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关于苏轼的诗词赏析,苏轼最有名的词介绍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我手举金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今天晚上可是哪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回月宫,又怕那碧玉楼阁太高,耐不得那里的严寒。还不如在月下起舞和影子嬉戏,天上宫殿怎能比得上人间。
看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轻轻洒落在雕花的门窗,照得窗内人彻夜无眠。月儿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多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在所难免,两全之事自古以来就少见。但愿人能健康长寿,千里之外共赏明月。
【评点】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他与弟弟苏辙已是七年阔别,再加上政事上的不顺心,又赶上丙辰年的中秋节,于是对月思人,尽抒情怀,乘醉而歌,写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词的上片写把酒问天,发欲升天之奇想,但又恐高处奇寒不如人间,一波三折,抒写词人由于政治失意想要超脱尘世但又热爱人间、眷恋人生的矛盾心态。下片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慨叹人生好事难全,古今一样,进而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既抒写怀念兄弟的深情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表达一种祝福。
全词叙述跌宕起伏,情感放纵奔腾,充满浪漫主义情调,风格超旷飘逸,表现诗人开阔洒脱的胸襟和积极达观的品格。全词构思奇特,结构严谨,蕴含深广,通过对虚无缥缈的月宫仙境的幻想,表现了现实世界中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本词语言如行云流水,理性情趣兼有,是宋词的名作。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是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评点】
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
词的上半部分写杨花飘落的情景。开篇“似花”两句造语精巧,音韵和婉。一方面咏吟杨花,另一方面也是写人的情感,词人敏感地捕捉到杨花“似花非花”的独特之处:它名字叫做杨花,和其他的花一样都有开有落,这是它的“似花”之处;但同时它颜色浅,又没有香味,而且生得纤小,挂在枝条上很不起眼,又让人觉得它“非花”。“惜”字充满情意。“抛家”三句,以空灵之笔写杨花飘零的情形。词人在这里赋杨花以灵性,实是借花抒情。“萦损”三句,从花到离人怨妇,以气运笔,通畅贴切。最后几句把花和人合为一体,极言离人的愁苦哀怨。
词的下半部分言情。前两句笔势跌宕顿挫,用“不恨”、“恨”两相对照,抒发对杨花无人怜惜的惆怅。“晓来”、“春色”六句,是对前面“抛家”、“萦损”的详细解释,杨花最后的结局是“一池萍碎”,或被碾为尘土,或被流水带去。收尾三句总揽一笔,把池中“萍碎”的杨花喻为离人的泪滴,想象奇特,虚实相生,妙笔生花。
这首词借杨花写离恨,情思厚重,含蓄深沉,笔法哀婉,怪不得王国维评其曰:“和韵而似原唱。”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
明亮的月光皎洁如霜,清凉的晚风温柔如水,秋天的景色清幽无限。弯弯的小河鱼儿在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景致虽美却寂寞无人看见。三更的鼓声轰响,屋外的落叶声铿锵,把我的好梦截然惊断。夜色茫茫,美梦再难寻找,醒来后把小园四处走遍。
浪迹天涯的游子早已疲倦,归隐山林的路在哪里?故乡千里让我望眼欲穿。看如今燕子楼空空如也,佳人盼盼不知何去?楼中空有呢喃双燕。从古至今人生如梦,世上何曾有梦醒之人,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浩叹。
【评点】
本篇为词人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的“清景”,词人以景生发,融情入景。“明月如霜”、“圆荷泻露”的清幽秋夜是梦断后游园所见,抒写了词人平和澄澈的心境。
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词人登高远眺,直抒感慨,一个“倦”字写出其内心无限的迷茫与苦闷。面对眼前的燕子楼,不由得发出感叹:“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人仅用十三字道尽燕子楼的悲欢离合,以及由这人亡楼空的情景生发起的古今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喟叹世人不曾梦觉,沉溺于旧欢新怨,还表现了词人希望摆脱俗情,追求清高境界的旷达超逸的情怀。
全词融情、景、理于一炉,虽为追怀名妓之作,但却不写红粉艳情,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借燕子楼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磊落超旷又不失和婉雅丽。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芦荻萧萧旧营垒西边,说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插天空,如雷的惊涛拍打着江岸,白浪花卷起千万堆寒雪。雄壮的江山美如图画,一时间涌出多少豪杰。
