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王维诗集评点(王维最有名的诗)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黄昏山色变得分外苍翠,秋天江水日夜缓缓流动。
倚着棍杖站立在柴门外,迎风聆听那傍晚的蝉鸣。
渡口边斜映着落日余晖,村落里的炊烟徐徐上升。
又遇到醉酒的狂人接舆,在我面前纵情高歌狂吟。
【评点】
这是诗人隐居辋川与友人裴迪相互唱和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辋川一带山川原野的秋日暮色,抒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情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辋川,本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在此建有别墅,并常与裴迪游乐其中,赋诗唱和。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缓慢流淌,叮咚作响;天色渐晚,山色也显得更加苍茫。诗句并没有说出一个“暮”字,读者却感受到黄昏将至。“转”字和“日”字用得极好:山本呈静态,诗人用一“转”字,便通过颜色的转变使它有了动感;水是流淌的,诗人用一“日”字,就让人体会到水流源源不断、流动不息的永恒。短短十个字,描摹出一幅动静皆宜、音色俱佳的画面。
颔联刻画诗人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诗人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诗人靠着柴门,迎风听蝉鸣。这两句将诗人闲适的心态、超然世外的情趣,描绘得生动传神。
颈联写原野暮色。水边有渡口,陆上有村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是傍晚乡村的典型景观。夕阳是自然景观,炊烟则是人文景观,由此可见诗人在选景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渡头余落日”一句,准确地将落日与水面相切的瞬间定格,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墟里上孤烟”一句明显化用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不同的是,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庄上空炊烟缭绕、不忍离去的情味,本诗则是以白描的手法意图展现傍晚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入空中的景象,可谓各有千秋。“上”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写出了炊烟飘然升空的动态。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风景画。
尾联赞裴迪。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暗含对裴迪的欣赏之意。这两句成功地刻画出两个隐士的形象。
全诗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佳品。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评点】
本诗描写山村秋日暮色,把山村傍晚月照清泉、竹喧莲动的景色描写得极富生气,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诗人在山水中找到寄托、陶醉于隐居生活的惬意,也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秋暝,秋晚。
本诗开篇点题。首联仅用十个字就将空山雨后的秋季晚景形象地表现出来。写法大气,非常有写意性。其中,“空”字用得极妙,一语双关,既将雨后天高云淡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突出了世间万物之美,又暗示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情。由此,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凉爽宜人,让人流连忘返的秋季晚景便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颔联紧承上联而来,继续写秋晚之景色。山雨之后,乡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干净,令人心旷神怡。松林被雨冲刷后,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幽静的松林,四处一片静谧。到此,诗人描写的都是静景。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动景:清澈的泉水缓缓地在碧石上流淌,汩汩作响,犹如天籁般清脆悦耳。“明月”与“清泉”,“照”与“流”,这一上一下,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幽静清新的乡村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在此并未着墨太多,就自然而然地将景物的动人之处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颈联的画面动感很强,由写景转而写人:竹林中传来了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少女洗衣归来了;碧绿的莲叶晃动着向两边倾倒,原来是渔船轻轻地摇荡过来了。少女和渔船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气氛,使本诗更加具有动感的魅力。在这里,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当时正值傍晚,这种写不仅合乎常理,也更能反衬出山村晚景的清幽。
尾联两句为诗人的主观感受:诗人很钟情这里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想留下来。即使现在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动人。另外,诗人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反用,含义隽永,志趣高雅,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满溢感伤情怀,颇为感人。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自在悠闲。
流水啊好像对我充满情意,晚归的禽鸟同我一道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评点】
本诗为诗人辞官归隐回嵩山途中所作,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清新淡远,描写了嵩山下江野清冷萧条的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泊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感伤情绪。整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的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落日,把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嵩山,即嵩高山,古时称中岳,因居五岳之中山势又高,因此被称为嵩高,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
