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卿的诗有哪些?刘长卿代表作
admin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今。
本诗是诗人旅居扬州,秋日登吴公台写下的吊古咏怀诗。诗人描写了登吴公台所见的萧瑟荒凉的景象,慨叹历史的兴亡变化,吊古伤今,抒发人生失意的惆怅。诗题中的吴公台在今江苏江都县,本为南朝刘宋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的弩台,后陈将吴明彻围攻北齐敬子猷时又增筑,故名吴公台。
首联写诗人观吴公台引发的感慨,即景生情。古台在风雨的多年侵袭下已有颓圮的倾向,丛生的草木也在秋日纷纷凋零,这样的景象不由使身在他乡的诗人怀念起故乡。
颔联写古迹所在之地已非往昔般繁华喧闹,成为少有游人、封闭于野地间的残台。上句,诗人写近在眼前的古台,后句,诗人将视线拉远,遥望那远远的山峦。也许是古台过于荒凉,诗人已经不忍再看,于是放眼远山,以排解胸中冲荡郁郁之思。
颈联,诗人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将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长满了衰草寒烟的凄凉景象展现得淋漓尽致。夕阳缓缓下沉,寺院中传来的钟磬声在空林中弥散开,那金石的声音仿佛也带着寒气。
尾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古台依旧,青山依旧,钟磬依旧,而那时的英豪早已不在,唯有秋日夕阳里滚滚的长江水不停歇地奔涌。“独自今”三字,悲凉慷慨,道出诗的神韵。有人认为,最后两句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气韵。
全诗抚今追昔,写景寄情,感情深沉。诗中,诗人所见的秋声、古台、野寺、夕阳、故垒、寒馨、空林都和诗人一样满怀惆怅,而独有长江水依然滚滚东流,把历史的烟云淘尽。诗的神韵尽在不言中。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这位漂泊流离的征南老将,当年曾经指挥过十万雄师。
后来他罢官回乡没有产业,到晚年他还留恋贤明之时。
少壮时独立功勋三边平静,为国轻生只有随身佩剑知。
在茫茫的汉江上漂来荡去,日到黄昏你还想要去哪里?
本诗是诗人送别一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老将李中丞时所作。本诗先通过回顾李将军经历的战争与战时的雄风,赞扬将军无畏勇猛、敢于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在回顾过后,诗人又以李将军往昔的光荣与今日的漂泊作对比,表达了对其处境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冷酷无情的批判。李中丞,生平不详。中丞,御史中丞的简称,唐代常代行御史大夫的职务,为宰相以下的要职。汉阳,今属湖北武汉市。别业,别墅。
诗的前六句都是描摹李将军的。首联写李将军曾经的英姿飒爽及今日的迷茫怅惘:这个流落他乡的落魄老者,竟是曾率领十万大军浴血沙场,神勇无畏的英雄。今昔对比,使人伤怀。“曾驱十万师”,语气磅礴,极富画面感。颔联写李将军罢官回乡后,没有家业,老了还怀恋着清明的时代。“罢归无旧业”一句,集中体现了李将军正直清廉、一心为国的美德。颈联“独立三边静”,诗人以近似于夸张的手法写出将军的魄力与威慑力。而为了国家,他就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即“轻生一剑知”。如此赤胆忠心、克己奉公的李将军,此后会怎样呢?
