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杜甫《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评点赏析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清秋夜晚幕府井边桐叶寒,独宿江城烛光微弱未尽燃。
长夜漫漫角声悲像在自语,天上月色皎洁有谁来观看。
风烟迷茫家乡音讯已断绝,关山萧条冷落行路很艰难。
已经忍熬了十年流亡岁月,像鸟儿暂栖一枝求得平安。
【评点】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担任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当时,杜甫住在成都城外的浣花溪,距离幕府很远,只好长期住在府内。本诗就是这年秋天,杜甫留宿幕府时所作。本诗通过描写秋夜凄清的夜色,抒写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和自身漂泊流离的苦闷。宿府,在严武幕府值宿。
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诗人“独宿”幕府,由于感到孤独,心中愁闷,睡不着觉,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蜡烛慢慢燃尽。诗人异常悲凉的心境,通过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等寥寥几字就表现了出来。诗人在此巧妙地采用倒装句式,先写“独宿”时的心情、感受,然后再点明本诗的诗眼“独宿”,写法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紧接着,诗人通过颔联的两句,写“独宿”幕府时的见闻。诗人夜不能寐,听着悲伤的号角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无人可供倾诉心声,无法排遣心中郁闷。如此凄惨的情景,通过诗人顿挫的句法,忧伤的语气表达出来,更让人感到心酸。
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而后两联写景,却是直接抒情。
颈联中的二句分别承袭颔联中的二句而来。“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说明战火仍然未停,国家仍是战乱纷飞。听着那“永夜角声”自言自语的悲凉声音,诗人不禁产生诸多感慨,所感慨的中心内容就是“风尘荏苒音书绝”。诗人独宿幕府,想念故乡,一直都盼望得到故乡亲人的音信。然而,“风尘荏苒”,战火连天,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中天月色好谁看”写诗人远离故乡亲人,独自在幕府里仰望明月,因而产生了重重愁绪,其中就包括“关塞萧条行路难”之愁。这个愁,我们可以通过诗人早年的诗作《恨别》来体会。在《恨别》中,诗人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现在已经过去多年了,诗人仍然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故乡,自然对道路是否通畅非常关切。
尾联与首联形成首尾照应之势。首联中,诗人提到“幕府井梧寒”,说明诗人并不觉得待在幕府温暖充实,相反却感到寒冷凄凉。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到处漂泊,生活辛酸,正如他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所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十年来,诗人经历了太多事情,心情复杂至极,已经无法详细叙述了,所以用“伶俜十年事”来加以概括,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可以结合诗人的具体经历驰骋想象。“强移栖息一枝安”中,“强移”二字说明目前诗人待在幕府中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一枝”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意。而后面着一“安”字,只不过是诗人的自我解嘲。
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心系朝堂,这一点从他早期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句上就可以看出。但是事实证明,他的雄心抱负很难实现,所以当他看清这一点时,就毅然弃官回乡,不再过那种“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拘束生活。写本诗时,杜甫出任严武幕府的参谋,这其实并非他所愿,只是为了“酬知己”而已。没想到,在幕府中,杜甫的生活依然不好过,他很快就受到了其他幕僚的嫉妒和排挤。于是,杜甫曾写下《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一诗,请求严武给自己自由,让自己离开这个“龟触网”、“鸟窥笼”的是非之地,希望严武能同意自己“时放倚梧桐”。若将此句与本诗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杜甫看来,草堂的“梧桐”不像幕府的“梧桐”那样“寒”,可以使他觉得比较“安”。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时到年末日月推移天变短,地处天边霜雪初停夜酷寒。
五更鼓角响夜空激越悲壮,三峡星河映长江影像散乱。
荒野外千家啼哭战乱又起,听渔樵传唱夷歌凄楚辛酸。