首联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诗人乘坐的车马从容不迫、缓缓前行。
颔联写水与鸟,其实是托物寄情,移情及物。诗人将“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流水如有意”承“清川”,“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承接自然。
颈联寓情于景,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寥寥十字,四组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诗人归隐途中所见秋景,黯淡凄凉,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变化。
尾联写山之高,点明诗人的归隐地,并表明诗人归隐的宗旨。“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嵩高”,即嵩山,交代归隐的地点,照应诗题;“闭关”,不仅指关门,而且暗含闭门谢客之意,表明诗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的宗旨。
全诗层次整齐,情景并举,于景中寄寓深情。在诗人笔下,既有归山途中的美丽景色,也有隐约可见的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从安详从容,到凄凉悲苦,再到恬淡安适。诗人既表现了对辞官归隐的向往,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激不平与无可奈何。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才登上了云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悠悠钟声。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傍晚在空潭弯曲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评点】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诗人抒写了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探访香积寺,是诗人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本诗为写寺院的名篇,描写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写诗人消除世俗杂念安心修禅的心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常人不知,诗人也不知。因“不知”,所以诗人想要寻访。诗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走了好几里路,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却还没见到寺院,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诗人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诗人不知道钟声从何而来,只听见“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何处”二字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同时也巧妙地写暗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是绝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只能用“冷”字形容。“咽”、“冷”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暗淡的心态,与红尘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本诗的题意在于写山寺,但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诗在写寺院,又未见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高耸入云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一直延伸到海隅。
回头望可见白云连成一片,走进山中却又看不见云雾。
高高的中峰划定不同分野,大小的山谷阴晴变化悬殊。
想要投奔一个人家去住宿,隔着溪水问那打柴的樵夫。
【评点】
这是一首咏叹终南山宏伟壮大的五言律诗。寥寥四十字,便将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地刻画出来,足见诗人创作功底之深厚。本诗是山水诗名篇。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笔墨豪雄中又有细腻,壮美中又有妩媚。全诗气势磅礴,境界阔大。终南山,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首联以夸张的语言写远景,极言山之高远,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诗人却说它“近天都”,是夸张,也有道理:诗人在远处遥望终南,终南的主峰“太乙”在诗人的视野里的确与天连接,这显然是一种视觉上的真实。同时,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未到海隅,诗人却说它“接海隅”,固然也是夸张,然而从长安遥望终南,西不见头,东不见尾,确实有“接海隅”之势,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写近景,写的是诗人身在山中的所见。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之间;然而继续前进,白云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成茫茫云海。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看不见了;回头看,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这两句,诗人用细致的笔法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山之南北辽阔和岩石沟壑的形态。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收全景于眼底,见南北辽阔,千岩万壑,千姿百态。
末联写,诗人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便有了“隔水问樵夫”句。诗人既到“中峰”,这里的“水”可能是指深沟大涧。这两句中,人物的出现使全诗更加生意盎然。
总的看来,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在于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从而使诗歌产生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展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评点】
