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股票 > 大学股票 > 正文

伟大企业是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类型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这是从企业现金流的角度来考查企业的生意特征,也属于从“量化因素”的角度考查。当然,伟大企业的现金流指标特征会和一般企业的现金流指标特征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巴菲特对企业能否长期持续性地产出现金十分在意:
   “对于购并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由于高通货膨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它们必须将所赚得的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的营运规模,就算这些公司账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戒。”(摘自巴菲特1980年致股东的信)
   也许你看到这段话会感到有些不解,企业嘛,是赢利组织,有业务就会有收入,有收入就会有现金流入,怎么还会有只会“消化现金”的公司呢?其实,巴菲特说的本意应该是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问题。

   1.“自由现金流”是理解企业“产生现金”还是“消化现金”的钥匙

   不知你对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概念是否熟悉,要理解企业的投资价值,理解“自由现金流”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自由现金流”指的是企业在保持长期竞争力前提下的最大资本支出后尚富余的利润现金留存,换句话说,企业为保持长期竞争力需要必要的资本支出,有的企业需要这样的资本支出大,有的需要的少,企业每年的净利润,在减去这样的资本支出后,剩余的才算“自由现金流”,是真正可用于股东分配的真金白银,单纯的净利润不是。所以,简单的公式是:
自由现金流=年度平均净利润-为保持竞争力的必要资本支出

   2.“会计净利润”与“自由现金流”所代表的不同经济意义

   我们可以把企业根据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核算出的净利润称为“会计净利润”,“会计净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在衡量企业经营效果时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学意义。在经济社会的现实中,总有那么一种企业,每年的会计核算可以产生净利润,甚至可以产生数额很大的“会计净利润”,但就是产生不了“自由现金流”,企业要维持生存及竞争力,需要再投入新的资金扩大规模,需要新投入的资金数额甚至大过年度的净利润,需要不断地融资或贷款,这样的企业其“自由现金流”实际为负值,这就成为巴菲特所说的“消化现金”的公司。“自由现金流”为正时,才是真正的“产生现金”的公司。
   在A股市场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公司,每年都有净利润,多年从来没有分过红,但又接连不断地再融资,需要不断地新增投入来维持公司的运营,没有新投入就运行不下去,这就是典型的“消化现金”的公司,对此类公司投资者应予以警惕。

   3.正向的“自由现金流”既产生现金又意味着竞争强势

   按“自由现金流”概念,我们可以推出以下结论:“自由现金流”为负值的公司是“消化现金”的公司,它产生的年度平均净利润比它为保持其竞争力的必要资本支出还少,是商业竞争优势较差的弱势公司;反之,“自由现金流”为正值的公司是“产生现金”的公司,它产生的年度平均净利润比它为保持其竞争力的必要资本支出多,是商业竞争优势较大的强势公司,正值越大竞争优势越大。
   如此说来,理所当然地应该投资那些竞争优势较大的“产生现金”的强势公司,巴菲特的说法简直正确无比:
  “我们最希望能透过直接拥有会产生现金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各类公司来达到上述目的,否则退而求其次,是由我们的保险子公司在公开市场买进类似公司的部分股权。购并对象的价格与机会,保险公司资金的需求会决定年度资金的配置。”(摘自巴菲特1983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最希望拥有“产生现金”的高回报公司的全部,但是如果资金少买不了整家企业,买它的部分股权也一样。我们普通投资者资金还没有那么大,就属于买部分股权的情况,但需要以买下整个企业的心态作价值衡量。

   4.产生现金的企业意味着价值创造

   巴菲特既是这么说的,也是按这种标准选择企业投资并获取实际回报的,下面的例子做了很好的注脚:
   “我们的经营数字代表着三项重要的指针,首先,现在这七家企业的真正价值远高于其账面净值,同样也远高于波克希尔账列的投资成本;第二,因为经营这些事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所以这些公司利用所赚取的盈余便足以支应本身业务的发展;第三,这些事业都由非常能干的经理人在经营,像是Blumkins家族、Heldmans、Chuck Huggins、Stan Lipsey与Ralph Schey皆兼具才干、精力与品格,将旗下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摘自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这段话说的是号称“七个圣徒”的手下7家著名企业,都是不需要再有较大资本的新投入,却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资本回报率和越来越多“现金”的好企业。
   由此,巴菲特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这些财富之星可能让你大开眼界,首先,相对于本身支付利息的能力,他们所运用的财务杠杆极其有限,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第二除了有一家是所谓的高科技公司,另外少数几家属于制药业以外,大多数的公司产业相当平凡普通,大部分现在销售的产品或服务与十年前大致相同,这些公司的记录显示,充分运用现有产业地位,或是专注在单一领导的产品品牌之上,通常是创造企业暴利的不二法门。”(摘自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的结论是,好企业能“生钱”而不需要借钱,投入少,产出多,并且,这些好企业的商业特性简单稳当,商业形态与1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10年后料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还能够将能“生钱”而不需要借钱的特性继续保持下去,长此以往,能不赚个盆满钵满吗?累计起来将有多大的暴利啊。

