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泛若耶溪(綦毋潜),宿王昌龄隐居(常建)-五言古诗
admin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寻幽的兴致始终不止,此去让小船任意飘游。
晚风吹着轻快的行船,一路鲜花直进入溪口。
到夜晚转过西山山谷,隔山仰望天上的南斗。
潭水上飞起浓烟密雾,林中的月亮向后飘浮。
人间的世事渺茫不定,愿做溪边垂钓一老叟。
这首五言古体诗大约是诗人归隐前后的作品。位于浙江绍兴市东南的若耶溪如画般秀美,群山环抱,绿水如镜,据传是当年西施临溪浣纱之处。寂静的夜晚,趁着皎洁的月色乘舟临溪而上,别有一番幽雅情致。
开篇的“幽意”二字揭示了全诗主旨。隐居不问世事,悠然自得之情趣不会“断绝”,因而诗人此次出行也只是随性随情,并无刻意。这两句也流露出诗人安之若素的情绪。
接着的六句诗交代了泛舟的过程,充分展现了景色的美妙:在晚风徐徐吹拂下,诗人驾着小舟缓慢地驶进遍布春花的溪口,多么富有闲致。一个“晚”字道出泛舟的时间,而“花”则切中标题的“春”,似是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两句表明了时间地点的推移变换。“际夜”表明泛舟时间之长。“西壑”则是行舟所到的另一个地点。诗人泛舟畅游,忘却身外之物,举目远眺天上星宿时,才发现不知不觉中已然“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是诗人对景物的描写刻画。水色之耀眼、雾气之迷茫、月色之倾泻都尽由一个“飞”字展现得活灵活现。诗人泛舟缓慢前行,身后退去的是岸边树木夹杂的月色。景是美的,也是静的,令人心旷神怡。
诗的最后两句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明了诗人的心境,感慨抒发得极为自然。诗人由迷茫的夜景想到人生的虚无缥缈,更进而追慕“幽意”的人生,宁可如溪边垂钓的隐者般永享自由自在的闲逸生活,不问世事。
正如殷璠在《唐音癸签》中所说,全诗“举体清秀,萧肃跨俗”,传达出兴味悠长的意境,给人以轻松舒畅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宿王昌龄隐居
清溪深不测,隐处惟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清澈的溪水深不可测,隐居处只有一片白云。
松林间微露一些月光,淡淡清辉还为您照明。
茅亭里夜静花影如眠,药院地上长满着苔纹。
我也要谢绝世俗隐居,到西山与鸾鹤鸟为群。
本诗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在盛唐时已广为流传,到清代更受到“神韵派”的青睐。常建和王昌龄虽然是一届进士及第的好友,但官场的经历和最后的归宿却不相同。常建只做过县尉,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王昌龄一直官运不佳,但始终做官,没有归隐。所谓的“王昌龄隐居”实际指王昌龄做官前的隐居地。中进士及第时,王昌龄大约三十七岁。之前,他曾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的石门山隐居,就是本诗中的“清溪”。常建在今江苏盱眙任职,与石门山分处于淮河的南北两岸。辞官回武昌樊山途中,常建游览了淮河附近的石门山。当时,他到王昌龄曾隐居的住所住了一夜。
诗的头两句交代了王昌龄隐居所在。王昌龄的住所在有清溪水流入的石门山上,远远望去,只能看见一片白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是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的。于是,山中白云成了隐者住处的象征,也是其清高品行的象征。诗人之所以写“惟孤云”,清人徐增认为“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
中间四句是诗人在王昌龄处所的见闻。王昌龄的住处雅致清幽:“茅亭”周围,屋前松树,屋边鲜花,院里草药。诗人夜宿该处,只见松树梢头,明月朗照,清辉袭来,分外动人。显然,明月不知道主人不在,只有客人,但依然“犹为君”来做伴。这两句在点明王昌龄不在的同时,也表现了隐居生活的情致。在院中散步时,诗人看见路面因久无人住而长出了青苔,但王昌龄养的药草却长得很好。这两句又指出主人不在已很久。于是,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感情涌上了诗人的心头。
最后两句,诗人抒发自己的心志。“鸾鹤群”出自江淹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明诗人想与鸾鹤为伴,终生隐居。“亦”字看似要学王昌龄归隐,但也在委婉地劝说王昌龄归隐。
本诗描写朴实,语言含蓄,引人联想。诗人将比兴寄寓在平实的写景中,通过细致描绘王昌龄归隐处所的景色,赞扬了王昌龄高尚的品格和高洁的隐居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