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线是股票走势判断的最好指标
admin
|不看趋势,只是下意识地解读K线,看消息做股票,盲目地买进卖出,终将陷入追高杀低的亏损宿命。大家来金融市场的目的是为了投资理财,说白一点就是为了赚钱,甚至可以说是为了赚取短线超额价差进行投机操作,因此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操作逻辑势在必行。
1.趋势定多空,拐点就是买卖点
早期技术分析理论如道氏理论、艾略特波浪理论、葛兰碧均线八大买卖法则,以及各种技术指标如均线、RSI、KDJ及MACD等,都是为了找出趋势与拐点;RSI、KDJ一般用于判断较短周期的K线多空力量,均线理论各周期都适用,投资者探讨趋势大都使用均线理论。至于MACD,其实就是均线理论的再次延伸及再度修饰。2.所有指标都来自K线且都有盲点
不论均线理论还是指标理论,都是在K线产生以后,才能依其定义的公式来描述K线的走势与变化,因此都是从K线演化而来的,都是落后于盘势的分析工具。在设计每一个指标时,不可能将影响K线走势的所有因素都考虑进去,大都是考虑价格的变化,并针对其中某一种重要因素来设计指标公式,因此在衡量K线的走势时,指标必定有其无法克服的盲点,也就是一般所谓的失真或钝化现象。
3.修饰均线失真和钝化
大家所认同并常用的指标,因为落后于盘势且有失真或钝化的现象,因此常利用一些技巧来增加它的可用度。譬如使用均线时,最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不同周期的快慢线,或者将原有的公式加以修饰,以便减轻指标失真或钝化的现象;还有人将不同的指标放在一起来观察,以便截长补短。当然也有非常多的自设指标,目的都是为了去除原有指标的盲点。其实这些自设指标也都源于上述常用指标,且经过再次加权修饰,改善的空间和力度并不太大。4.要了解指标设计原理
投资者在使用均线或指标时,一般很少参考上述常用指标,反而常常使用他人设计的指标,殊不知再好的指标也有盲点。要正确使用指标,就要先了解指标的设计原理,对其盲点了然于胸,然后找出可用的部分,摒弃失真或钝化的部分。尤其是别人归纳出的指标应用方法,绝对不可以当书来背,一定要先消化并去伪存真,在实战中验证过后,找出其中可用的部分,作为未来操作的参考依据。如果不是真懂,就不要乱用,否则囫囵吞枣,必输无疑。
均线可谓趋势指标之王,几乎所有的趋势指标,甚至部分摆荡指标,都是对均线指标的再修饰或延伸。下面着重了解一下投资者最常使用的均线指标。
均线指标定义公式如下:
MA(Simple Moving Average,简单移动平均线)
10日均线的计算公式如下:
MA(Close,10)=(x1+X2+X3+……+X10)/10
Close:盘价。
X1:某没定日期的收盘价。
X2:某没定日期前一交易单位的收盘价。
……
X20:某没定日期前10价交易单位的收盘价。
上面的公式在数学上的意义:将连续10日的日K线收盘价加起来,再除以10,即求出连续10日的日K线收盘价平均值。
上面的公式在K线图上的意义:连续10日以收盘价计算出来的平均成本。
如果只用收盘价来计算,当然会造成某种程度的失真,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没有考虑每日的其他成交价位。每一交易日并非每笔成交都是以收盘价来成交,再者每个成交价位的成交数量并非一样多,所以这样的计算结果当然会失真。
②如果将上述因素都考虑进去,计算公式将会非常复杂,从而失去以简驭繁的最高指导原则。
③每根K线最重要的就是开盘价、最高价、最低价与收盘价这四个价位,其中收盘价又是当天大家所共同认可的最终价位,当然较其他三种价位更具有代表性。在以简驭繁的最高指导原则下,使用收盘价来计算平均价,其失真性相对较低。
5.EXPMA比MA更灵敏
以20日MA为例。在MA值中,每一天的收盘价只占此MA值的1/20。如果短线有急涨急跌,MA无法立即反映这一变化,所以在短线急速变化下,MA的灵活度较差。为了减轻MA的失真、钝化现象,市场上有许多对MA做加权修饰的公式,其中最简明扼要的就是指数平滑移动平均线EXPMA。
先了解EXPMA公式,再来做比较。
20日EXPMA的计算公式如下:
没X为某没定日期收盘价,另没某设定日期前一天的EXJPMA值为Y,则:
EXPMA(Close,20)=[2×X+(20-1)×Y]/(20+1)
上面公式在数学上的意义:将某设定日期的收盘价乘以2,再将某设定日期前一天的EXPMA值乘以19,然后再将这两个值相加的总和除以21,所得出的计算值就是某特定日期之20日EXPMA值。
上面的公式在K线图上的意义:将最后一日的收盘价以加重2倍的权值来计算,也就是特别重视最近一天的短线变化。MA的盲点是短线急涨急跌时会有钝化、失真现象,所以只将最后一日加重权值,这样不但对连续20日的平均成本影响不大,同时也能兼顾短线的灵敏度。
图2-1是2013年1月至2013年11月初上证指数走势图,下面用此图来说明MA与EXPMA的灵敏度差异。

仅就均线而言,就有好几个常用但却为不同目的加权设计的公式,很多投资者甚至不知道自己使用的是哪一个公式,更不要说了解该公式的设计原理了。任何技术,投资者都应该经过思考、消化并融会贯通后再使用,这样才不会陷于满手武器但需要派上用场时却不知道该用哪一个的窘境,或者即使使用了,还要心虚地到处打探炒股的小道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