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寻隐者不遇(贾岛),渡汉江(李频),春怨(金昌绪)-五言绝句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老师采药进了山。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却说不清究竟在哪里。
【评点】
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将诗人进山寻访隐者不遇的心情起落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精炼。贾岛是苦吟派诗人,以炼字闻名。他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狠下苦功。在本诗中,他把三轮问答精简于四句诗中,短短二十字,意蕴无穷。首先,在一二句之间,诗人省略了一句自己的问话。“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只是问题被诗人隐去了。但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推出,诗人见松下童子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之后,在二三句之间,诗人依旧延续隐去问题的手法,省略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这一隐一答如同画中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末句则再次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把人带到更为空灵的境界中:远山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在其中采药的隐者如同神仙,来去无踪。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最大抒情特色在于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友人不在,也就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诗人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坠入失望:“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诗除了要通过艺术形象来抒发感情之外,还讲求画面感。表面上看,本诗好像没有一点色彩,全为白描,而且是淡淡着墨,不是浓重泼洒。实际上,诗中的形象很自然,色彩明亮,浓淡适宜。繁茂的青松,飘浮的白云,这松和云,青和白,形象及色彩正好与云山深处的隐士身份相吻合。而且,没见到隐者之前先看到美丽的画面,挺立的青松中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之后见到飘浮不定的白云,使人不禁产生“秋水伊人”无处找寻的联想。从诗中形象的交替变化,色彩的先后差异中也反映出诗人感情的转换。本诗中的隐士以采集药物、济世救人为生,因此诗人对他十分敬慕。诗中的白云显出他的高尚脱俗,青松显出他的傲骨,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只有这样,诗人敬慕而未能遇到,便更显出其惆怅之情了。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岭外同家里断绝了书信,经过了一冬天又来到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评点】
这首诗是诗人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真切地表达了他临近家乡,很想打听家中情况,又怕家中有意外而不敢打听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近乡情怯”四个字后来被普遍使用,形容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却可见诗人的用心。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平平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近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玩味。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快伸竿把那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枝头嘤嘤鸣啼。
鸣啼声吵醒了我的好梦,使得我不能够到达辽西。
【评点】
这是一首闺怨诗,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五绝名篇之一。本诗构思新奇,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语言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就一意圆净成章”的效果。
首句突兀而起,令人疑惑。黄莺本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读了这一句无法知道本诗要表达什么意思,不禁会产生疑惑,于是就会急着从下句找答案。次句果然对第一句作出了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明确了是黄莺的啼叫声打扰了女主人公。然而鸟儿的啼鸣和花儿的芳香本来皆是春天的美妙事物,尤其黄莺的啼声又特别清脆动听,人们不禁还要追问:为什么她不让莺啼呢?于是又要在下句中寻找答案。果然,第三句诗又给出了解释,之所以“莫教啼”,是因为“啼时惊妾梦”。可是,她为何这么在意她的梦呢?接二连三的疑惑最终归向最后一句,答案也昭然若揭:原来,女主人公的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她唯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至此,读者才看出,本诗原来运用的是逐层倒叙的写作手法。本来是女主人公怕吵醒好梦而不让莺儿啼鸣,为了不让莺儿啼鸣而要打莺儿,但诗人却倒着写,最终才给出答案。然而,这最终的答案依然蕴含着未表之意。诗人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串疑问:一名闺中少女为何要做到辽西的梦呢?她有何亲眷在辽西?她为何想要背井离乡,远赴辽西?本诗的题目为《春怨》,诗中人究竟怨的是什么呢?莫非怨的仅是黄莺,仅怨莺啼惊扰了她的好梦吗?以上这些,不用一一道破,却又仿佛不言自明,任凭读者浮想联翩。如此一来,此首小诗就不止在诗内见婉曲,更在诗外见深意了。它也就不仅仅是一首抒发儿女之情的诗,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时代内容,表现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民众所忍受的巨大痛苦。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寻隐者不遇(贾岛),渡汉江(李频),春怨(金昌绪)-五言绝句

admin

|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我在松树下面问童子,他说老师采药进了山。
只知道就在这座山中,却说不清究竟在哪里。
【评点】
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将诗人进山寻访隐者不遇的心情起落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精炼。贾岛是苦吟派诗人,以炼字闻名。他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同样狠下苦功。在本诗中,他把三轮问答精简于四句诗中,短短二十字,意蕴无穷。首先,在一二句之间,诗人省略了一句自己的问话。“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只是问题被诗人隐去了。但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四字推出,诗人见松下童子所问的是“师往何处去”。之后,在二三句之间,诗人依旧延续隐去问题的手法,省略了“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只保留了童子的回答“只在此山中”。这一隐一答如同画中大片的留白,给人以想象的空间。末句则再次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把人带到更为空灵的境界中:远山云雾缭绕,如同仙境,在其中采药的隐者如同神仙,来去无踪。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练。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最大抒情特色在于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友人不在,也就扫兴而走了。但这首诗中,诗人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二问三问。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坠入失望:“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诗除了要通过艺术形象来抒发感情之外,还讲求画面感。表面上看,本诗好像没有一点色彩,全为白描,而且是淡淡着墨,不是浓重泼洒。实际上,诗中的形象很自然,色彩明亮,浓淡适宜。繁茂的青松,飘浮的白云,这松和云,青和白,形象及色彩正好与云山深处的隐士身份相吻合。而且,没见到隐者之前先看到美丽的画面,挺立的青松中蕴含着蓬勃的生机;之后见到飘浮不定的白云,使人不禁产生“秋水伊人”无处找寻的联想。从诗中形象的交替变化,色彩的先后差异中也反映出诗人感情的转换。本诗中的隐士以采集药物、济世救人为生,因此诗人对他十分敬慕。诗中的白云显出他的高尚脱俗,青松显出他的傲骨,既是写景,又是比兴。只有这样,诗人敬慕而未能遇到,便更显出其惆怅之情了。

