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乐府诗集大全10首(精选)
admin
|塞上曲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秋蝉在空旷的桑林里鸣叫,八月萧关道征人分外寂寥。
出塞又入塞天色一片荒寒,触目所见处处是枯黄芦草。
从来幽州并州征戍的勇士,都和那尘土黄沙共同衰老。
劝君莫学那恃勇的游侠儿,只知道夸耀自己紫骝马好。
塞上曲,出自汉乐府《出塞》、《入塞》,为横吹曲辞,唐为乐府新辞。本诗是王昌龄反战边塞诗之一,描写了塞上的秋寒萧索,出征塞外将士老死荒漠的凄惨境遇,警戒青年人不要像“游侠儿”一样恃勇矜夸。
全诗以写景起笔,通过描写边塞秋天景色营造出一种肃杀悲凉的氛围。“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悲鸣的秋蝉;凋落的桑叶;齐步行进在八月萧关大道上的一队队戍边士兵;塞内塞外都是由枯黄的芦草覆盖的苍茫的原野,在秋风侵袭下透出刺骨的寒意。这四句诗都是对边塞景象的描写,秋意浓浓,寒苦悲凉之意仿佛历历在目。
诗的后四句主要写戍边的情境。“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来自幽州和并州的勇士,青春年华都挥洒在边疆战场上;接着,诗人发出对时事的喟叹,感慨与同情并发——“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奉劝好胜的青年人莫要像那些逞意气而轻视生命的人,只知道炫耀自己的骏马来显现自己的勇猛。诗人以凝练的语言传达出充沛饱满的感情,声声实在,句句真情,让全诗读来意气昂扬,慷慨动人。“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相得益彰,抒发了诗人的悲壮情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不顾将士死活的戍边政策的不满和阵亡将士的沉重哀悼,抒发了浓厚的反战情绪。
塞下曲
饮马度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饮完战马度过秋天的江水,江水冰冷寒风似尖利钢刀。
无边沙漠天边残日还未落,昏暗中隐约地能看见临洮。
想起昔日长城脚下鏖战急,都说将士们当年的斗志高。
从古到今这里是黄沙弥漫,战士的白骨在蒿草中乱抛。
这是一首以长城附近边疆为背景所作的乐府诗。诗人通过追忆开元二年(714年)唐将薛讷大破吐蕃的故事,展现了战争的悲烈严酷,流露出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
诗的前四句勾画了一幅晚秋塞外落日沙漠的景致,写尽塞外荒凉:即使江水寒冷、秋风凛冽,在战马饮完水后,大军便急匆匆地横渡秋水奔赴遥远边疆。广袤的沙地隐隐露出没有完全消失的夕阳,蒙蒙暮色中依稀可见临洮。“水寒风似刀”一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秋季塞外的凄凉萧瑟。
诗的后四句追溯以往长城发生的战事,展现了战后的惨烈景象:长城在古代是军事要地,这里战争频发,古往今来,有不少爱国将士在这里以身殉国。长城内外的滚滚黄沙上,掩埋在荒草丛中的列列白骨至今依稀可见,景象荒凉而悲壮。末句一个“乱”字,点明了将士们为国征战千里,最终却落得身死荒野,无人照管、掩埋、祭奠的凄惨下场。通过种种景象的展现,战争的残酷,不言自明。
诗人用语精简,以反衬烘托的笔法写景抒情,将战争的凄惨严酷展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弥漫着凄凉的气氛,秋水、寒风、黄尘、白骨、荒草无不尽显萧瑟肃杀之气,很好地烘托出了全诗意旨。本诗抒发了诗人对出塞军兵的同情、赞扬和对牺牲战士的哀悼,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反战思想,极具穿透力,读来苍凉悲壮。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明月从天山东边冉冉升起,时而出没苍茫的云海中间。
长风浩浩荡荡掠过几万里,伴随着月色直吹过玉门关。
汉高祖曾率兵被困白登山,匈奴时刻窥视侵扰青海湾。
这里从来就是争战的要地,有多少将士出征不见回还。
战士们望着边关凄凉景象,思念家乡个个都愁眉苦脸。
遥想今夜妻子独坐高楼上,思念亲人伤叹声连连不断。
本诗也是边塞诗。“关山月”为乐府旧题,多是伤感离别的内容。虽然本诗仍旧写古乐府内容,但没有极力写征人思妇离情的悲苦,而是用雄浑的笔调描写了边疆征战的凄苦、激烈和将士一去不还的残酷,表现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体现了反战的主旨。全诗气势雄深,意境苍凉,情感强烈。
前四句从征人的角度描写了包括明月、云海、长风、山、关等要素在内的广阔边疆景色。诗人将雄壮的天山景象和人们惯常印象中的苍茫云海景象结合到一起,给人新奇壮观的感觉。而身处西北边塞的征人们在月下遥望家乡时,只感觉长风好像经过几万里的土地,吹过玉门关而来。这一句将征人们的思乡情怀传达得生动异常。
下面四句具体描写战争的场面和战争的惨烈:汉高祖曾经在白登山被匈奴围困七天七夜,而青海湾也曾经见证过唐军和吐蕃的连年征战。这种长年的战争中,没有几个征人能够活着回来。这四句在全诗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描写的对象从边疆转到战争,从战争转到征人。
结尾四句写离别和思念的情感。诗人把视角放宽,将眼前的离愁放到广阔的天空中去。“望边色”似乎只是轻描淡写,但却通过一个“望”字将边疆的万里景色、征战的情形和征人联系起来,产生了深远的意蕴。
本诗结构完整,层次鲜明,意蕴无穷,感人至深。
子夜吴歌二首
秋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长安城头悬挂一轮明月,千家万户一片捣衣声声。
阵阵秋风吹呀吹个不停,声声都是思念征人之情。
何时才能平定作乱胡虏,丈夫方可归家停止远征?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连夜赶制给征人的征衣。
素手抽针已经觉得很冷,更不堪握那冰冷的剪刀。
送征衣的路途是这样远,不知几日才能到达临洮?