本诗的主题是赠别。一般的赠别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景物抒发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中,诗人却将送别之情含于劝勉之中,鼓励李使君入蜀后效法先贤有所作为。全诗毫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调昂扬开朗。此外,诗人开篇便用想象的手法,写了李使君将要任职的梓州的雄奇秀美风光,令人浮想联翩。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
前四句主要描写了梓州山川树林的胜景。首联用了互文的手法,统写景色,颇有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被后来的诗评家称为律诗工于开头的典型。颔联承接前首联,从细节处去写,将一幅奇妙的景色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下过一夜雨后,山泉涌出,远远看去,好像挂在树上一样。山的高险和山泉的奇美赫然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三句对应首联中的“山”字,第四句对应首联中的“树”字,构思巧妙。无论从画面、气势,还是意境、语言、结构,这四句都写得很奇妙。
写完当地的自然景物后,诗人开始写那里的民风,劝勉李使君要为百姓谋福利。颈联中的“汉女”、“巴人”、“橦布”、“芋田”都极具蜀地特点,代表了那里的风俗:梓州的妇女要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梓州的农民会因芋田发生纠纷。尾联,诗人借用了汉蜀郡太守文翁的故事,劝勉李使君要学习文翁,有所建树。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在蜀地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使蜀地慢慢发展起来,不再落后。
本诗堪称唐诗中送别的佳作,全诗意境高远,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那良好的谋策,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
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看江深处唱歌打鱼人。
【评点】
本诗为诗人晚年之作,描写诗人晚年安静闲适的生活,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情绪。这首诗的基调和诗人晚年获罪被贬职,因此情绪消沉有关,也是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所致。诗题中的张少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
诗的开头四句全是写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之情。诗人开篇便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不关心任何事情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了,但仔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诗人也是无可奈何。他此时虽然在朝为官,但对朝政已经不再抱有幻想,于是开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自顾无长策”,则体现了他曾经的矛盾和痛苦。诗人表面上说自己没有才德,实际上是满腹牢骚。当理想无法实现、痛苦不得化解时,诗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是非之地、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看似得到解脱,实际上只是无奈之举。由此可以看出,在诗人宁静淡泊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失落和愤慨。
既然如此,诗人接下来为何还表现出对闲暇生活的满足和肯定呢?联系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归隐生活实际上只是诗人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既体现出诗人某种程度上的,又通过与官场生活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否定和批判。挣脱政治的束缚,诗人于山中明月下弹琴自娱,说他不敢直面现实也好,自我放逐也好,但总胜于助纣为虐、同流合污。诗句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两个细节,将松风、山月赋予人情,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意境和谐的画面,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体现了诗人极高的写作技巧。
最后两句点题,以问答的形式作结,既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又妙在以不答作答,含蓄不尽,余韵悠然。多少幽趣,都回荡在那阵阵的渔歌声中。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在楚地连接三条湘水,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好像在水上浮动,天水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啊,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评点】
本诗描写了诗人远眺所看到的汉江景色,抓住江流浩渺、山野阔远的特点,表现出襄阳山水的雄奇壮美。全诗气魄雄伟,境界开阔。诗题中的汉江就是汉水,源出陕西,经湖北入长江。临眺是登高望远的意思。
诗的首联总写汉江的形势。汉江在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接连,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诗人之所见。其中颔联写汉江水流汹涌:远远看去,它就像是往天地之外奔流而去。在江面蒸腾的水汽笼罩下,远处朦胧一片,景物若有若无,时隐时现。这两句为本诗增添了一种朦胧美和神秘美。颈联描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岸边的都城就像是在水上浮动,江面波涛汹涌,仿佛把远处的天空也摇撼得忽上忽下。此联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丽表现得形象生动。这两联写汉江的浩瀚水势,并没有从正面来写,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汉江的水势。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水流之快。诗人的视野之开阔,境界之广远令人赞叹。在这里,诗人还把自身的绘画才能运用到诗中,将画家出众的观察力,缜密的思考力,高超的绘画技能与诗人娴熟的诗歌表现手法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连续性。
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是抒情。“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这里,山翁指襄阳的地方官员。此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汉江风景深深的赞美之情:既然这里的风光这么美好,我愿意留在这里饮酒陪伴山翁!