遥想周瑜当年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他为妻,他雄姿英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绾丝巾,谈笑之间,百万曹军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这当年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增添满头白发,人生有如一场梦幻,且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评点】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杰作,也是整个豪放词派中的扛鼎之作。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刚刚因“乌台诗案”受贬,退居黄州。词中,词人挥洒巨笔描绘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表现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歌颂了祖国大好江山和英雄人物,也抒写了自己政治失意、老大无成的迟暮之悲。
上片以“赤壁”为主题,写雄浑之景。开篇三句总起,由景到人,人由景出,在浩荡东流的滔滔江水之后,紧跟着引出千秋万代的风流人物,笔势雄奇,气势阔大,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厚感,让人感慨系之。“故垒”两句明言借古抒怀。“人道是”,显出词人的严谨。“周郎赤壁”,既合主题,又是对下文赞美周郎的铺垫。“乱石”三句,直写赤壁的景色,苍凉雄浑,制造出一种抒怀的氛围,最后用“江山如画”衬托历代英豪的丰功伟绩。
下片写怀古之情。用“遥想”总领,起笔六句分别从多个方面描写周瑜当年的英武形象,暗示自己垂垂老矣而一事无成,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多情”两句,写自己的一生,感慨自己尚无所作为却已老之将至,大好年华全都被虚度。最后两句情景交融,思接古今,看似是词人以酒祭月,表达自己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实则是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苦闷。
全词气象宏阔,笔力遒劲。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盛赞此词为“古今绝唱”。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看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就像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评点】
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指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评点】
本篇为续补蜀主孟昶佚词之作。词人以丰富的想象,向我们再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抒发了词人惜时的感慨。全词情思深婉,声调清越,“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
词的上半部分写当时花蕊夫人在寝室内的仪态。“冰肌”二句,不仅写她容貌秀美,其中更隐含着一股圣洁之气。“水殿”句,用“暗香”写摩诃池夏夜荷风的清香,同时也是写花蕊夫人温玉一般的体香,境界幽眇。其中“暗”字用得尤其好,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最后几句写花蕊夫人斜倚秀枕的姿态,词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月写人,效果不同凡响。
词的下半部分写花蕊夫人的举止和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她难以入眠,于是起身和夫君一起携手外出。“无声”,写夜的幽深静谧,暗指时光悄然逝去。“疏星度河汉”是他们看到的景色。“试问”四句,写两人含情脉脉,营造出一种柔情蜜意的氛围。最后两句一明一暗,都是写岁月变迁,时光流转,隐含着词人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深沉感慨。
本词境界幽眇,空灵神妙,跌宕起伏,读之让人如临其境。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译文】
几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狗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那苏州的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在《辋川图》上观看春暮,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爱妾朝云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
【评点】
本篇为送友抒怀之作,是词人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篇和韵之作,词中表达了对好友苏坚归吴的羡慕之情以及对吴中旧游的系念之情。
上片写友人苏坚回吴地,激起词人怀旧之情。他让友人带回黄犬传信,又告语友人到松江桥畔不要惊动鸳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遣黄犬,随君去”六字一笔带过送别之旨,章法奇绝;“若到”几句从侧面写词人对吴中的思念之情,“莫惊鸳鹭”取神于虚处,极言自己的珍重之情;“四桥尽是”写走遍了苏州的很多地方,含蓄表达了思乡之意;词人自称“老子”,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片写词人的思归心切,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写出词人迫切的思归之情,以白居易的宠妓小蛮喻指自己的爱妾朝云,她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婉转抒写了怀念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愿,写得婉曲而又旷放。