《子夜吴歌》,《乐府》曲名。传为晋代名叫子夜的女子所制。六朝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曲》即有《子夜四时歌》,因属吴声曲,故又称《子夜吴歌》。李白所作的《子夜吴歌》共四首,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这里所选的是第三首《秋歌》和第四首《冬歌》。此体向来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为李白首创,并且用来写思妇对征夫的思念,颇具新意。
《秋歌》描写秋月夜思妇捣衣的情景,表现了思妇对出征丈夫的相思之情,意境浑融。
前两句在写景同时紧扣题目,借“秋月”写出了季节特点。见月怀人是古典诗歌中的传统表现方法,并且秋季又是赶制征衣的“特殊”季节。月明如昼,正好捣衣。在这明朗的月夜,长安城沉浸在一片此起彼伏的“捣衣声”中。而秋月和这种特殊的“秋声”对于思妇来说,是何等的折磨。“一片”、“万户”,写光写声,似对非对,措词天然,如同咏叹。除此之外,中间两联所写的秋风也是撩人愁绪的。月朗风清,风送砧声,声声都是怀念玉关征人的深情。“总是”二字,益见情深。这里,秋月、秋声与秋风交织出浑然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情更浓。此情之浓,不可遏止,遂有末二句思妇的直表心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有人认为这两句太过于直白,没有含蓄美,但是民歌就是这样,直抒胸臆,用不着吞吞吐吐。从内容上看,本诗表面写情思,实际上却是在写征战,这使得诗的思想性大大深化,更具社会意义,表现出劳动人民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全诗手法如同电影,有画面:月照长安万户,风送砧声,化入玉门关外荒寒的月景。有“画外音”:“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是多么富有意味的诗境!须知这俨然女声合唱的“画外音”决不多余,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画外亦在画中,令全诗回肠荡气,激动人心。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正面写到思情,然又有不尽之情。虽未直写爱情,却字字渗透真挚情意;虽无高谈时局,却又不离时局。声情并茂,韵味十足。
《冬歌》则与《秋歌》的写法完全不同。它不像《秋歌》那样写景,而是记叙了思妇为自己在外戍边的丈夫制作棉衣,让驿使带往边关的事。诗作在表现思妇对丈夫的关爱之情外也表现出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捎带征衣的使者将要出发的前夜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时间,诗人把记叙安排在此时大大增强了诗作的情节性和戏剧味。虽然没有明写“赶”字,但从对“明朝驿使发”的解读中,读者可以随处看到这个“赶”字,似乎可以亲见思妇紧张、急切的制衣情景。诗人有所取舍地忽略了如何“絮”、如何“裁”、如何“缝”这些具体制衣过程,只突出了拈针把剪的感觉。一个“冷”字极为传神,不仅切合了“冬歌”的主题,还将思妇冬夜赶冬衣的辛劳尽显无余。因为寒冷,“敢将十指夸针巧”的双手不灵活了,但时间紧急,使者马上就要出发,“明朝驿使发”,已经有一些埋怨的意味了。但是,正如陈玉兰在《寄夫》中所说,“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思妇从自己的冷必然联想起边塞的冷更甚一筹,因此又希望驿站使者早发、快发。这种矛盾心理被诗人刻画得极其传神。读者好像亲眼看见思妇一边呵着手一边抓紧缝制冬衣的情景。“一夜絮征袍”,言简意赅。快要完成时,思妇刚要松口气,却“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又开始着急起来。前往边塞的路途如此遥远,“寒到身边衣到无”呢?这回,思妇担心的是使者走得慢,只希望驿车能抓紧时间。“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急切的一问中蕴含着浓浓的深情。
