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补之宋词赏析《水龙吟》《忆少年》《临江仙》《洞仙歌》
admin
|水龙吟
晁补之
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世上功名,老来风味,春归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
【译文】
请问春天何苦这样匆匆,夹风带雨好似骏马驰骋。幽幽花朵细瓣绿萼,在小园的低槛里,还没有等人把土培好,就被风吹得满地落红。这百花占有春天的时间,还不如垂柳长久。其实春天周而复始永不老,只是人总爱忧愁春老,这忧愁只有人间才有。
第一年中春恨占有十之八九,怎忍心辜负时光不饮美酒。难道不知,桃花凋谢是因自己要结子,并不是因为春去而消瘦。世上功名利禄也是如此,人到了老年之境界,就如春天到了晚暮时候。今天纵使能举杯痛饮,像过去一样狂歌,但心情却不可能依旧。
【评点】
本首词抒写惜春之情。全词融写景、抒情、明理于一体,而以理胜。词人对于春天的离去,对于落花凋零,都有清醒的认识,认为“春长不老”,春去春来都是自然现象,繁花凋谢是要结籽,并非是伤春而消瘦,所谓春愁只是人间才有。但虽明此理,故作旷达,却又依然愁不自胜,难以排遣,通篇弥漫因政治失意、老大无成而生的失落情绪。
上片前八句表达了词人的惜春之情,主要是写花。幽幽花朵细瓣绿萼,落在“小园低槛”之中,因为是“壅培未就”的嫩花小朵,故风雨一吹就被吹扫净尽;而柳树在春天的二三月正是茁壮成长茂密的样子,故言“繁红”占有春天的时间“不如垂柳”。后四句“算春常不老,人愁春老,愁只是、人间有”,抒发了词人的感慨:其实春天周而复始永不老,只是人总爱忧愁春老,这忧愁只有人间才有。写到这里,词人已阐述清楚了自己对“惜春”这个题目的见解,有景有情,颇具苏东坡的旷逸之气。
下片“春恨十常八九,忍轻辜、芳醪经口”承接上文,一年中春恨占有十之八九,每到此时,必生怅恨,只能借助美酒才能排遣。“那知自是,桃花结子,不因春瘦”,是词人的自嘲与自解,难道不知,桃花凋谢是因自己要结子,并不是因为春去而消瘦。点明此为自然规律,无须独自怅恨。“世上功名三句”点明主题,反映了词人的思想境界,也是词人对人生的感叹:世上功名利禄也是如此,人到了老年之境界,就如春天到了晚暮时候。“纵樽前痛饮,狂歌似旧,情难依旧”,今日纵然能够举杯痛饮,像过去一样狂歌,但心情却不可能依旧。此三句表达了对人生和青春的惋惜之情。
全词笔如游龙,转折跌宕,婉曲深邃。
忆少年
晁补之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译文】
路边是无数的官柳,水上是不谙人情的画船,船中坐着漂泊无依的行客。南山还知道送我远行,高高的城墙却把人阻隔。
园林五彩缤纷溪水清澈,即便重来这美景也会成陈迹。刘郎的鬓发都这样变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
【评点】
这首词作于哲宗绍圣二年(1095)初,是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的抒怀之作。
上片写离别的情景。起首以三个“无”字的排比句,细笔轻描,描写船载行客远去的情景,凝练生动,表现未见意中人相送的落寞怅惘之情。“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三句虽为排比,但呈递进关系,顺着路两边无数的柳树,看到了水上漂浮的画船,画船引出船里所坐之人。以“官柳”的冷漠,“画舸”的无情反衬人的有情,抒发“无根”的感受,写尽漂泊孤零、宦途艰难之状。“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二句,先写南山的有情,再写城墙的阻隔,点出题旨——意中人没有前来相送。有情之物与无情之人的对比,鲜明而强烈,词人内心的怅惘与失望,跃然纸上。
下片写对历城风光的眷恋和设想他日重来将会物是人非,表达感伤迟暮之意。“罨画园林溪绀碧”写的是历城的美景,园林五彩缤纷,溪水清澈见底,一派景色盎然。“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是词人对人事变迁的预想,满含哀叹。历城的风光即使能够重来,也会成陈迹。刘郎的鬓发都这样变白,更何况是娇嫩的桃花颜色。结尾几句把感慨推向极致,极言离别的愁苦,蒙冤的怨恨,个中孤单落寞,感人肺腑,令人读之不禁泣下。