此词明写送友归乡,实写自己思乡怀归,构思奇巧,在众多的送别词中可谓别具特色。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十年生死相隔音讯渺茫,即便是强忍着不思念,你的形影也永远难忘。如今你静卧在千里外的孤坟里,我到哪里去诉说心中的凄凉。纵此相见了你也不会认出我,我现在是满脸尘土,两鬓如霜。
夜里我在梦中忽然返回家乡,在小屋的窗前,你正打扮梳妆。我们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料想年年最让我伤心的地方,就在这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
【评点】
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王氏贤良聪慧,终日陪伴苏轼读书,二人情深意切,十分恩爱。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氏病逝;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虽时隔十年,他仍然对王弗一往情深,因夜中梦见亡妻,于是写下这首凄楚哀怨的悼亡词。本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推崇为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词以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开篇,直陈难忘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十年来,词人在仕途中颠沛波折,历经忧患,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恐怕妻子认不出自己了,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这样幸福的生活场景,反衬出今日无处无人诉说的悲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刻画梦中悲伤相见的场面,此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却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全词感情凝重,词人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思巧妙,笔法率直,格调高尚、凄清。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
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词人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从而反衬出夜深人静的现实世界,暗喻自己历尽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联翩,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以一声慨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开篇,化用了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是词人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和感叹,这种想要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既饱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词的枢纽。“夜阑风静縠纹平”,看似写景的寻常句子,实则亦景亦情,词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想要脱离现实社会和追求宁静安逸,于是倚靠江边,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抒发了厌倦官场奔竞,希望回归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有言:“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全词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体,风格飘逸洒脱,颇能体现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无人桐影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出丝织的白团扇,纤手和扇子都白如美玉。渐觉困乏,斜倚枕安然入睡,此时不知是谁在帘外推门?空教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皱叠,待桃杏等浮花浪蕊落尽后,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秾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评点】
这首双调词采取了抒写闺怨的主题,上片从形体、心态等方面描写美人,下片笔锋一转,赞美榴花,通过榴花之美衬托美人之美。词人不仅赞美了美人、榴花清雅高洁的品格,抒写了美人、榴花迟暮自怜的情感,而且还将自己的品格和情感也融入其中,通过美人因失时而失意的情怀、缠绵凄恻的儿女之情,表达了自己慷慨郁愤之情。
