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乐府诗集中的名篇经典大全

2022-07-19 19:57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乘坐渔船顺流而下观赏春景,两岸桃花夹着古渡落英缤纷。
因喜看红树不知行程有多远,行到青溪尽头忽然遇见行人。
悄悄走入山口道路曲折幽深,走出山口只见土地平坦无垠。
远望无边彩云绿树连成一片,近看千家小院处处红花绿竹。
樵夫们刚刚传报汉朝的姓名,居民还没有改变秦朝的衣服。
这些人都居住在武陵桃花源,他们好像在世外建起的田园。
夜晚月照松下房舍十分幽静,太阳出来便可听到鸡犬叫声。
听有俗客大家惊奇地走出来,争着邀请到家询问故乡消息。
天亮时家家打扫花径把门开,傍晚渔人樵夫沿着水路回来。
当初因秦时避乱离开了人间,直到做了世外仙人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里谁知道人间事情,世人遥望这里只有缥缈云山。
他们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尘心未尽还是思念着家园。
出洞后想不管隔着多少山水,将来辞家还要来此尽情游玩。
自以为曾来过此地不会迷路,哪知道原来峰壑现今都改变。
当时只记得入山的道路幽深,沿着青溪几经绕道才到桃林。
如今春来早遍地都是桃花水。道路难辨桃花仙境哪里找寻。
【评点】
《桃源行》属新乐府辞,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桃源行》与《桃花源记》内容大体一致,诗人仍是把桃花源视为安宁富足的理想社会。但在《桃源行》中,诗人更强调桃花源“仙境”、“灵境”的一面,极力突出桃花源的异趣,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以浓艳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的动人画面,对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极尽渲染,尽现出一派迷人的春日风光。在此,绚丽的风景与浓厚的意兴融为一体,缔造出美妙的境界,而事件的发端也蕴藏其中了。在不同的画面之间,诗人巧用一些总括性、过渡性的描写进行转换、连结,并给出线索,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跟随情节的发展而向前迈进。“山口潜行始隈隩”两句,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它通过总括性的描述,令读者想象到渔人舍舟上岸,进入山口,在幽深曲折的山洞中小心隐秘地前行,直到眼前突然开阔,桃源立现的过程。如此一来,读者也仿佛随之进入桃源,被自然地引入下一个画面:桃源的全景。“遥看一处攒云树”两句,由远景写到近景,彩云、绿树、红花、翠竹,相互映衬,趣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透过画面,读者可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蓬勃的生机。随后,读者也仿佛跟着渔人慢慢在这画面中行进,看见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两句,描写出桃源中的人突见外来客的惊讶,以及渔人发现“居人”衣饰显著不同的情景,概括了陶渊明散文中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
本诗的中间十二句是整首诗的重点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另启一层意思。之后,诗人点出此为“物外起田园”。随后,诗人就为读者接连描绘了多幅桃源中的景物画面及生活场景。桃源的夜晚一片宁静:月光皎洁,松影暗淡,房舍清幽;桃源的清晨则是一片欢闹:阳光四射,浮云朵朵,鸡鸣狗叫。夜晚之景皆为静态,清晨之景皆取动态,动静两幅画面相映成趣。渔人这个外来客的到来,自然也让桃源中人觉得意外。“惊闻”两句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但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惊”、“争”、“集”、“竞”、“问”等一系列动词,将桃源中人的神态及心理刻画得生动逼真,体现出他们敦厚质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及对故乡的关心。“平明”两句进一步描绘桃源优美的环境及美好惬意的生活。“扫花开”和“乘水入”,紧紧抓住了桃花源景致的特点。“初因”两句为叙事,追溯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两句,在叙事中加入了韵味悠长的吟叹,使诗情变得跌宕多姿。
诗的最后一层,节奏变快。诗人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渔人走出桃源、怀恋桃源、再寻桃源和峰壑改变、渔人遍寻不见、万分惆怅这诸多内容,一口气写了出来,情、景、事完全交融到一起。诗的末尾四句同开篇相互呼应。开篇是渔人不小心迷路而偶然从迷中进入,结尾则是有心不迷却反而无法进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句,落笔缥缈,意境迷蒙,给人留下深远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本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来拓展诗的意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在早期作品中的体现。另外,整首诗笔法多姿,从容典雅,洒脱自如,颇受后人赞誉。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啊,啊呀,山势多么高多么险!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
古代的蜀王蚕丛和鱼凫,开国的年代何其遥远!
从那以后经历四万八千年,一直与秦地隔绝不通人烟。
西面当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飞鸟才可横渡到峨眉山巅。
可怜地崩山塌壮士被压死,然后才有天梯石栈互相勾连。
上有六龙日车绕弯的高峰,下有漩流滔滔曲折的大川。
善飞的黄鹤尚且不能飞过,猿猱擅登山也忧愁难攀援。
青泥山是何等的迂回曲折?百步之内要绕岩峦转九转。
屏住呼吸似可伸手摸星辰,用手抚摸胸口坐下发长叹。
请问你西游何时才能回还?恐怕是山高路险不可登攀。
只见悲鸟在古树上哀声叫,雄飞雌随在树林中间往还。
又听到杜鹃鸟在月夜啼鸣,哀切的叫声回荡愁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叫人听了红颜也要凋残。
山峰连山峰离天不满一尺,枯松倒挂倚靠着悬崖绝壁。
急流和瀑布争着奔泻喧响,撞崖转石如同万山响惊雷。
蜀道竟是这样艰险,你这远道之人为何还要上山来!
剑阁的山势高大而且险峻,一个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打开。
守关人如果不是亲近可靠,就会变成为害人的狼与豺。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防备毒蛇,
它们磨快牙齿吸人血,这些豺狼凶残杀人如麻。
锦城虽说是个快乐地方,还是不如早早回家。
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我转身西望禁不住仰天长叹!
【评点】
本诗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大概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从古至今、从秦入蜀的顺序来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的险峻难行。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开篇咏叹,并用一系列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点明蜀道难的主题,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秦、蜀两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从秦到蜀,第一个阻碍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飞得高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个传说:秦惠王将五个美女嫁到蜀地,蜀国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时,一条大蛇突然出现,并钻入山洞中。五个大力士拽住蛇尾巴想将它拽出来,结果却将山拽塌了。所有人都被压死在山下。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这里,诗人引经据典、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声情并茂地书写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部分写了山的高险和路的艰难。诗人先用神话传说引入主题,又用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来巧妙衬托山的高险。青泥岭是唐时进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诗人夸大山势的险峻和山峰的萦回,又衬托了行进的艰难。到这里,蜀道难似乎已经被写到了极致。但之后,诗人又宕开一笔,用充满悲情的“问君”一句引发出旅愁,将一片充满悲凉古木和凄清鸟鸣的景象呈现到了读者面前。诗人借景物抒发愁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观,对衬托蜀道难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诗人先写山川的险峻,再由静而动地写飞流、山石等令人惊恐的场面。接着这种氛围,诗人挥笔指向要塞剑阁,从对剑阁险要的慨叹中,写到了对政治的分析。诗人反复咏叹的写法给人强烈的震撼,令人动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盘珍肴一桌需要万钱。
盛宴停杯放筷不能下咽,拔剑欲舞四顾心中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河川,要攀太行大雪铺满山峦。
吕尚磻溪垂钓待拜相,想伊尹梦中乘船过日边。
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岔道多啊,今后怎么办?