诸葛亮公孙述终究归黄土,人事萧条音信渺茫又何干。
【评点】
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期间。当时,从大局来看,西川连年战火纷飞,吐蕃总是接连不断地侵扰蜀地;而从个人生活来看,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面对如此凄惨的境遇,诗人通过写冬夜景色,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乱、忆旧、思乡等情感。
作本诗时,诗人在荒凉偏僻的山城夔州一带漂泊,面对峡江壮美的夜景,听着远处传来的悲壮鼓角声,他不禁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诗人联想到了国家动乱的局势;由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现实是令人忧心悲伤的,既然无力改变,那么诗人就只能在内心宽慰自己了。全诗笼罩着一种悲凉哀伤的气氛,却也渗透着诗人的豪情和超然之意。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时间为冬季。诗人通过一个“催”字,巧妙地说明寒夜漫长,从而使人产生岁月催人老之感,既形象又逼真。“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中,“天涯”即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夔州。之所以称为“天涯”,是因为诗人当时产生了一种沦落天涯之感。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孤苦伶仃,一人流落在他乡,凄凉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写了诗人夜里的所闻与所见。“五更鼓角声悲壮”紧承上句的“寒霄”而来。外面夜空晴朗,军中集结的号角声响彻云霄。五更之时,天将放亮,而诗人却因愁苦一夜都没有入睡。那号角声在诗人愁苦的心情的映照下,更显得悲壮酸楚。而为什么刚刚黎明时分,军队中就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呢?这正从侧面暗示了诗人所在的夔州一带也并不安宁,同样战事紧急。“五更”、“鼓角”、“声悲壮”,这三个词语向人们传达出了国家动荡不安的信息。“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天上的银河澄澈清晰,无数颗星星映照在流经三峡的长江上,随着长江水的奔流而摇曳不定。颔联二句意境苍凉,气势雄浑,音调铿锵,辞采清雅,前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担忧,后一句又勾勒出一幅壮美的三峡夜景,两相对比,更突出了诗人悲壮沉郁的心情。
颈联写诗人在黎明时分的所闻。“五更鼓角”声一响起,千家万户“闻战伐”,顿时哭声响彻四野。仔细回味这幅图景,令人心酸。“夷歌数处起渔樵”中,“夷歌”指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歌谣。“数处”说明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夔州的渔夫、樵夫们在四面八方唱起了“夷歌”。“野哭”一词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夷歌”一词又写出了夔州的地方特色。而这两种声音都极其悲凉,被诗人听到后,更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愁情,使他更加悲伤。
尾联写诗人极目远望武侯庙和白帝庙时所引发的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公孙跃马而称帝”的诗句,指公孙述趁西汉末年战乱动荡的局势,割据蜀地,自立为帝。诗人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像此二人这样,虽为一世之雄,无论忠贤还是叛逆,最后也都化为黄土,那么此时自己的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人事萧条与音书断绝,现在也只能任凭自身寂寞了。这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释的:“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尾联二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诗人在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心中郁闷,但深入分析,则不难发现,正是此二句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将诗人的忧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诗向来被誉为杜诗中的经典。统观全诗,前四句主要描绘了阁夜景象,后四句则集中写了阁夜情事。诗人围绕“阁夜”,从几个不同侧面抒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冬夜霜雪写到五更鼓角;从夜空星河写到三峡洪波;从战乱消息写到当地民谣;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全诗意境雄浑壮阔,大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前人对本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胡应麟更是称赞本诗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全诗基调悲凉,意境雄阔,不愧为大师手笔。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主刘备攻伐东吴驾临三峡,他败死的那年是在这永安宫。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华仪仗,野寺中隐约能回忆玉殿行宫。
