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言古诗大全500首
admin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不见古代圣君豪杰,后不见今天明主贤人。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本诗为诗人登幽州台抒怀之作。幽州台,即蓟北楼,又名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而筑的黄金台。这首诗感慨深沉,语言苍劲奔放,可谓千古绝唱。后人评价陈子昂只此一诗足以令其流芳百世,名传千古。
陈子昂具有过人的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却不被武则天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入狱。他不仅不能实现政治抱负,反而受到排挤,因此万般苦闷。当他登上幽州台远眺时,想到古时的君臣风光无比,自己却一生坎坷,顿时感到生不逢时,一股悲切之情油然而生。他忍不住潸然泪下,随即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抒发了壮志难酬、没有知音、孤单无助的悲愤。
从内容上看,前两句,诗人俯仰古今,写出了时间的绵长。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王,比如战国时代礼遇乐毅、郭隗的燕昭王,礼遇田光等人的燕太子丹等。然而,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不能复现,未来的贤明君主也来不及见到,古今对照,诗人顿生“生不逢时”的感叹。这些感叹表达了诗人对当朝黑暗政治的痛恨。第三句,诗人凭楼眺望,写出了空间的辽阔。第四句,诗人描绘了自己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诗人登台远眺时,只觉宇宙茫茫,天长地久,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怆然落泪。全诗拓开一片广阔无垠的时空。这无垠的时空与诗人茕茕孑立的身影两相映照,分外动人。本诗境界辽远,意境绵长,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操。这种高尚情操是有志之士的共同心声,因此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
从艺术手法上看,一句与二句,三句与四句各自形成鲜明的对比,将本诗的情感表达得更为强烈。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大气磅礴,意蕴深远,感情丰富,语言凝练,句式长短不一,音节变化多端,为不可多得的佳作。
送陈章甫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如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四月南风吹大麦一片金黄,枣花没落桐树叶子已抽长。
早晨青山分别晚上又相见,出门闻马鸣令我想念故乡。
陈侯的立身处世襟怀坦荡,虬须虎眉宽额头仪表堂堂。
他胸藏诗书万卷学问深广,怎么能够低头埋没在草莽。
在城东门买酒同我们畅饮,心宽看万事都同鸿毛一样。
喝醉酒酣睡不知天已黄昏,有时独自将天上孤云眺望。
今日黄河波浪汹涌连天黑,行船在渡口停驻不敢过江。
你这郑国的游人不能回家,我这洛阳行子也空自叹息。
听说你在家乡旧相识很多,不知罢官回家今对你如何?
李颀写送别的诗歌,以擅长描写人物而闻名。本诗就是他的一篇代表诗作,约写于陈章甫辞官后启程返回故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用此诗赠别。陈章甫是个才华横溢、学富五车的人,籍贯并不在河南,但长久隐居在嵩山。他曾经参加科举并及第,然而因未登记户籍,没有被吏部录用。经过他上书争取,吏部无法反驳,特意为他请示执事,突破常例而录用。此事备受天下士子的称赞,令他名闻天下。但他仕途不顺,所以无心官场之事,仍时常住在寺院或郊外,在洛阳周边活动。前人大多认为陈章甫这次返乡是回到原籍江陵,然而根据诗里所说的“旧乡”、“故林”,好像指的是河南嵩山。在诗里,诗人以“洛阳行子”自称,以“郑国游人”称呼陈章甫,可见两人都是客居他乡的游子。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深挚情意。
本诗的开头四句,笔调轻松舒坦,弥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夏天到了,天气清爽,田野中麦子金黄,枣花清香,纵马出门,一路有青山做伴,使人更加怀念从前在旧乡山林中隐居的闲适生活。此处,诗人以书写豁达情怀,显示出陈章甫毫不在意宦途得失的隐士风貌。接下来的八句诗,诗人用形象的细节描写,极强的艺术概括手法,赞颂了陈章甫的志向与节操,从中可见他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清高自爱的性格。其中,前四句写陈章甫的品德、相貌、才华、志向和节操。诗中说他有君子磊落的胸怀,相貌堂堂,才华过人,不甘心沉沦于草野,执意要走出山林、步入仕途。“不肯低头在草莽”一句,很明显指的是他上书因无籍而未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形迹不拘,清高自爱,概括地说明了他虽在仕途而实则归隐的情形。诗中说,他和同僚痛饮,藐视尘世之事,酒酣沉醉,逃避官场,寄寓空中孤云,显示出他进入官场后与官场不能相合,所以借酒藏德,实则清高。可以想见,他这种思想性格及行为举止,注定早晚都会离开仕途。这八句为整首诗写得最精妙之处。诗人先突出陈章甫的磊落胸怀,之后描写相貌时抓准他的特征,同时体现他的性格;写才华时强调他的志向和节操,同时又显示出他的神态;写行为举止,又写出了他的处世原则;写他的遭遇时则重点体现他的思想倾向。诗人不仅紧扣送别,又说明了陈章甫辞官返乡的缘由。“长河”两句为赋而比兴,不仅真实地写出渡口正好遭遇风浪,暂时停止摆渡,同时又暗喻宦途凶险,没人能给予援助。所以,远行者与送别者,辞官者与为官者,陈章甫与诗人,都在渡口等待,都无着落。一个是“未及家”,一个则“空叹息”,都有一种怅惘。而对于此种失意的怅惘,诗人认为不必介怀。所以,诗人在诗的最后两句用试问的口吻说出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猜想陈章甫返乡后的情形,显示出一种泰然自若的旷达态度,轻松地结束送别。