本诗用词精炼准确,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到了中年我颇喜好佛道,晚年又居住在终南山陲。
有了兴致常常独自出游,快意的事只有自己心知。
漫步在江水穷尽的地方,静坐看彩云在空中飘飞。
偶尔遇见一个林中老翁,尽情谈笑忘了返回之期。
【评点】
本诗描写诗人在终南别墅遨游山林,自由自在、逍遥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生活情趣。诗题中的终南指终南山。别业是别墅的意思。
首联写诗人对佛道的喜爱之情。诗人中年后对佛道有了新的感悟,逐渐深深爱上了它,所以他晚年时便搬到终南山陲居住。“南山”既可以看做实写,即指辋川别墅所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传统意象,借指避世隐居之所。为何诗人中年后才“颇爱道”?正所谓“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积累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参悟佛道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从人生分期来看,中年是一个相对尴尬的阶段,其色彩也相对黯淡一些,因而诗人此时悟道,能为他沉重艰涩的生命增添几分恬淡自在之色。
颔联继续写是人对道的喜好。自从参透了佛道后,诗人便常常独自一人云游四海,其中的快乐只有他自己知道。“独”、“自”二字表明诗人对美独到的欣赏和享受。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希望和旁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并得到他们的认同。但是,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心有灵犀一点通”更是人与人之间极难达到的境界。诗人懂得这个道理,便“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颈联写诗人云游期间的所见。诗人一路悠闲地漫步到江水穷尽的地方,累了便静静地坐着歇一会,抬头看见彩云在明朗的天空中飘飞。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尾联写诗人的知音——林中老翁。诗人在云游途中偶然遇到一个老翁,闲聊之后才发现彼此性情相投,相谈甚欢。谈笑间,不知不觉便忘记了回家的时间。诗人忘了返还之期,并非完全因为高兴,还暗含了他想逃离现实社会,如闲云野鹤般过逍遥生活的期望。一直到最后,诗人才表明他对尘世的深深无奈和对现实的无限感伤,点明题旨。
本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读来只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沁人心脾。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王维诗集,王维最有名的诗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王维诗集评点(王维最有名的诗)

admin

|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黄昏山色变得分外苍翠,秋天江水日夜缓缓流动。
倚着棍杖站立在柴门外,迎风聆听那傍晚的蝉鸣。
渡口边斜映着落日余晖,村落里的炊烟徐徐上升。
又遇到醉酒的狂人接舆,在我面前纵情高歌狂吟。
【评点】
这是诗人隐居辋川与友人裴迪相互唱和之作。诗人通过描绘辋川一带山川原野的秋日暮色,抒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情怀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辋川,本水名,在今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在此建有别墅,并常与裴迪游乐其中,赋诗唱和。
首联写山中秋景。时值水落石出的寒秋,山泉缓慢流淌,叮咚作响;天色渐晚,山色也显得更加苍茫。诗句并没有说出一个“暮”字,读者却感受到黄昏将至。“转”字和“日”字用得极好:山本呈静态,诗人用一“转”字,便通过颜色的转变使它有了动感;水是流淌的,诗人用一“日”字,就让人体会到水流源源不断、流动不息的永恒。短短十个字,描摹出一幅动静皆宜、音色俱佳的画面。
颔联刻画诗人形象。“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诗人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诗人靠着柴门,迎风听蝉鸣。这两句将诗人闲适的心态、超然世外的情趣,描绘得生动传神。
颈联写原野暮色。水边有渡口,陆上有村庄,夕阳西下,炊烟袅袅,这是傍晚乡村的典型景观。夕阳是自然景观,炊烟则是人文景观,由此可见诗人在选景时是经过精挑细选的。“渡头余落日”一句,准确地将落日与水面相切的瞬间定格,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悠长。“墟里上孤烟”一句明显化用了陶渊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诗句。不同的是,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庄上空炊烟缭绕、不忍离去的情味,本诗则是以白描的手法意图展现傍晚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入空中的景象,可谓各有千秋。“上”字用得极妙,生动地写出了炊烟飘然升空的动态。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富有生机的田园风景画。