古庙荒凉松杉树上野鹤做巢,逢年遇节祭祀时村翁来上供。
武侯祠堂与先主庙紧紧相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清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
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萧何曹参也显失色。
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评点】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于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览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并写下了五首咏怀历史人物的七言律诗,即《咏怀古迹》。这组诗表现了诗人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时也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这五首诗有个共同特点:一方面,诗人分别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另一方面,诗人也对五位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咏怀古迹》中的第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诗人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庾信作品的推崇,以及对庾信本人的景仰。此外,当时诗人的境遇与庾信漂泊的经历也非常相似,所以,诗人在第一首便咏怀庾信不足为奇。诗的前半部分哀叹身世之悲,抒发了晚年漂泊的无奈和辛酸。诗的后半部分以羁留北朝的诗人庾信自比,暗含着浓郁的故国之感和乡关之思。
首联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为躲避战乱漂泊到偏远的蜀地。“支离”、“漂泊”,写出了诗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不幸遭遇,无限悲苦、辛酸尽在其中。颔联写诗人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的状况。颈联写叛军安禄山狡诈善变,唐玄宗格外宠幸他,可他却不知报恩,起兵造反,就像梁朝的侯景那样;而诗人漂泊他乡,有家不能归,正如当年的庾信。“词客哀时且未还”一句即写庾信由于侯景叛乱,逃往江陵,然后又出使西魏,留在了北朝。诗人通过此句以庾信自喻,感慨自己的人生遭遇。尾联“暮年诗赋动江关”,写庾信晚年处境凄凉,却创作了大量诗篇来怀念故国。诗人以庾信自比,暗寓着自己幽深的乡国之思。
全诗笔调悲凉,凄婉动人,实为隽永佳作。
《咏怀古迹》的第二首,咏怀的是楚国诗人宋玉。宋玉在其所作的《高唐赋》、《神女赋》中写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梦中欢会的故事,被传为巫山佳话。诗人对宋玉也同样具有敬慕景仰之情。相传江陵有宋玉故宅,故诗人暮年出蜀,至江陵时触景生情,不禁怀念起宋玉来。宋玉其实不仅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位仁人志士。然而,由于在政治上遭到误解,生前身后只被视为一位诗人,何其悲哀!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敬之情,并对其壮志难酬、死后遭曲解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诗人由宋玉的不幸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际,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的前半部分对宋玉生前不得志深表同情,后半部分则为宋玉死后遭人误解鸣不平。“摇落深知宋玉悲”一句,将诗人对宋玉的无限同情表露无遗。宋玉的名篇《九辩》抒写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与诗人游历宋玉故宅时的情怀暗合。而《九辩》是以悲秋发端,诗人当时到江陵也正好是在秋天,于是,诗人便以“摇落”这一秋天之特征兴起本诗。通过这两个字,诗人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时节、天气,更巧妙地表示了自己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亦吾师”借用东汉王逸的话:“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一句表明宋玉是师承屈原,闽惜屈原,而作《九辩》;诗人自己则是师承宋玉,闽惜宋玉,而作本诗。诗人与宋玉所处的年代不同,相距久远,好在世人并没有彻底遗忘宋玉,还为他保留着故宅,可以为人凭吊。诗人看着宋玉的遗迹,想想他悲惨的一生,再想想自己不幸的境遇,不禁悲伤万分。然而更可悲的是,人们只是欣赏宋玉在文学上的才华,只知道其《高唐赋》中说的是楚襄王梦见神女的风流艳事,而不了解其中暗含的讽刺之意,从而误解宋玉,曲解其作品,更别说去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宋玉的含冤受屈令诗人痛心。接着,诗人赞美了宋玉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以“云雨荒台”喻其风流儒雅,堪称自己的老师。同时,又将楚宫的泯灭与宋玉的文采犹存作对比,突出宋玉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崇敬之情。
