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杜甫的诗有哪些?杜甫的诗集评点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虽已残破山河依然常在,暮春的古京城一片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更加伤心。
战火连绵不断一年又到三月,接到一封家信胜过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抓挠越感到短少,稀疏得简直插不住那支发簪。
【评点】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被安史叛军掳到长安后,亲眼目睹了长安沦陷后萧条零落的景象,加之自己身处险境,思念亲人,心中生出无限慨叹,遂作本诗。本诗意境悲凉,感人至深,描写了战乱中山河残破荒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忧虑愁苦,抒发了诗人爱国伤时、思家恨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联描写的是诗人来到长安后看到的悲凉景象。这两联借景抒情,情景浑然一体,尤其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首联用了一个“破”字,形象地写出了大好山河被战争损坏的程度;继而又用一个“深”字,形容四处断垣残壁,一片荒芜败落景象。“国破”的颓垣残壁——这种人为造成的败落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形成强烈对比,互相反衬,将万里江山的荒凉颓败立现出来。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而又自然贴切。颔联是说:花鸟本来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但在人们心中感伤时,见了花鸟反而感觉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心情自然随之变得更坏。前两联都统在“望”字中。诗人的视线由远而近,从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为下面抒写思念亲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写出了在战乱中人们久盼音讯而不得的急切心情,这正是当时老百姓心中普遍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尾联则深刻真实而又自然贴切。“白发”是愁苦所致;“搔”写的是解愁的动作;“更短”衬托出了愁的程度。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际,哀叹自己的衰老,意在说明这都是忧乱思家所致,使诗更添悲凉之情。
本诗情感沉郁深沉,含蓄自然,体现了杜诗一贯的风格,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篇。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我从长安城金光门中逃出,走偏僻山路前往凤翔投奔朝廷。乾元元年(758年),我由左拾遗降职为华州掾,与亲友道别后,又再从金光门下离京,感悲于往事而作本诗。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过去曾经从这条路逃归凤翔,那时西郊胡兵的活动正猖狂。
至今回想起还令人心惊胆战,还不知有多少人死后未安葬。
当初我是近臣随同君王回京,如今贬官难道意愿出自君王。
我虽然无才而且一天天衰老,临行还是要驻马把宫门怅望。
【评点】
本诗是诗人两次经过金光门后的感怀之作。诗人不畏艰险投奔肃宗但因直谏而被贬离开长安,不仅百感交集心生悲愤。本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难言之痛和忧愤之情。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过去投奔肃宗时,担惊受骇的场景。首联紧扣题意,着重描写眼前具体的景物。“悲往事”领起全诗,描述了往日从虎口逃生的险象,不免让人捏了一把汗。颔联调转笔锋,着意渲染秋天的悲凉气氛,进一步抒写诗人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承接前意而又暗转下文,追昔而伤今,情致婉曲。颈联抒发感情,由诗人异乡漂泊写到诗人多病残生;末联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同时映衬时世艰难。诗人在自伤自叹中抒写眷恋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怀。后四句写诗人直言谏上,遭到贬官,犹念念不忘朝廷。“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明明是遭谗见弃,诗人却以“无才”自解,虽已移官华州,而犹驻马千门,如此忠厚,所以说他是“终不忘君也”。这两句深刻地反映了此时诗人的思想境界。本诗感情复杂而深婉,凄怆动人。全诗八句都对仗,句句押韵。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里鄜州上空的皎皎明月,家中只有妻子一人在房中看。
在远地可怜那几个幼小儿女,还不懂得母亲为啥思念长安。
久久望月浓雾润湿你的鬓发,清冷月光照得你的玉臂发寒。
何时夫妻才能团聚共依床幔,让月亮把我俩相思泪痕照干。
【评点】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去了蜀地,杜甫携妻小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同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于八月间只身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掳至沦陷后的长安。在这样悲苦的境遇中,杜甫于一个月明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先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首联中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和忧愁。
颔联上承首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试想,诗人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时,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儿女啊!“遥怜小儿女”一句,从表面上看,与首联中的“独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夫君,而儿女尚小,不能理解母亲的心事和苦衷。儿女的“不解忆”正反衬出妻子的“忆”。此外,以前诗人尚能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妻子有了悲苦自己也可为她分忧,但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小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外,又能对她有何帮助呢?因而说“怜”,这一字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含蕴深广,余味无穷。
颈联写的也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在这样凄冷的月夜中,她望月的时间越长,就越思念自己的丈夫;月色越好,她心中的苦闷就越多。想到这里,诗人能不深切思念自己的妻子吗?