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浪,渡过苍茫大海高扬风帆!
【评点】
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从内容判断,应该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时写的。“行路难”喻指世道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挫的激愤之情。但是,身处逆境的诗人仍然保有乐观豁达的本性,洒脱豪迈的气概。同时,诗人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依然期盼能有机会大展宏图。
本诗的前四句写友人与诗人友谊深厚,为诗人的遭遇感到惋惜,设宴为诗人送行的情形。这里,诗人首先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来表现宴会现场的豪华和盛大,但是这并不能使诗人感到些许快慰。诗人巧妙地通过“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两个细节,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苦闷、茫然和激愤。
下面四句由上文的“心茫然”而来。诗人想到自己将要踏上征程,开始写“行路难”。“冰塞川”、“雪满山”用比兴的手法,暗示了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诗人心存“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远之志,想如历史上的管仲、诸葛亮等英杰那样大展宏图,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这不正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吗?接下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诗人正值茫然时,突然想到吕尚和伊尹这两位曾经在仕途上遇到困难最后又得到重用的人:吕尚九十岁的时候在磻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伊尹在受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的运用,正是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接下来,诗人通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对自己所走的坎坷的人生路进行感叹,抒发自己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的心情。虽然吕尚和伊尹的遭遇让诗人增添了信心,但反观现实,他还是觉得前路难走。所以,诗人遥想自己的茫茫前程,不禁感叹道:“多歧路,今安在”。前方的道路崎岖坎坷,究竟该怎么走呢?顺畅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心中再次充满苦闷无助的情绪。
不过,诗人还是坚强而充满自信的。所以他在离别之时,是不会把自己对前途的担忧写在脸上的。所以,他最终还是摆脱了苦闷,凭借自身开朗、坚强的性格,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而且他深信:只要持之以恒,他的理想终会实现。这二句使全诗的境界豁然开朗。其中,“长风破浪”象征诗人的壮志、理想;“会有时”则显示出诗人坚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通过此句,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诗人坚定的信念。最后“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意境雄浑壮阔,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
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时而看似气馁,时而雄心满怀。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写法,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诉说了自己远大理想受阻的无奈,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强烈气愤、苦闷。同时,诗人也把自己坚强的性格、执著的信念、对未来的憧憬等等展示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和鲍照的《拟行路难》颇为相似,都是抒发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摧残人才、压迫人才的不满。但不同的是,这首诗还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执著和追求,表现出一种永不放弃理想的豪情,这一点是鲍诗所不能比的。所以,和鲍诗相比,李白的这首诗显然创造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相思

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评点】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李白的《长相思》共两首,内容、形式、意境都各有不同,但这两首诗都深刻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蘅塘退士将这两首诗先后收入《唐诗三百首》。
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突出表现因阻隔重重梦魂也难以到达的刻骨相思之苦。前人认为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怀念远方之人的相思之苦,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妻子。现代著名词学家苏仲翔则认为本诗是李白被谗言陷害,出长安后所作,意在抒写失意的苦闷。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评点】
《长相思》的第二首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爱人的深情怀念。
全诗以春花起兴。头两句只有十四个字,却意境无穷:日色将尽,花朵中仿佛蒸腾着缕缕幽烟。黄昏过后,晚月升起,女主人公对月凝思,心绪不平,难以入睡。
三、四句对仗工整,用琴瑟的声音表达相思之情。“赵瑟”与“蜀琴”相对,古代赵国妇女善于鼓瑟,故称瑟为赵瑟;蜀中有桐木适宜做琴,故称琴为蜀琴。据传,司马相如曾用蜀琴挑逗卓文君。“凤凰柱”与“鸳鸯弦”相对,因为凤凰和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这两句暗示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
五、六句续写上文,写女主人公想将满心的相思寄托在婉转的曲子中,由春风带给远方的爱人。但她不知道春风能否带去她的情意,于是发出“忆君迢迢隔青天”的感叹。而她昔日那对顾盼生辉的“横波目”也变成了今日的“流泪泉”,说明两个人分开后女主人公经常暗自哭泣。
结尾两句中,女主人公娇憨地说:“如果你不信我为你思断肝肠,那等你回来看看我镜子中的憔悴容颜就知道了。”其天真、顽皮的样子被诗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本诗弄琴托情,望月起思,缠绵动人,和“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不见黄河的水流从天上来,滚滚流向大海不再回还。
你不见面对高堂明镜悲伤白发,早晨如青丝晚上变得雪白。
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酒杯空着对明月。
老天给我们才能定有用,千金散花尽还能再回来。
杀牛烹羊暂且欢乐快活,应该一饮就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啊,丹丘生,请喝酒,莫要停下来。
让我为你们唱支歌,请你们为我倾耳听。
山珍海味如何值得珍贵,只愿意长醉永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冷清寂寞,只有饮酒的高士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设宴平乐宫,豪饮千杯玩得特别的欢心。
主人怎么能够说你的钱少,只管买酒来咱们一起痛喝。
什么五花良马千金的狐裘,快叫孩子拿出去换取美酒,
和你们一同消除万古忧愁。
【评点】
《将进酒》题目的意思为“劝酒歌”,是汉乐府短箫饶歌旧题,多数写的是饮酒高歌之事,李白在此借古题“填之以申己意”。这首诗旧说是李白遭到诽谤离开长安后写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后经今人考证,应该是开元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当时李白正和友人岑勋在嵩山颍阳隐居的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经常登山宴饮。借助酒兴和诗意,李白以奔放的激情表现了自己蔑视世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昂气概和对“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坚定信念。
本诗以颇有气势的排比句开始。上句写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去势不可回转。一来一回,有强烈的反复咏叹的味道。下句悲叹人生短促,但诗人在写法上别出心裁,用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勾勒出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从而感叹时光易逝。另外,诗人将从年少到年老的人生过程比喻成“朝”“暮”之间的事,以此感叹人生的短暂。上句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夸张,而下句则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夸张。纵观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又有反衬。具体而言,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匆匆易逝,此为比意;以黄河的永恒奔腾衬托人生命的脆弱,此为反衬。从写作笔法上看,这个开篇虽悲壮,却具有震慑心魄的艺术力量。
但下面两句却一转悲凉的情调,变得欢快起来:从“人生得意”到“杯莫停”,诗人的情绪渐渐高昂起来,诗情逐渐变得豪放洒脱。诗人认为应该尽情欢乐,生命才没有遗憾。而行乐必须有酒。该句的“金樽”、“对月”虽没有直接写酒,却将饮酒诗意化。虽然没有写如何痛饮,但“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双重否定词,却使诗意更浓。从“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读者可以看出,诗人似乎主张及时行乐,但这并不代表诗人主张沉沦,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诗透出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品格。接下来,诗人描写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大家都整头地“烹羊宰牛”,非要喝个“三百杯”才罢休。而下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一组短句,让人如闻诗人劝酒高声的同时,也使诗歌的节奏起了变化,生动别致。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描写了酒逢知己之时,诗人要对友人高歌的情形。之后的八句就是诗人的歌中内容。在诗人看来,“钟鼓馔玉何足贵”,他还想“但愿长醉不复醒”。到此,诗人开始酒后吐真言,情绪也从豪放转到激愤。下面两句好像诗人在进行自我安慰,其实是通过说古人“寂寞”来说自身的“寂寞”。所以,他宁愿长醉不醒。接下来,诗人将“陈王”曹植作为“留其名”的“饮者”代表。虽然曹植的例子看似和政治无关,但其实包含着诗人内心因政治上受挫而产生的沉重忧愤。
刚刚袒露完心情,诗人又开始说酒,并且越来越狂妄,不仅要慷慨地散尽“千金”,甚至还要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且“呼儿”的语气十分之大。这里,诗人“不可一世”的情态,不仅表现出了他的“醉意”,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真率的个性及与友人深厚的友情。之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意犹未尽的诗情中又凸现诗人情感的奔流激荡。
本诗堪称千古佳作,起伏跌宕,非大手笔无法成就。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监郊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长安城头聚集着一群白头乌,深夜里在延秋门上飞窜号呼。
忽然又去啄食高门大户人家,屋里大官慌忙逃跑躲避强胡。
皇帝逃命打断金鞭累死九马,子孙们被抛弃不能一起上路。
腰里藏着祖传的宝玉青珊瑚,可怜的王孙们躲在路边啼哭!
