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翁(柳宗元),琵琶行并序(白居易)-七言古诗
admin
|渔翁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渔翁夜晚靠着西山岩石歇宿,天亮后他汲取湘水点燃楚竹。
日出烟消忽然不见他的人影,只听到摇橹歌声从绿水飞出。
回看渔舟已在天边顺流直下,山上白云漫无目的飘游追逐。
唐元和元年(806年),柳宗元由于参加永贞革新而被贬到永州,满腔抱负顿时化做云烟。他经受着政治上的重大打击,将情怀寄托于异域的山水之间,写了有名的《永州八记》,以及很多歌咏永州地区美丽风光的诗作。《渔翁》便是其中的代表作。本诗短小精悍,充满趣味。诗人用冲淡俊逸的笔墨勾勒出一幅使人陶醉的清晨山水美景,从中流露出诗人热烈而不外露的情怀。诗首句的“西岩”指的就是《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西山,而从本诗的整体意思来看,诗中那位在山青水绿之间自娱自乐、独往独来的“渔翁”,似乎就是诗人自己。诗中渔翁的独来独往,体现了他孤芳自赏的品格。而“不见人”、“回看天际”等描述,又流露出诗人自身的孤独寂寞。
整首诗共有六句,按照时间先后,可分为三个层次。在“渔翁夜傍西岩宿”两句中,渔翁是最引人注意的形象。他夜晚在山边歇息,清晨起来后汲湘水燃楚竹,以匆忙的身影显示出时间的流动。“汲清湘”、“燃楚竹”,用语奇特。实际上,不过是说汲取湘江之水、用枯竹为薪罢了。诗中不说汲“水”燃“薪”,而用“清湘”、“楚竹”借代,大大深化了诗句的意境,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象征着诗中人孤高的品格。西岩、湘水和楚竹,这些零散物象,使读者眼前呈现出一副清晰美丽的画面:薄薄的晨雾,清秀的西山,清澈的湘水,用做柴薪的楚竹……在这两句诗中,诗人不仅用物象设置了一个清新美丽的空间画面,而且用夜幕初降、晨曦初露这样体现时间流转的画面引出了下文对日出的描写。可以说,这两句诗在空间、时间两方面确立了整首诗活泼、清新而俊逸的基调。
接下来,“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两句,堪称最能体现诗人非凡功力的佳句,也是整首诗的精华。从内容上来说,这两句诗描绘的情景,一是烟散日出,山水顿现绿意的自然风光;一是渔翁的行迹,即渔船离开岸边,水中忽然传来摇橹之声。但是,诗人并未按照这种正常的逻辑来布置诗句,却以自身感受为出发点,交叉描绘两种景象,更清楚地呈现了发生在自然界的微妙变化:随着烟散日出,青山绿水顿时呈现出原来的样子,这时忽然听到一声橹响,人已不见踪影,只因他已在山水之中了。这里,诗人用词非常奇怪:虽然“烟销日出”与“山水绿”互为因果,是清晨常见之景,却与“不见人”毫无关系;而“山水绿”与前面的“欸乃一声”则更是八竿子也打不着了。但诗人偏偏将这些关联并不紧的词句组合在一起。这种反常的用法,能唤起人们的想象力:好像在日出的一瞬间,天色忽然由暗变亮,万物从迷蒙中忽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才让人突然发现渔船已经不见了。“不见人”这一突然产生的感受,将日出前和日出后的界限清楚地划分开。而诗人对这一突然感受的描写,使现实生活里的日出过程被艺术强化了,以一种夸张的节奏呈现出来。接着,“欸乃一声”与“山水绿”更令耳闻之声和所见之景发生了特别的依附关系。早晨,随着时间的推移,山水的色彩由暗转明本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然而在诗里,随着一声划破寂静的橹响,山水顿绿。这个“绿”字不但体现出颜色的功能,还给人一种动态之感。这不禁让人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借助春风的吹拂赋予“绿”字动态。而柳宗元则借助声响的突发,不但赋予“绿”动态感,还赋予它瞬间转换的迅疾感,形象地展现了日出时的美景,让人更觉新奇。苏东坡对本诗的评论为:“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诗人通过这样的奇趣,创造了一个清寥、神秘的境界,隐隐传达出了他那既孤高又不免孤寂的心境。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二句是写渔翁已乘舟“下中流”,此时“回看天际”,只看见岩上缭绕舒展的白云仿佛尾随渔舟而来一样。这里化用了陶渊明《归去来辞》中“云无心而出岫”的句意。渔翁的身后只有“无心”的白云在“相逐”,他的孤独寂寞显而易见。