渡汉江

李频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在岭外同家里断绝了书信,经过了一冬天又来到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越是胆怯,担心出事不敢问家乡来人。
【评点】
这首诗是诗人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真切地表达了他临近家乡,很想打听家中情况,又怕家中有意外而不敢打听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正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近乡情怯”四个字后来被普遍使用,形容游子远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这首诗的前两句追叙诗人贬居岭南的情况。诗人被贬斥到蛮荒之地,本来就很悲惨,更何况和家人又音讯隔绝,彼此不知生死。在这样的情形下,诗人熬过漫长的岁月,历经寒冬,迎来新春,心情更加凄苦。在本诗中,诗人未平行列出空间的阻隔,音信的断绝,时间的悠远这三层意思,而是逐层递进、逐步展现,这就增强和深化了游子贬居蛮荒时的愁苦、烦闷,以及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绝”、“复”两字,看似未着力,却可见诗人的用心。诗人居于贬所之时那种与尘世隔离的孤独,丧失所有精神安慰的困苦,还有度日如年的煎熬,皆清晰可感。乍读起来,这两句平平叙起,似乎无惊人之处,却在无形中为下两句出色的抒情做好了铺垫。
后两句着重言情,细腻生动,真切感人。一位远离家乡的游子,踏上归途,当然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欢悦会随着家乡的临近而越来越强烈。诗人偏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似乎有点不合情理。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因为诗人贬居岭外,与家人“音书断”,一方面自然是日日夜夜想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时刻刻为家人的命运担忧,怕他们被自己连累或因别的原因惨遭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久远,这种想念与担忧也越朝极端发展,形成了诗人既盼望音信,又怕音信到来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状态。这种复杂而矛盾的心理,在诗人从贬所逃往家乡的路上,尤其是过了汉江,靠近家乡后,有了更加戏剧性的发展:原来的担忧、焦虑与模糊不清的不好预感,这时好像立刻便会被途中遇见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为残酷的事实,那么诗人长期盼望和家人团圆的愿望就会立刻破灭。所以,“情更切”变为“情更怯”,“急欲问”变为“不敢问”。在“岭外音书断”的特殊情形下,这是诗人心理矛盾自然发展的必然结果。通过“情更怯”和“不敢问”,读者能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当时竭力压制的迫切愿望及因此带来的巨大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发情感的方式,既真实,而又富有情趣,耐人玩味。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快伸竿把那黄莺儿赶走,不让它在枝头嘤嘤鸣啼。
鸣啼声吵醒了我的好梦,使得我不能够到达辽西。
【评点】
这是一首闺怨诗,为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五绝名篇之一。本诗构思新奇,取材单纯而含蕴丰富,意象生动,语言活泼,具有民歌色彩。它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四句诗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达到了“就一意圆净成章”的效果。
首句突兀而起,令人疑惑。黄莺本是讨人欢喜的鸟,而诗中的女主角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人们读了这一句无法知道本诗要表达什么意思,不禁会产生疑惑,于是就会急着从下句找答案。次句果然对第一句作出了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明确了是黄莺的啼叫声打扰了女主人公。然而鸟儿的啼鸣和花儿的芳香本来皆是春天的美妙事物,尤其黄莺的啼声又特别清脆动听,人们不禁还要追问:为什么她不让莺啼呢?于是又要在下句中寻找答案。果然,第三句诗又给出了解释,之所以“莫教啼”,是因为“啼时惊妾梦”。可是,她为何这么在意她的梦呢?接二连三的疑惑最终归向最后一句,答案也昭然若揭:原来,女主人公的这个梦不是一般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她唯恐梦中“不得到辽西”。至此,读者才看出,本诗原来运用的是逐层倒叙的写作手法。本来是女主人公怕吵醒好梦而不让莺儿啼鸣,为了不让莺儿啼鸣而要打莺儿,但诗人却倒着写,最终才给出答案。然而,这最终的答案依然蕴含着未表之意。诗人还给读者留下了一串疑问:一名闺中少女为何要做到辽西的梦呢?她有何亲眷在辽西?她为何想要背井离乡,远赴辽西?本诗的题目为《春怨》,诗中人究竟怨的是什么呢?莫非怨的仅是黄莺,仅怨莺啼惊扰了她的好梦吗?以上这些,不用一一道破,却又仿佛不言自明,任凭读者浮想联翩。如此一来,此首小诗就不止在诗内见婉曲,更在诗外见深意了。它也就不仅仅是一首抒发儿女之情的诗,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时代内容,表现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民众所忍受的巨大痛苦。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