尾联,诗人盼望自己能够早日与妻子相聚,携手共诉离愁别绪,将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忘掉。“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泪痕干”,诗人与妻子相对泪流满面的情景与妻子独自望月思念诗人的情景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及痛恨战乱的心情。
由上所述可见,这首诗与同类题材的诗篇相比,在表现技巧上更胜一筹。这就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主要原因。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更鼓响路上断绝人行,边塞的秋夜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白露节更想念家中亲人,觉得月亮还是家乡的更光明。
虽有兄弟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分散无家到哪里去探问死生。
捎书寄信家乡常常不能收到,何况年荒世乱战争至今未停。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九月,是杜甫因思念离散的亲人而写的思乡之作。当时史思明起兵作乱,山东、河南两地处于战乱之中。同时,陕西饥荒严重,杜甫遂弃官前往秦州。战乱之中,杜甫与亲人走散,并失去了联系,担忧之下,思念之情也愈加强烈。这种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一幅边塞秋景图。“断人行”既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又点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说明战乱不断;戍鼓雁声,是诗人听到的声音。诗人从所见所闻中,描绘出边塞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时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氛。
颔联前半句告诉人们此时已是“白露节”,天气越来越凉,水汽凝结,让人寒意顿生,备觉凄凉。后半句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客观实景之中加入诗人的主观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前半句写兄弟失散,后半句写家已不存,亲人生死难料。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由月光引出。月夜清冷,又逢乱世,诗人对亲人的担忧愈加深重,因此这两句诗的语气也分外沉痛。同时,这两句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概括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
尾联写,诗人平时写给亲友的书信经常无法寄到,更何况现在战乱频繁,亲人们四处流散。因此,亲人们彼此安危难知,又个个生死难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进而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生死的担忧,同时也婉转地说明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使主题得到深化。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秋天的凉风从天边刮起,朋友啊你现在心情如何?
鸿雁何时送到你的消息,你被流放后前途多风波。
有才人大多是命运不济,鬼怪最喜欢人从跟前过。
你应把冤屈向屈原诉说,做首诗给他投赠到汨罗。
【评点】
本诗是杜甫怀念李白所作。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因怀念故友李白,遂写下本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事被捕入狱,次年又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还至湖南,杜甫急切盼望他的音讯,但却无法得到,只好赋诗抒怀,遥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对李白受诬致罪的不幸遭遇的悲愤和同情,也表达了对迫害李白的奸邪小人以及丑恶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全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天末,天边。
首句从“凉风”落墨,给全诗蒙上了一抹悲愁之色。时值秋天,满目萧条之景,诗人睹景思人,想到了友人凄凉苍茫的人生之路,不由升起对友人的深深牵挂之情。次句,诗人抛开自己的心境不提,反而询问远方的故人:“君子意如何?”这简短的一问,好像不经意间的一句寒暄,却内涵丰富。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说明二人情谊深厚,心心相连。论遭遇,诗人其实和友人一样,沦落他乡,潦倒困顿。但是,诗人觉得友人的才华更甚于自己,现在遭受这样的不幸,就更觉得愤懑,认为苍天太不公平,大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的感觉。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是诗人得知友人遇赦的消息后,焦急地盼望友人的音讯,以至于问鸿雁什么时候能来,抒发了诗人盼望收到友人消息的急切心情。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则笔锋一转,诗人由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发展为对他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盼望鸿雁能捎来友人的消息,却不能如愿,于是只能面对茫茫江水,空自祝福友人。江湖多险,诗人希望友人能一切顺利。此句更给人一种苍茫惆怅、无助无奈之感。
诗人知道好友才华横溢,无奈“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才能的人总是命运不济。寥寥数语,就将诗人内心的愤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二句融议论、抒情、说理于一体,意味隽永,因此被千古传诵。
