分享,我也只能为你办祭品烧些纸钱。“复”字表明了诗人经常祭奠妻子。这两句看似平淡,实际上满含遗憾与感伤。
第二首诗中,诗人延续了第一首结尾处的悲伤情绪,通过几件日常小事,着意写妻子去世后的“百事哀”。颔联“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伊人离世,遗物尚在,因为深受思念之苦,不想再承受睹物思人的痛楚,诗人将妻子生前穿过的衣裳施舍出去,将妻子使用过的针线盒精心收藏,想用这样的方法将从前的记忆尘封。颈联“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由于用情至深,诗人看到曾经服侍妻子的奴婢也会满心哀思,因而对奴婢产生一种同情和怜惜的感情。诗人不仅白天时时触景生情,夜里做梦也到阴曹地府为妻子送钱。梦中送钱,看似荒谬,实际上也寄托了诗人无尽的哀思。妻子一生受苦,英年早逝,如今丈夫衣食无忧,除了“营奠复营斋”,还能为她做些什么呢!尾联两句哀到极致:夫妻阴阳相隔,别人或许也会遭遇这种不幸。但是我与你风雨同舟、互相支持,那种相濡以沫的深情怎能轻易忘怀。没有了你,即使生活优渥,也事事悲哀,充满苦痛。
第三首诗中,首句“闲坐悲君亦自悲”承上启下。诗人以“悲君”二字总结前两首诗,以“自悲”二字引出下文。诗人为何“自悲”?他首先由妻子的早逝想到了人终有一死,即使活到百岁,不还是得面对死亡?颔联中诗人引用典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邓攸正直谦和,却命中无子,这难道不是宿命?潘岳的《悼亡诗》费尽思量,文采奇佳,但是死者已矣,写得再好有什么用?诗人在此以邓攸、潘岳自况,暗示自己无子、丧妻的沉痛心情。颈联又联想到自己的身后之事:将来自己也会离开人世,可是那时能不能跟妻子合葬都难以预料,又怎么敢奢望来生再结为夫妇呢?诗人写到这里,已经将悲情推到了极致。生前你陪我受苦,不用受苦时你已不在,我连将来能不能跟你合葬都不知道,更不敢想象还能与你重结来生缘,我到底该怎么办呢?尾联诗人无奈地写道:“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我只能终日不眠地思念你,报答你一生为我操劳的深情。这似乎也是一种承诺,诗人仿佛在向妻子保证:“我会永远怀念你!”情到此处,哀到此境,怎能不令人黯然神伤、肝肠寸断。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