就整首诗来说,诗人用豁达的情怀,知音的情意,艺术的概括手法,形象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的思想、性格及遭遇,让人深感同情。而本诗用语轻松,格调豪爽,不因失意而发愁苦之语,不因别离而抒写愁绪,在众多送别诗中的确独具特色。
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
蔡女昔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
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
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沉沉飞雪白。
先拂商弦后角羽,四郊秋叶惊摵摵。
董夫子,通神明,深山窃听来妖精。
言迟更速皆应手,将往复旋如有情。
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且晴。
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
乌珠部落家乡远,逻娑沙尘哀怨生。
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
长安城连东掖垣,凤凰池对青琐门。
高才脱略名与利,日夕望君抱琴至。
东汉蔡琰曾谱写胡笳乐曲,弹唱起来共有一十又八拍。
胡人听了乐曲热泪洒边草,汉使听了面对文姬痛断肠。
古老烽火台显得苍茫寒冷,塞外荒原阴气沉沉飞白雪。
先弹拨商弦后拨角弦羽弦,琴声惊得四郊秋叶簌簌响。
董夫子的琴技高超惊鬼神,引得深山妖精纷纷来偷听。
慢弹快弹左右逢源都应手,高音将过忽又转回怀深情。
闻听琴声空山百鸟散又集,万里浮云蔽日也由阴转晴。
琴声好像失群雏雁夜哀鸣,又像胡儿紧伏母怀悲哭声。
琴声绝妙使川水波平浪静,连天空中鸟儿也停止啼鸣。
好像乌孙公主思乡的抽泣,又似文成公主发出哀叹声。
幽怨的音调忽然变得飘洒,像长风吹林木大雨敲屋瓦。
琴声如迸溅的泉水飞树梢,又似野鹿啼叫跑过厅堂下。
长安皇宫连着门下省院墙,凤凰池正对着宫中青琐门。
房琯才学高不计较名和利,日夜盼望着董君来弹琴曲。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长诗,诗人通过描写董大弹《胡笳弄》这一著名琴曲,赞叹了他高超的弹奏技艺,也以这首诗寄语房给事,为他遇到知音而感到欣喜。董大,董庭兰,唐代著名音乐家,善弹琴。胡笳,乐器名,本是吹奏乐器,这里是琴曲名。弹胡笳弄,指用琴弹《胡笳弄》曲。房给事,房琯,曾任“给事中”官职,还曾任过宰相。董庭兰是他的门客。
本诗一开头不说“董大”而说“蔡女”,营造出突兀之势。第三、四句说蔡文姬弹琴时,胡人、汉使闻之都悲痛不已的场面,反衬《胡笳弄》曲的动人。第五、六句反过来补写一笔,写蔡文姬弹琴时苍茫凄凉的环境:古老的烽火台,阴气沉沉的荒原,飘飞的白雪共同构成一片苍凉的景象,让人越发觉得乐声哀伤、婉转。上述六句是第一部分,诗人形象地描述了“胡笳声”的来由及其艺术感染力,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幽深的艺术境界。
从“先拂商弦后角羽”到“野鹿呦呦走堂下”是第二部分。董大弹奏琴曲,的确技艺超群。“先拂”一句写的是开始弹琴时的动作。董大轻拂琴弦,从商弦到角弦,是说曲调开始的时候缓慢且低沉。琴声刚一响起,“四郊秋叶”便被惊得纷纷落下。此处的“惊”字用得极妙,非常生动、传神。诗人不禁称赞起“董夫子”来,说他的演奏好似“通神明”,不仅惊动了尘世,就连山林里的妖精也来偷听了!“言迟”两句总括了董大的高超技艺。“言迟更速”、“将往复旋”是说董大的指法是那样纯熟,运用自如,而那高低起伏的琴音,充满了激情,好像是由弹奏者的胸内涌出来的。接下来,诗人用“百鸟散还合”、“浮云阴且晴”来形容董大琴声的忽纵忽收,变化多端,之后又形容那悲怆的琴声,既像离群的雏雁在哀鸣,又像与母亲诀别的胡儿在痛哭。这里,诗人宕开笔墨,想起当年文姬和胡儿永别时的情境,呼应了第一部分“蔡女”的琴声。而且,诗人用雏雁和胡儿相互对照,更让人备感琴音之哀婉。接下来两句,诗人以自然景物来反衬琴音的极大魅力:琴音回响,河流因之停止流动,百鸟因之停止啼鸣,世上的一切皆被琴音所感动了,这不就是“通神明”了吗?实际上,河流不会真的静止,百鸟也不会停止啼鸣,只是由于琴音使听者着迷了,令听者满耳中只有琴音罢了。然后诗人又指出,董大弹琴曲不止是听起来悦耳,他还可以完美地展现出琴曲的韵致。仔细倾听,那低沉的幽咽之声,就像汉朝乌孙公主远嫁异国的悲泣,唐代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哀叹,这和蔡文姬作《胡笳弄》的心情是非常吻合的。
“幽音”之后四句,诗人才开始由正面描写琴音,且使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幽音”为低沉之音,然而一经过变调,便变得“飘洒”起来。时而如“长风吹林”,时而似雨敲屋瓦,时而像迸溅的泉水飞过树梢,时而又如野鹿呦呦叫着跑到堂下。琴音悠扬明快,变化无穷,怎能不让听者为之陶醉呢?这一部分,诗人从多个角度展现董大弹《胡笳弄》的情境。因为董大精湛的技艺,蔡文姬“十八拍”中动人的琴韵才获得完美的体现。诗人对董大的赞叹倾慕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最后四句,是诗人“寄语房给事”的。唐代的都城在长安,皇宫坐北朝南,禁中左右两边分别是门下省和中书省。“凤凰池”指中书省,青琐门为门下省的阙门。给事中恰是门下省的重要职位。诗中没有正面提及房琯,但房琯已然在诗中,而且诗人巧妙地暗示了他靠近宫廷,官位使人羡慕。在诗的最后,诗人用赞美之语结束全篇:房琯不但才学高,且不看重功名利禄,超凡洒脱。这种德行高尚之人,正时刻盼着董君你抱琴前去呢!此处也暗示董大有幸遇到知音,实在令人羡慕。而诗人对董大弹所奏的《胡笳弄》的赞赏,以及所进行的生动传神的描写,当然也是只有知音才能做到的。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