最后诗人把友人同屈原相提并论,暗示友人不幸的遭遇和屈原十分相似。诗人内心十分景仰屈原,认为他自沉殉国,虽死犹荣。而对友人则更是寄予深深的同情,于是想象友人向屈原倾诉不幸遭遇。“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二句,既生动地写出了友人的冤情,又写活了屈原的形象。
本诗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堪称千古抒情名篇。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江上微风吹拂着岸边细草,深夜里停泊着高桅的孤舟。
星光普照着原野多么辽阔,水中的明月随着大江奔流。
名声怎能因为文章而昭著,做官却应因为老病而罢休。
飘零的生涯能和什么相似?就像茫茫天地里一只沙鸥。
【评点】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本诗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告别成都草堂,顺长江向东而行,行至渝州、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写。但是,诗中描绘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好像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符,因而,又有人提出了第二种看法,即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年)春,杜甫离开夔州,经三峡朝江陵(今属湖北)前行时所作。这之前,杜甫已在夔州停留了两年,中间还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料。这年正月,已五十七岁高龄的杜甫在离开夔州后,进入江陵一带。一路行来,杜甫追忆一生的坎坷经历,联系眼前所看到的腐败朝廷,写下本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诗人在前两联中寓情于景,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夜色。首联从近处着手,交代了时间、地点及环境。细草在微风中摇曳,孤舟静静地停泊在月色之中,高高的桅杆清晰可见。诗人通过小草、小舟、月色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是诗人内心孤寂、忧伤之情的外在表现。颈联换成另一个角度写远景。前半句写岸上,后半句写江中。诗人的描述让人感到宇宙的苍茫无穷,构建起一种雄伟的境界。也因此,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垂”、“涌”两字,把星月的精髓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之相比,小草、孤舟、诗人都变得极其渺小。这些雄浑的景象,如平野、大江、星月,映衬出的却是诗人自己孤独无助的形象,从中可见诗人暮年漂泊之凄凉。
后两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含蓄抒怀,在自我解嘲中发出慨叹。前半句自谦中兼有自豪之意;后半句则借助解嘲抒发愤慨。诗人一直胸怀大志,却被长期压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己的声名竟因文章而来。虽然此时诗人已到晚年,既老且病,但这绝非他休官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他受到了朝中权贵的排挤。这也是诗人心中郁郁寡欢、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境况:天地广阔,诗人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到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了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送你远行从这里就要分别,分别后青山依旧离情倍增。
何时才能重聚会把酒畅饮?昨夜晚我俩还在月下同行。
各郡府百姓都讴歌挽留你,你是三朝任职一生多光荣。
送走你后我独自回到江村,孤单寂寞地虚度我的残生。
【评点】
本诗是严武奉召还京时,诗人所写的赠别之作。诗人在成都曾得到成都尹严武的很多帮助。在这首诗中,诗人盛赞了严武的功德,抒发了对严武离去的怅惘之情,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本诗题目中的奉济驿是驿站名,离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三十里处。重送是再送之意。因为在写本诗之前,杜甫已写过一首《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严公,即严武。四韵,即五律。
诗一开头就点明“远送”。诗人不舍友人离开,一直把他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知心话说不尽,道不完。“青山空复情”一句用意深远:青峰静静地伫立,仿佛也满怀不舍之情;途程几转,那山仍然恋恋不舍地望着行人远去的身影。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赋予无情的山以深厚的情感,哀婉缠绵,表现了他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但又不得不分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颔联写,诗人回想“昨夜”分别的情景:皎洁的月亮和自己一起为友人送别。他们在月下畅饮,倾诉心中的浓情。今日一别,不知道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重逢。想到这里,诗人的内心更加苦闷,于是他发出了感人肺腑之言:“几时杯重把?”这里用问句,既是问诗人自己,同时也是问友人。当时,时局动荡,一切都很难预料。诗人和友人都是前途渺茫,生死难卜。这个寻常的问句,凝聚了诗人极端复杂凝重的感情。
以下四句为倒装句,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诗人夸赞严武,却没有正面歌颂其功绩,而是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意思是说巴蜀各郡都讴歌惋惜严武的离任,他连续三朝任将相实在是不容易。在诗人看来,像严武这样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员恐怕很难再遇到了,于是诗人心中又添了一层凄楚。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自己送别后的心境:友人离去后,诗人独自一人回到浣花溪边草堂,越发觉得生活淡泊孤寂。“独”字表明离别之后的诗人孤单无依;“残”字蕴含诗人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了知音远去后诗人的冷落惆怅。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情谊,恋恋惜别之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严谨有序,情真意切,凄楚感人。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前就听人说过洞庭湖辽阔,今天我终于登上这岳阳城楼。
