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评点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统,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评点】
长庆四年(824年),诗人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本诗。这是一首怀古诗,描写了王濬当年指挥水师伐吴的壮观场面。同时,诗人点出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诗人吊古伤今,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割据势力的心愿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全诗风格苍凉,意境深远。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的长江边。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首联以历史人物领起,咏怀古事。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家世二千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楼船下益州”写出这件史事。益州与金陵,相距甚远,诗人却说楼船一下,“金陵王气”便黯然“收”。双方之强弱对比顿显。
颔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欲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用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直取金陵。
后四句抒发感慨。颈联点出西塞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这一联拓开了诗的主题。“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尾联,诗人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而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评点

admin

|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王濬的战船从益州出发,东吴的王气便黯然消逝。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人生中多少次伤怀往事,山形依然不变靠着寒流。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统,芦荻在旧垒上萧萧飘摇。
【评点】
长庆四年(824年),诗人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本诗。这是一首怀古诗,描写了王濬当年指挥水师伐吴的壮观场面。同时,诗人点出了建都金陵的几个朝代的兴亡,希望唤起人们的注意,吸取往日的教训。诗人吊古伤今,表现了渴望祖国统一、反对割据势力的心愿和强烈的爱国情怀。全诗风格苍凉,意境深远。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县东的长江边。
诗的前四句,写西晋东下灭吴的历史事实,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首联以历史人物领起,咏怀古事。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家世二千石。太康元年(280年)晋武帝命王濬率领以高大的战船组成的水军,顺江而下,讨伐东吴。诗人便以“楼船下益州”写出这件史事。益州与金陵,相距甚远,诗人却说楼船一下,“金陵王气”便黯然“收”。双方之强弱对比顿显。
颔联顺势而下,直写战事及其结果。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欲凭借长江天险,在江中暗置铁锥,用千寻铁链横锁江面,自以为万无一失,谁知王濬用大筏数十,冲走铁锥,以火炬烧毁铁链,直取金陵。
后四句抒发感慨。颈联点出西塞山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这一联拓开了诗的主题。“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尾联,诗人宕开一笔,直写“今逢”之世: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荻之中。而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江山一统的结果。
全诗借古喻今,沉郁感伤,但繁简得当,直点现实。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