尾联赞裴迪。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暗含对裴迪的欣赏之意。这两句成功地刻画出两个隐士的形象。
全诗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堪称佳品。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深秋傍晚的天气特别凉爽。
明月映照着幽静的松林间,清澈的泉水在碧石上流淌。
竹林中少女喧笑洗衣归来,莲叶晃动处渔船轻轻摇荡。
春天的美景虽然已经消歇,眼前的秋景足以令人留连。
【评点】
本诗描写山村秋日暮色,把山村傍晚月照清泉、竹喧莲动的景色描写得极富生气,充满了诗情画意。而诗人在山水中找到寄托、陶醉于隐居生活的惬意,也被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本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品之一。秋暝,秋晚。
本诗开篇点题。首联仅用十个字就将空山雨后的秋季晚景形象地表现出来。写法大气,非常有写意性。其中,“空”字用得极妙,一语双关,既将雨后天高云淡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突出了世间万物之美,又暗示了诗人恬淡悠闲的心情。由此,新雨过后,山谷里空旷清新、凉爽宜人,让人流连忘返的秋季晚景便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颔联紧承上联而来,继续写秋晚之景色。山雨之后,乡村的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干净,令人心旷神怡。松林被雨冲刷后,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幽静的松林,四处一片静谧。到此,诗人描写的都是静景。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开始写动景:清澈的泉水缓缓地在碧石上流淌,汩汩作响,犹如天籁般清脆悦耳。“明月”与“清泉”,“照”与“流”,这一上一下,一静一动,相互映衬,形成鲜明的对比,将幽静清新的乡村美景渲染得淋漓尽致。从表现手法上来看,诗人在此并未着墨太多,就自然而然地将景物的动人之处展现在人们面前,其炉火纯青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颈联的画面动感很强,由写景转而写人:竹林中传来了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少女洗衣归来了;碧绿的莲叶晃动着向两边倾倒,原来是渔船轻轻地摇荡过来了。少女和渔船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宁静气氛,使本诗更加具有动感的魅力。在这里,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当时正值傍晚,这种写不仅合乎常理,也更能反衬出山村晚景的清幽。
尾联两句为诗人的主观感受:诗人很钟情这里宁静安详的乡村生活,想留下来。即使现在已不是春天,但秋天更动人。另外,诗人将《楚辞·招隐士》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反用,含义隽永,志趣高雅,令人回味无穷。
本诗语言清丽优美,字里行间满溢感伤情怀,颇为感人。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清澈的川水环绕一片草木,驾车马徐徐而去自在悠闲。
流水啊好像对我充满情意,晚归的禽鸟同我一道回还。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
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评点】
本诗为诗人辞官归隐回嵩山途中所作,写出了诗人辞官归隐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清新淡远,描写了嵩山下江野清冷萧条的暮色,抒发了诗人淡泊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淡淡的感伤情绪。整首诗景的展开很有层次,前六句可以说是一句一景,一景一画,每句中都有一个主导的意象:清川、车马、流水、暮禽、荒城、落日,把整个画面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嵩山,即嵩高山,古时称中岳,因居五岳之中山势又高,因此被称为嵩高,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北。
首联写诗人归隐出发时的情景:清澈的河川环绕着一片长长的水草丰茂的沼泽地,诗人乘坐的车马从容不迫、缓缓前行。
颔联写水与鸟,其实是托物寄情,移情及物。诗人将“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流水如有意”承“清川”,“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承接自然。