全诗用语精练,清丽自然。诗中所描绘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等情景,全是诗人亲临其地的切身体会。诗人触景生情的诸多感慨,也同样真挚动人。
《咏怀古迹》的第三首,咏怀的是王昭君。诗人在经过昭君村时,想到王昭君不幸的一生,感慨万分,因此借咏怀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势宏大不凡,点明了昭君村所在之地。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位于和巫峡相连的荆门山中,相传是昭君出生之地。首联一下子为昭君这个弱女子树立了高大的形象,把她写得如高山大川一样气势雄伟,从而肯定了她的一生对国家的贡献。颔联概述了昭君一生的遭遇。短短两句诗,寥寥十四字,却概括了昭君一生的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描写了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独留青冢向黄昏”,则叙述了她死后的寂寞与冷清。一个“连”字,联结了汉宫和匈奴,联结了昭君的生地与死地,暗含着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最后客死异域、独留青冢的不幸遭遇,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黄昏”本来是个表示时间的词,但是在本诗中,这个词更侧重于指空间,指与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时的巨大天幕——似乎可以笼罩一切,可唯独消化不了昭君的“青冢”。诗人以此写出昭君深深的愤怨。颈联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紧承颔联,诗人进一步追忆了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之事,说汉元帝只通过图画来选人,而不看真人的情况,从而酿成了昭君的悲剧。这一句讽刺了汉元帝的昏庸无能。“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了昭君客死大漠,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却永不改变。虽然她的尸骨被埋在了青冢,但她的灵魂却在月夜回到了故国。这一句突出了昭君遗恨无穷的悲哀,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和伤悼之意。尾联通过写塞外的琵琶曲调,用“怨恨”二字点明全诗主旨。昭君的“怨恨”深重,“恨帝始不见遇”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她身在异域他乡,怀念故国而不得归。诗人借昭君的“怨恨”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怀念故乡的心情,将悲叹之情推向极致。
《咏怀古迹》的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首联追怀往事,回顾历史。一个“窥”字,既突出了刘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又暗含着诗人对其刚愎自用的批评。“幸”字写出了刘备出征时的豪迈之气。“亦”字则表达了诗人对刘备功业未就身先死的惋惜之情。颔联回到眼前所见之景。诗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山谷和荒凉凄清的野寺,想象当年翠旗招展、万马奔腾、大军浩荡的气势,以及宫殿的雄伟华美。然而所有这一切,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颈联进一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诗人放眼望去,看到荒凉的古庙中杉木挺立,野鹤在树上筑巢栖息。由此可见,此地被荒废已经很久了。接着,诗人又说,即便是一年中隆重的伏祭和腊祭,也只有一两个村翁前来祭祀。由此,更见此地的荒凉与颓败。尾联揭示全诗主旨,称颂了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的向往之情。
本诗用典贴切,巧连古今,将历史人物的关系与诗人自身的遭遇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极富艺术感染力。此外,诗人还采用虚实相和的手法,将历史的幻像叠加在现实的实景之上,思接千古,使诗境更为开阔。本诗借景抒怀,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吊古伤今之情,表达得充分而又蕴藉,令人感佩。
《咏怀古迹》的最后一首,咏怀的对象是诸葛亮。诗人在瞻仰了武侯祠之后,对诸葛亮的清高品德和雄才大略衷心敬慕,遂作诗咏之。诗人在作本诗时,情绪激越,笔触昂扬,既颂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又表达了对其壮志未酬的同情和叹惋。有人称赞本诗“章法之变,直横绝古今”,实为千古名篇。
