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送灵澈上人,听弹琴,送上人(刘长卿)-五言绝句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竹林寺中林木苍翠,暮色茫茫钟声悠远。
背着斗笠身披斜阳,独身回到遥远青山。
【评点】
这是一首送行诗,题目中的灵澈上人,俗姓汤,字源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灵澈上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于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上人清寂的风度。在艺术手法上,本诗抛却以往送别诗的极尽渲染,改用清幽闲淡的笔调描写送别,以清言表深情。
全诗共四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诗人伫立遥望:苍苍山岭郁郁竹林之后便是灵澈的居所。此时日已向晚,远远地传来了寺院悠扬的钟声,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夕照中,灵澈上人背着斗笠,夕阳的余晖如披风或蓑衣披在他身上。他渐行渐远,身影慢慢消失在青山中。“青山”接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里。“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中国古诗如同中国文字,重在会意而不在言传,因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艺术的高妙境界。本诗写离别却不见一个明显的“送”字,只是用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归去的深远意境。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藐远。“苍苍”、“杳杳”四字重叠,极精练地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末句以“独归远”含蓄地写送别。这一句以对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对灵澈上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一个“独”字虽然写的是灵澈上人,但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与寥落。这个结尾言淡情深,令人回味。
全诗即景写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秀美,意境闲淡,为唐代山水诗中之名篇。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琴奏出曲调悠扬起伏,静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古时曲调,可惜现今的人们多已不弹。
【评点】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因古琴有七根弦,“七弦”就成为琴的代称,首句点明了所咏的意象。“泠泠”原用于形容山泉击石所发出的清越响声,此处用以描摹琴音,清越之外有一种澄明清澈之感。古时上品的琴音用高山流水来形容,可见古调之超俗清逸。“松”为高洁象征,古来多有隐者士人于山间卧听松声。“松声”相较于“泠泠”的水声,少一分婉转圆润,多几分凄清肃杀,若是“松涛”则更雄浑豪迈了。以“静听”连缀这样声调清越骨气清健的古乐,描摹出听者的专注,此外,“静”也暗含了孤独之意。琴曲中,有曲调名为《风入松》,或为双关,语义高妙。
以头两句描摹音调为基础,后两句转入抒发情感,点明全诗主旨。因汉魏六朝多战乱,民族融合,胡乐渐兴,仅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至唐,音乐变革,“燕乐”变为主流,主曲演奏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胡乐是更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它有民歌的纯真热烈,又不乏绮丽悠扬,因此受到民众欢迎。如松风的古乐虽美妙,而今却只是“古调”了。“虽自爱”表现出诗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与遗憾,“多不弹”则确证了古调广泛意义上的衰落。推而广之,不仅诗人自己知音难求,世上爱古调的人都寥寥可数了。诗人借古调的衰落表达了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慨叹。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但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你如同孤云又如野鹤,怎能够在这人间居住。
就是沃洲山也不要买,那也是人们已知去处。
【评点】
此为一首送行的诗歌,是诗人送僧人回归山林时所写的。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能轻易看出诗人和“上人”之间的感情十分亲密。上人,是对僧人的尊敬的称呼。诗里的上人,指的是灵澈上人。
本诗第一句“孤云将野鹤”,诗人就将超凡脱俗的“上人”与轻灵的浮云野鹤作比。接下来,诗人又风趣地说道:“岂向人间住。”意思就是说,既然“上人”这样不同凡俗,又怎能在这人间居住呢?第三、第四句“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意思是说,“上人”打算要去的沃洲山,那也是世俗之人很早就已经知道的地方,并非仙界。因此,诗人才劝“上人”“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一句,是诗人对为何劝“上人”不要去沃洲山的原因的说明。诗中非常精妙地将人间与仙界相互对立起来,说明人间处处有仙山福地,又何必跑到遥远的沃洲山去归隐,这样做不是多余吗?言语之外的意思就是:你还是不要去了吧。如此一来,诗人便将对关系密切的友人的不忍离别之情及无限挽留之情,寄寓于诙谐的说理之中了,真可谓是言浅意深、言淡情浓、妙不可言。
另外,有的评论家认为,本诗的诗意和裴迪《送崔九》中“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两句要表达的诗意很接近。诗人写这首诗,意为说明沃洲山是世俗之人都熟知的名山,“上人”既然打算隐居,就不要到这种凡俗之地去,而应到极其清幽、无人居住之地去隐居修行。因而,本诗暗含嘲弄灵澈上人隐居的心不够坚定,有“终南捷径”的嫌疑之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送灵澈上人,听弹琴,送上人(刘长卿)-五言绝句