颈联寓情于景,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寥寥十字,四组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古老的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诗人归隐途中所见秋景,黯淡凄凉,正反映了诗人感情上的变化。
尾联写山之高,点明诗人的归隐地,并表明诗人归隐的宗旨。“迢递”是形容山高远的样子;“嵩高”,即嵩山,交代归隐的地点,照应诗题;“闭关”,不仅指关门,而且暗含闭门谢客之意,表明诗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世事的宗旨。
全诗层次整齐,情景并举,于景中寄寓深情。在诗人笔下,既有归山途中的美丽景色,也有隐约可见的诗人感情的细微变化:从安详从容,到凄凉悲苦,再到恬淡安适。诗人既表现了对辞官归隐的向往,也表现了对现实的愤激不平与无可奈何。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不知道香积寺在什么地方,攀登好几里才登上了云峰。
古木参天却没有人行路径,深山里何处传来悠悠钟声。
山中泉水撞危石响声幽咽,松林里日光照射也显寒冷。
傍晚在空潭弯曲隐蔽之地,安然地修禅练功制服毒龙。
【评点】
这是一首写游览的诗,诗人抒写了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感。探访香积寺,是诗人寻仙奉佛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本诗为写寺院的名篇,描写深山古寺幽深清冷的景色,抒写诗人消除世俗杂念安心修禅的心愿。香积寺,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
首联写香积寺隐在深山里,常人不知,诗人也不知。因“不知”,所以诗人想要寻访。诗人步入茫茫山林中去寻找。走了好几里路,进入白云缭绕的山峰之下,却还没见到寺院,表面写云峰,实则映衬香积寺的幽邃深远。这句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的情趣和洒脱不羁的性格。
颔联、颈联写诗人在山中的所见所闻。颔联写,诗人来到山里,只见古木参天,杳无人迹,忽然,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在深山空谷中回响,使得本来就很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迷惘、神秘的情调,显得越发安谧。“何处”二字,看似寻常,实则绝妙:由于山深林密,诗人不知道钟声从何而来,只听见“嗡嗡”的声音在四周缭绕。“何处”二字与上句的“无人”相应,又暗承首句的“不知”,同时也巧妙地写暗示了诗人寻觅知音的急切心情。
颈联写得最传神。诗人以倒装句,突出了入耳的泉声和触目的日色。“咽”字在这里下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诗人用“冷”来形容“日色”,也是绝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只能用“冷”字形容。“咽”、“冷”不仅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而且映照出诗人此时暗淡的心态,与红尘官场喧嚣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尾联抒发感想。诗人涉荒穿幽,直到天快黑时才到香积寺,看到了寺前的“空潭”,不禁想起佛教的故事:在西方的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累累害人。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他去,永不伤人。佛法可以制毒龙,亦可以克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啊!
本诗的题意在于写山寺,但诗人并不正面描摹,而是侧写环境,来表现山寺之幽胜。“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字字相扣。全诗在写寺院,又未见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构思奇妙、炼字精巧。

终南山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高耸入云靠近天都,山势连绵一直延伸到海隅。
回头望可见白云连成一片,走进山中却又看不见云雾。
高高的中峰划定不同分野,大小的山谷阴晴变化悬殊。
想要投奔一个人家去住宿,隔着溪水问那打柴的樵夫。
【评点】
这是一首咏叹终南山宏伟壮大的五言律诗。寥寥四十字,便将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地刻画出来,足见诗人创作功底之深厚。本诗是山水诗名篇。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终南山的雄伟壮丽,笔墨豪雄中又有细腻,壮美中又有妩媚。全诗气势磅礴,境界阔大。终南山,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
