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贼退示官吏并序(元结)-五言古诗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宝塔如从平地涌出,孤高巍然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有如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嵯峨触摸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浪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槐树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莽莽苍苍弥漫关中。
北原上的五座陵墓,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可以彻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挂冠辞官而去,信从佛道其乐无穷。
【评点】
慈恩寺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这首诗主要写塔孤傲的情态,表达了诗人登临后忽然顿悟禅理后想辞官学佛的想法。
头二句写诗人登塔前仰望全塔: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高塔,矗立于天空之中,像高高的山峰一样,塔势之高可见一斑。而这塔的出现又给人一种“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喷涌出来一样,奇特的感觉跃然纸上。这里对塔高、塔奇的描写都是为下文诗人登塔时更奇特的感受做铺垫。
下六句主要写诗人登塔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塔高进行描写。其中,“碍白日”“摩苍穹”等词语用得十分奇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令人叹服。
下面十句写到塔顶后见到的景色。第九、十句是诗人在塔顶俯视所见:脚下高飞的鸟、呼啸的风。第十一至十八句是诗人在塔顶瞭望四周时看到的景色:远方连绵的山峰像滚滚的波涛一样向东而去,近处玲珑的宫馆与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见。关中秋色苍茫,北原五陵却仍旧一片青葱。
最后四句诗人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从塔的高处俯视,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常常会使人生发出对人生的顿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诗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梦初觉的感觉。诗人进入佛门、学习佛理进而济世扶贫的想法,其实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想。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西原蛮起兵攻入道州,烧杀抢掠,几乎抢光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侵犯道州边境就退走了。难道是因为道州有力量制服敌人吗?不过是蒙受了敌人的哀怜罢了。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这样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以告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早年幸逢着太平盛世,在山林里隐居二十年。
清泉水流经我家庭院,山涧洞谷对着家门前。
征收赋税有固定时间,太阳升高还可以安眠。
忽然发生了安史之乱,好几年随军南征北战。
如今来管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骚扰侵犯。
城市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穷苦蛮夷也哀怜。
因此邻县全都被攻破,唯有这个州独得安全。
受君命催赋税的使臣,难道还不如山寇慈善?
如今那些横征暴敛者,逼迫百姓像烈火熬煎。
谁能够忍心断绝人命,换取朝廷美名的“时贤”。
我真想辞官丢弃符节,拿起篙竿自己去撑船。
带领全家回鱼麦之乡,告老归隐住在江湖边。
【评点】
本诗为诗人任道州刺史时所作。诗人以“西原蛮”哀怜道州城民而不进犯一事警示官吏,对横征暴敛的官吏加以谴责,指出:官吏不顾民众死活,像“火煎”一样压榨民众,就比盗贼还不如。全诗揭露了封建官吏虐民害物的面目,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可贵品格,十分难能可贵。
从写作风格上看,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指事实,不刻意雕琢,感情表达自然真切。诗人将一腔忧民之情倾吐殆尽,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而字里行间又不失质朴浑厚。同时,诗人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也毫不留情,深刻有力地表明了自己同情百姓的立场。
全诗意境深沉,感情激越;语言平实通俗,质朴感人,充分体现了元结诗歌的特点。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贼退示官吏并序(元结)-五言古诗