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
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
傍邻闻者多叹息,远客思乡皆泪垂。
世人解听不解赏,长飚风中自来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雏鸣凤乱啾啾。
龙吟虎啸一时发,万籁百泉相与秋。
忽然更作《渔阳掺》,黄云萧条白日暗。
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一杯声一曲。
从南山截段竹筒做成筚篥,此种乐器本来是出自龟兹。
流传到汉地曲调变得新奇,凉州胡人安万善为我奏吹。
座旁的听者个个感慨叹息,思乡的游客人人悲伤落泪。
世人只晓得听曲不懂欣赏,乐人就像独行于暴风之中。
又像风吹枯桑老柏寒飕飕,还像九只雏凤鸣叫啾啾啼。
好似龙吟虎啸同时都爆发,有如万籁齐响秋天百泉汇。
忽然变作《渔阳掺》的悲壮曲,顿使白日转昏暗乌云翻飞。
再变如同《杨柳枝》热闹欢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锦。
除夕夜高堂上明烛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赏一曲觱篥。
本诗描写了诗人听胡人安万善演奏觱篥的感受,也是描写音乐的名篇,还是用自然物作比喻,使抽象的不易把握的音乐鲜明形象地显现出来,表现了诗人音乐修养的高深。安万善,凉州胡人。觱篥,一作筚篥,古代乐器,状如喇叭。
在李颀的诗中,有三首是涉及音乐的。一首是写琴,即《琴歌》,从动静两方面描写,皆从背景落笔;一首是写胡笳,即《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用两个宾客托出一个主人,从正面描写乐曲《胡笳弄》的演奏;本诗是写觱篥,也是从正面描写,以欣赏它的声音作为整首诗的筋脊。这三首诗的构思、风格,很容易雷同,诗人却将他们写得各具特色。本诗的转韵非常精妙,全诗共十八句,根据诗情的发展,共换了七个不一样的韵脚,声韵诗情,相辅相成。
开篇“南山”一句,说明觱篥这种乐器的原材料。后面一句,指出这种乐器的出处。这两句,诗人由乐器的来源写起,用笔朴素,使用的是入声韵,同琴歌、胡笳歌的开篇一样,这是李颀诗的特点,即描写音乐的诗歌,都是以清朗、响脆之语开篇。随后,诗人转用柔细的四支韵来写这种乐器的流传、吹奏者和音乐产生的效果。“流传汉地曲转奇”四句,写乐曲优美动听,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人们皆被感动了。接下来,诗人忽又提高音节,以高且沉的上声韵一转,说人们只是泛泛地听而不会欣赏音乐的美好绝妙,致使安万善吹奏觱篥依然难免有冷清之感,就像独自往来于大风之中。“长飙风中自来往”中的“自”字,用笔极重。写到这里,诗人忽然停住,转而写流利的十一尤韵,开始正面描摹这一乐器的种种不同的声音:觱篥发出的声音,有时像冷风吹树,飕飕作响。而树又分为阔叶落叶的干枯桑树和细叶常青的老柏树,其声音自然有所不同,可见诗人描摹之细腻。觱篥发出的声音,有时又像九只雏凤啾啾齐鸣;既像龙吟虎啸同时爆发,还像百道飞泉与秋天的种种声音交汇在一起。然后,诗人依然用形象的比拟来描写变调。先变为低沉,后变为欢闹。低沉处,诗人用《渔阳掺》鼓来比拟,就像漫天沙尘,天昏地暗,用的是下咽之声;欢闹处,诗人用《杨柳枝》曲来比拟,就像春天皇家的上林苑里的百花争艳,用的是充满生机的十一真韵。接下来,诗人蓦然从对声音的沉醉中,回到了现实中。“杨柳”和“繁花”都是春天的景象,而此时是哪个季节呢?“岁夜”两字点出此时恰是除夕,且并非是在做梦,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点着明烛的高堂之上,因此诗人产生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想法。既然人生如梦,还是尽情畅饮美酒、欣赏音乐吧!末句“美酒一杯声一曲”,体现了诗人对音乐的热爱,同上文“世人解听不解赏”一句相照应,显出诗人和“世人”的不同。也正因为诗人的存在,安万善就不会再有大风中独自往来的慨叹了。因为最后两句写的是“汲汲顾影,惟日不足”的心情,故而,诗人又使用了急促的入声韵,依然用清朗、响脆之语收束全篇。前后相互对应,可见诗人是有意而为之。本诗和另外两首最不一样的地方,除了多次转韵之外,主要还是最后两句体现的诗人内心的思想感情。《琴歌》里,诗人仅是平淡地指出自己奉命千里迢迢来到清淮,并没有动感情;《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里诗人也仅是说房给事不看重功名利禄,并没有涉及自己。本诗却不一样。时间为除夕,堂上高燃明烛,诗人正在守岁。在这一年即将结束的夜晚,诗人怎能不产生韶华易逝、光阴虚度之感呢?这种虚无感又该怎么排解呢?“美酒一杯声一曲”或许是无奈之下的一个方法。这种意境是另外两首诗中所没有的。诗人仅用十四个字在诗的末尾稍稍一提,随后就搁下,其用意之隐晦、含蓄,也是另外两首诗所不具备的。
在此之后,李商隐曾经写下“一杯歌一曲,不觉夕阳迟”之句,北宋词人晏殊《浣溪沙》中亦有“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之句,上述取材和用字,皆与李颀本诗中的最后两句一样。然而,同是一种惘惘之情,李颀用典雅华美的字词,简单的句法含蓄地表达;李商隐用舒缓的态度,慨叹的口气低低吟咏;晏殊则用曲折婉转的情趣、悠然自得的语句细细述说。风格虽然不一样,却有相互关联的地方,由此可见李颀沾被之深远。
