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东郊(韦应物),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溪居(柳宗元)-五言古诗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年在官衙中备受拘束,早起郊外春游散心洗目。
杨柳在和风中轻轻舒展,山色青翠冲淡心中积虑。
依靠着树丛轻松地休息,沿着涧边徘徊不愿离去。
细雨濛濛迷漫芬芳原野,斑鸠声声不知鸣于何处。
喜欢幽静常想在此安居,身居官位来去怎能自主。
终久我要辞官来此建屋,实现慕陶之愿才能满足。
【评点】
韦应物的某些山水诗受陶渊明的影响很大。《韦苏州集》中的《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效陶彭泽》等诗作,都被证明是他有意仿效陶渊明而作的。因此,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本诗描写了诗人因厌倦官宦生活,前往郊外散心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本诗中,诗人先写被公务束缚,感到身心疲惫;然后写在春日走出官舍,到东郊游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身心愉悦;最后写因未能隐退,而更加钦慕陶渊明,想在这里构筑房舍长久居住。全篇看来,诗人用真切的语言述说了仕官生活的繁忙无味,表达了沉浸大自然的惬意和对回归大自然的想往。诗中既有人生哲理,又有经验之谈,语言和感情都很真切,读来使人获益良多。“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两句,可以说是风景怡情的绝唱。
这首诗的风格和陶诗非常接近,诗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为同一要旨。诗的末尾,诗人清楚地表示要效仿陶渊明隐退,更明确说明他就是要师从陶渊明,离开官场,返归自然。前人常将“陶韦”并称,看来确实是符合事实的。本诗寓情于景,托物言情,十分感人;用语精准,平和雅致,亲切自然。“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是前人对韦诗的评语。从这首诗中,可见一二。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汲取冰凉的井水漱口洗齿,清净内心拂拭去身上尘土。
安闲无事拿起佛门的经书,漫步到东斋外虔诚地诵读。
世人对佛经不求真理本源,却把那荒诞事迹热心追逐。
本希望领悟佛经深奥道理,怎样修养身心能达到圆熟?
道人的庭院屋宇幽雅清静,地上青苔连着深深的绿竹。
太阳出来雾露还未全消散,湿润青松好像是涂油洗沐。
见此景色心中宁静难表达,领悟真趣心里愉快又满足。
【评点】
本诗为诗人清晨入寺读佛经有感而作。诗人被贬永州后,感悟颇多,喜欢前往佛寺,本诗写诗人初到永州,试图通过读佛经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却不得其门,反而对佛经产生了疑问,倒是对寺院内外清幽的环境感到欣悦,领悟到了恬淡之趣,获得了一丝精神上的满足与安慰。诣,到。超师,法名叫超师的僧人。禅经,佛经。
本诗的前四句为总写,道出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清晨起来,到净土院的井中打水,然后洗漱,因为井水冰凉,所以“寒齿”。之后,诗人又拭去衣服上的尘土,想让心灵变得安静,以表虔敬。“闲持贝叶书”两句,是说诗人走出东斋房诵读佛经,看看换个环境会怎样。
接下来四句,述说诗人对佛理的参悟和理解。“真源了无取”是说佛学里真正的大道理,人们由于无法参悟而没有求取;“妄迹世所逐”是说所有虚妄的事情,反而被世人热心追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两句,是说希望能参悟佛经中深奥的道理,但修身养性为何仍难以达到圆熟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对佛经的怀疑。“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四句描绘了寺院中的景色,视野宽广、形象清新,写得非常有特色。寂静的庭院因为超师的居住而显得愈加安静,青青的苔藓连着葱郁的竹林。朝阳初升,晨雾和露珠尚未完全消散,被滋润后的青松就像人梳洗后那样洁净。诗的末两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是说,诗人到这样安静的地方来,心里感到十分恬静,让他抛却了佛经里的学说,领悟到从前的尘世是多么不堪,眼前的清新、洁净是多么令人愉悦,他也就心满意足了。“离言说”为禅宗所说的境界,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悟悦”也直接流露出禅悟之后,那种安然自适的愉悦。整首诗描述了诗人学禅的心境,可以说是“深入理窟,高出言外”。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长久以来被朝中官职束缚,幸亏贬官永州到南夷来住。
闲暇常和相邻的农户聊天,偶尔也像隐士在山林漫步。
早晨耕田翻起染露的野草,夜晚摇船水浪冲打着溪石。
整日独来独往见不到故人,独自昂首高歌楚天碧如玉。
【评点】
本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作的反映谪居生活的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他迁居愚溪后所作。
本诗表面上似乎写的是诗人溪居生活的悠闲自在,然而细看则多是愤激反语,字里行间隐含着深深的郁闷和怨愤。如开首两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来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自己久在官场身受拘束,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被贬南荒之地为“幸”事。实际上,这只是诗人含着痛苦的笑。
诗的中间四句是写谪居生活。诗人说自己有时闲依农园,有时遨游山林,晨翻露草,夜泛清江,对天长歌,与人无争,对不幸遭遇无所萦怀,心胸旷达。然而,诗人这里是有意美化自己的谪居生活,其中“闲依”、“偶似”相对,看似有着强调闲适的意味。事实上,“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则说明诗人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末句“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写诗人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评论是极为精妙的。本诗和诗人另一首名诗《江雪》一样,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东郊(韦应物),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溪居(柳宗元)-五言古诗