上片通过一系列初夏时的典型景物,引出并描写了一位高雅孤寂的美人。“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二句,写了初夏时节,正午过后,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燕子叽叽喳喳地飞落在华屋屋檐下的声音,从而衬托出了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傍晚天气渐渐凉快下来,一位刚刚出浴的美人缓缓出场。美人风姿绰约,只见她“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在古代,诗人们经常用白团扇来象征红颜薄命、佳人失时。词人在此处写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除了衬托美人洁白柔嫩的肌肤,更是衬托她高洁的品格,为她命运不济、红颜薄命叹惋。“弄”字用得极为传神,与上文“悄无人”的幽静气氛相照应,精准地反映出了美人此时的寂寞和失落。“扇手一时似玉”进一步暗示了美人命运的不济。
接下来,词人手法一转,不再用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从侧面描写美人的心态了,而是直接写美人由于寂寞而渐入梦境,可好梦不长,又被风吹翠竹的声音惊醒。“渐困倚、孤眠清熟”进一步写出了庭院环境的清幽,同时也反映出美人内心的空寂。而美人渐入梦境后,梦见有人在帘外推门,不禁万分激动。而“枉教人”、“又却是”笔锋一转,梦境结束,美人不得不面对寂寞的现实,听着外面风吹翠竹的声音空自惆怅。唐代李益在其《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句子,词人在此处化用了李益的诗句,通过描绘一种清幽的意境,着重写主人公从满怀希望的美梦回到现实中后的失望和惆怅。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上片“华屋”、“晚凉”、“弄”等词都是匠心独具,反映出了美人的空虚、寂寞、失落、惆怅等复杂情绪。
下片着重写艳丽的榴花,从而继续衬托美人的高洁。白居易在《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中有“山榴花似结红巾”之句,词人此处化用该句,把榴花的美丽外貌写得形象、具体,同时还突出了西子含颦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写出了美人的心声,而此心声是美人观花时产生的,是她与榴花的共鸣,她与榴花都具有独立于群芳之外,不与群芳争艳的高尚品格。
“秾艳一枝细看取”着意描写榴花的美丽,“芳心千重似束”则通过榴花的外形特征,表现美人愁绪难以排遣的心情,再次象征美人芳心之坚贞不渝。“又恐被”一句,明为写花,实则暗示美人观花产生的迟暮之感。结尾四句,进一步写出美人的动作,榴花是花落簌簌,而美人则是泪落簌簌,更显凄婉。
下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将花、人合一,借物咏情,从而产生一种哀婉凄楚的意境,耐人寻味。
统观全词,词人先直接写美人,后又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但无论如何,都始终围绕美人失时、孤芳自赏这一核心,从而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憾。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关于苏轼的诗词赏析,苏轼最有名的词介绍

admin

|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才有?我手举金杯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仙宫宝殿,今天晚上可是哪一年?我真想驾长风归回月宫,又怕那碧玉楼阁太高,耐不得那里的严寒。还不如在月下起舞和影子嬉戏,天上宫殿怎能比得上人间。
看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又轻轻洒落在雕花的门窗,照得窗内人彻夜无眠。月儿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却为何总在人别离时才圆?人生一世多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在所难免,两全之事自古以来就少见。但愿人能健康长寿,千里之外共赏明月。
【评点】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他与弟弟苏辙已是七年阔别,再加上政事上的不顺心,又赶上丙辰年的中秋节,于是对月思人,尽抒情怀,乘醉而歌,写出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词的上片写把酒问天,发欲升天之奇想,但又恐高处奇寒不如人间,一波三折,抒写词人由于政治失意想要超脱尘世但又热爱人间、眷恋人生的矛盾心态。下片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慨叹人生好事难全,古今一样,进而表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长寿,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里既抒写怀念兄弟的深情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也是表达一种祝福。
全词叙述跌宕起伏,情感放纵奔腾,充满浪漫主义情调,风格超旷飘逸,表现诗人开阔洒脱的胸襟和积极达观的品格。全词构思奇特,结构严谨,蕴含深广,通过对虚无缥缈的月宫仙境的幻想,表现了现实世界中自己内心的矛盾和迷茫,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本词语言如行云流水,理性情趣兼有,是宋词的名作。其中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是流传千古的名词佳句。