琴歌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木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主人家设酒我们欢度今宵,请来弹琴的名师把琴弹奏。
月照城头乌鹊在空中分飞,万树染寒霜秋风吹透衣服。
铜炉燃香料花烛更增光辉,先弹的渌水曲后弹楚妃叹。
琴声一响万物都安静无声,四座无言星光暗淡天快亮。
我奉命千里迢迢来到清淮,听琴后宣告从此归隐云山!
本诗描写李颀在一次酒宴上听琴的情景。李颀有三首涉及音乐的诗,可和白居易、李贺等人的相关诗作相比美。本诗写琴歌的特色是未对琴声做正面描写,而侧重环境烘托和气氛的渲染,以琴声一响万物皆静,四座无言,并引起诗人辞官归隐之念,突出表现了琴音的悦耳动听和神奇的感染力。
诗的开头两句写没有弹琴前,因饮酒而引出弹琴。
第三、四句写弹琴之前的夜晚景色:月亮照着城头,乌鹊空中分飞,万木染遍寒霜,冷风吹透衣衫。诗人用描写屋外秋夜的清冷,反衬屋内华烛同燃的欢快氛围。
第五、六句写琴师刚开始弹琴时的情形:铜炉周围香气缭绕,华烛摇曳增辉,琴师先弹的《渌水曲》,后弹的《楚妃叹》。
第七、八句写琴曲的优美动听:琴声一响,万物都寂静无声了,四座之人都不再言语,一直弹到群星将稀。这些描写从侧面烘托了琴曲的动人魅力。这一成功的艺术表现方法对白居易的《琵琶行》影响很大,其中的“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看来即是从“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中化用来的。
诗的末两句写诗人听完琴曲后,忽然产生了罢官隐居的念头,更进一步体现了琴曲的优美动人。《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后来,他果真罢官返乡归隐。
整首诗写时间、景色、琴声、人物,逐步深入,环环相扣,章法齐整,层次清晰;诗人描写琴声,主要运用反衬手法,令琴声显得更加美妙、动听。
夜归鹿门歌
山寺鸣钟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独来去。
山寺里钟响天色已经黄昏,渔梁渡口一片争渡喧闹声。
行人们沿着江岸走向江村,我也乘着小船回到了鹿门。
鹿门的月光照得树木含烟,不知不觉来到庞公隐居处。
岩洞的松间小路分外寂静,只有我这隐居人独自来去。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郊的岘山附近,汉江西岸。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征而举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遍游吴、越数年后还乡,一心追随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寻一住处,故而题曰“夜归鹿门”,旨在标明这首诗是在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前两句写傍晚江行见闻。诗人听着山寺传来黄昏报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这悠扬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显出山寺之静和世俗之喧。两相对照,唤起读者联想,使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及潇洒超脱的风姿如在眼前。
三、四句写世人回家,而诗人离家前往鹿门。两样心情,两种归途,表现了诗人深谙隐逸之趣,悠然自得。
五、六句写诗人夜登鹿门山山路,在庞德公隐居之处,体会到隐逸之妙。“鹿门月照开烟树”,月光洒射给山树带来朦胧的美感,令人陶醉。诗人似乎不知不觉之间就来到归隐之地,然后猛然恍然大悟:原来庞德公就是隐居在这里啊!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深深的隐逸情趣和意境:诗人为大自然所融化,以至于忘乎所以。
最后两句描写“庞公栖隐处”的境况,点破隐逸的真谛。这“幽人”是庞德公和诗人的结合,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隐逸之趣和真谛所在:在这个天地里,诗人与尘世隔绝,唯以山林为伴,却也有别样情趣。
本诗歌咏了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感情真挚平淡,却尤见其美,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的主题其实是抒写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诗中所写的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实质上就是从尘杂世俗到寂寥自然的隐逸道路。
梦游天姥吟留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到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航海人谈起神仙居住的瀛洲,在烟波渺茫海上实在难寻求。
越人说起天姥山来眉飞色舞,云霞明灭中有时还能看清楚。
天姥山高耸入云横卧在天外,山势雄伟超出五岳掩盖赤城。
天台山险峻高有四万八千丈,好像朝拜天姥山向着东南倾。
我因怀念天姥山才梦游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了镜湖明月。
镜湖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穿云破雾一直把我送到剡溪。
谢灵运住宿的地方至今还在,湖中绿水荡漾传来凄清猿啼。