询问他们不敢说出真名实姓,只说因为穷苦情愿当个奴仆。
一百多天来在荆棘丛中奔走,身上竟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
高皇帝的子孙个个面如龙颜,龙种与一般人比较自然特殊。
叛军盘踞京都龙种流落旷野,但愿王孙们要善保尊贵身躯。
路上不敢久停和你们多说话,只能站一会儿悄悄地说几句:
昨夜里东风吹来血腥的气味,胡人的骆驼充满了长安旧都。
北方的健儿个个都是好身手,从前多英勇今日却这般迟愚?
我私下里听说天子已经传位,新皇圣德已经使南单于臣服。
他们刺面宣誓要为皇帝雪耻,千万别漏出消息被他人围堵!
可怜的王孙们要小心别疏忽,要相信五陵的旺气永存千古。
【评点】
本诗是哀念战乱中王孙的纪事诗。安史之乱中,玄宗逃蜀,长安大乱。安禄山部属杀戮宗室皇族百余人,王孙们隐匿逃窜,十分狼狈。诗人耳闻目睹这些悲惨情景,写诗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对王孙的不幸命运表示同情和悲伤,同时安慰他们各自保重,家国复兴指日可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心愿。
全诗用语古朴,气势恢弘。明王嗣《杜臆》评价道:“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全诗情真意切,荡人胸怀。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少陵野老忍不住低声哭泣,春日偷偷走在曲江弯曲处。
江两岸宫殿紧紧锁着朱门,细柳新蒲柔嫩是为谁吐绿?
回忆当年天子游猎到南苑,苑中的万物增添多少颜色。
昭阳殿里宠爱的第一美人,和君王同车侍候在君王侧。
车前有俊美宫女手拿弓箭,雪白骏马装配黄色金嚼勒。
翻身向高空一箭仰射云中,弓弦响两只飞鸟应声下坠。
明亮眼珠白玉齿现在何处?已变成血污游魂回归不得。
渭水东流剑阁西去相隔远,死者生者永隔绝毫无消息!
人生有情怎抑制满腔热泪,江水江花还如故永无终极?
到黄昏胡骑乱窜满城尘土,我本想去城南却走向城北。
【评点】
本诗是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受困于沦陷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来到曲江池边,想起此地昔日的繁华,内心十分痛苦。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哀江头》。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感喟之作,是李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十分有名的游览胜地,尤其到了春天,奇花异卉争芳斗艳,车马人流络绎不绝,十分繁荣。但如今,“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第一句有如下几层意思:一说行人少,二说诗人哭,三说诗人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第二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而是要“潜行”。这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也反映了诗人忧郁沉痛的心情。“曲”字的重复运用,更增添了愁肠百结之感。“江头”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曲江见到的景象,今昔对比之意十分明显。一个“锁”字更是将过去的繁华与当今的萧条放在了一起,对比鲜明,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而“为谁绿”三字将话头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凄凉。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开始描写极其繁华的热闹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是总写。“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们经常前去游赏。“昭阳”以下六句是对玄宗与杨贵妃游苑情景的具体描写。“昭阳殿”是汉成帝时的宫殿,这里代指玄宗的后宫。“第一人”指的是最受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同辇随君”是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玄宗却做到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诗人言下之意,是暗讽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接着,诗人又通过“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一身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翻身仰射高空比翼双飞的鸟儿,博得了杨贵妃嫣然“一笑”。联想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难看出这“一笑”之中蕴涵的讽刺之意。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所生发的感慨。“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果。“明眸皓齿”与“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笑”字相照应,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今何在”三字与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相照应,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写的是杨贵妃遭变横死一事。从前在芙蓉苑里同射比翼鸟,如今却在马嵬坡前生离死别,诗人将李杨二人昔日佚乐无度与今朝大祸临头的残酷现实做对比,令人惊心动魄。
“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直承上两句而来,总括全篇,是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人生”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难掩泪水;大自然却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这两句以无情反衬有情,却更显出情深。“黄昏”句写叛军横行,扬起了满天灰尘,将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与开头的“吞声哭”、“潜行”遥相呼应。这句从字面上看,是说诗人于慌乱中想回到城南的住所,却认错了方向,走向了城北;实际上却是说,诗人明知家住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肃宗的灵武之师。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感情深沉复杂,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以过去写如今,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恸。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隆隆响,战马萧萧叫,出征兵士各把弓箭挎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跟着来送行,尘土飞扬迷漫不见咸阳桥。
亲人扯衣跺脚拦着路痛哭,哭声悲惨一直冲上九重霄。
道旁过路者询问出征行人,行人只说官府征兵特别频。
有的十五就去北方守黄河,年到四十又去河西搞军垦。
去时年少里长给他包头巾,归来头白又要征调去边境。
边疆争战战士流血如海水,皇帝要开拓疆土不肯罢兵。
你还没听说华山以东的二百多个州,千万村落全长满野草荆杞。
纵使有健壮妇女犁田锄地,可田里禾苗长得杂乱稀疏。
何况秦地兵丁耐苦又能战,被驱使就和那鸡犬无差异。
你老人家问起了这些情况,服役人怎敢申诉心中怨恨?
比如就像今年冬寒季节里,关西兵卒还在征战不休息。
县官衙役急迫地索要税租,无人耕田租税银钱从哪出?
早知生个男孩是招灾受害,还不如生个女孩安心自在;
生女还能嫁给近邻有所靠,生男要当兵打仗埋没荒草!
