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债券 > 债券研究 > 正文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与分析,为创建小康社会铺路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地方经济投资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财政开始出现赤字。为解决财政赤字、获得更多资金,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发行国债、出让股权、抵押贷款等地方融资平台大量举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显现。
  这样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政府融资困难的问题,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但由于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范围难以预计。另外,融资平台由于是以政府给予的土地等实物抵押,并且以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金提供给政府方面根本不严格审核,增加了政府债务的隐性负债,给地方政府债务出现危机埋下了隐患。
  目前,我国的地方债务(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突出,在局部已形成高风险区,如不积极防范和及时化解,将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各种原因,地方政府背负了各种形式的债务,且数额巨大,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债务风险。有必要对地方债务的构成、现状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此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


1.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形成
    地方债务由直接债务或有债务两个部分构成。直接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直接举债的或法律、合同所确认的政府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偿还义务,因而具有确定性;或有负债是由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是由某一个别的事情引起的,而这件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在地方财力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形式举债进行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地方债务问题也日渐突出。
1.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然跃居为世界第二。根据审计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人民币,下同),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地方债在局部地区、部分城市已经触及到一些安全警戒线指标。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资金,不惜以较高的资金成本为代价,一个典型案例是,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至今已经向公众四次集资,承诺利息最高为14%。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地方政府观念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民经济总量提升引起了地方性的资金预算需求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总量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增加。各地为了提高本地的生产总值,规避法律约束行为成风,隐性举债现象盛行。
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导致地方长期举债,铺摊子、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地方政府财务早已千疮百孔。
2.2地方政府体系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作为政府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对于债务规模及风险大小等指标则不太重视。政府官员在有限的任职内(基层地方政府官员的任职一般为三年,县级以上的官员也只有五年),往往为了升迁需要不顾财力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项目透支财力,大力兴举行建“面子”工程”,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产生的债务不列入绩效考核的重点,继承者继承了债务风险,同时,继承者又会因为相同的原因盲目举债,最终使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陷入恶性循环。
2.3管理不到位
    地方官员往往在在任期间的债务没还完就被调走,而下任官员在上任官员的政绩压力下,会继续借债,借完又把皮球丢给下一位接任者,导致雪球越滚越大。另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财政支出负担,项目超概算情况严重,加大财政资金压力,力求建设“欣欣向荣”的城市。
2.4缺乏专业政府部门约束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正在日积月累,不断增加,形势已经达到了相当紧迫的程度。地方债务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分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无法被人轻易发现,透明度极差。目前尚未确立衡量这些债务的统一口径,也缺少债务的预警机制。而且,这些债务的违约率较高,副作用很大。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还是呈加速上升的趋势。
 
 

 三、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优化对策 


3.1加大地方政府对财政的统管力度
    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政府在清理现有债务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确定偿债责任单位,明确财政部门在同级政府债务管理中的牵头作用,实行由财政部门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财政部门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财政收支、各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方案,确定短期筹资方案、还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中长期融资规模、偿债期限等。并定期对已有的政府债务进行分析和督促,确保政府债务按时偿还。
3.2优化地方政府体系
    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导致了官员不合理的政绩观的产生,引发了各地官员盲目地追求投资和政绩,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应该将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也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之中,不仅看留下了多少投资,也要看留下了多少债务,全方位地评判投入产出,让官员们能认识到对人民的责任,构建真正的善治政府,这样有利于构建更合理更完善的体制。
3.3制定各项政府部门债务监察、相关机构
  建立债务小组,对各项债务进行监察于预判。在各项项目建设中,节省资金,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进行预判,可在各项项目上进行招标评估公司,让评估公司给出专业的、最优的方案。从而把财政风险降到最低,债务小组还可以设立偿还债务窗口,从地方政府财政安排,以备在无力偿还时使用,以免偿还高额利息。
3.4公开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性
    各级政府在举债问题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再加上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因此,尽管谁都知道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谁也说不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规模等情况。尤其考虑到地方政府有大量债务的存在,这些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财政风险的相应状况,地方政府出于谨慎的原因一般不会向外界披露,或者选择性地少量披露。因此,谁也无法说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确切规模究竟有多少。
 

结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问题同样成为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地方政府,在只有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发,深入分析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形成原因,才能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可能性。发展是硬道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地方债务负担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的思想,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为国家创造美好的社会。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地方政府债务问题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债券研究 频道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研究与分析,为创建小康社会铺路

admin

|

引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明确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这使得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无法满足地方经济投资发展和提供公共服务的资金需要,财政开始出现赤字。为解决财政赤字、获得更多资金,一些地方政府通过划拨土地、发行国债、出让股权、抵押贷款等地方融资平台大量举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显现。
  这样的形势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地方政府融资困难的问题,缓解了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但由于地方融资平台举债的范围难以预计。另外,融资平台由于是以政府给予的土地等实物抵押,并且以政府的信用作为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资金提供给政府方面根本不严格审核,增加了政府债务的隐性负债,给地方政府债务出现危机埋下了隐患。
  目前,我国的地方债务(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比较突出,在局部已形成高风险区,如不积极防范和及时化解,将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因各种原因,地方政府背负了各种形式的债务,且数额巨大,已经形成了严重的债务风险。有必要对地方债务的构成、现状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因此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一、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