脚穿着当年谢公特制木屐鞋,攀登上高入青云的层层石梯。
半山腰就看见了红日出大海,高空中传来了清脆的天鸡啼。
山峦重叠道路万转路径难辨,迷恋山花怪石不觉天已黄昏。
熊吼龙啸震动着山岩和流泉,整个深林战栗层层山峰惊颤。
密云黑沉沉眼看就要下大雨,动荡荡的水面已经生起雾烟。
转眼之间电光闪闪疾雷轰鸣,忽剌剌山峦好像要倒塌崩摧。
神仙居住的洞府紧闭着石门,訇然一声从中间猛然地裂开。
洞府广阔迷茫看不清楚洞底,日月照耀着金碧辉煌的楼台。
用彩虹做衣裳驾着长风为马,云中的神仙从天上飘然而下。
老虎弹着琴瑟鸾凤驾着长车,仙人们依次排着队列密如麻。
见此情景我禁不住魂惊魄动,从幻梦中惊起发出长长叹息。
醒来时看见床上只有枕和席,梦中的烟霞奇景一切全消失。
人世间的欢乐也不过如此啊,古来万事都像不返的东流水。
同诸君分别不知何时能回还,
且把我的白鹿牧放在青崖间,想要走时便骑上它去访名山。
怎么能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使我不能够快活脸上无欢颜!
该诗是李白的代表作,记述了他的梦。诗人用充满想象的文字描绘了一个梦中的神仙世界,抒发了他在政治上受挫后的郁闷心情和对生活的极度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不愿侍奉权贵而渴求自由的心情。
该诗由三部分组成。开头到“对此欲倒东南倾”是第一部分,交代诗人入梦的原因。诗人开篇便说瀛洲是传说中的海外仙境,虚幻缥缈,无法寻求,而浮云彩霓中的天姥山却是真实生活中的“仙境”。这里,诗人以虚写实,以写瀛洲衬托出天姥山的雄奇。天姥山和天台山相对,靠近剡溪,景色秀美,峰峦叠嶂,在越东颇为有名,但和五岳相比就难免相形见绌了。然而,在这首诗中,诗人却说天姥山比五岳还要高耸挺拔,连天台山都要倾倒在它面前。应该说,诗人梦中的天姥山其实是他一生所看到的奇峻山川在头脑中的再造幻影。
第二部分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在这一部分,诗人运用了奇特的想象、夸张手法,描写了梦游天姥山时所看到的一切。在梦境中,诗人好像在月光中飞渡镜湖。月光把他的身影照在湖面上,又将他送到当年谢灵运歇息的地方。诗人脚着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灵运当年到过的青云梯。接着,诗人经过回转的石路,在幽暗的深山中看见海日升起,天鸡高叫,一片黎明前的曙色。但当他在迷人的山花和石头旁边休息起来,忽然感觉到暮色降临。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得山谷轰响、森林惊颤、层巅战栗。如果说熊、龙能以吟、哮表达情感的话,那层巅、深林的战栗和惊悚,以及烟、水、青云的阴郁,都是诗人的意动写法。诗人将环境和自身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情感氛围。接下来,全诗达到了高潮,诗境也由奇特转入奇幻。在使人惊惧的幽暗暮色中,突然“丘峦崩摧”,“訇然中开”了一个洞天福地般的神仙世界:在鼓瑟的虎、驾车的鸾簇拥下,“驾风为马霓为衣”的云之君,受命于诗人之笔,来赴仙山的盛会。
第三部分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这部分写仙境忽然消失,梦境破灭,诗人惊悸着回到现实。梦境不在了,诗人躺在枕席之上,恍然如梦。发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慨叹。但幸而诗人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想象和胸怀,又让他自黯淡人生中见到一丝光明。接着,诗人又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豪言,将他在长安流连朝堂时遭遇到的郁闷一吐而出。同时,这一句也点明了全诗借梦游名川仙境来抒发诗人追求自由人生,反抗权贵压迫的主题。本诗表达了无数怀才不遇的封建文人的心声。
本诗内容丰富,情节曲折,文笔华丽,意境雄奇,是一首伟大的浪漫主义诗歌。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
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我本来像那个接舆楚狂人,高唱着讽刺歌儿嘲笑孔丘。
手中拿一根镶绿玉的棍杖,大清早辞别著名的黄鹤楼。
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一生喜好到名山胜地遨游。
秀美的庐山耸立在南斗旁,峰峦九叠起伏像彩云铺张,
山色倒影映在湖中泛青光。
金阙岩前双峰高耸入云端,三叠泉像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峰瀑布与它遥遥相望,重崖叠嶂耸云霄莽莽苍苍。
翠影红霞与朝日相互辉映,鸟儿也飞不过吴天广又长。
登高远望天地间壮观景象,大江滚滚东流去永不回还。
天上万里黄云变动着风色,江流波涛九道如雪山奔淌。
我喜欢为雄伟的庐山歌唱,这兴致因庐山风光而滋长。
闲时观看石镜使心神清净,谢灵运足迹早已盖满青苔。
我要早服仙丹去掉人世情,修炼琴心三叠学道会初成。
远远看见仙人就在彩云中,手里举着芙蓉花朝拜玉京。
先约好和神仙在九天相见,还邀请卢敖一起遨游太清。
本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全诗气势雄伟,词采壮美,逸兴飞动,奔放不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在庐山结庐,仙去庐存,故称庐山。卢虚舟,唐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春风吹拂柳花满店飘酒香,吴姬捧出美酒请客人品尝。
金陵的子弟们纷纷来相送,主客畅饮频频举杯共尽觞。
请你们试问这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同它比谁短谁长?