admin

|

送灵澈上人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竹林寺中林木苍翠,暮色茫茫钟声悠远。
背着斗笠身披斜阳,独身回到遥远青山。
【评点】
这是一首送行诗,题目中的灵澈上人,俗姓汤,字源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灵澈上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于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上人的深厚情意,也表现了灵澈上人清寂的风度。在艺术手法上,本诗抛却以往送别诗的极尽渲染,改用清幽闲淡的笔调描写送别,以清言表深情。
全诗共四句,“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两句写灵澈上人欲回竹林寺的情景。诗人伫立遥望:苍苍山岭郁郁竹林之后便是灵澈的居所。此时日已向晚,远远地传来了寺院悠扬的钟声,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两句写诗人目送灵澈上人辞别归去的情景。夕照中,灵澈上人背着斗笠,夕阳的余晖如披风或蓑衣披在他身上。他渐行渐远,身影慢慢消失在青山中。“青山”接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里。“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
中国古诗如同中国文字,重在会意而不在言传,因而“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艺术的高妙境界。本诗写离别却不见一个明显的“送”字,只是用精练的语言创造出灵澈上人归去的深远意境。开头一句从颜色着笔,以“苍苍”二字写竹林寺所处之地的深邃。第二句从声音着笔,以“杳杳”二字写竹林寺的藐远。“苍苍”、“杳杳”四字重叠,极精练地描绘出一幅深远的青山寺庙图。末句以“独归远”含蓄地写送别。这一句以对灵澈上人渐行渐远的背影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对灵澈上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意。一个“独”字虽然写的是灵澈上人,但其实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因友人离去而产生的孤独与寥落。这个结尾言淡情深,令人回味。
全诗即景写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秀美,意境闲淡,为唐代山水诗中之名篇。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七弦琴奏出曲调悠扬起伏,静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古时曲调,可惜现今的人们多已不弹。
【评点】
这是一首借物言志的诗,诗人通过慨叹古调受冷遇,不为世人看重,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舒解世少知音的遗憾。
因古琴有七根弦,“七弦”就成为琴的代称,首句点明了所咏的意象。“泠泠”原用于形容山泉击石所发出的清越响声,此处用以描摹琴音,清越之外有一种澄明清澈之感。古时上品的琴音用高山流水来形容,可见古调之超俗清逸。“松”为高洁象征,古来多有隐者士人于山间卧听松声。“松声”相较于“泠泠”的水声,少一分婉转圆润,多几分凄清肃杀,若是“松涛”则更雄浑豪迈了。以“静听”连缀这样声调清越骨气清健的古乐,描摹出听者的专注,此外,“静”也暗含了孤独之意。琴曲中,有曲调名为《风入松》,或为双关,语义高妙。
以头两句描摹音调为基础,后两句转入抒发情感,点明全诗主旨。因汉魏六朝多战乱,民族融合,胡乐渐兴,仅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至唐,音乐变革,“燕乐”变为主流,主曲演奏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胡乐是更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它有民歌的纯真热烈,又不乏绮丽悠扬,因此受到民众欢迎。如松风的古乐虽美妙,而今却只是“古调”了。“虽自爱”表现出诗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与遗憾,“多不弹”则确证了古调广泛意义上的衰落。推而广之,不仅诗人自己知音难求,世上爱古调的人都寥寥可数了。诗人借古调的衰落表达了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慨叹。
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露出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刘长卿才华卓绝,但却因诬陷等数遭贬谪。对高洁的坚持使他不能与流俗相合,与众人为伍。这首诗贯穿了他对于高雅高尚高洁的赞美,抒发了他对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坚持以及坚持背后的遗憾与清寂。

送上人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你如同孤云又如野鹤,怎能够在这人间居住。
就是沃洲山也不要买,那也是人们已知去处。
【评点】
此为一首送行的诗歌,是诗人送僧人回归山林时所写的。从诗的字里行间,读者能轻易看出诗人和“上人”之间的感情十分亲密。上人,是对僧人的尊敬的称呼。诗里的上人,指的是灵澈上人。
本诗第一句“孤云将野鹤”,诗人就将超凡脱俗的“上人”与轻灵的浮云野鹤作比。接下来,诗人又风趣地说道:“岂向人间住。”意思就是说,既然“上人”这样不同凡俗,又怎能在这人间居住呢?第三、第四句“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意思是说,“上人”打算要去的沃洲山,那也是世俗之人很早就已经知道的地方,并非仙界。因此,诗人才劝“上人”“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一句,是诗人对为何劝“上人”不要去沃洲山的原因的说明。诗中非常精妙地将人间与仙界相互对立起来,说明人间处处有仙山福地,又何必跑到遥远的沃洲山去归隐,这样做不是多余吗?言语之外的意思就是:你还是不要去了吧。如此一来,诗人便将对关系密切的友人的不忍离别之情及无限挽留之情,寄寓于诙谐的说理之中了,真可谓是言浅意深、言淡情浓、妙不可言。
另外,有的评论家认为,本诗的诗意和裴迪《送崔九》中“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两句要表达的诗意很接近。诗人写这首诗,意为说明沃洲山是世俗之人都熟知的名山,“上人”既然打算隐居,就不要到这种凡俗之地去,而应到极其清幽、无人居住之地去隐居修行。因而,本诗暗含嘲弄灵澈上人隐居的心不够坚定,有“终南捷径”的嫌疑之意,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的隐居生活的向往。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