你还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磷磷白骨无人收。
新鬼喊冤旧鬼聚在一起哭,阴天下雨哀号凄惨声啾啾。
【评点】
《兵车行》是杜诗中的名篇,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当时,唐朝频繁对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既让边疆的少数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原地区人民吃尽了苦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段记载可以说就是《兵车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满腔的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战和杀戮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行”是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描绘了士兵的家属送儿子、丈夫或父亲出征时的悲惨情景:战车隆隆作响,战马萧萧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准备开赴前线。车马人流的嘈杂脚步引得到处尘土飞扬,就连近在咫尺、横跨渭水的大桥也辨识不清。士兵的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儿,在这滚滚尘土中一边呼喊,一边追逐着即将远征的儿子、丈夫、父亲,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哭声汇成震天巨响回荡在云际天边。可以想见,被抓壮丁的人必定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现在他被抓走充军了,只有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懵懂的儿女留在家中,一家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如此的家庭巨变,怎能不“耶娘妻子走相送”呢?一个“走”字,看似平淡,却包含了多么深的亲情啊!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仿佛看到老百姓们在灰尘弥漫的车马人流中追逐着征夫跑的样子,又仿佛听到他们哭天喊地、撕心裂肺、震耳欲聋的哀号。“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中竟用了四个动词“牵”“顿”“拦”“哭”,把家人不愿让征人上路,却又无法阻拦的无奈、悲伤、绝望等情绪刻画了出来。这样一幅悲情深重的送行图,在诗人的描绘下,更是悲上愈悲,愁上加愁。
“道旁过者问行人”后的十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通过设问的手法,以“道旁过者”指自己,借“行人”之口道出了征夫从军后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诗人真真切切地见识了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也确确实实地听到了老百姓的悲诉。诗人如此写,使读者也仿佛看到、听到了诗人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农村败落的原因,征夫们回答说朝廷征兵太频繁了。但他们行色匆匆,也不敢多说话,有怨言只能咽在肚子里。“点行频”,意思是说根据丁籍征发差役的事情十分频繁,这是整首诗的“诗眼”,揭示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辜牺牲以及农田荒芜的根本原因。
接着,诗人以一个老兵为例,集中而具体地陈述“点行频”的后果,从而点出“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这里采用了汉乐府中常用的对话形式。“武皇”,即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诗人心中已迸发出激烈的抗议,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写到这里,诗人又将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诗境: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将视角从流血成河的边庭转到广阔的内地,描绘了国内因连年征战而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的景象。“汉家”,喻指唐朝。“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一十七州,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秦兵”,指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据说这里的兵丁比较耐战,因而不断被朝廷征调。而被征调去作战的人就像被驱使的鸡犬一般。
“长者虽有问”以后十四句为第三节。在这一节中,诗人又将全诗的意境推进了一层。“长者”二句写的是统治者强加给征夫们的巨大精神桎梏。但是苦难是压不住的,于是便有了下句中的诉苦之词。从敢怒不敢言到最终说出来,一阖一开,写出了征夫难言的苦衷和恐惧的心理。“未休关西卒”,可见前线仍在用兵。而“未休关西卒”又是“武皇开边意未已”所致。“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兵戈未止,耕夫全都出征了,田地一片荒芜,租税从何而出呢?这样层层推进,将导致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原因书写得越来越清晰深刻。紧接着,诗人不禁感叹道: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则难逃战死沙场的噩运。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能出现这样的言论,足见社会现实的严酷。这种违背一般常理的心态,进一步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这首诗结尾描绘的是当时边疆长期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遍地白骨无人收掩,阴风惨惨,哭声凄凄。这样悲惨的场面,着实叫人心寒。在这几句中,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战死沙场的事实相联系,更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乐府诗集中的名篇经典大全

admin

|

桃源行

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乘坐渔船顺流而下观赏春景,两岸桃花夹着古渡落英缤纷。
因喜看红树不知行程有多远,行到青溪尽头忽然遇见行人。
悄悄走入山口道路曲折幽深,走出山口只见土地平坦无垠。
远望无边彩云绿树连成一片,近看千家小院处处红花绿竹。
樵夫们刚刚传报汉朝的姓名,居民还没有改变秦朝的衣服。
这些人都居住在武陵桃花源,他们好像在世外建起的田园。
夜晚月照松下房舍十分幽静,太阳出来便可听到鸡犬叫声。
听有俗客大家惊奇地走出来,争着邀请到家询问故乡消息。
天亮时家家打扫花径把门开,傍晚渔人樵夫沿着水路回来。
当初因秦时避乱离开了人间,直到做了世外仙人不想回还。
深山峡谷里谁知道人间事情,世人遥望这里只有缥缈云山。
他们不怀疑这是难得的仙境,但尘心未尽还是思念着家园。
出洞后想不管隔着多少山水,将来辞家还要来此尽情游玩。
自以为曾来过此地不会迷路,哪知道原来峰壑现今都改变。
当时只记得入山的道路幽深,沿着青溪几经绕道才到桃林。
如今春来早遍地都是桃花水。道路难辨桃花仙境哪里找寻。
【评点】
《桃源行》属新乐府辞,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桃源行》与《桃花源记》内容大体一致,诗人仍是把桃花源视为安宁富足的理想社会。但在《桃源行》中,诗人更强调桃花源“仙境”、“灵境”的一面,极力突出桃花源的异趣,反映了诗人青年时期对理想社会和美好人性的向往。
在诗的一开头诗人便以浓艳的色调描绘出一幅“渔舟逐水”的动人画面,对渔人“坐看红树”、“行尽青溪”极尽渲染,尽现出一派迷人的春日风光。在此,绚丽的风景与浓厚的意兴融为一体,缔造出美妙的境界,而事件的发端也蕴藏其中了。在不同的画面之间,诗人巧用一些总括性、过渡性的描写进行转换、连结,并给出线索,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跟随情节的发展而向前迈进。“山口潜行始隈隩”两句,就起到了这种作用。它通过总括性的描述,令读者想象到渔人舍舟上岸,进入山口,在幽深曲折的山洞中小心隐秘地前行,直到眼前突然开阔,桃源立现的过程。如此一来,读者也仿佛随之进入桃源,被自然地引入下一个画面:桃源的全景。“遥看一处攒云树”两句,由远景写到近景,彩云、绿树、红花、翠竹,相互映衬,趣味盎然,令人浮想联翩。透过画面,读者可感受到一种平和的气氛和蓬勃的生机。随后,读者也仿佛跟着渔人慢慢在这画面中行进,看见了其中的人物。“樵客初传汉姓名”两句,描写出桃源中的人突见外来客的惊讶,以及渔人发现“居人”衣饰显著不同的情景,概括了陶渊明散文中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之意。
本诗的中间十二句是整首诗的重点部分。“居人共住武陵源”一句,既承接上文,又另启一层意思。之后,诗人点出此为“物外起田园”。随后,诗人就为读者接连描绘了多幅桃源中的景物画面及生活场景。桃源的夜晚一片宁静:月光皎洁,松影暗淡,房舍清幽;桃源的清晨则是一片欢闹:阳光四射,浮云朵朵,鸡鸣狗叫。夜晚之景皆为静态,清晨之景皆取动态,动静两幅画面相映成趣。渔人这个外来客的到来,自然也让桃源中人觉得意外。“惊闻”两句也是一幅生动的画面,但画的不是景物,而是人。“惊”、“争”、“集”、“竞”、“问”等一系列动词,将桃源中人的神态及心理刻画得生动逼真,体现出他们敦厚质朴、热情好客的性格及对故乡的关心。“平明”两句进一步描绘桃源优美的环境及美好惬意的生活。“扫花开”和“乘水入”,紧紧抓住了桃花源景致的特点。“初因”两句为叙事,追溯了桃源的来历。“峡里谁知有人事”两句,在叙事中加入了韵味悠长的吟叹,使诗情变得跌宕多姿。
诗的最后一层,节奏变快。诗人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活动,把渔人走出桃源、怀恋桃源、再寻桃源和峰壑改变、渔人遍寻不见、万分惆怅这诸多内容,一口气写了出来,情、景、事完全交融到一起。诗的末尾四句同开篇相互呼应。开篇是渔人不小心迷路而偶然从迷中进入,结尾则是有心不迷却反而无法进入,实在让人感慨万千!“春来遍是桃花水”一句,落笔缥缈,意境迷蒙,给人留下深远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本诗通过生动的画面描写来拓展诗的意境,可以说是王维“诗中有画”这一特点在早期作品中的体现。另外,整首诗笔法多姿,从容典雅,洒脱自如,颇受后人赞誉。

蜀道难

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啊,啊呀,山势多么高多么险!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
古代的蜀王蚕丛和鱼凫,开国的年代何其遥远!