   5.老搭档芒格同样鄙视消耗现金的企业

   另外顺带说明,巴菲特的老搭档芒格,也持同样的观点。在描述什么是“更好的生意”时,芒格说:
   “有两种生意:第一种可以获得12%,而且在年底就可以拿到现金的利润;第二种同样有12%的利润,但是这些钱要全部用于再投资,永远得不到变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销售建筑设备的人——他看着顾客买了新机器后回收的二手机器,说道:‘这是我全部的利润,在我的院子里生锈’。我们憎恨这种生意。”(摘自《“穷查理”的智慧》)
   “生锈”的利润将继续锈蚀下去,直到化为尘土,消逝于大地。芒格的举例比喻很巧妙,也很幽默,将一些公司不能产生现金,而只能吞噬现金的特性赤裸裸地刻画出来。联想到一些家电产品的以旧换新的促销方式,把旧的作价买回,卖出新的,不禁使人感慨良多,旧家电成为利润的一部分,卖得出卖不出就另说了。一些行业是不能长期投资的,长期投资的结果就是将你的本钱慢慢地锈蚀掉,使得你永远不能回本。
   看得出,在投资的正确理念上,巴菲特和老搭档芒格,可说是穿的一条裤子,走的是相同的路,想的是相同的道理,配合得天衣无缝。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大学股票 频道

伟大企业是那些“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类型

admin

|
   这是从企业现金流的角度来考查企业的生意特征,也属于从“量化因素”的角度考查。当然,伟大企业的现金流指标特征会和一般企业的现金流指标特征有很大的不同,我们需要弄明白的是,它们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巴菲特对企业能否长期持续性地产出现金十分在意:
   “对于购并的对象,我们偏爱那些会‘产生现金’而非‘消化现金’的公司。由于高通货膨胀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公司发现它们必须将所赚得的每一块钱再投入才能维持其原有的营运规模,就算这些公司账面数字再好看,除非看到白花花的现金,我们对之仍保持高度警戒。”(摘自巴菲特1980年致股东的信)
   也许你看到这段话会感到有些不解,企业嘛,是赢利组织,有业务就会有收入,有收入就会有现金流入,怎么还会有只会“消化现金”的公司呢?其实,巴菲特说的本意应该是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问题。

   1.“自由现金流”是理解企业“产生现金”还是“消化现金”的钥匙

   不知你对企业“自由现金流”的概念是否熟悉,要理解企业的投资价值,理解“自由现金流”概念是一个重要的前提。
   “自由现金流”指的是企业在保持长期竞争力前提下的最大资本支出后尚富余的利润现金留存,换句话说,企业为保持长期竞争力需要必要的资本支出,有的企业需要这样的资本支出大,有的需要的少,企业每年的净利润,在减去这样的资本支出后,剩余的才算“自由现金流”,是真正可用于股东分配的真金白银,单纯的净利润不是。所以,简单的公式是:
自由现金流=年度平均净利润-为保持竞争力的必要资本支出

   2.“会计净利润”与“自由现金流”所代表的不同经济意义

   我们可以把企业根据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核算出的净利润称为“会计净利润”,“会计净利润”与“自由现金流”在衡量企业经营效果时代表了不同的经济学意义。在经济社会的现实中,总有那么一种企业,每年的会计核算可以产生净利润,甚至可以产生数额很大的“会计净利润”,但就是产生不了“自由现金流”,企业要维持生存及竞争力,需要再投入新的资金扩大规模,需要新投入的资金数额甚至大过年度的净利润,需要不断地融资或贷款,这样的企业其“自由现金流”实际为负值,这就成为巴菲特所说的“消化现金”的公司。“自由现金流”为正时,才是真正的“产生现金”的公司。
   在A股市场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公司,每年都有净利润,多年从来没有分过红,但又接连不断地再融资,需要不断地新增投入来维持公司的运营,没有新投入就运行不下去,这就是典型的“消化现金”的公司,对此类公司投资者应予以警惕。

