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浑的诗评点,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早秋
admin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晚风吹得树上红叶萧萧作响,来到潼关长亭畅饮美酒一瓢。
朵朵残云飞向高高太华山顶,疏雨点点向着中条山头飘摇。
苍翠树色随着关城伸向远方,奔腾的黄河水远流汇入海潮。
大约帝都长安明日就可到达,可是今夜里我还梦想过渔樵。
本诗为诗人赴京求仕途中有感而作。诗中描写了诗人在潼关驿楼眺望所见山野疏朗萧索的秋日暮色,抒写了诗人虽来京求仕,但仍留恋乡居隐逸生活的心理,表现了诗人茫然的思绪和隐微的愁情。阙,宫阙,这里指都城长安。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驿楼,供朝廷官吏旅宿的驿站。
首联以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红叶晚萧萧”,写景之中透露出一缕悲凉的意绪;“长亭酒一瓢”,叙事之中传出客子的旅途况味。本诗诗题一作《行次潼关,逢魏扶东归》,这个背景可以帮助读者了解诗人为什么在长亭送别、借酒浇愁。颔联和颈联四句笔势急转,诗人大笔勾画潼关的典型风物,笔法雄浑苍茫。诗人极目远眺:南面是巍峨高峻的西岳华山;北面隔着黄河又是苍翠起伏的中条山。残云隐匿在华山山洞中,表示天将放晴;疏雨乍过中条山,空气清新。诗人以“残云归”一语来点染华山,又以“疏雨过”来形容中条山,如此一来,华山和中条山的景色就不是静景而是动景。诗人化静为动的书写,让浩渺无边的沉寂中现出了一抹灵动。接着,诗人收回目光,又望见苍茫树色随关城渐渐远去。关外便是黄河,它从北面奔涌而出,在潼关外急转直下,径向三门峡翻滚而去,呼啸着流入渤海。“河声入海”后诗人用一个“遥”字,使黄河更显气势。诗人居高远望,眼见树色苍茫,耳听波涛汹涌,感受自然真切异常。两联四句景句,如巨鳌四足,缺一不可,丝毫没有画蛇添足、臃肿累赘之嫌。
依常理,诗人此时距长安只剩一天路程。即将进入帝京,诗人本应对那繁华都市满怀幻想,可他却“犹自梦渔樵”——还是想念家乡的渔樵生活,令人大感意外。实际上,诗人恰恰是以这句话含蓄委婉地表示出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以及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早秋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漫漫长夜荡漾着凄清瑟音,阵阵西风吹拂碧翠的萝蔓。
残萤停歇在晶莹的露水上,银河中掠过一群早归大雁。
曙色中树木高大枝叶繁茂,看阳光下的远山分外灿烂。
淮南的林木落下一片黄叶,便感到洞庭湖的秋意阑珊。
本诗描写初秋山野高远淡雅的景色。前四句写初秋夜色,后四句写初秋昼景,全诗抒写了淡淡的愁情。诗人在描摹秋色时,注重高低远近的层次,落笔有致而逻辑清晰。首联写景抒情,写诗人一整夜都听见瑟瑟的秋风声。秋风是秋天是使者,是秋天典型的事物,它在一条条高悬的藤弦间轻轻掠过,奏出了清脆悦耳的音调,令人心感愉悦。一个“翠”字,让人在瑟瑟的秋风中感到无限的生机。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在首联刻意避免渲染悲秋的气氛,力图带给读者一份新鲜的快意。颔联展示了一片秋色秋声。玉露、虫、大雁都是秋天的典型景物,因而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此外,银河变成了金河,也是秋天色温所致。一个“残”字,透出秋的萧瑟,给人以秋愁的暗示。颈联、尾联四句清晰地描绘出一副早秋清晨图。颈联中,诗人选择了辽远的山与高大的树来展现秋晨美景,将读者的思绪从因上一句而产生的淡淡秋愁中拉回到秋高气爽的意境中。这一联也为最后一联的抒情做铺垫。尾联乃点睛之笔,深化了本诗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早秋深深的喜爱之情。本来无甚感情色彩的早秋景观,因为这一句,就充满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在“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的佳境中,竟然有“淮南一叶下”。它为何而下?自然是因为受到了“洞庭波”的召唤。“洞庭波”典出屈原《九歌·湘夫人》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之句。“洞庭波”与“木叶下”本都是秋风所致,况且淮南与洞庭千里相隔,诗人在此却抛开花草,用“自觉洞庭波”来解释“淮南一叶下”,可谓别出心裁,浪漫至极,能令读者感受到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本诗通篇写秋景,诗人的描写层次清晰,渐入佳境,充满新奇与浪漫的色彩。同时,颔联和颈联结构严密、对仗工整,可谓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