admin

|

东郊

韦应物
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
终年在官衙中备受拘束,早起郊外春游散心洗目。
杨柳在和风中轻轻舒展,山色青翠冲淡心中积虑。
依靠着树丛轻松地休息,沿着涧边徘徊不愿离去。
细雨濛濛迷漫芬芳原野,斑鸠声声不知鸣于何处。
喜欢幽静常想在此安居,身居官位来去怎能自主。
终久我要辞官来此建屋,实现慕陶之愿才能满足。
【评点】
韦应物的某些山水诗受陶渊明的影响很大。《韦苏州集》中的《与友生野饮效陶体》、《效陶彭泽》等诗作,都被证明是他有意仿效陶渊明而作的。因此,清代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说:“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本诗描写了诗人因厌倦官宦生活,前往郊外散心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他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在本诗中,诗人先写被公务束缚,感到身心疲惫;然后写在春日走出官舍,到东郊游玩,呼吸到新鲜的空气而身心愉悦;最后写因未能隐退,而更加钦慕陶渊明,想在这里构筑房舍长久居住。全篇看来,诗人用真切的语言述说了仕官生活的繁忙无味,表达了沉浸大自然的惬意和对回归大自然的想往。诗中既有人生哲理,又有经验之谈,语言和感情都很真切,读来使人获益良多。“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两句,可以说是风景怡情的绝唱。
这首诗的风格和陶诗非常接近,诗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也和陶渊明《归园田居》中“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两句为同一要旨。诗的末尾,诗人清楚地表示要效仿陶渊明隐退,更明确说明他就是要师从陶渊明,离开官场,返归自然。前人常将“陶韦”并称,看来确实是符合事实的。本诗寓情于景,托物言情,十分感人;用语精准,平和雅致,亲切自然。“真而不朴,华而不绮”,是前人对韦诗的评语。从这首诗中,可见一二。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柳宗元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汲取冰凉的井水漱口洗齿,清净内心拂拭去身上尘土。
安闲无事拿起佛门的经书,漫步到东斋外虔诚地诵读。
世人对佛经不求真理本源,却把那荒诞事迹热心追逐。
本希望领悟佛经深奥道理,怎样修养身心能达到圆熟?
道人的庭院屋宇幽雅清静,地上青苔连着深深的绿竹。
太阳出来雾露还未全消散,湿润青松好像是涂油洗沐。
见此景色心中宁静难表达,领悟真趣心里愉快又满足。
【评点】
本诗为诗人清晨入寺读佛经有感而作。诗人被贬永州后,感悟颇多,喜欢前往佛寺,本诗写诗人初到永州,试图通过读佛经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然而却不得其门,反而对佛经产生了疑问,倒是对寺院内外清幽的环境感到欣悦,领悟到了恬淡之趣,获得了一丝精神上的满足与安慰。诣,到。超师,法名叫超师的僧人。禅经,佛经。
本诗的前四句为总写,道出了时间、地点和事件:诗人清晨起来,到净土院的井中打水,然后洗漱,因为井水冰凉,所以“寒齿”。之后,诗人又拭去衣服上的尘土,想让心灵变得安静,以表虔敬。“闲持贝叶书”两句,是说诗人走出东斋房诵读佛经,看看换个环境会怎样。
接下来四句,述说诗人对佛理的参悟和理解。“真源了无取”是说佛学里真正的大道理,人们由于无法参悟而没有求取;“妄迹世所逐”是说所有虚妄的事情,反而被世人热心追逐。“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两句,是说希望能参悟佛经中深奥的道理,但修身养性为何仍难以达到圆熟的境界?由此可见诗人对佛经的怀疑。“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四句描绘了寺院中的景色,视野宽广、形象清新,写得非常有特色。寂静的庭院因为超师的居住而显得愈加安静,青青的苔藓连着葱郁的竹林。朝阳初升,晨雾和露珠尚未完全消散,被滋润后的青松就像人梳洗后那样洁净。诗的末两句“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是说,诗人到这样安静的地方来,心里感到十分恬静,让他抛却了佛经里的学说,领悟到从前的尘世是多么不堪,眼前的清新、洁净是多么令人愉悦,他也就心满意足了。“离言说”为禅宗所说的境界,即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而“悟悦”也直接流露出禅悟之后,那种安然自适的愉悦。整首诗描述了诗人学禅的心境,可以说是“深入理窟,高出言外”。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长久以来被朝中官职束缚,幸亏贬官永州到南夷来住。
闲暇常和相邻的农户聊天,偶尔也像隐士在山林漫步。
早晨耕田翻起染露的野草,夜晚摇船水浪冲打着溪石。
整日独来独往见不到故人,独自昂首高歌楚天碧如玉。
【评点】
本诗是诗人被贬永州后所作的反映谪居生活的诗。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被贬永州,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他迁居愚溪后所作。
本诗表面上似乎写的是诗人溪居生活的悠闲自在,然而细看则多是愤激反语,字里行间隐含着深深的郁闷和怨愤。如开首两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来是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自己久在官场身受拘束,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被贬南荒之地为“幸”事。实际上,这只是诗人含着痛苦的笑。
诗的中间四句是写谪居生活。诗人说自己有时闲依农园,有时遨游山林,晨翻露草,夜泛清江,对天长歌,与人无争,对不幸遭遇无所萦怀,心胸旷达。然而,诗人这里是有意美化自己的谪居生活,其中“闲依”、“偶似”相对,看似有着强调闲适的意味。事实上,“闲依”包含着投闲置散的无聊,“偶似”则说明诗人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
末句“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写诗人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放声歌唱。诗人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毕竟也太孤独了。这两句恰恰透露出诗人是强作闲适。这首诗的韵味也就在这些地方。清沈德潜说,“愚溪诸咏,处连蹇困厄之境,发清夷淡泊之音,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这段评论是极为精妙的。本诗和诗人另一首名诗《江雪》一样,含蓄深沉,意在言外。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