本诗开篇即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垂宇宙”三字用得妙不可言。上下四方称“宇”,古往今来称“宙”,故“垂宇宙”之说既涵盖了空间,又容纳了时间,将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描绘得具体而生动。“宗臣”二字为总领全诗的关键。接着,诗人走进祠堂,瞻仰了诸葛亮的遗像,遥想起诸葛一生的高风亮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崇敬之余,诗人又追忆了诸葛亮的旷世才能和卓越功绩,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略是旷古少有的,其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更是令人钦佩。所以诗人站在武侯祠中,不禁发出了“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可悲的是,诸葛亮虽然品性高洁、才能卓著,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放弃,而是“志决身歼军务劳”,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杜甫《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评点赏析

admin

|

宿府

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清秋夜晚幕府井边桐叶寒,独宿江城烛光微弱未尽燃。
长夜漫漫角声悲像在自语,天上月色皎洁有谁来观看。
风烟迷茫家乡音讯已断绝,关山萧条冷落行路很艰难。
已经忍熬了十年流亡岁月,像鸟儿暂栖一枝求得平安。
【评点】
代宗广德二年(764年)六月,新任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严武保荐杜甫担任节度使幕府的参谋。当时,杜甫住在成都城外的浣花溪,距离幕府很远,只好长期住在府内。本诗就是这年秋天,杜甫留宿幕府时所作。本诗通过描写秋夜凄清的夜色,抒写了诗人对国家动乱的忧虑和自身漂泊流离的苦闷。宿府,在严武幕府值宿。
首联“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诗人“独宿”幕府,由于感到孤独,心中愁闷,睡不着觉,所以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蜡烛慢慢燃尽。诗人异常悲凉的心境,通过第一句“清秋幕府井梧寒”中的“清”、“寒”等寥寥几字就表现了出来。诗人在此巧妙地采用倒装句式,先写“独宿”时的心情、感受,然后再点明本诗的诗眼“独宿”,写法新颖,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紧接着,诗人通过颔联的两句,写“独宿”幕府时的见闻。诗人夜不能寐,听着悲伤的号角声,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无人可供倾诉心声,无法排遣心中郁闷。如此凄惨的情景,通过诗人顿挫的句法,忧伤的语气表达出来,更让人感到心酸。
前两联写景,景中含情;而后两联写景,却是直接抒情。
颈联中的二句分别承袭颔联中的二句而来。“永夜角声悲自语”一句,说明战火仍然未停,国家仍是战乱纷飞。听着那“永夜角声”自言自语的悲凉声音,诗人不禁产生诸多感慨,所感慨的中心内容就是“风尘荏苒音书绝”。诗人独宿幕府,想念故乡,一直都盼望得到故乡亲人的音信。然而,“风尘荏苒”,战火连天,这一愿望始终无法实现。“中天月色好谁看”写诗人远离故乡亲人,独自在幕府里仰望明月,因而产生了重重愁绪,其中就包括“关塞萧条行路难”之愁。这个愁,我们可以通过诗人早年的诗作《恨别》来体会。在《恨别》中,诗人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现在已经过去多年了,诗人仍然漂泊在外,无法回到故乡,自然对道路是否通畅非常关切。
尾联与首联形成首尾照应之势。首联中,诗人提到“幕府井梧寒”,说明诗人并不觉得待在幕府温暖充实,相反却感到寒冷凄凉。诗人自安史之乱以来,到处漂泊,生活辛酸,正如他在《咏怀古迹五首》中所说:“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这十年来,诗人经历了太多事情,心情复杂至极,已经无法详细叙述了,所以用“伶俜十年事”来加以概括,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可以结合诗人的具体经历驰骋想象。“强移栖息一枝安”中,“强移”二字说明目前诗人待在幕府中并不是心甘情愿的。“一枝”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之意。而后面着一“安”字,只不过是诗人的自我解嘲。
杜甫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心系朝堂,这一点从他早期的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韵》中“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句上就可以看出。但是事实证明,他的雄心抱负很难实现,所以当他看清这一点时,就毅然弃官回乡,不再过那种“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的拘束生活。写本诗时,杜甫出任严武幕府的参谋,这其实并非他所愿,只是为了“酬知己”而已。没想到,在幕府中,杜甫的生活依然不好过,他很快就受到了其他幕僚的嫉妒和排挤。于是,杜甫曾写下《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一诗,请求严武给自己自由,让自己离开这个“龟触网”、“鸟窥笼”的是非之地,希望严武能同意自己“时放倚梧桐”。若将此句与本诗的“清秋幕府井梧寒”相对比,我们不难发现,在杜甫看来,草堂的“梧桐”不像幕府的“梧桐”那样“寒”,可以使他觉得比较“安”。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时到年末日月推移天变短,地处天边霜雪初停夜酷寒。