《秋歌》是从正面描写思妇对亲人的怀思,而《冬歌》则从侧面入手,把形象刻画和心理描写完美结合起来,塑造出生动的思妇形象,表达了诗的深刻主题。这首诗结构上波澜起伏,波虽起得突然,意却结得深远,让人感到情真意切。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滪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我的头发刚刚覆盖额头,折花枝在门前嬉戏游玩。
你骑竹竿当马向我跑来,舞着青梅绕井互相追赶。
我俩在长干里居住多年,儿时天真烂漫都不避嫌。
十四岁我嫁给你做妻子,羞怯怯不敢展露出笑颜。
低着头对着昏暗的墙壁,千呼万唤也不回头偷看。
十五岁时才敢展眉舒颜,愿意像灰与尘同生共患。
我经常怀着抱柱的信念,哪想到会在望夫台上站。
十六岁时你就离家远行,进入瞿塘峡还闯滟滪堆。
五月涨水滟滪堆不可触,两岸的猿猴哀啼声震天。
你临行徘徊门前的足迹,现在都已经长满了绿苔。
绿苔深厚我不忍心清扫,落叶飘散更觉今秋风早。
八月深秋蝴蝶结队飞来,双双在西园草地上往还。
看此情我心里分外悲伤,极度悲愁红颜眼看衰残。
你何时下三巴返回家园,请先把书信捎到我身边。
道路多远我都去迎接你,即使到长风沙等你回还。
本诗为描写“商人妇”婚姻生活的叙事诗。诗歌以爱情为内容,通过商妇的自白,缠绵婉转地表达了她对在外经商的丈夫的思念和挚爱,也表现了她对待感情的执著。本诗人物形象鲜明完整,感情缠绵细腻,语言直白动人,格调清新悠远,属乐府佳作。其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成为描写男女幼时情意的佳话。
开头六句,商妇追忆了与夫君“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儿时情景。“十四为君妇”四句生动表现了商妇少女成婚时的娇羞,再现了两人新婚时的甜蜜情形。“十五始展眉”四句描写了两人婚后感情美满、恩爱有加的情形。“十六君远行”四句写丈夫远行经商后,商妇为之担惊受怕的心情。下四句写商妇深刻的相思。末四句写商妇期待夫君早回。这里,商妇对夫君热烈的爱、对见面的期待、心中隐藏的浓烈感情,都被诗人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母双手不停地飞针走线,为儿子远行赶制身上衣衫。
临行时还密密地缝了又缝,只恐儿子迟迟地不回家园。
谁说那小草心儿一点绿意,能报答得了春天阳光温暖!
这是一首母爱的赞歌。在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可见本诗是孟郊出任溧阳县尉时所作。孟郊出身贫寒,其父孟庭玢早卒,母亲裴氏受尽千难万苦,扶养三个儿子成人。孟郊一生窘困潦倒,多次辞家,奔走衣食,直到五十岁才被授职,出任溧阳县尉。当他迎养老母时,以往辞家别母的情景浮现眼前,情不自禁地写出这篇自创的乐府诗题《游子吟》。吟,诗体的一种。
在本诗中,诗人描写了母亲为儿子缝衣的感人情景,表现了母亲挚爱儿女的深情,并以寸草难报阳光的恩情比喻母亲的恩深情重。全诗用喻贴切,真挚感人。
开头两句,诗人选取儿子即将远行时,母亲为他缝衣的日常琐事入手,表现的却是内心难以言喻的深沉情感。诗人用“线”和“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深情。
中间两句,诗人集中笔墨,描写母亲的动作和意态:儿子临行前,母亲一针一线为儿子缝衣,针针线线都无比细密,因为母亲害怕儿子迟迟难归,所以要把衣衫缝制得更结实一点儿。其实,母亲心里何尝不期盼儿子早些归来呢!母亲的一片深情,恰是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流露出来。这两句既无言语,也无泪水,却以无声胜有声,扣人心弦,催人泪下。
最后两句,诗人以反问的语气,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以小草比儿女,以春天的阳光比母爱。“寸草心”微不足道,“三春晖”博大无边。没有“春晖”普照,“寸草”不能生长;而“寸草”之“心”又怎么能报答“春晖”恩情的万分之一呢?诗人用反诘语气直抒胸臆,热情讴歌伟大的母爱,更强化了感人的力量。因而,这两句成为万口传诵的名句,并被浓缩为“春晖寸草”的成语,感发普天下人子的孝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称颂。同时,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也寄托了诗人对母亲发自肺腑的爱,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