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译文】
像花又好像不是花,从没有人怜惜任它飘落满地。抛家离舍倚路傍,仔细思量却是,貌似无情也有愁思。萦绕离恨的柔肠频受折磨,娇媚的眼睛困倦,似睁非睁,似闭非闭。梦魂随风飘飞千万里,去追寻情郎的去处,却又被黄莺啼声惊起。
不怨恨这杨花已经飞尽,恨只恨西园百花凋落难连缀。拂晓一阵风雨后,哪能再见杨花的踪迹?早化成一池浮萍细碎。若把春色分成三分,二分已化为尘土,一分落入池水里。细细看那不是杨花,点点都是离人的眼泪。
【评点】
苏轼的豪放词无人可及,婉约词亦不让他人。这首词作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前后,当时词人与章质夫都在汴京做官。这是一首唱和之作,词人明写杨花,暗抒离别的愁绪。
词的上半部分写杨花飘落的情景。开篇“似花”两句造语精巧,音韵和婉。一方面咏吟杨花,另一方面也是写人的情感,词人敏感地捕捉到杨花“似花非花”的独特之处:它名字叫做杨花,和其他的花一样都有开有落,这是它的“似花”之处;但同时它颜色浅,又没有香味,而且生得纤小,挂在枝条上很不起眼,又让人觉得它“非花”。“惜”字充满情意。“抛家”三句,以空灵之笔写杨花飘零的情形。词人在这里赋杨花以灵性,实是借花抒情。“萦损”三句,从花到离人怨妇,以气运笔,通畅贴切。最后几句把花和人合为一体,极言离人的愁苦哀怨。
词的下半部分言情。前两句笔势跌宕顿挫,用“不恨”、“恨”两相对照,抒发对杨花无人怜惜的惆怅。“晓来”、“春色”六句,是对前面“抛家”、“萦损”的详细解释,杨花最后的结局是“一池萍碎”,或被碾为尘土,或被流水带去。收尾三句总揽一笔,把池中“萍碎”的杨花喻为离人的泪滴,想象奇特,虚实相生,妙笔生花。
这首词借杨花写离恨,情思厚重,含蓄深沉,笔法哀婉,怪不得王国维评其曰:“和韵而似原唱。”


永遇乐

苏轼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
明亮的月光皎洁如霜,清凉的晚风温柔如水,秋天的景色清幽无限。弯弯的小河鱼儿在跳,圆圆的荷叶上露珠晶莹,景致虽美却寂寞无人看见。三更的鼓声轰响,屋外的落叶声铿锵,把我的好梦截然惊断。夜色茫茫,美梦再难寻找,醒来后把小园四处走遍。
浪迹天涯的游子早已疲倦,归隐山林的路在哪里?故乡千里让我望眼欲穿。看如今燕子楼空空如也,佳人盼盼不知何去?楼中空有呢喃双燕。从古至今人生如梦,世上何曾有梦醒之人,有的只是难了的旧欢新怨。后世有人,面对这黄楼夜色,定会为我深深浩叹。
【评点】
本篇为词人夜宿燕子楼感梦抒怀之作。
上片以倒叙笔法写惊梦游园,描写了燕子楼小园的无限清幽的“清景”,词人以景生发,融情入景。“明月如霜”、“圆荷泻露”的清幽秋夜是梦断后游园所见,抒写了词人平和澄澈的心境。
下片抒写凭吊燕子楼,词人登高远眺,直抒感慨,一个“倦”字写出其内心无限的迷茫与苦闷。面对眼前的燕子楼,不由得发出感叹:“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词人仅用十三字道尽燕子楼的悲欢离合,以及由这人亡楼空的情景生发起的古今如梦、世事无常的感慨,喟叹世人不曾梦觉,沉溺于旧欢新怨,还表现了词人希望摆脱俗情,追求清高境界的旷达超逸的情怀。
全词融情、景、理于一炉,虽为追怀名妓之作,但却不写红粉艳情,只用“梦云惊断”稍作点染,借燕子楼抒发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磊落超旷又不失和婉雅丽。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芦荻萧萧旧营垒西边,说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插天空,如雷的惊涛拍打着江岸,白浪花卷起千万堆寒雪。雄壮的江山美如图画,一时间涌出多少豪杰。
遥想周瑜当年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他为妻,他雄姿英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绾丝巾,谈笑之间,百万曹军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这当年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增添满头白发,人生有如一场梦幻,且洒一杯酒祭奠江月。
【评点】
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的杰作,也是整个豪放词派中的扛鼎之作。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当时苏轼刚刚因“乌台诗案”受贬,退居黄州。词中,词人挥洒巨笔描绘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的景色,表现三国名将周瑜风流儒雅、指挥若定的大将风采,歌颂了祖国大好江山和英雄人物,也抒写了自己政治失意、老大无成的迟暮之悲。
上片以“赤壁”为主题,写雄浑之景。开篇三句总起,由景到人,人由景出,在浩荡东流的滔滔江水之后,紧跟着引出千秋万代的风流人物,笔势雄奇,气势阔大,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厚感,让人感慨系之。“故垒”两句明言借古抒怀。“人道是”,显出词人的严谨。“周郎赤壁”,既合主题,又是对下文赞美周郎的铺垫。“乱石”三句,直写赤壁的景色,苍凉雄浑,制造出一种抒怀的氛围,最后用“江山如画”衬托历代英豪的丰功伟绩。
下片写怀古之情。用“遥想”总领,起笔六句分别从多个方面描写周瑜当年的英武形象,暗示自己垂垂老矣而一事无成,充满了郁郁不得志的愤慨。“多情”两句,写自己的一生,感慨自己尚无所作为却已老之将至,大好年华全都被虚度。最后两句情景交融,思接古今,看似是词人以酒祭月,表达自己对古人的缅怀之情,实则是借酒浇愁,体现出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苦闷。
全词气象宏阔,笔力遒劲。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前集》盛赞此词为“古今绝唱”。