五更鼓角响夜空激越悲壮,三峡星河映长江影像散乱。
荒野外千家啼哭战乱又起,听渔樵传唱夷歌凄楚辛酸。
诸葛亮公孙述终究归黄土,人事萧条音信渺茫又何干。
【评点】
本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期间。当时,从大局来看,西川连年战火纷飞,吐蕃总是接连不断地侵扰蜀地;而从个人生活来看,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面对如此凄惨的境遇,诗人通过写冬夜景色,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乱、忆旧、思乡等情感。
作本诗时,诗人在荒凉偏僻的山城夔州一带漂泊,面对峡江壮美的夜景,听着远处传来的悲壮鼓角声,他不禁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诗人联想到了国家动乱的局势;由历史人物的命运遭际,诗人联想到了自己的境遇。现实是令人忧心悲伤的,既然无力改变,那么诗人就只能在内心宽慰自己了。全诗笼罩着一种悲凉哀伤的气氛,却也渗透着诗人的豪情和超然之意。
首联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时间为冬季。诗人通过一个“催”字,巧妙地说明寒夜漫长,从而使人产生岁月催人老之感,既形象又逼真。“天涯霜雪霁寒宵”一句中,“天涯”即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夔州。之所以称为“天涯”,是因为诗人当时产生了一种沦落天涯之感。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夜,诗人孤苦伶仃,一人流落在他乡,凄凉悲怆之感油然而生。
颔联写了诗人夜里的所闻与所见。“五更鼓角声悲壮”紧承上句的“寒霄”而来。外面夜空晴朗,军中集结的号角声响彻云霄。五更之时,天将放亮,而诗人却因愁苦一夜都没有入睡。那号角声在诗人愁苦的心情的映照下,更显得悲壮酸楚。而为什么刚刚黎明时分,军队中就响起了集合的号角声呢?这正从侧面暗示了诗人所在的夔州一带也并不安宁,同样战事紧急。“五更”、“鼓角”、“声悲壮”,这三个词语向人们传达出了国家动荡不安的信息。“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天上的银河澄澈清晰,无数颗星星映照在流经三峡的长江上,随着长江水的奔流而摇曳不定。颔联二句意境苍凉,气势雄浑,音调铿锵,辞采清雅,前一句写出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切和担忧,后一句又勾勒出一幅壮美的三峡夜景,两相对比,更突出了诗人悲壮沉郁的心情。
颈联写诗人在黎明时分的所闻。“五更鼓角”声一响起,千家万户“闻战伐”,顿时哭声响彻四野。仔细回味这幅图景,令人心酸。“夷歌数处起渔樵”中,“夷歌”指四川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歌谣。“数处”说明不是在同一个地方。夔州的渔夫、樵夫们在四面八方唱起了“夷歌”。“野哭”一词突出了当时的时代特点;“夷歌”一词又写出了夔州的地方特色。而这两种声音都极其悲凉,被诗人听到后,更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愁情,使他更加悲伤。
尾联写诗人极目远望武侯庙和白帝庙时所引发的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公孙跃马而称帝”的诗句,指公孙述趁西汉末年战乱动荡的局势,割据蜀地,自立为帝。诗人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像此二人这样,虽为一世之雄,无论忠贤还是叛逆,最后也都化为黄土,那么此时自己的这点寂寞又算得了什么呢?“人事音书漫寂寥”是说人事萧条与音书断绝,现在也只能任凭自身寂寞了。这正如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解释的:“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尾联二句,从表面上看,似乎是诗人在自我安慰,自我排遣心中郁闷,但深入分析,则不难发现,正是此二句写出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将诗人的忧愤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本诗向来被誉为杜诗中的经典。统观全诗,前四句主要描绘了阁夜景象,后四句则集中写了阁夜情事。诗人围绕“阁夜”,从几个不同侧面抒写了夜宿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从冬夜霜雪写到五更鼓角;从夜空星河写到三峡洪波;从战乱消息写到当地民谣;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事。全诗意境雄浑壮阔,大有上天入地、俯仰古今之慨。前人对本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如《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胡应麟更是称赞本诗为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全诗基调悲凉,意境雄阔,不愧为大师手笔。

咏怀古迹五首

杜甫
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