尾联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委婉地道出了李将军的不幸遭遇,描述了一个让人伤怀的场景:老迈的李将军独立于茫茫江边,天色将晚,却不知该何去何从。老将晚景如此落魄,怎能不触人心怀、令人震撼?结尾处,诗人以景写情,含蓄地表现老将日暮途穷的不幸遭遇,情调悲怆,感人至深。
诗人剪裁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生动,全诗豪迈悲壮,苍凉雄浑。
饯别王十一南游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
望着你的小船驶向茫茫云水,频频挥手惜别泪水沾湿佩巾。
你像一只飞鸟不知归宿何处,留下这一片青山空对着行人。
江水浩浩一叶孤帆远远消失,落日下你将欣赏着五湖之春。
谁能见我伫立汀洲上怀念你,望着白蘋心中充满无限愁情。
本诗为送别名篇,描写友人已经离去,但送行人依然久久伫立凝望,愁肠郁结的情景,感人地表现了送别人的深挚情谊。全诗景情交融,生动感人。饯别,设酒食送行。王十一,姓王,排行十一,生平不详。
首联写诗人目送友人乘船远去的场景。烟波浩渺的长江上,友人乘舟远去,诗人远望江面,频频挥手,不觉眼泪滚落。“望”、“挥手”、“沾巾”都表现出诗人与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壮阔的烟水也是对惆怅心情的衬托。
颔联写友人如同飞鸟一般去往很远的地方,不留行迹。而友人所要去的远方,是诗人目力所不能及的。友人走后,陪伴诗人的只剩下水边的青山。“空”字传达出诗人寂寥惆怅的心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深关切,也传达出友人走后,诗人孤单寂寞的心情。
颈联写友人所乘的船,那一叶风帆沿长江漂向江南。诗人身不能至,只能想象友人的船到达目的地——五湖(当时指太湖)之后,友人在余晖中欣赏太湖春景的情景。
尾联从诗人飞动的神思回到渡口送别的现实中来。诗人望着水中的沙洲,秋水中白蘋在风中摇曳。诗人凝视着白,心中充满了难以排解的愁绪,久久不愿离去。颈联与尾联均出自南朝梁柳恽《江南曲》:“汀洲采白苹,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远。”
全诗无“别离”二字,只写离别后的美景,然而浓浓的离情别绪已完全融入景中,离思深情,悠然不尽。全诗首尾呼应,情意深长,手法新颖,别具匠心。
寻南溪常道士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一路上经过的地方,青苔小道留下鞋痕。
白云依偎安静沙洲,芳草环绕道院闲门。
新雨过后松色青翠,循着山路来到水源。
看到溪花心神澄静,凝神相对默默无言。
刘长卿生性喜爱山水,创作了很多山水诗,本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寻访道士不遇而作。本诗清新自然,诗中描写了白云静水、芳草青松的山中幽静淡雅景色,抒写了诗人从大自然中领悟到的禅心妙趣。
首联和颔联写诗人上路寻访道士:他颇有兴致地朝着道士的住所走去,一路上山路迂回,石道上的青苔上还残留有稀稀落落的足迹。“莓苔见屐痕”一句点出了山中有人居住。诗人沿着莓苔石栈而行,放眼望去,洁白的云彩好像依偎在安静的沙洲边,青翠浓密的芳草快要把道人的大门封住了。一个“依”字和一个“闭”字将“白云”、“静渚”、“芳草”都写活了。
颈联和尾联写诗人寻访道士不遇后,没有停留守候,而是决定下山。返回途中,诗人发现雨后的树枝似乎更加青翠欲滴。诗人循着山路来到小溪边,只见溪水潺潺,清澈见底。虽然诗人寻访道人不遇,但他却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感悟到了清静无为的禅理。最后一句意境清远,诗人将“溪花”与“禅意”这两种富有诗意的东西与自身联系在一起,隐隐透露了诗人悟禅退隐的心境。
本诗与丘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内容相仿,均写寻人而不遇,但两位诗人都因目睹山中美景而悟出禅理。刘诗描绘的山景,如白云、静渚、芳草、闲门、松色、水源、溪花等,都具有淡泊宁静的特点,意在表达清静无为的禅意,再现安静祥和、淡雅怡人的环境,令人欣喜、令人沉醉。
新年作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
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上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沙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方休。
本诗是刘长卿贬谪潘州南巴后新年抒怀之作。当时诗人被贬为睦州司马已达三年,仍无迁转之望,故有“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之语。本诗从新年思乡写起,描写诗人被贬谪后屈辱的境遇和凄苦的生活,抒发了深切的失意悲愤之情。全诗意境深远,用词精炼,寓情于景,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首联由写新年起笔,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有道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新的一年到来了,诗人自然非常想念家乡和亲人。但他因遭贬,远在千里之外,山水重重阻隔,欲返乡而不能,无计可施之时,不禁泪如雨下。
颔联、颈联写诗人遭贬谪后悲惨的境遇与痛苦的生活。诗人远离家乡,官小位卑,长居人下,正值新岁,乡思之情,难免更加悲切。颔联“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是本诗的点睛之笔,这两句诗句妙情悲,令人合卷长叹。颈联写岭猿、江柳。诗人抓住岭南景物的特点就地取材,情景交融,将孤寂、感伤尽数展现。人不得回乡,春风却能够返乡,于是诗人情难自禁地表达了对春风的羡慕。
尾联即景抒情,点名题旨。诗人哀叹自己客居异乡,只能与岭猿朝夕相对,与江边的柳树共赏风花雪月,这样的生活还要多久才能结束?诗人在此以曾被贬谪到长沙的贾谊自况,表达了内心的愤懑和不甘。一般来说,寓情于景的诗,遣词造句总是十分讲究。有时一句写景,一句抒情,有时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也有的诗前联写景,后联抒情。本诗哀伤的情绪较重,抒情语句较多。一二句抒情,第三句写景,第四句情景交融,五六句亦是借景抒情,七八句还是抒情。如此一来,诗人的无限离愁,就被表达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