本诗构思新奇,别出心裁,语言清丽,语意含蓄,语浅意深。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我被贬官做九江司马。第二年秋天,在湓浦江郡口送一位朋友,听见江上船中有人在夜间弹琵琶。弦声清脆动听,有京城流行的音乐风味。询问此人的身世,原来是京城长安的歌女,她曾经和穆、曹二位乐师学弹琵琶。后来年纪大了,容颜衰老了,嫁给商人做妻子。于是我叫人摆酒,让她畅快地弹几支曲子。她弹完了曲子,脸上表现出忧愁的神色,述说了年轻时欢乐的往事,现在已经衰老,却漂泊沦落在江湖。我离开京城到地方为官已两年,自己觉得安适,这个人的话使我感慨,这天晚上才开始觉得有被贬官的不愉快的意味。因此写成七言歌行,朗诵给她听并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个字,题名为《琵琶行》。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秋夜在浔阳江头送别好友,西风吹枫叶荻花瑟瑟飘零。
主人下马走进客人的船舱,举杯要饮酒却无音乐助兴。
醉不成欢将要悲伤地分别,分别时江水茫茫映着明月。
忽听江上传来一阵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人也不肯动身。
寻声音暗打听弹琵琶是谁?琵琶声停止想说却又迟疑。
移近船只邀请那人来相见,添上酒拨亮船灯重开筵宴。
千呼万唤她才慢慢走出来,还抱着琵琶遮住半边脸面。
扭动轴子拨弄丝弦两三声,未弹成曲调先充满了深情。
一弦弦叹息加上声声哀思,好像在诉说她平生不得志。
低头不语信手不停地弹奏,弹奏出心中无限的伤心事。
轻拢慢捻用指尖又抹又挑,首先弹霓裳曲然后弹六幺。
大弦急嘈嘈如同暴风骤雨,小弦声细缓好像切切私语。
既嘈嘈又切切错杂成一片,就好像大小珍珠落满玉盘。
清脆宛转像花下黄莺啼鸣,幽咽冷涩如冰底下的流泉。
流泉冻结好像琵琶断了弦,琵琶弦断声音也渐渐停歇。
平静中却流露出幽愁暗恨,这时虽然无声却胜似有声。
忽然又似银瓶爆破水浆迸,像杀出一队铁骑刀枪齐鸣。
一曲弹完拨子从弦心划过,四弦同时发声像撕裂绢帛。
东西船舫静悄悄无人言语,只见江心中一片秋月皎洁。
迟疑地放下拨子插入弦中,整衣起立神态更安详肃静。
她自称本来是京城良家女,老家就在城边虾蟆陵下住。
十三岁便学会了弹奏琵琶,名字被排列在教坊第一部。
一曲弹罢曾赢得乐师叹服,妆梳起来往往被秋娘嫉妒。
五陵富豪子弟争着赏财物,弹一曲送的红绡不知匹数。
打拍击节敲碎了钿头银篦,饮酒作乐不惜把罗裙溅污。
今年欢笑明年依然是欢笑,秋月春风一年年轻易虚度。
弟弟到外从军阿姨又去世。无情时光使我的容颜衰老。
门前冷落车马越来越稀少,年龄老大只好嫁作商人妇。
商人只看重营利轻视别离,上个月到浮梁做买茶生意。
只留下我在江口独守空船,明月照着空船江水又清寒。
深夜忽然梦见少年欢乐事,梦里涕泪纵横洒满了脸面。
我听了琵琶声已经长叹息,又听她这番话更感慨悲戚。
我和她同是流落天涯之人,既相逢又何必要曾经相识。
我从去年离开了京城长安,被贬官后到浔阳一直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僻有啥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乐声。
在湓江附近地势低洼潮湿,黄芦和苦竹围绕住宅丛生。
这里从早到晚能听到什么,只有杜鹃悲啼和猿猴哀鸣。
无论春花早开或秋江月夜,往往是把酒解闷自饮独倾。
不是这里没有山歌与村笛,而是它嘶哑嘈杂实在难听。
今夜里听了你弹的琵琶声,像听到仙乐耳目为之一新。
请不要告辞坐下再弹一曲,我为你按曲调写篇《琵琶行》。
听了我这些话她站立很久,退步坐下弄弦弹拨得更急。
凄凄切切不像方才的声音,满座人都忍不住掩面哭泣。
要问在座中谁流眼泪最多?江州司马的青衫早已湮湿。
《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秋。诗人送人之际,在船上结识了一位弹琵琶的女子,听了几曲琵琶弹奏,产生共鸣,所以写下本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因得罪权贵,被贬为九江郡司马,心中惆怅之情无处倾诉,于是借诗中对琵琶女不幸身世的描写,抒发了自己遭贬之后的伤感情怀,同时对朝廷政治的黑暗表达了强烈的愤慨。
全诗篇幅较长,可以分为三部分:开篇到“犹抱琵琶半遮面”是第一大部分,写琵琶女的出场;第二大部分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梦啼妆泪红阑干”,描写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她的不幸遭遇;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结尾是最后一部分,诗人由琵琶女想到自己,引发共鸣,抒发了对自己身世的感慨。