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
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
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
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
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是昭君怨恨。
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蜀主刘备攻伐东吴驾临三峡,他败死的那年是在这永安宫。
空山依然可想象到翠华仪仗,野寺中隐约能回忆玉殿行宫。
古庙荒凉松杉树上野鹤做巢,逢年遇节祭祀时村翁来上供。
武侯祠堂与先主庙紧紧相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祭祀相同。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诸葛亮大名永远流传天地间,他的清高品德令人肃然起敬。
三分天下建立蜀国尽心运筹,千秋万代他像大鹏翱翔云空。
与伊尹吕尚相比分不出上下,指挥若定萧何曹参也显失色。
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但他依然坚决献身竭尽忠心。
【评点】
大历元年(766年),杜甫于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览了宋玉宅、庾信故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并写下了五首咏怀历史人物的七言律诗,即《咏怀古迹》。这组诗表现了诗人关心时政、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时也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这五首诗有个共同特点:一方面,诗人分别赞颂了五位历史人物的文章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另一方面,诗人也对五位历史人物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并寄寓了自己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
《咏怀古迹》中的第一首,咏怀的是诗人庾信。诗人曾经说:“清新庾开府”,“庾信文章老更成”,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庾信作品的推崇,以及对庾信本人的景仰。此外,当时诗人的境遇与庾信漂泊的经历也非常相似,所以,诗人在第一首便咏怀庾信不足为奇。诗的前半部分哀叹身世之悲,抒发了晚年漂泊的无奈和辛酸。诗的后半部分以羁留北朝的诗人庾信自比,暗含着浓郁的故国之感和乡关之思。
首联写安史之乱爆发后,诗人为躲避战乱漂泊到偏远的蜀地。“支离”、“漂泊”,写出了诗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不幸遭遇,无限悲苦、辛酸尽在其中。颔联写诗人流落三峡、五溪,与夷人共处的状况。颈联写叛军安禄山狡诈善变,唐玄宗格外宠幸他,可他却不知报恩,起兵造反,就像梁朝的侯景那样;而诗人漂泊他乡,有家不能归,正如当年的庾信。“词客哀时且未还”一句即写庾信由于侯景叛乱,逃往江陵,然后又出使西魏,留在了北朝。诗人通过此句以庾信自喻,感慨自己的人生遭遇。尾联“暮年诗赋动江关”,写庾信晚年处境凄凉,却创作了大量诗篇来怀念故国。诗人以庾信自比,暗寓着自己幽深的乡国之思。
全诗笔调悲凉,凄婉动人,实为隽永佳作。
《咏怀古迹》的第二首,咏怀的是楚国诗人宋玉。宋玉在其所作的《高唐赋》、《神女赋》中写楚襄王与巫山神女梦中欢会的故事,被传为巫山佳话。诗人对宋玉也同样具有敬慕景仰之情。相传江陵有宋玉故宅,故诗人暮年出蜀,至江陵时触景生情,不禁怀念起宋玉来。宋玉其实不仅仅是个诗人,更是一位仁人志士。然而,由于在政治上遭到误解,生前身后只被视为一位诗人,何其悲哀!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敬之情,并对其壮志难酬、死后遭曲解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诗人由宋玉的不幸联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际,借缅怀古人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哀伤。
诗的前半部分对宋玉生前不得志深表同情,后半部分则为宋玉死后遭人误解鸣不平。“摇落深知宋玉悲”一句,将诗人对宋玉的无限同情表露无遗。宋玉的名篇《九辩》抒写的是“贫士失职而志不平”,这与诗人游历宋玉故宅时的情怀暗合。而《九辩》是以悲秋发端,诗人当时到江陵也正好是在秋天,于是,诗人便以“摇落”这一秋天之特征兴起本诗。通过这两个字,诗人不仅写出了当时的时节、天气,更巧妙地表示了自己对宋玉的了解、同情和尊敬。“亦吾师”借用东汉王逸的话:“宋玉者,屈原弟子也。闵惜其师忠而被逐,故作《九辩》以述其志。”这一句表明宋玉是师承屈原,闽惜屈原,而作《九辩》;诗人自己则是师承宋玉,闽惜宋玉,而作本诗。诗人与宋玉所处的年代不同,相距久远,好在世人并没有彻底遗忘宋玉,还为他保留着故宅,可以为人凭吊。诗人看着宋玉的遗迹,想想他悲惨的一生,再想想自己不幸的境遇,不禁悲伤万分。然而更可悲的是,人们只是欣赏宋玉在文学上的才华,只知道其《高唐赋》中说的是楚襄王梦见神女的风流艳事,而不了解其中暗含的讽刺之意,从而误解宋玉,曲解其作品,更别说去了解他的志向抱负了。宋玉的含冤受屈令诗人痛心。接着,诗人赞美了宋玉在文学上的巨大成就,以“云雨荒台”喻其风流儒雅,堪称自己的老师。同时,又将楚宫的泯灭与宋玉的文采犹存作对比,突出宋玉对文学的卓越贡献,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崇敬之情。
