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四首(卢纶),江南曲(李益)-乐府解析
admin
|塞下曲四首
其一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金仆姑箭尾装饰着鹰翎,蝥弧旗帜彩带迎风摇动。
将军屹立宣布新的命令,千营军士奋战一呼百应。
其二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林密幽暗野草突然被风卷动,将军以为虎来急忙搭箭引弓。
天亮时去寻找那支白色羽箭,箭镞已经深深射入石棱之中。
其三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天昏地黑大雁高飞,趁着黑夜单于逃跑。
要率轻骑奋勇追赶,大雪扑面撒满弓刀。
其四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
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野地营帐中摆设酒宴,征羌戎得胜祝贺凯旋。
醉酒中穿着金甲起舞,鼓声如雷动震颤山川。
塞下曲,乐府旧题,多写边地军事生活。这里收录了卢纶《塞下曲》组诗六首的前四首。诗人通过描写下令出征、将军骑射、月夜追击和庆祝凯旋等几个片段,连缀出边塞征战生活的全景,表现了守边军士的英勇威武。整组诗歌气势磅礴,摄人心魄,人物、情节、场面俱全,形象生动传神,风格雄浑豪迈。
第一首写营前将军发号施令的阵势。前两句通过详细描写士兵的箭羽、旗帜,来展现戍边将士军容威武,并为将军的出场做好铺垫;后两句写将军发布新令,士兵们一呼百应、呼声震天,来突出戍边将士军纪严明。诗人抓住壮烈的出征场面,字里行间充满豪迈的英雄气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众将士必胜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全诗读来令人热血沸腾。
相比第一首来说,第二首更为出名。本诗取材于汉代名将李广将军的事迹。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广任右北平太守时,“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首诗就再现了当时的场景。诗人抓住“射石”这一绝妙典故,写出了李广将军的非凡武功。首句“林暗草惊风”,写将军在林中射猎。当时,天色已晚,阴风习习,密林野草簌簌而动。这一句不仅交代了射猎的时间地点,而且渲染出一种异常紧张的气氛。右北平地区常有猛虎出没,深山老林正是猛虎的藏身之地,黄昏又恰是猛虎活动之时。诗人用一个“惊”字,让人自然联想到山中有虎,同时又暗示了将军敏锐的警惕性,为下文“引弓”做好铺垫。次句紧承上句,但是诗人并未写将军“射”,而只写将军“引弓”,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同时,这一句又写出了将军临险的从容与镇定,在“惊”之后,旋即搭箭开弓,动作敏捷有力、不慌不忙。这一句使将军的形象愈加鲜明,气势不凡。后二句笔锋急转,写将军“中石没镞”的奇迹。诗人将描述时间拉到翌日清晨,搜寻猎物,发现中箭者并非猛虎,而是蹲石。将军的箭竟然入石三分,“没在石棱中”!射虎急转直下成为射石,将军之功可见一斑,全诗的戏剧性也昭然若揭。
第三首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前两句“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写的是敌军仓皇溃逃的情景。诗由写景开始,“月黑”,则茫无所见,点出这是一个漆黑的夜晚;“雁飞高”,则无迹可寻,表明四处寂静无声。这样的景,显然并非诗人眼中之景,而是意中之景。正是趁着这样一个天昏地黑万籁俱寂的夜晚,敌军偷偷溜走了。寥寥五字,既交代了时间,又烘托了战前的紧张气氛。“夜遁逃”三字,暗示敌军已全线溃散。但他们趁夜逃跑的举动,还是被戍边将士发现了。“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写我军准备出击追敌的场面。诗人以寥寥数字,描绘出一幅骑兵列队欲出,而大雪刹那间覆盖了弓刀的画面,有力地烘托出当时扣人心弦的紧张气氛,表现了众将士不畏艰苦,奋不顾身,连夜追击逃敌的英雄气概。但敌军是否被追回,诗中并未点明,而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神龙见首不见尾,让人觉得意犹未尽。
第四首写将士们得胜庆功的场面。“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二句,苍凉而雄壮。将士们在野地营帐中,陈设筵席,连“羌戎”都光临庆功宴,恭贺将士凯旋。这二句不仅描绘出将士们获胜后热烈而又欢快的庆贺场面,又侧面反映了盛唐时期民族和睦的景象。后二句续写宴席之欢腾,将军醉酒,穿着金甲狂舞,而四周鼓声雷动,热烈欢腾的场面可想而知。全诗语言凝练,气氛活跃,耐人寻味。诗人大胆剪裁,巧妙构思,抓住典型环境与典型场景,才会写出如此精彩的佳作。
江南曲
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嫁给一个瞿塘的商人,天天耽误约定的归期。
早知潮水涨落有信用,不如嫁给一个弄潮儿。
江南曲,乐府民歌旧题,《相和歌辞·相和曲》名,《江南弄》七曲之一。这是一首闺怨诗。在唐代,有两类以闺怨为题材的诗:思念远征的丈夫;嗔怨作为商人的丈夫。这种文学现象是有特定历史原因及社会背景的。唐代疆土辽阔,边境不宁,大量将士被派去去戍守边疆;另外,唐代商业发达,长期在外经商的人日益增多。这两类人的妻子难免要独守空闺,寂寞度日。于是对应这种社会现象,出现了很多反映这类问题的文学作品。
经商的丈夫长年在外,行踪无定,独守空房的妻子寂寞孤独。极度苦闷中,她竟突发奇想:潮水总是准时起落,不会延误时间,当初还不如嫁给弄潮人。这既是无奈之语,也是情至之言,虽是“荒唐之想”,却又至情至理,正是妻子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生动心理过程。诗人有意模仿民歌,以商妇的口吻,内心独白的方式表现了她候夫“未有期”的不幸命运和独守空闺的凄苦生活。
诗的前两句是白描,以商妇平淡朴实的口吻讲出了可悲可叹的事实,道破丈夫外出经商,自己独守空闺的孤寂。读者在这平实之中却得到了一种心灵的震撼。这是因为,事情本身就具有动人的感染力,表现手段愈平实,读者愈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真相。
后两句,诗人笔锋急转,语出惊人,以过人的想象力曲折而传神地表达了商妇的怨情。夫婿无信,而潮水有信,早知如此,应当嫁给能如潮守信的弄潮之人。这两句诗,看似轻薄荒唐,实则情真意切。其实,潮有信,弄潮之人未必有信,商妇宁愿“嫁与弄潮儿”,既是望夫不止的痴情语、天真语,也是苦语、无奈语。语言平实,不事雕饰,空闺苦,怨夫情,跃然纸上。从“早知”二字,可见商妇并非妄想他就,而是望夫不止之痴情痴语。
全诗运笔自然,逻辑严密。商妇由夫婿“朝朝”失信,而想到潮水“朝朝”有信,进而生发出所嫁非人的悔恨,细腻地展现了商妇由盼生怨、由怨生悔的内心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