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文】
弯弯的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谁看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就像那缥缈的孤雁身影。
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评点】
此篇是词人被贬居黄州后的抒怀之作。词借咏孤雁夜飞抒写政治失意的孤寂忧愤之情,表现词人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上片写词人独居定惠院的寂寞冷清。“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出一幅夜深人静的画面:半轮残月高高地挂在梧桐树梢,漏壶已尽,夜已深,四周一片寂静。在这样孤寂的夜里,“谁见幽人独往来”,谁能看见那幽居人独自往来呢?他隐约出没,就像那“缥缈孤鸿影”。词人以寥寥笔墨,即将一个独来独往、心思缜密的“幽人”形象描出来。末二句虚实相间,先写“幽人”独自走来,后将人、鸟形象对应、嫁接,极富象征意味,又以诗意之美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缺”、“疏”、“断”几字写尽幽独凄清的心境,为上片罩上悲凉的气氛。
下片承接上文,专写孤鸿,借孤鸿寄托自己满腹怨恨而又不愿攀龙附凤的情怀。“惊起却回头”一语双关,既可言说孤鸿被惊起而回头,也可言说“幽人”猛回头。而下句“有恨无人省”也是两层意思,一层为孤鸿因无故被惊起,故心怀怨恨,无人理解。另一层意思为词人所思,言自己被贬谪黄州时的孤寂处境。“拣尽寒枝不肯,寂寞沙洲冷”写孤鸿选求栖息处的情景,宁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也不愿栖息高枝。此处,词人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了自己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惊”、“恨”、“寒”、“寂寞”、“冷”等词眼写出词人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
全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冷峻,为词中名篇。黄了翁《蓼园词选》评为“超诣神品”。黄庭坚《山谷题跋》说此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洞仙歌

苏轼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译文】
冰一样的肌肤玉一般的骨,自然是遍身清凉没有汗。宫殿里清风徐来幽香弥漫。绣帘被风吹开,一线月光把佳人窥探。佳人还没有入睡,她斜倚绣枕钗横发乱。
他起来携着她的小手,走出无声的庭院,随时可见流星横穿河汉。试问夜已多深?夜已过了三更,月光暗淡,玉绳星向下旋转。她掐着手指计算,秋风几时吹来,不知不觉间感到,流年似水,岁月在暗暗变换。
【评点】
本篇为续补蜀主孟昶佚词之作。词人以丰富的想象,向我们再现了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和他的贵妃花蕊夫人夏夜在摩诃池上消夏的情形,突出了花蕊夫人美好的精神境界,抒发了词人惜时的感慨。全词情思深婉,声调清越,“如空山鸣泉,琴筑并奏”。
词的上半部分写当时花蕊夫人在寝室内的仪态。“冰肌”二句,不仅写她容貌秀美,其中更隐含着一股圣洁之气。“水殿”句,用“暗香”写摩诃池夏夜荷风的清香,同时也是写花蕊夫人温玉一般的体香,境界幽眇。其中“暗”字用得尤其好,着一字而境界全出。最后几句写花蕊夫人斜倚秀枕的姿态,词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以月写人,效果不同凡响。
词的下半部分写花蕊夫人的举止和内心世界。“起来携素手”写她难以入眠,于是起身和夫君一起携手外出。“无声”,写夜的幽深静谧,暗指时光悄然逝去。“疏星度河汉”是他们看到的景色。“试问”四句,写两人含情脉脉,营造出一种柔情蜜意的氛围。最后两句一明一暗,都是写岁月变迁,时光流转,隐含着词人对时光一去不返的深沉感慨。
本词境界幽眇,空灵神妙,跌宕起伏,读之让人如临其境。


青玉案

和贺方回韵,送伯固归吴中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遣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定许,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
【译文】
几年来我做梦都想回吴中,如今让黄狗代我传书随你去。当你走到松江渡口叫渡时,千万莫惊动水中鸳鸯、白鹭。那苏州的四桥全都是我当年经行游览去处。
在《辋川图》上观看春暮,我常记得高人王维的诗句,暗定归期老天必定会准许。身上的春衣还是爱妾朝云一针一线缝制,那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
【评点】
本篇为送友抒怀之作,是词人对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的一篇和韵之作,词中表达了对好友苏坚归吴的羡慕之情以及对吴中旧游的系念之情。
上片写友人苏坚回吴地,激起词人怀旧之情。他让友人带回黄犬传信,又告语友人到松江桥畔不要惊动鸳鹭,表现了词人对吴中故地眷恋之深。“三年枕上吴中路”写苏坚随苏轼三年为官未归,枕头上都牵绕着回家的道路,展现了自己思乡心切,也表达了对友人归家的理解和关切之情;“遣黄犬,随君去”六字一笔带过送别之旨,章法奇绝;“若到”几句从侧面写词人对吴中的思念之情,“莫惊鸳鹭”取神于虚处,极言自己的珍重之情;“四桥尽是”写走遍了苏州的很多地方,含蓄表达了思乡之意;词人自称“老子”,语气幽默诙谐,显出朋友之间的亲昵与坦诚。
下片写词人的思归心切,以对王维《辋川图》的仰慕开篇,直言记得王维的诗句,暗许送友思归之意。“作个归期天定许”写出词人迫切的思归之情,以白居易的宠妓小蛮喻指自己的爱妾朝云,她亲手缝制的春衫“曾湿西湖雨”,上面还淋着西湖的雨,婉转抒写了怀念亲人渴望团聚的心愿,写得婉曲而又旷放。