从那以后经历四万八千年,一直与秦地隔绝不通人烟。
西面当着太白山只有鸟道,飞鸟才可横渡到峨眉山巅。
可怜地崩山塌壮士被压死,然后才有天梯石栈互相勾连。
上有六龙日车绕弯的高峰,下有漩流滔滔曲折的大川。
善飞的黄鹤尚且不能飞过,猿猱擅登山也忧愁难攀援。
青泥山是何等的迂回曲折?百步之内要绕岩峦转九转。
屏住呼吸似可伸手摸星辰,用手抚摸胸口坐下发长叹。
请问你西游何时才能回还?恐怕是山高路险不可登攀。
只见悲鸟在古树上哀声叫,雄飞雌随在树林中间往还。
又听到杜鹃鸟在月夜啼鸣,哀切的叫声回荡愁满空山。
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叫人听了红颜也要凋残。
山峰连山峰离天不满一尺,枯松倒挂倚靠着悬崖绝壁。
急流和瀑布争着奔泻喧响,撞崖转石如同万山响惊雷。
蜀道竟是这样艰险,你这远道之人为何还要上山来!
剑阁的山势高大而且险峻,一个人守关,万人也别想打开。
守关人如果不是亲近可靠,就会变成为害人的狼与豺。
早晨要躲避猛虎,晚上要防备毒蛇,
它们磨快牙齿吸人血,这些豺狼凶残杀人如麻。
锦城虽说是个快乐地方,还是不如早早回家。
蜀道难走啊比上青天还难,我转身西望禁不住仰天长叹!
【评点】
本诗是一首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最能体现李白豪放、奇丽的诗风,大概是唐玄宗天宝初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写。本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按照从古至今、从秦入蜀的顺序来展示蜀地山水的特色,突出蜀道的险峻难行。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诗人开篇咏叹,并用一系列神话故事和历史传说点明蜀道难的主题,奠定了全诗豪放的基调。秦、蜀两地自古便被高山所阻隔,从秦到蜀,第一个阻碍便是太白峰,而似乎只有飞得高的鸟儿才能从其低缺处飞过去。“地崩”句中引用了一个传说:秦惠王将五个美女嫁到蜀地,蜀国派五个大力士去迎接。到梓潼时,一条大蛇突然出现,并钻入山洞中。五个大力士拽住蛇尾巴想将它拽出来,结果却将山拽塌了。所有人都被压死在山下。于是,从秦入蜀才有山路和栈道连接起来。这里,诗人引经据典、并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声情并茂地书写了蜀道的起源。
第二部分从“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到“使人听此凋朱颜”。这部分写了山的高险和路的艰难。诗人先用神话传说引入主题,又用黄鹤难越、猿猱愁攀来巧妙衬托山的高险。青泥岭是唐时进入蜀地的重要通道,诗人夸大山势的险峻和山峰的萦回,又衬托了行进的艰难。到这里,蜀道难似乎已经被写到了极致。但之后,诗人又宕开一笔,用充满悲情的“问君”一句引发出旅愁,将一片充满悲凉古木和凄清鸟鸣的景象呈现到了读者面前。诗人借景物抒发愁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具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观,对衬托蜀道难起到了有力的渲染作用。
第三部分从“连峰去天不盈尺”到结尾。诗人先写山川的险峻,再由静而动地写飞流、山石等令人惊恐的场面。接着这种氛围,诗人挥笔指向要塞剑阁,从对剑阁险要的慨叹中,写到了对政治的分析。诗人反复咏叹的写法给人强烈的震撼,令人动容。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金杯美酒每斗价值十千,玉盘珍肴一桌需要万钱。
盛宴停杯放筷不能下咽,拔剑欲舞四顾心中茫然。
想渡黄河坚冰堵塞河川,要攀太行大雪铺满山峦。
吕尚磻溪垂钓待拜相,想伊尹梦中乘船过日边。
行路艰难啊!行路艰难!岔道多啊,今后怎么办?
总有一天乘长风破万浪,渡过苍茫大海高扬风帆!
【评点】
这是李白三首《行路难》中的第一首。从内容判断,应该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离开长安时写的。“行路难”喻指世道艰难,反映了诗人在政治上受挫的激愤之情。但是,身处逆境的诗人仍然保有乐观豁达的本性,洒脱豪迈的气概。同时,诗人也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依然期盼能有机会大展宏图。
本诗的前四句写友人与诗人友谊深厚,为诗人的遭遇感到惋惜,设宴为诗人送行的情形。这里,诗人首先用“金樽清酒”、“玉盘珍羞”来表现宴会现场的豪华和盛大,但是这并不能使诗人感到些许快慰。诗人巧妙地通过“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这两个细节,形象地表现出内心的苦闷、茫然和激愤。
下面四句由上文的“心茫然”而来。诗人想到自己将要踏上征程,开始写“行路难”。“冰塞川”、“雪满山”用比兴的手法,暗示了人生道路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诗人心存“欲上青天揽明月”的高远之志,想如历史上的管仲、诸葛亮等英杰那样大展宏图,却得不到重用,反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不得不离开朝廷,离开长安,这不正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吗?接下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写诗人正值茫然时,突然想到吕尚和伊尹这两位曾经在仕途上遇到困难最后又得到重用的人:吕尚九十岁的时候在磻溪钓鱼,遇到周文王;伊尹在受汤重用前,曾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垂钓碧溪”、“乘舟梦日”两个典故的运用,正是诗人相信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
接下来,诗人通过“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四个短句,对自己所走的坎坷的人生路进行感叹,抒发自己进退两难,左右为难的心情。虽然吕尚和伊尹的遭遇让诗人增添了信心,但反观现实,他还是觉得前路难走。所以,诗人遥想自己的茫茫前程,不禁感叹道:“多歧路,今安在”。前方的道路崎岖坎坷,究竟该怎么走呢?顺畅的道路究竟在哪里呢?诗人心中再次充满苦闷无助的情绪。
不过,诗人还是坚强而充满自信的。所以他在离别之时,是不会把自己对前途的担忧写在脸上的。所以,他最终还是摆脱了苦闷,凭借自身开朗、坚强的性格,发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而且他深信:只要持之以恒,他的理想终会实现。这二句使全诗的境界豁然开朗。其中,“长风破浪”象征诗人的壮志、理想;“会有时”则显示出诗人坚信自己的理想终会实现。通过此句,我们可以形象地看到诗人坚定的信念。最后“直挂云帆济沧海”一句,意境雄浑壮阔,写出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大济苍生的雄心壮志。
全诗感情跌宕起伏,时而看似气馁,时而雄心满怀。诗人正是通过这样的写法,形象地揭示了现实的黑暗,诉说了自己远大理想受阻的无奈,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强烈气愤、苦闷。同时,诗人也把自己坚强的性格、执著的信念、对未来的憧憬等等展示了出来,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题材和表现手法上看,这首诗和鲍照的《拟行路难》颇为相似,都是抒发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摧残人才、压迫人才的不满。但不同的是,这首诗还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执著和追求,表现出一种永不放弃理想的豪情,这一点是鲍诗所不能比的。所以,和鲍诗相比,李白的这首诗显然创造了一种更高的思想境界,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长相思

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我思念的人在长安。
秋夜里纺织娘在井栏啼鸣,微霜浸透了竹席分外清寒。
孤灯昏暗暗思情无限浓烈,卷起窗帘望明月仰天长叹。
亲爱的人相隔在九天云端。