全诗用语精练,清丽自然。诗中所描绘的草木摇落、景物萧条、江山云雨、故宅荒台等情景,全是诗人亲临其地的切身体会。诗人触景生情的诸多感慨,也同样真挚动人。
《咏怀古迹》的第三首,咏怀的是王昭君。诗人在经过昭君村时,想到王昭君不幸的一生,感慨万分,因此借咏怀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开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起势宏大不凡,点明了昭君村所在之地。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位于和巫峡相连的荆门山中,相传是昭君出生之地。首联一下子为昭君这个弱女子树立了高大的形象,把她写得如高山大川一样气势雄伟,从而肯定了她的一生对国家的贡献。颔联概述了昭君一生的遭遇。短短两句诗,寥寥十四字,却概括了昭君一生的经历。“一去紫台连朔漠”,描写了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独留青冢向黄昏”,则叙述了她死后的寂寞与冷清。一个“连”字,联结了汉宫和匈奴,联结了昭君的生地与死地,暗含着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最后客死异域、独留青冢的不幸遭遇,营造出一种悲凉凄清的氛围。“黄昏”本来是个表示时间的词,但是在本诗中,这个词更侧重于指空间,指与无边大漠连在一起的黄昏时的巨大天幕——似乎可以笼罩一切,可唯独消化不了昭君的“青冢”。诗人以此写出昭君深深的愤怨。颈联中的“画图省识春风面”一句,紧承颔联,诗人进一步追忆了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之事,说汉元帝只通过图画来选人,而不看真人的情况,从而酿成了昭君的悲剧。这一句讽刺了汉元帝的昏庸无能。“环佩空归月夜魂”,写出了昭君客死大漠,但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却永不改变。虽然她的尸骨被埋在了青冢,但她的灵魂却在月夜回到了故国。这一句突出了昭君遗恨无穷的悲哀,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和伤悼之意。尾联通过写塞外的琵琶曲调,用“怨恨”二字点明全诗主旨。昭君的“怨恨”深重,“恨帝始不见遇”当然是其中的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她身在异域他乡,怀念故国而不得归。诗人借昭君的“怨恨”写出了自己漂泊在外,怀念故乡的心情,将悲叹之情推向极致。
《咏怀古迹》的第四首,咏怀的是永安宫。诗人称颂了三国时的刘备和诸葛亮的君臣关系,抒发了自己不受重用、抱负难展的悲怨之情。
首联追怀往事,回顾历史。一个“窥”字,既突出了刘备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又暗含着诗人对其刚愎自用的批评。“幸”字写出了刘备出征时的豪迈之气。“亦”字则表达了诗人对刘备功业未就身先死的惋惜之情。颔联回到眼前所见之景。诗人面对着空荡荡的山谷和荒凉凄清的野寺,想象当年翠旗招展、万马奔腾、大军浩荡的气势,以及宫殿的雄伟华美。然而所有这一切,如今都已成为过眼烟云。颈联进一步描写眼前所见之景。诗人放眼望去,看到荒凉的古庙中杉木挺立,野鹤在树上筑巢栖息。由此可见,此地被荒废已经很久了。接着,诗人又说,即便是一年中隆重的伏祭和腊祭,也只有一两个村翁前来祭祀。由此,更见此地的荒凉与颓败。尾联揭示全诗主旨,称颂了刘备与诸葛亮“君臣一体”的亲密关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鱼水相得的君臣关系的向往之情。
本诗用典贴切,巧连古今,将历史人物的关系与诗人自身的遭遇联系起来,形成鲜明对比,极富艺术感染力。此外,诗人还采用虚实相和的手法,将历史的幻像叠加在现实的实景之上,思接千古,使诗境更为开阔。本诗借景抒怀,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吊古伤今之情,表达得充分而又蕴藉,令人感佩。
《咏怀古迹》的最后一首,咏怀的对象是诸葛亮。诗人在瞻仰了武侯祠之后,对诸葛亮的清高品德和雄才大略衷心敬慕,遂作诗咏之。诗人在作本诗时,情绪激越,笔触昂扬,既颂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又表达了对其壮志未酬的同情和叹惋。有人称赞本诗“章法之变,直横绝古今”,实为千古名篇。
本诗开篇即说“诸葛大名垂宇宙”。“垂宇宙”三字用得妙不可言。上下四方称“宇”,古往今来称“宙”,故“垂宇宙”之说既涵盖了空间,又容纳了时间,将诸葛亮“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形象描绘得具体而生动。“宗臣”二字为总领全诗的关键。接着,诗人走进祠堂,瞻仰了诸葛亮的遗像,遥想起诸葛一生的高风亮节,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崇敬之余,诗人又追忆了诸葛亮的旷世才能和卓越功绩,对他的一生作出了高度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过人胆略是旷古少有的,其临危不乱、指挥若定的潇洒气度更是令人钦佩。所以诗人站在武侯祠中,不禁发出了“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可悲的是,诸葛亮虽然品性高洁、才能卓著,可惜汉室国运不济,终难复兴。即便如此,诸葛亮也没有放弃,而是“志决身歼军务劳”,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