admin

|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岑参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宝塔如从平地涌出,孤高巍然耸入天宫。
登上去像走出人间,蹬踏梯道盘旋空中。
高峻突出镇定神州,峥嵘有如鬼斧神工。
四角伸展挡住白日,七层嵯峨触摸苍穹。
下看飞鸟屈指可数,俯听山风呼啸迅猛。
山连山如波浪起伏,汹涌澎湃奔流向东。
槐树夹着笔直驰道,楼台宫殿何等玲珑。
秋天秀色从西而来,莽莽苍苍弥漫关中。
北原上的五座陵墓,万古千秋一派青葱。
清净佛理可以彻悟,善因素来为人信从。
立誓挂冠辞官而去,信从佛道其乐无穷。
【评点】
慈恩寺塔即现在西安的大雁塔。这首诗主要写塔孤傲的情态,表达了诗人登临后忽然顿悟禅理后想辞官学佛的想法。
头二句写诗人登塔前仰望全塔:平地突然出现一座高塔,矗立于天空之中,像高高的山峰一样,塔势之高可见一斑。而这塔的出现又给人一种“如涌出”的突然之感,像泉水喷涌出来一样,奇特的感觉跃然纸上。这里对塔高、塔奇的描写都是为下文诗人登塔时更奇特的感受做铺垫。
下六句主要写诗人登塔时的所见所感。诗人从不同角度对塔高进行描写。其中,“碍白日”“摩苍穹”等词语用得十分奇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令人叹服。
下面十句写到塔顶后见到的景色。第九、十句是诗人在塔顶俯视所见:脚下高飞的鸟、呼啸的风。第十一至十八句是诗人在塔顶瞭望四周时看到的景色:远方连绵的山峰像滚滚的波涛一样向东而去,近处玲珑的宫馆与遍植青槐的大道相互掩映,清晰可见。关中秋色苍茫,北原五陵却仍旧一片青葱。
最后四句诗人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从塔的高处俯视,一种超然洒脱的感觉常常会使人生发出对人生的顿悟。而慈恩寺塔是佛教圣地,诗人因佛理而悟道,自然就有大梦初觉的感觉。诗人进入佛门、学习佛理进而济世扶贫的想法,其实是报国无门的无奈之想。

贼退示官吏并序

元结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破邵,不犯此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欤?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西原蛮起兵攻入道州,烧杀抢掠,几乎抢光才离开。第二年,盗贼又攻破永州和邵州,不再侵犯道州边境就退走了。难道是因为道州有力量制服敌人吗?不过是蒙受了敌人的哀怜罢了。催缴赋税的官吏为什么还这样忍心苦苦搜括呢?因此作诗一篇以告官吏。
昔岁逢太平,山林二十年。
泉源在庭户,洞壑当门前。
井税有常期,日晏犹得眠。
忽然遭世变,数岁亲戎旃。
今来典斯郡,山夷又纷然。
城小贼不屠,人贫伤可怜。
是以陷邻境,此州独见全。
使臣将王命,岂不如贼焉?
今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谁能绝人命,以作时世贤。
思欲委符节,引竿自刺船。
将家就鱼麦,归老江湖边。
早年幸逢着太平盛世,在山林里隐居二十年。
清泉水流经我家庭院,山涧洞谷对着家门前。
征收赋税有固定时间,太阳升高还可以安眠。
忽然发生了安史之乱,好几年随军南征北战。
如今来管理这个郡县,又遇到蛮夷骚扰侵犯。
城市小蛮夷无意洗劫,百姓穷苦蛮夷也哀怜。
因此邻县全都被攻破,唯有这个州独得安全。
受君命催赋税的使臣,难道还不如山寇慈善?
如今那些横征暴敛者,逼迫百姓像烈火熬煎。
谁能够忍心断绝人命,换取朝廷美名的“时贤”。
我真想辞官丢弃符节,拿起篙竿自己去撑船。
带领全家回鱼麦之乡,告老归隐住在江湖边。
【评点】
本诗为诗人任道州刺史时所作。诗人以“西原蛮”哀怜道州城民而不进犯一事警示官吏,对横征暴敛的官吏加以谴责,指出:官吏不顾民众死活,像“火煎”一样压榨民众,就比盗贼还不如。全诗揭露了封建官吏虐民害物的面目,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可贵品格,十分难能可贵。
从写作风格上看,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直指事实,不刻意雕琢,感情表达自然真切。诗人将一腔忧民之情倾吐殆尽,如大江大河一泻千里,而字里行间又不失质朴浑厚。同时,诗人对“时世贤”的讽刺鞭挞也毫不留情,深刻有力地表明了自己同情百姓的立场。
全诗意境深沉,感情激越;语言平实通俗,质朴感人,充分体现了元结诗歌的特点。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