上面有长空一片渺渺茫茫,下面有清水卷起万丈波澜。
天长地远日夜跋涉多艰苦,梦魂也难飞越这重重关山。
日日夜夜地思念啊,相思之情痛断心肝。
【评点】
《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辞》旧题,题意取自《古诗》:“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着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李白的《长相思》共两首,内容、形式、意境都各有不同,但这两首诗都深刻表现了离人的相思之苦。蘅塘退士将这两首诗先后收入《唐诗三百首》。
第一首,诗人通过描写景色,渲染气氛,突出表现因阻隔重重梦魂也难以到达的刻骨相思之苦。前人认为这首诗描写了诗人怀念远方之人的相思之苦,这个人可能是他的妻子。现代著名词学家苏仲翔则认为本诗是李白被谗言陷害,出长安后所作,意在抒写失意的苦闷。
本诗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开头到“美人如花隔云端”,描写了主人公“在长安”的相思之苦。从“金井阑”中可以猜出主人公的住处颇为奢华,但身处华厦却感到十分空虚寂寞:先是听见纺织娘凄惨地鸣叫,又感到“霜送晓寒侵被”的凄凉,无法入眠。而“孤灯不明”更增添了愁绪。其中,“孤”字在写灯的同时也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接下来写从卷帷中看到的,只能供人仰望的月亮令主人公想到了美人。然而,美人远在云端,使人只能“对空长叹”。
以下到结尾是第二部分,描写梦中的追求,承接“苦相思”。在浪漫的氛围中,主人公幻想着梦魂飞去寻找自己的心上人。但“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不仅天长地远,而且还要渡过重重关山。这种没有结果的追求使主人公不禁一声长叹:“长相思,摧心肝”。此句结尾不仅回应开头,而且语出有力,令人荡气回肠。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
日色将尽花儿如含着烟雾,月光如水心中愁闷难安眠。
刚停止弹拨凤凰柱的赵瑟,又拿起蜀琴拨动那鸳鸯弦。
只可惜曲虽有意无人相传,但愿它随着春风飞向燕然。
思念你隔着远天不能相见。
过去那双顾盼生辉的眼睛,今天已成泪水奔淌的清泉。
假如不相信我曾多么痛苦,请回来明镜里看憔悴容颜。
【评点】
《长相思》的第二首白描了思妇弹琴寄意、借曲传情、流泪断肠、望眼欲穿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爱人的深情怀念。
全诗以春花起兴。头两句只有十四个字,却意境无穷:日色将尽,花朵中仿佛蒸腾着缕缕幽烟。黄昏过后,晚月升起,女主人公对月凝思,心绪不平,难以入睡。
三、四句对仗工整,用琴瑟的声音表达相思之情。“赵瑟”与“蜀琴”相对,古代赵国妇女善于鼓瑟,故称瑟为赵瑟;蜀中有桐木适宜做琴,故称琴为蜀琴。据传,司马相如曾用蜀琴挑逗卓文君。“凤凰柱”与“鸳鸯弦”相对,因为凤凰和鸳鸯都是成双成对的,是男女爱情的象征。这两句暗示出女主人公对爱人的思念。
五、六句续写上文,写女主人公想将满心的相思寄托在婉转的曲子中,由春风带给远方的爱人。但她不知道春风能否带去她的情意,于是发出“忆君迢迢隔青天”的感叹。而她昔日那对顾盼生辉的“横波目”也变成了今日的“流泪泉”,说明两个人分开后女主人公经常暗自哭泣。
结尾两句中,女主人公娇憨地说:“如果你不信我为你思断肝肠,那等你回来看看我镜子中的憔悴容颜就知道了。”其天真、顽皮的样子被诗人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倍加爱怜和心痛。
本诗弄琴托情,望月起思,缠绵动人,和“人比黄花瘦”的感叹有异曲同工之妙。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你不见黄河的水流从天上来,滚滚流向大海不再回还。
你不见面对高堂明镜悲伤白发,早晨如青丝晚上变得雪白。
人生得意时应当尽情欢乐,不要让酒杯空着对明月。
老天给我们才能定有用,千金散花尽还能再回来。
杀牛烹羊暂且欢乐快活,应该一饮就喝它三百杯。
岑夫子啊,丹丘生,请喝酒,莫要停下来。
让我为你们唱支歌,请你们为我倾耳听。
山珍海味如何值得珍贵,只愿意长醉永不再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都冷清寂寞,只有饮酒的高士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设宴平乐宫,豪饮千杯玩得特别的欢心。
主人怎么能够说你的钱少,只管买酒来咱们一起痛喝。
什么五花良马千金的狐裘,快叫孩子拿出去换取美酒,
和你们一同消除万古忧愁。
【评点】
《将进酒》题目的意思为“劝酒歌”,是汉乐府短箫饶歌旧题,多数写的是饮酒高歌之事,李白在此借古题“填之以申己意”。这首诗旧说是李白遭到诽谤离开长安后写的,时间大概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后经今人考证,应该是开元间李白第一次到长安时所作。当时李白正和友人岑勋在嵩山颍阳隐居的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经常登山宴饮。借助酒兴和诗意,李白以奔放的激情表现了自己蔑视世俗,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昂气概和对“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坚定信念。
本诗以颇有气势的排比句开始。上句写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去势不可回转。一来一回,有强烈的反复咏叹的味道。下句悲叹人生短促,但诗人在写法上别出心裁,用一句“高堂明镜悲白发”勾勒出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情态,从而感叹时光易逝。另外,诗人将从年少到年老的人生过程比喻成“朝”“暮”之间的事,以此感叹人生的短暂。上句从空间的角度进行夸张,而下句则从时间的角度进行夸张。纵观开篇的这组排比长句,既有比意,又有反衬。具体而言,以河水一去不复返比喻人生匆匆易逝,此为比意;以黄河的永恒奔腾衬托人生命的脆弱,此为反衬。从写作笔法上看,这个开篇虽悲壮,却具有震慑心魄的艺术力量。
但下面两句却一转悲凉的情调,变得欢快起来:从“人生得意”到“杯莫停”,诗人的情绪渐渐高昂起来,诗情逐渐变得豪放洒脱。诗人认为应该尽情欢乐,生命才没有遗憾。而行乐必须有酒。该句的“金樽”、“对月”虽没有直接写酒,却将饮酒诗意化。虽然没有写如何痛饮,但“莫使金樽空对月”中的双重否定词,却使诗意更浓。从“人生得意须尽欢”一句,读者可以看出,诗人似乎主张及时行乐,但这并不代表诗人主张沉沦,他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两句诗透出了诗人乐观、自信的品格。接下来,诗人描写了一场盛大的宴席。大家都整头地“烹羊宰牛”,非要喝个“三百杯”才罢休。而下面“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的一组短句,让人如闻诗人劝酒高声的同时,也使诗歌的节奏起了变化,生动别致。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描写了酒逢知己之时,诗人要对友人高歌的情形。之后的八句就是诗人的歌中内容。在诗人看来,“钟鼓馔玉何足贵”,他还想“但愿长醉不复醒”。到此,诗人开始酒后吐真言,情绪也从豪放转到激愤。下面两句好像诗人在进行自我安慰,其实是通过说古人“寂寞”来说自身的“寂寞”。所以,他宁愿长醉不醒。接下来,诗人将“陈王”曹植作为“留其名”的“饮者”代表。虽然曹植的例子看似和政治无关,但其实包含着诗人内心因政治上受挫而产生的沉重忧愤。
刚刚袒露完心情,诗人又开始说酒,并且越来越狂妄,不仅要慷慨地散尽“千金”,甚至还要用“五花马”、“千金裘”来换美酒,且“呼儿”的语气十分之大。这里,诗人“不可一世”的情态,不仅表现出了他的“醉意”,也让读者看到了他真率的个性及与友人深厚的友情。之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在意犹未尽的诗情中又凸现诗人情感的奔流激荡。
本诗堪称千古佳作,起伏跌宕,非大手笔无法成就。

哀王孙

杜甫
长安城头头白乌,夜飞延秋门上呼。
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达官走避胡。
金鞭断折九马死,骨肉不得同驰驱。
腰下宝玦青珊瑚,可怜王孙泣路隅!