当年吴楚被分割成东南两地,日月星辰竟在这里昼夜沉浮。
亲朋故旧一点也不知道音信,年迈多病伴我只有一叶小舟。
北边关山战火至今还未停息,靠着轩窗我止不住热泪涌流。
【评点】
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从夔州来到岳州,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望着眼前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不仅发出由衷赞叹;联想到自己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晚年生活以及灾难深重的国家,他又感慨万分,因而写下了这首意蕴博大的名篇。岳阳楼,今湖南岳阳县西门城楼。
首联围绕“昔”、“今”展开,拓开了全诗的时空。诗人少时就决心要游遍名山大川,并曾先后游历过吴、越、齐、赵等地。岳阳楼天下闻名,诗人早就有心登楼一览,无奈天下动荡不安,自己漂泊不定,时至今日,才得偿所愿。所以诗人通过“昔闻”与“今上”的强烈对比,既抒发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心情,又隐隐吐露出壮志难酬的怅惘。
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浩瀚、壮观的景象。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在湖面上飘浮。仅仅十个字就逼真地刻画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水势。“日夜浮”三字,表达深沉,寓情于景,隐含了诗人久久漂泊不定的感情。
颈联写出了诗人窘迫的生活状况: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伴,四处漂泊,满心怀才不遇的失落。诗人处境的凄凉,内心的伤痛,感情的愤怨,不言自明。“老病”二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身体状况:时年五十七岁,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尾联写出国家动荡,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怨之情。诗人虽然一生都未能实现他的报国夙愿,却从未放弃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因此,当他在岳阳楼上发现,关山以北依然战事频繁、兵荒马乱时,他站在窗边热泪纵横。最后两句,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情调悲壮,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又在他乡流离东走西奔,停下马来告别亡友孤坟。
伤悼泪水润湿坟上泥土,冥冥低空笼罩惨淡阴云。
敬重你下棋镇定如谢安,又像季札把剑寻找徐君。
只见林花在坟前纷纷落,送别我唯有黄莺声声啼。
【评点】
这是一首悼亡诗,是杜甫凭吊挚友房太尉之作。房太尉,即房琯,河南人,死后赠太尉。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至德二年(757年),房琯遭肃宗猜忌,被贬。杜甫为救他,曾上疏力谏,触怒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年)拜特进、刑部尚书。后遇疾,卒于阆州。房琯病逝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去拜祭老友,写下本诗,表达了杜甫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情,以及二人深厚的情谊。
诗的前四句主要抒发诗人在亡友坟前的哀痛之情。诗人路过阆州时,有公务在身,故而行色匆匆,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立足,来到亡友的坟前悼念。“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二句,表现了诗人思念故友的悲痛之情。冥冥低空笼罩着惨淡阴云,将沉郁之气凝固了,使人更觉寂寥哀伤。
接着,诗人巧用了一则典故。《说苑》中记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甚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故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自比季札,将亡友比作徐君,表达了他对亡友的怀念和追思之情。“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诗人用“花落”、“莺啼”营造出一种幽静肃穆的氛围,使诗的意境更加凄清动人。以“花落”、“莺啼”收束全诗,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满地的落花,如同诗人滚滚而落的泪珠;莺鸟声声啼鸣,又像送客的阵阵哀乐。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孤零零的诗人面对着亡友的坟地,怎一个“悲”字了得?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中,诗人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情、诗人漂泊异乡的落寞和悲哀达到了极致。

责任编辑:admin 标签:杜甫的诗有哪些,杜甫的诗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杜甫的诗有哪些?杜甫的诗集评点

admin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国家虽已残破山河依然常在,暮春的古京城一片草木丛生。
感伤时事看到花开反而落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更加伤心。