首联以夸张的语言写远景,极言山之高远,勾画出终南山的总轮廓。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诗人却说它“近天都”,是夸张,也有道理:诗人在远处遥望终南,终南的主峰“太乙”在诗人的视野里的确与天连接,这显然是一种视觉上的真实。同时,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未到海隅,诗人却说它“接海隅”,固然也是夸张,然而从长安遥望终南,西不见头,东不见尾,确实有“接海隅”之势,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颔联写近景,写的是诗人身在山中的所见。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之间;然而继续前进,白云依然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成茫茫云海。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看不见了;回头看,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这两句,诗人用细致的笔法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山之南北辽阔和岩石沟壑的形态。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收全景于眼底,见南北辽阔,千岩万壑,千姿百态。
末联写,诗人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便有了“隔水问樵夫”句。诗人既到“中峰”,这里的“水”可能是指深沟大涧。这两句中,人物的出现使全诗更加生意盎然。
总的看来,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在于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从而使诗歌产生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送梓州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展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评点】
本诗的主题是赠别。一般的赠别诗都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眼前的景物抒发离别之情。但这首诗中,诗人却将送别之情含于劝勉之中,鼓励李使君入蜀后效法先贤有所作为。全诗毫无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调昂扬开朗。此外,诗人开篇便用想象的手法,写了李使君将要任职的梓州的雄奇秀美风光,令人浮想联翩。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县。
前四句主要描写了梓州山川树林的胜景。首联用了互文的手法,统写景色,颇有气势,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也被后来的诗评家称为律诗工于开头的典型。颔联承接前首联,从细节处去写,将一幅奇妙的景色画展现在读者面前:下过一夜雨后,山泉涌出,远远看去,好像挂在树上一样。山的高险和山泉的奇美赫然展现在读者眼前。第三句对应首联中的“山”字,第四句对应首联中的“树”字,构思巧妙。无论从画面、气势,还是意境、语言、结构,这四句都写得很奇妙。
写完当地的自然景物后,诗人开始写那里的民风,劝勉李使君要为百姓谋福利。颈联中的“汉女”、“巴人”、“橦布”、“芋田”都极具蜀地特点,代表了那里的风俗:梓州的妇女要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梓州的农民会因芋田发生纠纷。尾联,诗人借用了汉蜀郡太守文翁的故事,劝勉李使君要学习文翁,有所建树。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在政治上比较开明,在蜀地兴建学校,培养人才,使蜀地慢慢发展起来,不再落后。
本诗堪称唐诗中送别的佳作,全诗意境高远,体现了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酬张少府

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
自思没有那良好的谋策,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中明月照我悠然弹琴。
你问什么是通达的道理,请看江深处唱歌打鱼人。
【评点】
本诗为诗人晚年之作,描写诗人晚年安静闲适的生活,表现诗人超然物外的情绪。这首诗的基调和诗人晚年获罪被贬职,因此情绪消沉有关,也是诗人受佛教思想影响所致。诗题中的张少府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
诗的开头四句全是写情,曲折地表达了诗人无法实现抱负的苦闷之情。诗人开篇便说自己老了,只喜欢清静,不关心任何事情了。表面上看起来是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了,但仔细品味之后不难发现诗人也是无可奈何。他此时虽然在朝为官,但对朝政已经不再抱有幻想,于是开始过起了半隐居的生活,“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自顾无长策”,则体现了他曾经的矛盾和痛苦。诗人表面上说自己没有才德,实际上是满腹牢骚。当理想无法实现、痛苦不得化解时,诗人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开是非之地、归隐田园。“空知返旧林”,看似得到解脱,实际上只是无奈之举。由此可以看出,在诗人宁静淡泊的外表之下隐藏着失落和愤慨。