本诗是一首惜别诗,描写了阳春时节诗人离开金陵时在一家江南酒肆里,“当垆姑娘劝酒,金陵少年相送”的送别场景。全诗通过热情洋溢、明快流畅的语言,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也表现了诗人豪放的性格。诗虽短小,情却深长。尤其是最后两句,诗人通过新颖奇特的想象,借奔腾的江水来倾吐自己的感情,感染力很强。
前四句描写了金陵春天令人陶醉的美景。第一句“风吹柳花满店香”写得飘逸生动,诗人只用了七个字,就将金陵春光中的柳絮和酒客陶醉在风中的情态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柳絮本来是没有香味的,“香”字其实是形容春的气息,同时也引出了下一句的酒香。但从此句来看,“店”究竟为何店,尚不明朗。不过,诗人紧接着便在下一句“吴姬压酒劝客尝”中补充交代了这家店的性质——酒店:当垆的吴姬捧出新鲜的美酒,请客人品尝。“吴姬压酒”一句在上一句阒无一人的境界基础上推出了人物,使整个画面顿时变得生动起来。柳絮飞扬,酒香飘溢,让置身于店中的人分不清是柳香还是酒香。
第三句中出现的“金陵子弟”,使酒店的气氛变得更热烈了。一般人在离别时,由于愁情满怀,所以无心饮酒。此时,酒肆中的吴姬劝酒已使诗人顿觉有情,“金陵子弟”的出现则更让诗人动情。诗人酒性大发,不愿离去。但“来相送”三个字一转折,使原先异常热闹的场面顿添几分冷色,使离愁尽显出来。而下一句“欲行不行各尽觞”,写要走的诗人和来相送的金陵子弟们频频干杯、尽情畅饮。此句虽然不写道别,但是离愁别绪尽在其中。
最后两句“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含蓄巧妙,意境深远,用有形的流水衬托出无形的离意,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像江水那样悠然无尽。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本诗道:“语不必深,写情已足。”诗人把一群友人送别自己时的场面描写得酣畅淋漓。此诗虽然是写送别,但基调豪迈,气韵洒脱,表现了诗人年轻时风流倜傥、潇洒不羁的情怀。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天的时光离我而去不可能留,
今天的日子扰乱我心多么烦忧。
万里长风送走南飞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可畅饮醉高楼。
你的文章建安风骨令人敬,中间谢朓诗文又清新秀发。
都怀着豪情壮志奋然欲飞,真想飞上青天去揽摘明月。
壮志难酬抽刀断水水更流,命运多舛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要是如此不称意,不如明朝散发泛舟去飘游。
本诗为饯别抒怀诗。诗人在秋日于谢朓楼送别族叔李云,抚今思昔,谈古论今,借酒浇愁,抒发有志难申、理想破灭的悲愤,显示了他狂放不羁的胸襟。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县。谢朓,南朝齐诗人。谢朓楼为谢朓任宣州太守时所建。校书,官名。叔云,指李白族叔李云。
头两句,诗人既没有写饯别也没有写楼,而是直抒胸臆,写出心中的忧烦。“昨日之日”和“今日之日”既表现了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也表达了他对当时腐败政治的不满。但是,随后两句就从苦闷转到长风送秋雁的旷达画面,诗人豪迈豁达的心胸可见一斑。
“蓬莱”四句承接上句,通过饯别时对主客双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和高尚的情操,也表达了诗人对李云的赞美。唐朝人多用蓬山、蓬阁指代秘书省。李云是秘书省校书郎,诗人用“蓬莱文章建安骨”来赞扬李云的文章有建安风骨般的刚劲。“小谢”指谢朓,这里,诗人是用谢朓来自比,形容自己同他一样有着清新奇丽的诗风。这一句也彰显出诗人的自信。
第七、八句,诗人接着写彼此的意兴,说双方都豪情满怀、逸兴勃发,甚至想飞到天上去揽取明月。诗人酒到浓时的这番话表露了他率真、豪放的性格和对高尚目标的追求。
末四句抒发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叹。现实中并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的自由之境,诗人只能在精神世界中幻想飞翔。于是,一旦回到现实之中,诗人就更加忧闷,很想用“抽刀断水”来斩断烦恼。这个比喻不仅富有创意,而且非常有生活气息。
本诗是豪迈与清新的高度统一,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率真的性格和运用语言的高超技巧。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
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