1.1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形成
    地方债务由直接债务或有债务两个部分构成。直接债务是由地方政府出面直接举债的或法律、合同所确认的政府责任,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发生的偿还义务,因而具有确定性;或有负债是由经济、社会中公共风险可能向政府转嫁而形成的,是由某一个别的事情引起的,而这件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因此不确定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级政府普遍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在地方财力普遍有限的情况下,各级政府通过各种形式举债进行城市建设,但随之而来的地方债务问题也日渐突出。
1.2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截至2014年,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然跃居为世界第二。根据审计署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859.17亿元(人民币,下同),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6655.77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43393.72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地方债在局部地区、部分城市已经触及到一些安全警戒线指标。
    此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发布报告指出,部分地方政府为了获得资金,不惜以较高的资金成本为代价,一个典型案例是,江苏如皋经济技术开发区2008年至今已经向公众四次集资,承诺利息最高为14%。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的问题


2.1我国地方政府观念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国民经济总量提升引起了地方性的资金预算需求的快速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地方政府债务总量也发生了大幅度的增加。各地为了提高本地的生产总值,规避法律约束行为成风,隐性举债现象盛行。
资金短缺始终是困扰地方经济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利用一切机会,采取多种方式招商引资,导致地方长期举债,铺摊子、上项目、搞形象工程,地方政府财务早已千疮百孔。
2.2地方政府体系
  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作为政府官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对于债务规模及风险大小等指标则不太重视。政府官员在有限的任职内(基层地方政府官员的任职一般为三年,县级以上的官员也只有五年),往往为了升迁需要不顾财力实际情况,通过各种项目透支财力,大力兴举行建“面子”工程”,用于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此产生的债务不列入绩效考核的重点,继承者继承了债务风险,同时,继承者又会因为相同的原因盲目举债,最终使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陷入恶性循环。
2.3管理不到位
    地方官员往往在在任期间的债务没还完就被调走,而下任官员在上任官员的政绩压力下,会继续借债,借完又把皮球丢给下一位接任者,导致雪球越滚越大。另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加财政支出负担,项目超概算情况严重,加大财政资金压力,力求建设“欣欣向荣”的城市。
2.4缺乏专业政府部门约束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正在日积月累,不断增加,形势已经达到了相当紧迫的程度。地方债务不仅规模庞大,而且结构分散,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无法被人轻易发现,透明度极差。目前尚未确立衡量这些债务的统一口径,也缺少债务的预警机制。而且,这些债务的违约率较高,副作用很大。因此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还是呈加速上升的趋势。
 
 

 三、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优化对策 


3.1加大地方政府对财政的统管力度
    建立地方政府偿债机制。政府在清理现有债务的基础上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按照“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确定偿债责任单位,明确财政部门在同级政府债务管理中的牵头作用,实行由财政部门为主,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财政部门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状况、财政收支、各职能部门提供的项目可行性方案,确定短期筹资方案、还款计划以及地方政府中长期融资规模、偿债期限等。并定期对已有的政府债务进行分析和督促,确保政府债务按时偿还。
3.2优化地方政府体系
    对官员的考核制度导致了官员不合理的政绩观的产生,引发了各地官员盲目地追求投资和政绩,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期发展。应该将地方政府的债务情况也纳入官员的考核体系之中,不仅看留下了多少投资,也要看留下了多少债务,全方位地评判投入产出,让官员们能认识到对人民的责任,构建真正的善治政府,这样有利于构建更合理更完善的体制。
3.3制定各项政府部门债务监察、相关机构
  建立债务小组,对各项债务进行监察于预判。在各项项目建设中,节省资金,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进行预判,可在各项项目上进行招标评估公司,让评估公司给出专业的、最优的方案。从而把财政风险降到最低,债务小组还可以设立偿还债务窗口,从地方政府财政安排,以备在无力偿还时使用,以免偿还高额利息。
3.4公开地方政府债务的透明性
    各级政府在举债问题上大都巧借名目、遮遮掩掩,再加上地方政府缺乏必要的信息披露机制。因此,尽管谁都知道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总量已经不小,但是谁也说不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结构规模等情况。尤其考虑到地方政府有大量债务的存在,这些数据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的财政风险的相应状况,地方政府出于谨慎的原因一般不会向外界披露,或者选择性地少量披露。因此,谁也无法说清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确切规模究竟有多少。
 

结  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政府对资金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因此,地方政府的举债规模不断扩大,债务问题同样成为不利于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债务风险主要集中地方政府,在只有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经济情况出发,深入分析研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形成原因,才能解决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可能性。发展是硬道理,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解决地方债务负担的关键。因此地方政府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的思想,因地制宜,科学发展,为国家创造美好的社会。


债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