既然如此,诗人接下来为何还表现出对闲暇生活的满足和肯定呢?联系上文我们可以体会到,“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归隐生活实际上只是诗人在苦闷之中追求精神解脱的一种表现。这种表现既体现出诗人某种程度上的,又通过与官场生活的对比来表现诗人对黑暗官场的否定和批判。挣脱政治的束缚,诗人于山中明月下弹琴自娱,说他不敢直面现实也好,自我放逐也好,但总胜于助纣为虐、同流合污。诗句通过描写诗人隐居生活中的两个细节,将松风、山月赋予人情,勾勒出一幅情景交融、意境和谐的画面,极大地增强了诗的感染力,体现了诗人极高的写作技巧。
最后两句点题,以问答的形式作结,既照应了题目中的“酬”字,又妙在以不答作答,含蓄不尽,余韵悠然。多少幽趣,都回荡在那阵阵的渔歌声中。

汉江临眺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汉江在楚地连接三条湘水,西起荆门往东与九江相通。
远望江水好像流到天地外,近看山色缥缈若有若无中。
岸边都城好像在水上浮动,天水相接波涛滚滚荡云空。
襄阳的风光是多么美好啊,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
【评点】
本诗描写了诗人远眺所看到的汉江景色,抓住江流浩渺、山野阔远的特点,表现出襄阳山水的雄奇壮美。全诗气魄雄伟,境界开阔。诗题中的汉江就是汉水,源出陕西,经湖北入长江。临眺是登高望远的意思。
诗的首联总写汉江的形势。汉江在古代楚国境内,既与三湘之水汇合,又与来自荆门的众多河流接连,所以水势浩瀚。中间两联写诗人之所见。其中颔联写汉江水流汹涌:远远看去,它就像是往天地之外奔流而去。在江面蒸腾的水汽笼罩下,远处朦胧一片,景物若有若无,时隐时现。这两句为本诗增添了一种朦胧美和神秘美。颈联描写襄阳一带的城郭楼阁:岸边的都城就像是在水上浮动,江面波涛汹涌,仿佛把远处的天空也摇撼得忽上忽下。此联将汉江水势的雄伟壮丽表现得形象生动。这两联写汉江的浩瀚水势,并没有从正面来写,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汉江的水势。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通过人的错觉来写水势之大,水流之快。诗人的视野之开阔,境界之广远令人赞叹。在这里,诗人还把自身的绘画才能运用到诗中,将画家出众的观察力,缜密的思考力,高超的绘画技能与诗人娴熟的诗歌表现手法巧妙、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生动地表现出了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连续性。
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是抒情。“山翁”原指晋朝人山简。山简是“竹林七贤”中山涛的儿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这里,山翁指襄阳的地方官员。此句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汉江风景深深的赞美之情:既然这里的风光这么美好,我愿意留在这里饮酒陪伴山翁!
本诗用词精炼准确,对仗工整,韵律感强。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到了中年我颇喜好佛道,晚年又居住在终南山陲。
有了兴致常常独自出游,快意的事只有自己心知。
漫步在江水穷尽的地方,静坐看彩云在空中飘飞。
偶尔遇见一个林中老翁,尽情谈笑忘了返回之期。
【评点】
本诗描写诗人在终南别墅遨游山林,自由自在、逍遥自得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超尘脱俗的生活情趣。诗题中的终南指终南山。别业是别墅的意思。
首联写诗人对佛道的喜爱之情。诗人中年后对佛道有了新的感悟,逐渐深深爱上了它,所以他晚年时便搬到终南山陲居住。“南山”既可以看做实写,即指辋川别墅所在,也可以看做是一种传统意象,借指避世隐居之所。为何诗人中年后才“颇爱道”?正所谓“四十而不惑”,人到中年积累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参悟佛道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此外,从人生分期来看,中年是一个相对尴尬的阶段,其色彩也相对黯淡一些,因而诗人此时悟道,能为他沉重艰涩的生命增添几分恬淡自在之色。
颔联继续写是人对道的喜好。自从参透了佛道后,诗人便常常独自一人云游四海,其中的快乐只有他自己知道。“独”、“自”二字表明诗人对美独到的欣赏和享受。一般而言,人们总是希望和旁人共同分享自己的快乐,并得到他们的认同。但是,千金易得,知音难求,“心有灵犀一点通”更是人与人之间极难达到的境界。诗人懂得这个道理,便“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颈联写诗人云游期间的所见。诗人一路悠闲地漫步到江水穷尽的地方,累了便静静地坐着歇一会,抬头看见彩云在明朗的天空中飘飞。这两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尾联写诗人的知音——林中老翁。诗人在云游途中偶然遇到一个老翁,闲聊之后才发现彼此性情相投,相谈甚欢。谈笑间,不知不觉便忘记了回家的时间。诗人忘了返还之期,并非完全因为高兴,还暗含了他想逃离现实社会,如闲云野鹤般过逍遥生活的期望。一直到最后,诗人才表明他对尘世的深深无奈和对现实的无限感伤,点明题旨。
本诗语言质朴,通俗易懂,读来只感觉一种清新的气息迎面扑来,沁人心脾。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