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与秋夜曲(作者王维)
admin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清晨细雨润湿地上灰尘,客舍周围杨柳雨后翠绿清新。
劝你再喝一杯送别的家乡酒,西出阳关就很难再遇到故人。
这是一首送别友人的名作,写诗人送别友人出使安西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家乡的风光美好、人情淳朴和诗人对故人的深厚情谊,抒写了诗人与故人惜别的怅惘感伤之情。本诗流传很广,被谱入乐曲《阳关三叠》,成为千古绝唱。题一作《渭城曲》。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在龟兹城设立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县境。唐代时,从长安往西去,都要在渭城这里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诗的开头两句交代了诗人和友人分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氛围:清晨,渭城旅舍;自东向西延伸、一望无际的驿道;驿道两旁、旅舍四周的柳树……这一切本是平淡无奇的景观,在这首诗中出现却令人顿觉风光如画、抒情意味极浓。寻其缘由,大概是因为“朝雨”在这里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这场雨很小,仅仅能打湿尘土。此处西去的大路,往日车马飞奔,总是尘烟四起,今天却因这场“朝雨”显得干净、清新。“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之意,用得恰到好处,表达出微雨除尘却不使道路泥泞的意思。仿佛上天特地为远行的人们降下这场雨,使他们踏上这条没有灰尘的道路。客舍,本就与漂泊者联系紧密,杨柳更象征着离别。诗人选择这两件事物来描绘,明显是与送别有关了。离别本来总是与愁绪、思念、伤感等词语联系在一起,但今天却因一场“朝雨”而有了不同。平日大路上尘土飞扬,路旁柳树难免被一层层灰蒙蒙的烟尘笼罩,而今天它们却重现青翠的本色,焕发出新的风采,连旅舍都似乎被映照得发青了,所以说“客舍青青柳色新”。总之,天气凉爽舒适,道路清洁无尘,客舍青青一片,柳树翠绿清新,这些描写组成了一幅色调明朗的风景画,为这场离别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环境,使诗人和友人告别时仍饱含深情,却不至于黯然销魂了,甚至有一种轻快的、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里面。
三、四两句语意连贯,将一个最普通的送别场面写得非常感人。临别在即,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无言的沉默只能令人更加伤感,因本诗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干了这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难见到老朋友了)”,企图打破这种沉默,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厚谊。这“一杯酒”融入了诗人的全部感情,不仅有依依惜别的不舍,也有对友人即将面临处境的担忧,更有希望友人一路珍重的美好祝愿。“更”字表明宴席已经持续了很久,酒已经喝过多巡,友人上路的时间终于不能再拖,于是主客双方的临别之伤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高潮。这句似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这种伤感情绪的集中表现。此外,诗人劝对方饮下这杯酒,除了想让友人接受自己的祝福,或者在潜意识里,他还希望能拖延时间,让友人多留一会儿。要真正体会诗人的这种微妙而复杂的心情,“西出阳关”是关键的一句。阳关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和它北面的玉门关遥遥相对,自汉代以后,一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唐代国富民强,内地与西域交流频繁,盛唐之人对于出使阳关之外,无不心向往之。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蛮荒绝地,风物与内地大相径庭。友人“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也意味着即将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备受艰辛、倍感寂寞。“无故人”一语,更是令人感伤。诗人和友人聚少离多,再会无期,而友人出了阳关后,甚至不能再见到旧人,那将会面临怎样的寂寞啊。“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是著名的佳句,由于绝句在篇幅上要求严格,因此这首诗对设宴饯别的具体情形,比如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互相叮咛,启程时如何恋恋不舍、互道珍重,以及上路后如何举目远送,等等,一概不提,只截取了告别在即时诗人的这句劝酒辞,寥寥数语却已经表达出了无尽的深情,含义极为丰富,也体现了诗人锤炼语言的精湛功底。
总之,本诗语短情长,风流蕴藉,诚挚的惜别之情更使它适合于许多饯行宴席,因此后来被编入乐府,成为传唱不衰的名曲。
秋夜曲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秋夜里明月初升露水还不重,轻罗单薄也不想去更换夹衣。
虽然夜深还久久地拨弄银筝,原是怕进空房子迟迟不愿归。
本诗是一首婉转含蓄的闺怨诗,语言委婉,情感细腻,着意描写寒意萧瑟的秋夜,女子深夜弹筝怕回空房的情景,抒写了女主人公的寂寞哀怨之情。《秋夜曲》,属乐府《杂曲歌辞》。
一二句主要描写秋天夜晚的冷清景色。“桂魄”、“秋露”等语交代了时令。“自古逢秋悲寂寥”,秋日总是令人觉得伤感,秋思更让人肝肠寸断。本诗选取秋景,也是在暗示女主人公空虚寂寥、万念俱灰的心情。第一句写月亮从东方升起,霜露微降,透出一种凉意,也渲染出女主人公孤独落寞的心境。第二句写女主人公在入秋天气转凉的时候还穿着轻而薄的罗衣,她为什么不回房间更衣呢?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
第三、四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解答了“轻罗已薄未更衣”的疑问,原来,冷清的秋夜,女主人公在屋外拨弄着银筝,衣不胜寒,也不肯回房,正是因为屋内空空,回去也无人陪伴。她久弄银筝,并非心甘情愿,而是不想一个人回到房中面对难挨的孤寂。她满怀相思,夜不能寐,也只能借弹筝来排遣凄寂无聊之感。“怯”字还暗示了女主人公已经独居很久,爱人离开她很长时间了。
纵观全诗,前三句实际上在不断地为读者制造疑问,第一句“桂魄初生秋露微”,秋月已经升起,到了入夜之时,主人公为何还不回房?第二句“轻罗已薄未更衣”的疑问前文已经交代;第三句“银筝夜久殷勤弄”,弹筝已经很久,主人公为何还不回房?三个疑问,层层推进,其实只有一个答案:“心怯空房不忍归”。此种心境,引用蘅塘退士的一句话概括,至为精当:“貌似热闹,心实凄凉。”
本诗并非王维的代表作,但全诗语言清丽淡雅、宁静致远,在浅吟低唱中给人以美的享受,的确担得起苏轼对王维诗作的评价:“诗中有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