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你没看见吗?那辽阔的走马川靠近那雪海边,
茫茫无边的黄沙连接云天。
轮台九月整夜里狂风怒吼,走马川的碎石个个大如斗,
狂风吹得斗大碎石满地走。
这时匈奴牧草繁茂军马肥,侵入金山以西烟尘滚滚飞,
汉家的大将率军开始征西。
将军穿着铠甲夜里也不脱,黑夜行军戈矛彼此相碰磨,
寒风凛冽吹到脸上像刀割。
马毛挂着雪花还汗气蒸腾,五花马的身上转眼结成冰,
营幕中写檄文砚墨也冻凝。
敌军听到大军出征应胆惊,料他们不敢与我短兵相接,
将士在车师西门等待报捷。
岑参在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判官时,为出兵西征的封常清写下了这首送行诗。本诗的笔触雄奇有力,描写边塞战斗生活的豪迈。
诗人开篇极笔描写了恶劣的环境,并用反衬的手法重点表现了边疆战士不畏困难、斗志昂扬的爱国情操。前三句没有一个“风”字,却恰切地抓住了风“色”:白天,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不见天日。接着三句从暗写转到明写,行军从白天进入黑夜。虽看不见风“色”,但能听见风声:狂风肆虐,一个“吼”字形象地突出了风势之大;石头被风吹得满地飞滚,一个“乱”字更是表现了风的狂躁。
下面,诗人通过虚写汉代军队与匈奴交战,来实写唐代军士对严寒的天气毫不畏惧,冒雪作战。草黄马壮之时,敌军开始进攻。“烟尘飞”是对报警的烽烟和敌军铁骑卷起的烟尘交织在一起的景象的描写,不仅渲染了战前的形势,也点明了唐军早有准备。通过典型的环境和细节描写,诗人描写了唐军的英勇:“夜不脱”写了将军的以身作则;“戈相拨”写大军夜晚疾行时的严整肃穆;“风头如刀面如割”则是描写边疆的寒冷,与前面对风的描写呼应,也是诗人对大军行进的感受。接下来的三句中,诗人对马汗成冰、砚水冻结进行了细致的描摹,极力渲染了寒冷的天气、艰苦的环境和紧张的战前气氛,充分描写出军士们充满豪情的战斗精神。
结尾三句,诗人断定敌人必定望风溃逃,预祝唐军凯旋。
本诗文字流畅,自然天成。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轮台城头夜里吹起号角,轮台城北旄头星正降落。
军书昨夜从渠黎传到京,单于已在金山西边入侵。
从哨楼向西望烟尘滚滚,汉军就驻扎在轮台北境。
上将持着符节出师西征,黎明时军笛响大军起程。
战鼓四起雪海涌起波涛,三军齐呼阴山发出共鸣。
敌军营中一派阴沉杀气,古战场上白骨缠着草根。
剑河寒风猛烈大雪鹅毛,沙口石头冻裂马蹄冻脱。
亚相为了王事甘冒辛苦,立誓报效国家平定边境。
古来青史垂名屡见不鲜,如今将军功名胜过古人。
本诗和《走马川行》是同一时间、同一事件、赠馈同一对象的作品。但本诗的手法和前诗不同,是直接描写战阵。
前六句写战前双方严阵以待的紧张形势。与《走马川行》先写自然环境不同,本诗直接描写战阵,表明军队已经进入战备。前两句两次用“轮台城”渲染当时的战斗气氛。而“夜吹角”、“旄头落”两词,在烘托我军同仇敌忾情绪的同时,也暗示了我军的必胜气势。气势渲染到一定程度,诗人却宕开一笔,点明局势紧张的因由。这种倒置的手法使开头更加奇崛。“单于已在金山西”与“汉兵屯在轮台北”句式相同,表现了两军对垒局势的紧张,也说明大战即将开始。
下面四句写白天出兵。诗人极笔描写了吹笛伐鼓的军队声势。至此,出师时的从容和开头的紧张对比强烈,更加突出军队的声势。
后四句描写艰苦的战斗。“虏塞兵气连云屯”说明对方军队人数众多。这里,诗人是通过描写对方兵力之强来衬托我方兵力更强,是以强写强。“战场白骨缠草根”说明战后必有大量的伤亡。以下两句又极写天气寒冷。“剑河”、“沙口”这些地名显露出浓重的杀气,是泛指。“风急雪片阔”、“石冻马蹄脱”则更加表现了边疆气候的特点。通过描写寒冷与牺牲,诗人歌颂了军士奋不顾身的精神。
结尾四句用歌颂收束全文,提前预测凯旋,照应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北风卷地而起吹折白草,胡地塞外八月满天飞雪。
忽然一夜好像春风吹来,千树万树梨花迎风盛开。
雪花飞进珠帘浸湿罗幕,狐袍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的角弓冻得拉不开,都护的铁衣冰冷难穿戴。
浩瀚沙漠覆盖着百丈冰,万里长空布满暗淡阴云。
中军设宴欢送回京客人,胡琴琵琶与羌笛齐演奏。
傍晚雪花在辕门纷纷飘,红旗冻凝风吹也不翻动。
从轮台东门送你回京去,出发时雪花落满天山路。
山路迂回霎时看不见你,雪上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天宝十三年(754年),岑参再次出塞,出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在给前任武判官送行之时,诗人写了本诗。本诗写于轮台,是一首歌咏边地雪景的诗歌,寄托了送别的感情。虽然写雪中的离别,但诗人紧扣题目来勾勒边塞大雪飘飞的壮丽景色,句句写雪。