此词明写送友归乡,实写自己思乡怀归,构思奇巧,在众多的送别词中可谓别具特色。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译文】
十年生死相隔音讯渺茫,即便是强忍着不思念,你的形影也永远难忘。如今你静卧在千里外的孤坟里,我到哪里去诉说心中的凄凉。纵此相见了你也不会认出我,我现在是满脸尘土,两鬓如霜。
夜里我在梦中忽然返回家乡,在小屋的窗前,你正打扮梳妆。我们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料想年年最让我伤心的地方,就在这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
【评点】
本词为悼亡词名作,是苏轼怀念亡妻王弗所作。苏轼十九岁时,与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十六的王弗完婚。王氏贤良聪慧,终日陪伴苏轼读书,二人情深意切,十分恩爱。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氏病逝;熙宁八年(1075年),苏轼到密州任知州。虽时隔十年,他仍然对王弗一往情深,因夜中梦见亡妻,于是写下这首凄楚哀怨的悼亡词。本词开了悼亡词之先河,被推崇为悼亡词中绝唱。
上片抒写对亡妻永远难忘的思念之情和爱妻去世后自己生活的凄凉、辛酸和伤痛。词以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开篇,直陈难忘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表达了内心无处诉说的苦闷之情。十年来,词人在仕途中颠沛波折,历经忧患,早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恐怕妻子认不出自己了,把对妻子的想念与现实中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道出了死者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的辛酸。
下片写梦会亡妻,妻临窗而作,对镜梳妆,再现当年闺房生活情景。这样幸福的生活场景,反衬出今日无处无人诉说的悲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刻画梦中悲伤相见的场面,此时酸甜苦辣涌上心头,却相对无言默默凝望,只有泪水簌簌流下千行,表现了深挚的夫妻情意。直到从梦中醒来,词人仍然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之中,清冷的明月之夜,长满小松林的坟冈,都是自己思念妻子而柔肠寸断的地方,表达出对亡妻永不能忘怀的浓郁情思。
全词感情凝重,词人将梦境与现实结合在一起,构思巧妙,笔法率直,格调高尚、凄清。


临江仙

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饮在东坡醒了又醉,归来时好像已是三更。家童的鼾声有如雷鸣,反复敲门也没有回应,只好拄杖听那江水涛声。
长恨这身子不是我自己所有,何时才能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波光粼粼。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江河湖海了却余生。
【评点】
本篇为词人谪居黄州醉酒抒怀之作,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词的上片写夜饮醉归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点明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自然就回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传神地勾勒词人醉眼蒙眬的醉态,表现纵饮的豪兴与诗人豪放旷达的心境。末三句写的是词人到达家门口的情景,家童早已睡着,敲门不应,只能“倚杖听江声”。至此一句,即勾勒出一个胸襟旷达、遗世独立的君子形象,表现了词人达观的人生态度,超旷的精神世界,以及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词人写家僮鼻息如雷和江声,从而反衬出夜深人静的现实世界,暗喻自己历尽宦海浮沉的浩茫心事和孤寂心情,惹人浮想联翩,为下片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以一声慨叹“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开篇,化用了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是词人对现实人生的思索和感叹,这种想要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既饱含哲理又直抒胸臆,是全词的枢纽。“夜阑风静縠纹平”,看似写景的寻常句子,实则亦景亦情,词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想要脱离现实社会和追求宁静安逸,于是倚靠江边,情不自禁地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抒发了厌倦官场奔竞,希望回归自然,寄余生于江海的心愿。宋叶梦得《避暑录话》有言:“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全词不假修饰,直抒胸臆,融景、情、理于一体,风格飘逸洒脱,颇能体现东坡词的艺术特色。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
莫要听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何妨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竹杖草鞋轻松胜过骑马,风狂雨骤有何可怕,一件蓑衣迎烟雨度过此生。