全诗第一大部分共十四句,描写琵琶女的出场。琵琶女是在诗人夜晚送客的背景下出现的。琵琶女出场之前,在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劲吹的夜景之下,主客在江边话别。这一部分既有景色描写,又有气氛的渲染。空旷的景色烘托出惨淡的氛围,为离别的忧伤、惆怅更添一分寂寞,让人倍感凄凉。
后八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出场进行了正面的描写:就在宾主双方醉不成欢之际,忽然听到了水面上传来的琵琶声。诗歌在这里由诗人与客人话别转向了琵琶声和琵琶女,两个场景之间的转换十分自然。听到传来的问话,琵琶女自然就“琵琶声停”,但“欲语迟”说明琵琶女好像有什么苦衷藏在心中。最后,琵琶女还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在这里,诗人用巧妙的笔法极其传神地把女子羞答答的形态写了出来,同时也显示出,这位女子历经磨难、饱经风霜。
第二大部分共包括四十八句,先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再叙述她的不幸遭遇。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是说尚未演奏曲目只是在调弦试音,琵琶女精湛的技艺便已体现出来。“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是描写她弹奏《霓裳》、《六玄》的过程,既写出了琵琶女弹奏的神态,又表现出了乐曲曲调的悲伤。“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琵琶女仿佛在通过乐曲倾诉衷肠。这两句给人以怅惘、悲凉之感。
“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的十四句,是对琵琶乐曲的描写。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音乐视觉化。乐曲的节奏变化在语言的音韵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琵琶曲调先快后慢,逐渐细弱直至无声,而后又如急风暴雨突然而起,在最后一划中戛然而止。听者的情绪跟随着起伏跌宕的琵琶声,时而悲凄,时而舒缓,时而心旷神怡,时而又惊魂动魄。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是对琵琶女神态的描写,借此过渡到“自言”。面对询问,她欲说还休,内心的矛盾在“沉吟”中体现出来。“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接下来一系列的动作和表情,说明她克服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决定一吐为快。
“自言”以下二十二句,是对琵琶女半生遭遇的叙述。诗人以抒情的笔调写来,如泣如诉,扣人心弦。这部分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琵琶演奏互相补充,塑造出一个完整的琵琶女形象。
最后一部分共二十六句。在这里,诗人触景生情,不由得联想起自己的遭遇,发出了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抒发了自己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同病相怜之情。“我从去年辞帝京”到“呕哑嘲哳难为听”这十二句是诗人述说自己被贬之后的遭遇。“今夜闻君琵琶语”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最后十句,诗人对琵琶女的弹奏表达了衷心的称赞和感谢,并提出再弹一曲的请求,自己则愿意为她作一首诗,名为《琵琶行》。“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有感于诗人的话,女子再次弹起了琵琶,声音较之前更加愁苦动人。听者都被这乐曲打动,以至于眼泪湿透了青衫。
《琵琶行》以严谨的结构、流畅自然的行文,成为唐代长篇叙事诗中最突出的名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