问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为奴。
已经百日窜荆棘,身上无有完肌肤。
高帝子孙尽隆准,龙种自与常人殊。
豺狼在邑龙在野,王孙善保千金躯。
不敢长语监郊衢,且为王孙立斯须。
昨夜东风吹血腥,东来橐驼满旧都。
朔方健儿好身手,昔何勇锐今何愚?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
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
长安城头聚集着一群白头乌,深夜里在延秋门上飞窜号呼。
忽然又去啄食高门大户人家,屋里大官慌忙逃跑躲避强胡。
皇帝逃命打断金鞭累死九马,子孙们被抛弃不能一起上路。
腰里藏着祖传的宝玉青珊瑚,可怜的王孙们躲在路边啼哭!
询问他们不敢说出真名实姓,只说因为穷苦情愿当个奴仆。
一百多天来在荆棘丛中奔走,身上竟没有一块完好的皮肤。
高皇帝的子孙个个面如龙颜,龙种与一般人比较自然特殊。
叛军盘踞京都龙种流落旷野,但愿王孙们要善保尊贵身躯。
路上不敢久停和你们多说话,只能站一会儿悄悄地说几句:
昨夜里东风吹来血腥的气味,胡人的骆驼充满了长安旧都。
北方的健儿个个都是好身手,从前多英勇今日却这般迟愚?
我私下里听说天子已经传位,新皇圣德已经使南单于臣服。
他们刺面宣誓要为皇帝雪耻,千万别漏出消息被他人围堵!
可怜的王孙们要小心别疏忽,要相信五陵的旺气永存千古。
【评点】
本诗是哀念战乱中王孙的纪事诗。安史之乱中,玄宗逃蜀,长安大乱。安禄山部属杀戮宗室皇族百余人,王孙们隐匿逃窜,十分狼狈。诗人耳闻目睹这些悲惨情景,写诗反映了当时的史实,对王孙的不幸命运表示同情和悲伤,同时安慰他们各自保重,家国复兴指日可待,表现了诗人渴望国家安定统一的心愿。
全诗用语古朴,气势恢弘。明王嗣《杜臆》评价道:“通篇哀痛顾惜,潦倒淋漓,似乱似整,断而复续,无一懈语,无一死字,真下笔有神。”全诗情真意切,荡人胸怀。

哀江头

杜甫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
昭阳殿里第一人,同辇随君侍君侧。
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
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坠双飞翼。
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
清渭东流剑阁深,去住彼此无消息!
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少陵野老忍不住低声哭泣,春日偷偷走在曲江弯曲处。
江两岸宫殿紧紧锁着朱门,细柳新蒲柔嫩是为谁吐绿?
回忆当年天子游猎到南苑,苑中的万物增添多少颜色。
昭阳殿里宠爱的第一美人,和君王同车侍候在君王侧。
车前有俊美宫女手拿弓箭,雪白骏马装配黄色金嚼勒。
翻身向高空一箭仰射云中,弓弦响两只飞鸟应声下坠。
明亮眼珠白玉齿现在何处?已变成血污游魂回归不得。
渭水东流剑阁西去相隔远,死者生者永隔绝毫无消息!
人生有情怎抑制满腔热泪,江水江花还如故永无终极?
到黄昏胡骑乱窜满城尘土,我本想去城南却走向城北。
【评点】
本诗是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受困于沦陷的长安时所作。当时,杜甫来到曲江池边,想起此地昔日的繁华,内心十分痛苦。触景伤怀,写下了这首《哀江头》。这首诗是诗人面对国破家亡的感喟之作,是李唐王朝从盛世走向衰微的挽歌。
全诗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主要写的是长安沦陷后的曲江景象。曲江原是十分有名的游览胜地,尤其到了春天,奇花异卉争芳斗艳,车马人流络绎不绝,十分繁荣。但如今,“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第一句有如下几层意思:一说行人少,二说诗人哭,三说诗人哭又不敢大放悲声,只能吞声而哭。第二句既交代了时间、地点,又写出了诗人的情态:在春日游览胜地不敢公然行走,而是要“潜行”。这两句诗写出了曲江的萧条,也反映了诗人忧郁沉痛的心情。“曲”字的重复运用,更增添了愁肠百结之感。“江头”两句写的是诗人在曲江见到的景象,今昔对比之意十分明显。一个“锁”字更是将过去的繁华与当今的萧条放在了一起,对比鲜明,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极具匠心。而“为谁绿”三字将话头陡然一转,以乐景反衬哀恸,更加突出了环境的凄凉。
“忆昔霓旌下南苑”至“一笑正坠双飞翼”是第二部分,写诗人回忆安史之乱以前春到曲江的繁华景象。这里用“忆昔”二字一转,开始描写极其繁华的热闹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是总写。“南苑”即曲江之南的芙蓉苑。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自大明宫筑复道夹城,直达曲江芙蓉苑,玄宗和后妃公主们经常前去游赏。“昭阳”以下六句是对玄宗与杨贵妃游苑情景的具体描写。“昭阳殿”是汉成帝时的宫殿,这里代指玄宗的后宫。“第一人”指的是最受玄宗宠爱的杨贵妃。“同辇随君”是用班婕妤的典故,与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形成对比。当年汉成帝未能做成的事,唐玄宗却做到了;班婕妤不屑于做的事,杨贵妃却自鸣得意地做了。诗人言下之意,是暗讽唐玄宗不是“贤君”,而是“末主”。
接着,诗人又通过“才人”来写杨贵妃。“才人”是宫中的女官,她们一身戎装,骑着有黄金勒口的白马,翻身仰射高空比翼双飞的鸟儿,博得了杨贵妃嫣然“一笑”。联想到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的典故,不难看出这“一笑”之中蕴涵的讽刺之意。
“明眸皓齿今何在”以下八句是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曲江头所生发的感慨。“明眸皓齿今何在”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感叹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悲剧结果。“明眸皓齿”与“一笑正坠双飞翼”中的“笑”字相照应,把杨贵妃“笑”时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今何在”三字与第一部分“细柳新蒲为谁绿”一句相照应,感情极为沉痛。“血污游魂”写的是杨贵妃遭变横死一事。从前在芙蓉苑里同射比翼鸟,如今却在马嵬坡前生离死别,诗人将李杨二人昔日佚乐无度与今朝大祸临头的残酷现实做对比,令人惊心动魄。
“人生有情泪沾臆”至“欲往城南望城北”直承上两句而来,总括全篇,是诗人对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人生”两句是说,人是有感情的,诗人触景伤怀,难掩泪水;大自然却是无情的,江水自流,江花自开,亘古如此。这两句以无情反衬有情,却更显出情深。“黄昏”句写叛军横行,扬起了满天灰尘,将高压恐怖的气氛推向顶点,与开头的“吞声哭”、“潜行”遥相呼应。这句从字面上看,是说诗人于慌乱中想回到城南的住所,却认错了方向,走向了城北;实际上却是说,诗人明知家住城南,却驻足眺望城北,翘首盼望肃宗的灵武之师。这样写,形象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巨大哀恸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
