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里投资者与机构赚的钱是谁的,赔的钱去了哪里?
admin
|如果股民真想搞清楚究竟谁在赚钱、谁在赔钱,笔者有一个好的办法,能够绕开误区,让股民真正发现问题的根源。大家都知道质量守恒定律,宇宙中的任何物质不会凭空消失,只是在不同的形态间转换,股市中的钱也是如此,不可能凭空消失。做一个简单的比喻,所有入市的资金好比水,股市是一个蓄水池,股民、机构、基金、券商等所有的投资者,都是拿着一个装着水的容器进到股市中,先将水倒入蓄水池中,然后再用自己的容器从蓄水池中装水,此时装得多还是少,就要看投资者自己的操作了,而投资者最后在容器中装的水和最初入市时装的水进行对比也就有了盈亏。
从表面上看,很多人会有一个直观的想法,即认为入市总的水量会转换成蓄水池中剩余的水+股民容器中的水,但股民忽略了这里面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水是会转化成水蒸气蒸发的,而部分水蒸气还会重新回到蓄水池中。蒸发与流入的部分,往往就会成为股民忽略的环节,但也恰恰成为机构投资者,乃至交易所和券商利用的环节。实际上资金进出间的关系应该是这样的(如图1-1),进入股市的水转换成市场消耗的水(蒸发-流入)+蓄水池中剩余的水+股市容器中的水。而股市中什么会产生水的蒸发呢?从股市向外抽资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税费、佣金,第二种形式就是新股上市IPO,第三种形式就是再融资、增发、配股等。而股市中唯一能够向市场注资,也就是流入水的渠道就是分红,这也是股市中唯一能够产生钱的渠道。

图1-1 股市资金进出的等式构成
显然,如今的A股市场就是处于一个负和的状态,因此大多数买卖股票的人和群体赔钱是非常正常的,股市本身就已决定了这样的结果。那么此时就会有一个问题出现,这样不断的消耗,股市蓄水池中的水不就越来越少,股市不就关门了吗?这个问题恰恰就是股市的症结所在。机构、券商和交易所会利用种种误区来迷惑投资者,就是源于要解决这个问题,其需要夸大,甚至通过利用误区人为制造出股市可以赚钱、赚大钱的假象,这样就会有源源不断的资金进入到股市中,入市资金多了,股市蓄水池中的水也就多了,那么股市就可以不断地运转下去。这说明股市本身就是一个大的资金消耗器,它需要通过不断地制造赚钱效应吸引外围资金的不停注入。
笔者给大家看两个表,一个是201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概况(如表1-1),另一个是201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概况(如表1-2),两个表分别来自上述两个交易所官网的截图。从第一个表中,我们可以得到两组数据,2010年沪市首发上市、增发、配股等募集金额总数约为5431.21亿元,2010年沪市总的交易成交金额为303215.93亿元。在第二个表中,我们也能够得到对应的两组数据,2010年深市募集金额总数为4083.79亿元,2010年深市总的交易成交金额为241321.53亿元。通过这两组数据,我们可以简单计算一下两市抽资情况,募集资金两市合计为9515亿元,而仅按照交易成交总金额乘以0.1%的印花税来计算,两市合计为544.537亿元,这个还未计算券商佣金和过户费等交易杂费,仅这两项抽资金额就超过了1万亿元。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原来A股市场抽资力度如此之强。正是这样强的抽资力度,所以无论是交易所、券商,还是机构都必须要大力宣传股市好、基金好,以此来吸引大量资金入市去填平这样的大坑。

表1-1 上海证券交易所2010年度募集资金总金额
表1-2 深圳证券交易所2010年度市场概况
当然此时股民会说了,不是还有分红注资这一项吗,这个情况如何呢?其实,虽然如今A股市场分红情况连年好转,但相比于抽资增速来说还是相当缓慢。同时,相比于分红,上市公司更愿意选择大比例的送配股,原因与上面提到的情况有关,上市公司上市是直接从股市中筹资的,说白了就是从股市中提款的,分红则是需要上市公司拿出真金白银来回报给股民,拿钱给股市,而如果选择送股、或者公积金转股,那么不需要将资金送回市场,只是做账面上的会计修改,这还只是送配的好处之一。送配还能够引发市场对其追捧,从而带来股价的提升。因此我们看到很多亏损公司也出现了高送配的情况,就是源于此。在送配除权受到市场欢迎后,上市公司就可借此机会赶快实施再融资或者增发方案,这样一来,甚至亏损的公司通过送配都可以从股市中抽走相当可观的资金,正是这样的行为加速了对市场的抽资。当然也会出现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更多的抽资而少量分红的情况,这样一来实际上也在加大股市本身的抽资力度。因此券商、机构和交易所必须要继续制造市场的赚钱效应,然后向外宣传股市如何能够提供增值机会,从而吸引新的资金入市来维系股市的正常运转。所以我们看到了股民越来越多,开户数越来越多,实际上就是这个因素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