   3.正向的“自由现金流”既产生现金又意味着竞争强势

   按“自由现金流”概念,我们可以推出以下结论:“自由现金流”为负值的公司是“消化现金”的公司,它产生的年度平均净利润比它为保持其竞争力的必要资本支出还少,是商业竞争优势较差的弱势公司;反之,“自由现金流”为正值的公司是“产生现金”的公司,它产生的年度平均净利润比它为保持其竞争力的必要资本支出多,是商业竞争优势较大的强势公司,正值越大竞争优势越大。
   如此说来,理所当然地应该投资那些竞争优势较大的“产生现金”的强势公司,巴菲特的说法简直正确无比:
  “我们最希望能透过直接拥有会产生现金且具有稳定的高资本报酬率的各类公司来达到上述目的,否则退而求其次,是由我们的保险子公司在公开市场买进类似公司的部分股权。购并对象的价格与机会,保险公司资金的需求会决定年度资金的配置。”(摘自巴菲特1983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最希望拥有“产生现金”的高回报公司的全部,但是如果资金少买不了整家企业,买它的部分股权也一样。我们普通投资者资金还没有那么大,就属于买部分股权的情况,但需要以买下整个企业的心态作价值衡量。

   4.产生现金的企业意味着价值创造

   巴菲特既是这么说的,也是按这种标准选择企业投资并获取实际回报的,下面的例子做了很好的注脚:
   “我们的经营数字代表着三项重要的指针,首先,现在这七家企业的真正价值远高于其账面净值,同样也远高于波克希尔账列的投资成本;第二,因为经营这些事业并不需要太多的资金,所以这些公司利用所赚取的盈余便足以支应本身业务的发展;第三,这些事业都由非常能干的经理人在经营,像是Blumkins家族、Heldmans、Chuck Huggins、Stan Lipsey与Ralph Schey皆兼具才干、精力与品格,将旗下事业经营得有声有色。”(摘自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这段话说的是号称“七个圣徒”的手下7家著名企业,都是不需要再有较大资本的新投入,却能够产生越来越大的资本回报率和越来越多“现金”的好企业。
   由此,巴菲特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了下面的结论:
   “这些财富之星可能让你大开眼界,首先,相对于本身支付利息的能力,他们所运用的财务杠杆极其有限,一家真正好的公司是不需要借钱的;第二除了有一家是所谓的高科技公司,另外少数几家属于制药业以外,大多数的公司产业相当平凡普通,大部分现在销售的产品或服务与十年前大致相同,这些公司的记录显示,充分运用现有产业地位,或是专注在单一领导的产品品牌之上,通常是创造企业暴利的不二法门。”(摘自巴菲特1987年致股东的信)
   巴菲特的结论是,好企业能“生钱”而不需要借钱,投入少,产出多,并且,这些好企业的商业特性简单稳当,商业形态与10年前相比变化不大,10年后料也不会有太大变化,还能够将能“生钱”而不需要借钱的特性继续保持下去,长此以往,能不赚个盆满钵满吗?累计起来将有多大的暴利啊。

   5.老搭档芒格同样鄙视消耗现金的企业

   另外顺带说明,巴菲特的老搭档芒格,也持同样的观点。在描述什么是“更好的生意”时,芒格说:
   “有两种生意:第一种可以获得12%,而且在年底就可以拿到现金的利润;第二种同样有12%的利润,但是这些钱要全部用于再投资,永远得不到变现。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销售建筑设备的人——他看着顾客买了新机器后回收的二手机器,说道:‘这是我全部的利润,在我的院子里生锈’。我们憎恨这种生意。”(摘自《“穷查理”的智慧》)
   “生锈”的利润将继续锈蚀下去,直到化为尘土,消逝于大地。芒格的举例比喻很巧妙,也很幽默,将一些公司不能产生现金,而只能吞噬现金的特性赤裸裸地刻画出来。联想到一些家电产品的以旧换新的促销方式,把旧的作价买回,卖出新的,不禁使人感慨良多,旧家电成为利润的一部分,卖得出卖不出就另说了。一些行业是不能长期投资的,长期投资的结果就是将你的本钱慢慢地锈蚀掉,使得你永远不能回本。
   看得出,在投资的正确理念上,巴菲特和老搭档芒格,可说是穿的一条裤子,走的是相同的路,想的是相同的道理,配合得天衣无缝。

大学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