料峭春风把醉意吹醒,略略感到有些冷,山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评点】
本篇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乐观情怀。
词的上片以“莫听穿林打叶声”开篇,一方面写出了风大雨疾的情景,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写出外物不足萦怀之意,即使雨再大,风再烈,都不会受影响;“何妨吟啸且徐行”承接上句,何不低吟长啸缓步徐行,突显出词人的情趣和兴致。“何妨”二字写出一丝俏皮之意,增添了和雨挑战的意味。前两句是全词的枢纽,以下词句皆是由此发出。“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脚穿芒鞋手持竹杖雨中前行的情景,“轻胜马”三字传达出从容之意,“谁怕”二字诙谐可爱,值得玩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由眼前风雨进一步写到整个人生,表达了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喜悦和豪迈。
下片写雨停后的情景,“料峭春风吹酒醒”写醉酒被春风吹醒,暗示雨停。“微冷”,风吹雨停,词人突然感觉有点冷,抬头一看“山头斜照却相迎”,已雨过天晴;“回首向来萧瑟处”,回头看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发出感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此乃本篇的点睛之笔,道出词人对天气微妙变化的顿悟,表达了词人宠辱不惊的超然情怀。“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是大自然的风雨,又暗喻了政治风雨和人生的荣辱得失。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幽默诙谐,值得一读再读。


贺新郎

苏轼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帘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秾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译文】
小燕子飞落在雕梁画栋的华屋,静悄悄无人桐影转过了正午,傍晚清凉时美人刚出浴。手拿出丝织的白团扇,纤手和扇子都白如美玉。渐觉困乏,斜倚枕安然入睡,此时不知是谁在帘外推门?空教人惊醒了瑶台好梦,侧耳听却原来是,阵阵风在敲竹。
石榴花半开像红巾皱叠,待桃杏等浮花浪蕊落尽后,它才会绽开与孤独的美人为伍。细看这一枝秾艳的石榴,花瓣千层恰似美人芳心紧束。又恐怕被西风吹落只剩叶绿。来日如等到美人来到,在花前饮酒也不忍去碰触。那时节泪珠儿和花瓣,都会一同洒落,声簌簌。
【评点】
这首双调词采取了抒写闺怨的主题,上片从形体、心态等方面描写美人,下片笔锋一转,赞美榴花,通过榴花之美衬托美人之美。词人不仅赞美了美人、榴花清雅高洁的品格,抒写了美人、榴花迟暮自怜的情感,而且还将自己的品格和情感也融入其中,通过美人因失时而失意的情怀、缠绵凄恻的儿女之情,表达了自己慷慨郁愤之情。
上片通过一系列初夏时的典型景物,引出并描写了一位高雅孤寂的美人。“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二句,写了初夏时节,正午过后,庭院里静悄悄的,只有小燕子叽叽喳喳地飞落在华屋屋檐下的声音,从而衬托出了环境之幽静。“晚凉新浴”,傍晚天气渐渐凉快下来,一位刚刚出浴的美人缓缓出场。美人风姿绰约,只见她“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在古代,诗人们经常用白团扇来象征红颜薄命、佳人失时。词人在此处写美人“手弄生绡白团扇”,除了衬托美人洁白柔嫩的肌肤,更是衬托她高洁的品格,为她命运不济、红颜薄命叹惋。“弄”字用得极为传神,与上文“悄无人”的幽静气氛相照应,精准地反映出了美人此时的寂寞和失落。“扇手一时似玉”进一步暗示了美人命运的不济。
接下来,词人手法一转,不再用烘托、象征、暗示等手法从侧面描写美人的心态了,而是直接写美人由于寂寞而渐入梦境,可好梦不长,又被风吹翠竹的声音惊醒。“渐困倚、孤眠清熟”进一步写出了庭院环境的清幽,同时也反映出美人内心的空寂。而美人渐入梦境后,梦见有人在帘外推门,不禁万分激动。而“枉教人”、“又却是”笔锋一转,梦境结束,美人不得不面对寂寞的现实,听着外面风吹翠竹的声音空自惆怅。唐代李益在其《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中有“开门复动竹,疑是玉人来”的句子,词人在此处化用了李益的诗句,通过描绘一种清幽的意境,着重写主人公从满怀希望的美梦回到现实中后的失望和惆怅。从遣词造句的角度看,上片“华屋”、“晚凉”、“弄”等词都是匠心独具,反映出了美人的空虚、寂寞、失落、惆怅等复杂情绪。
下片着重写艳丽的榴花,从而继续衬托美人的高洁。白居易在《题孤山寺山石榴花示诸僧众》中有“山榴花似结红巾”之句,词人此处化用该句,把榴花的美丽外貌写得形象、具体,同时还突出了西子含颦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写出了美人的心声,而此心声是美人观花时产生的,是她与榴花的共鸣,她与榴花都具有独立于群芳之外,不与群芳争艳的高尚品格。
“秾艳一枝细看取”着意描写榴花的美丽,“芳心千重似束”则通过榴花的外形特征,表现美人愁绪难以排遣的心情,再次象征美人芳心之坚贞不渝。“又恐被”一句,明为写花,实则暗示美人观花产生的迟暮之感。结尾四句,进一步写出美人的动作,榴花是花落簌簌,而美人则是泪落簌簌,更显凄婉。
下片的主要写作手法是将花、人合一,借物咏情,从而产生一种哀婉凄楚的意境,耐人寻味。
统观全词,词人先直接写美人,后又通过榴花间接写美人,但无论如何,都始终围绕美人失时、孤芳自赏这一核心,从而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之憾。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