本诗围绕“雪”展开。开头写雪景,把野外的冬景和南方的春景对比着写,好似一夜之间天地回春。接着,诗人由帐外写到帐内,突出天气的寒冷。然后又写到帐外,勾勒出塞外壮观的雪景,为下文的送别铺垫环境。结尾写诗人送武判官出门时,正遇大雪。黄昏时的山路曲折难走。武判官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诗人却依旧远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眷恋,也反映出了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本诗连用了四个“雪”字,串联起“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几个与雪有关的画面。全诗景色别致,色彩清丽,颇为动人。
本诗内涵丰富,意境鲜明独特,既豪迈又柔美,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本诗的语言明快优美,善于换韵,且能与场景的交替相配合,节奏旋律参差有致。在《昭昧詹言》中,清代桐城派文学家方东树曾夸赞这首诗“忽如六句,奇才奇气,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
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
国初已来画鞍马,神妙独数江都王。
将军得名三十载,人间又见真乘黄。
曾貌先帝照夜白,龙池十日飞霹雳。
内府殷红马脑盘,婕妤传诏才人索。
盘赐将军拜舞归,轻纨细绮相追飞。
贵戚权门得笔迹,始觉屏障生光辉。
昔日太宗拳毛騧,近时郭家狮子花。
今之新图有二马,复令识者久叹嗟。
此皆战骑一敌万,缟素漠漠开风沙。
其余七匹亦殊绝,迥若寒空动烟雪。
霜蹄蹴踏长楸间,马官厮养森成列。
可怜九马争神骏,顾视清高气深稳。
借问苦心爱者谁,后有韦讽前支遁。
忆昔巡幸新丰宫,翠华拂天来向东。
腾骧磊落三万匹,皆与此图筋骨同。
自从献宝朝河宗,无复射蛟江水中。
君不见金粟堆前松柏里,龙媒去尽鸟呼风。
开国以来就有人绘画鞍马,画得最神妙的首推江都王。
将军善画马匹闻名三十年,人间又能见到神马真乘黄。
曾经画出先帝良马照夜白,画成以后龙池十天霹雳响。
先帝赏赐内库殷红玛瑙盘,婕妤传达诏命才人去索取。
将军跪拜接受赐盘刚回归,众人拿着轻绡细绢紧追随。
达官权贵得到你一幅手迹,方才觉得脸上有光室生辉。
过去太宗有匹宝马拳毛,近日郭家又有名马狮子花。
现在你新图画的两匹骏马,又让看的人个个感叹惊讶。
这都是以一当万的好战马,在这画面上驰骋迎着风沙。
图中其他七匹马也很绝妙,远看很像在寒空踏着烟雪。
马蹄在长长楸树道间奔腾,养马官员与役卒整齐排列。
最可爱的九匹马各显神采,相互顾盼气势清高又沉稳。
借问苦心爱马的人都有谁,后代有韦讽前代有个支遁。
回忆从前天子巡幸新丰宫,满天翠羽旗向着长安城东。
三万匹骏马奔腾各具神姿,都与这画中的马筋骨相同。
自从河宗献宝穆王归天后,再也没有玄宗巡幸那样盛。
您没见到金粟堆前松柏树林里,宝马去尽只有鸟儿鸣西风。
本诗为诗人的咏画名作。全诗盛赞了曹霸将军画马技艺的高超和声名的隆盛,以及他的画作九马图的栩栩如生,美妙超绝。全诗也通过描写观画寓托诗人对世事盛衰兴亡的感慨。在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三代帝王相继当政的不安定生活后,诗人难免生出世事变换、人世沧桑、浮生如梦之感。于是,诗人在代宗广德二年作了本诗。当时,诗人的友人韦讽出任阆中录事参军,家藏曹霸画马图。曹将军,即曹霸,开元中名画家,常奉召画御马及功臣,官至左武卫将军。安史之乱后,他流落在四川。诗人在本诗中借马喻人,明写马的筋骨气概,实则寄托诗人的情感和抱负。诗人通过对《九马图》大加赞赏,表达自己对先帝的无比忠诚。这正如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所说:“身历兴衰,感时抚事,惟其胸中有泪,是以言中有物。”
本诗在结构和章法上都有独到绝妙之处。在章法上,诗人开篇所描写的意境奇妙高远,中间的叙述跌宕起伏,结尾处看似突兀,实则颇为含蓄。第一段的四句皆为称赞曹霸画技高超、无与伦比之语;第二段一共八句,叙述曹霸当年为皇帝画马后所得到的奖赏、荣誉及恩宠;接下来的十句为第三段,描写曹霸所绘《九马图》中每匹马的姿态;最后八句为第四段,与前文提到的“先帝”相照应,抒发今非昔比的感叹。在结构上,如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提到的:“尤须玩其结构之妙,将江都王衬出曹霸,又将支遁衬出韦讽,便增两人多少身分。本画九马,先从照夜白说来,详其宠赐之出;本结九马,却想到三万匹去,不胜龙媒之悲,前后波澜亦阔。中叙九马,先将拳毛、狮子二马拈出另叙,次及七马,然后将九马并说,妙在一气浑雄,不了着迹,真属画工之笔。”
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借描写《九马图》,对玄宗时代的一些人、事进行了追忆,从而暗示了世事难料、人世沧桑。全诗主要描写骏马,写得形象逼真,而从侧面表达出来的情感又感人至深,意味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