全诗感情深沉复杂,诗人以乐景写哀情,以过去写如今,以鲜明的对比手法表达了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哀恸。

兵车行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兵车隆隆响,战马萧萧叫,出征兵士各把弓箭挎在腰。
爹娘妻子儿女跟着来送行,尘土飞扬迷漫不见咸阳桥。
亲人扯衣跺脚拦着路痛哭,哭声悲惨一直冲上九重霄。
道旁过路者询问出征行人,行人只说官府征兵特别频。
有的十五就去北方守黄河,年到四十又去河西搞军垦。
去时年少里长给他包头巾,归来头白又要征调去边境。
边疆争战战士流血如海水,皇帝要开拓疆土不肯罢兵。
你还没听说华山以东的二百多个州,千万村落全长满野草荆杞。
纵使有健壮妇女犁田锄地,可田里禾苗长得杂乱稀疏。
何况秦地兵丁耐苦又能战,被驱使就和那鸡犬无差异。
你老人家问起了这些情况,服役人怎敢申诉心中怨恨?
比如就像今年冬寒季节里,关西兵卒还在征战不休息。
县官衙役急迫地索要税租,无人耕田租税银钱从哪出?
早知生个男孩是招灾受害,还不如生个女孩安心自在;
生女还能嫁给近邻有所靠,生男要当兵打仗埋没荒草!
你还没看见,那青海湖边,自古以来磷磷白骨无人收。
新鬼喊冤旧鬼聚在一起哭,阴天下雨哀号凄惨声啾啾。
【评点】
《兵车行》是杜诗中的名篇,约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当时,唐朝频繁对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发动战争。连年的战争,既让边疆的少数民族蒙受了巨大的灾难,也让中原地区人民吃尽了苦头。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这段记载可以说就是《兵车行》创作的时代背景。在这首诗中,诗人以满腔的悲悯之情,含蓄而深刻地揭示了征战和杀戮给广大人民带来的灾难,体现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行”是乐府诗歌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全诗大致可分为三部分,前六句为第一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诗人用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描绘了士兵的家属送儿子、丈夫或父亲出征时的悲惨情景:战车隆隆作响,战马萧萧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准备开赴前线。车马人流的嘈杂脚步引得到处尘土飞扬,就连近在咫尺、横跨渭水的大桥也辨识不清。士兵的家人,上至父母,下至妻儿,在这滚滚尘土中一边呼喊,一边追逐着即将远征的儿子、丈夫、父亲,成千上万老百姓的哭声汇成震天巨响回荡在云际天边。可以想见,被抓壮丁的人必定是一个家庭的主要劳动力。现在他被抓走充军了,只有年迈的父母、柔弱的妻子、懵懂的儿女留在家中,一家人的生活顿时失去了依靠。面对如此的家庭巨变,怎能不“耶娘妻子走相送”呢?一个“走”字,看似平淡,却包含了多么深的亲情啊!通过诗人的描写,读者仿佛看到老百姓们在灰尘弥漫的车马人流中追逐着征夫跑的样子,又仿佛听到他们哭天喊地、撕心裂肺、震耳欲聋的哀号。“牵衣顿足拦道哭”,七个字中竟用了四个动词“牵”“顿”“拦”“哭”,把家人不愿让征人上路,却又无法阻拦的无奈、悲伤、绝望等情绪刻画了出来。这样一幅悲情深重的送行图,在诗人的描绘下,更是悲上愈悲,愁上加愁。
“道旁过者问行人”后的十四句为第二部分。在这一部分里,诗人通过设问的手法,以“道旁过者”指自己,借“行人”之口道出了征夫从军后农田荒芜、百姓生活困苦的现实。诗人真真切切地见识了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的凄惨景象,也确确实实地听到了老百姓的悲诉。诗人如此写,使读者也仿佛看到、听到了诗人所看到、听到的一切。过路的人向征夫询问农村败落的原因,征夫们回答说朝廷征兵太频繁了。但他们行色匆匆,也不敢多说话,有怨言只能咽在肚子里。“点行频”,意思是说根据丁籍征发差役的事情十分频繁,这是整首诗的“诗眼”,揭示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无辜牺牲以及农田荒芜的根本原因。
接着,诗人以一个老兵为例,集中而具体地陈述“点行频”的后果,从而点出“武皇开边”以来,人民饱受的征战之苦。这里采用了汉乐府中常用的对话形式。“武皇”,即汉武帝,这里喻指唐玄宗。诗人以汉喻唐,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由此可见,诗人心中已迸发出激烈的抗议,悲愤之情溢于言表。
写到这里,诗人又将笔锋一转,开辟出新的诗境: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将视角从流血成河的边庭转到广阔的内地,描绘了国内因连年征战而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芜的景象。“汉家”,喻指唐朝。“二百州”,唐代潼关以东有七道二百一十七州,诗中实际指的是关中以外的所有地区。“秦兵”,指被征调的陕西一带的兵丁。据说这里的兵丁比较耐战,因而不断被朝廷征调。而被征调去作战的人就像被驱使的鸡犬一般。
“长者虽有问”以后十四句为第三节。在这一节中,诗人又将全诗的意境推进了一层。“长者”二句写的是统治者强加给征夫们的巨大精神桎梏。但是苦难是压不住的,于是便有了下句中的诉苦之词。从敢怒不敢言到最终说出来,一阖一开,写出了征夫难言的苦衷和恐惧的心理。“未休关西卒”,可见前线仍在用兵。而“未休关西卒”又是“武皇开边意未已”所致。“租税从何出”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兵戈未止,耕夫全都出征了,田地一片荒芜,租税从何而出呢?这样层层推进,将导致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原因书写得越来越清晰深刻。紧接着,诗人不禁感叹道: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则难逃战死沙场的噩运。在中国这样一个“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国家能出现这样的言论,足见社会现实的严酷。这种违背一般常理的心态,进一步体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这首诗结尾描绘的是当时边疆长期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遍地白骨无人收掩,阴风惨惨,哭声凄凄。这样悲惨的场面,着实叫人心寒。在这几句中,诗人将眼前的生死离别与千百年来无数征人战死沙场的事实相联系,更深刻地揭示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罪恶。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