全词精警深婉,语言清丽雅致,无一丝艳色,却耐人寻味。
临江仙
安稳锦衾今夜梦,月明好渡江湖。相思休问定何如?情知春去后,管得落花无。
【译文】
回忆当年在西池边宴饮,年复一年曾有过多少欢娱。但是别后彼此都不寄信,待到以后再相见,那心情一定会不如当初。
今夜我安安稳稳拥被入梦,让梦魂乘月渡江与你相聚。在梦中你不要问相思何如?明知美好春天已过,又怎能去管花要落去。
【评点】
这是一首相思怀人之作。全词语辞清淡素雅,许昂霄《词综偶评》评此词“淡语有深致,咀之无穷”。
词的上半部分抚今追昔。开篇两句写词人当年和友人们畅饮西池(金明池)的欢娱情景,“年年多少欢娱”暗含人去楼空、物是人非的失落和惆怅。这是词人因入元祐党籍而罹祸后生发的对昔日欢聚时光的追忆。“别来不寄一行书”,看似抱怨,其实是暗示当时险恶的政治环境,根本容不得友人们相互“寄书”。随后更进一层,设想倘使平时能够相见,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景呢?只怕再也不敢像先前那样开怀畅饮了。“寻常”两句,是词人在经历了诸多政治苦难后所得到的感悟,虽然用语质朴,却充分反映出当时政治的黑暗。
词的下半部分写词人现在的处境和对形势的判断。不能相会,亦不能寄书,恐怕只有寄望梦境,期盼着好友们能在梦中渡过险恶江湖前来相会。“安稳”两句颇富美感,但深处却暗藏着一丝忧郁的情怀。“相思”一句,写幻想中与朋友们相见的情景,由于大家对眼前的处境全都心知肚明,所以也就打消了问候和寒暄。结尾两句抒怀:既然春天都已经逝去了,那么谁还顾得上“落花”呢?此处的“春天”喻指政治上的春天,“落花”喻指遭受政治风雨迫害的友人。词人巧用隐喻手法,道出了自己对眼前处境的冷静思考,旷达中隐含着深切的悲哀。
这首词含蓄蕴藉,以乐景写哀情,寓深沉情思于质朴语句和冷静思考之中,在同类题材的词作中颇为少见,可谓独具匠心。
洞仙歌
晁补之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待都将许多明,付与金尊,投晓共流霞倾尽。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译文】
天空烟霭迷漫,顷刻间从碧海升起一轮金镜,在夜深的台阶上投下丹桂影。待到露凉时,响起了零乱错落的蟋蟀声。京城离我那样遥远,只有月宫仙境离我最近。
高高卷起水晶帘,再敞开云母屏风,让清冷月光照佳人淡施脂粉。更想把许多明月清光,交付给金杯,到拂晓将美酒和朝霞同喝尽。再带胡床登上南楼,观赏那白玉世界,和素淡的秋色千顷。
【评点】
这首词作于徽宗大观四年(1110),是词人的绝笔之作,当时词人任泗州知州。中秋之夜,把酒对月,词人诗兴大发,遂成此作。本词通过对月色之美和赏月过程的记叙,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欲寻解脱的情思。
词的上半部分描绘中秋夜景。开篇两句从李白的诗句“皎如飞镜临丹湖,绿烟灭尽清辉发”中化出,写明月初升的情景。“飞”字写皓月升空的状态,颇具动感,可见词人当时的欣喜之情。“永夜”三句,描写了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诸多意象,它们有机结合,共同营造出一种清幽、冷寂的氛围,既突出了词人此时的寂寞心境,又暗含着词人对眼前美景的留恋。“桂影”二字,语义颇丰,既可指庭院中的桂树,也能指月亮中的桂树,意境清幽。结尾两句写词人触景生情,感慨不已。“蓝桥路”以仙境写月亮。词人一生羁宦,饱经沉浮,党争之祸更使他看透了官场的黑暗本质,所以早已心生厌倦而欲寄情山水,从大自然中求得解脱,所以他会觉得“蓝桥路近”。
词的下半部分写赏月的过程。“水晶”三句写月光满室,与佳人辉映。月为人增色,人为月增辉。“冷”、“淡”点出美的内质——清幽高雅。“待都将”三句写词人的饮兴,他豪兴大发,不仅要倾明月之光入杯,更要收流彩朝霞共饮,这三句把词人痛饮酩酊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三句又回写赏月。词人想效仿当年的庾亮,携带着胡床登楼赏月,看尽月夜人间的清秋美景。
这首词豪迈超拔,意境雄浑,上天入地,想象绮丽,颇得东坡之神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