战火连绵不断一年又到三月,接到一封家信胜过万两黄金
满头白发越抓挠越感到短少,稀疏得简直插不住那支发簪。
【评点】
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春,杜甫被安史叛军掳到长安后,亲眼目睹了长安沦陷后萧条零落的景象,加之自己身处险境,思念亲人,心中生出无限慨叹,遂作本诗。本诗意境悲凉,感人至深,描写了战乱中山河残破荒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忧虑愁苦,抒发了诗人爱国伤时、思家恨别的深情。
诗的前两联描写的是诗人来到长安后看到的悲凉景象。这两联借景抒情,情景浑然一体,尤其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更是被人们广为传诵。首联用了一个“破”字,形象地写出了大好山河被战争损坏的程度;继而又用一个“深”字,形容四处断垣残壁,一片荒芜败落景象。“国破”的颓垣残壁——这种人为造成的败落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形成强烈对比,互相反衬,将万里江山的荒凉颓败立现出来。此联对仗工整,对比强烈而又自然贴切。颔联是说:花鸟本来是供人们消遣娱乐的,但在人们心中感伤时,见了花鸟反而感觉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心情自然随之变得更坏。前两联都统在“望”字中。诗人的视线由远而近,从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为下面抒写思念亲人做了很好的铺垫。
颈联写出了在战乱中人们久盼音讯而不得的急切心情,这正是当时老百姓心中普遍的想法,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尾联则深刻真实而又自然贴切。“白发”是愁苦所致;“搔”写的是解愁的动作;“更短”衬托出了愁的程度。诗人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际,哀叹自己的衰老,意在说明这都是忧乱思家所致,使诗更添悲凉之情。
本诗情感沉郁深沉,含蓄自然,体现了杜诗一贯的风格,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世人所传颂的名篇。

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华州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杜甫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我从长安城金光门中逃出,走偏僻山路前往凤翔投奔朝廷。乾元元年(758年),我由左拾遗降职为华州掾,与亲友道别后,又再从金光门下离京,感悲于往事而作本诗。
此道昔归顺,西郊胡正繁。
至今犹破胆,应有未招魂。
近侍归京邑,移官岂至尊。
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
过去曾经从这条路逃归凤翔,那时西郊胡兵的活动正猖狂。
至今回想起还令人心惊胆战,还不知有多少人死后未安葬。
当初我是近臣随同君王回京,如今贬官难道意愿出自君王。
我虽然无才而且一天天衰老,临行还是要驻马把宫门怅望。
【评点】
本诗是诗人两次经过金光门后的感怀之作。诗人不畏艰险投奔肃宗但因直谏而被贬离开长安,不仅百感交集心生悲愤。本诗表现了诗人内心的难言之痛和忧愤之情。
诗的前四句,写诗人过去投奔肃宗时,担惊受骇的场景。首联紧扣题意,着重描写眼前具体的景物。“悲往事”领起全诗,描述了往日从虎口逃生的险象,不免让人捏了一把汗。颔联调转笔锋,着意渲染秋天的悲凉气氛,进一步抒写诗人昔日逃归时的危急情态,承接前意而又暗转下文,追昔而伤今,情致婉曲。颈联抒发感情,由诗人异乡漂泊写到诗人多病残生;末联写诗人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同时映衬时世艰难。诗人在自伤自叹中抒写眷恋朝廷不忍遽去的情怀。后四句写诗人直言谏上,遭到贬官,犹念念不忘朝廷。“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明明是遭谗见弃,诗人却以“无才”自解,虽已移官华州,而犹驻马千门,如此忠厚,所以说他是“终不忘君也”。这两句深刻地反映了此时诗人的思想境界。本诗感情复杂而深婉,凄怆动人。全诗八句都对仗,句句押韵。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今夜里鄜州上空的皎皎明月,家中只有妻子一人在房中看。
在远地可怜那几个幼小儿女,还不懂得母亲为啥思念长安。
久久望月浓雾润湿你的鬓发,清冷月光照得你的玉臂发寒。
何时夫妻才能团聚共依床幔,让月亮把我俩相思泪痕照干。
【评点】
天宝十五年(756年)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入潼关后,玄宗去了蜀地,杜甫携妻小来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同年七月,肃宗在灵武(今属宁夏)即位。杜甫于八月间只身前去投奔,不料途中被叛军掳至沦陷后的长安。在这样悲苦的境遇中,杜甫于一个月明之夜,思念远方的亲人,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的开头十分独特,诗人欲写思念妻子的心情,却不从长安这边说起,而是借助想象,先写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自己。首联中一个“独”字,写尽了妻子的孤单、寂寞和忧愁。
颔联上承首联,写年幼的儿女陪着母亲看月亮,却不解母亲的思念之情。试想,诗人的心中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时,该是多么思念自己的儿女啊!“遥怜小儿女”一句,从表面上看,与首联中的“独看”似乎有些矛盾,其实不然。妻子在明月之下思念夫君,而儿女尚小,不能理解母亲的心事和苦衷。儿女的“不解忆”正反衬出妻子的“忆”。此外,以前诗人尚能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妻子有了悲苦自己也可为她分忧,但如今,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天真的小儿女除了增加她的负担外,又能对她有何帮助呢?因而说“怜”,这一字真切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深情,含蕴深广,余味无穷。
颈联写的也是诗人想象中的画面:妻子思念丈夫,夜不能寐。雾气沾湿了云鬟,月光浸凉了玉臂。在这样凄冷的月夜中,她望月的时间越长,就越思念自己的丈夫;月色越好,她心中的苦闷就越多。想到这里,诗人能不深切思念自己的妻子吗?
尾联,诗人盼望自己能够早日与妻子相聚,携手共诉离愁别绪,将战乱所带来的痛苦忘掉。“双照”与“独看”相呼应,“泪痕干”,诗人与妻子相对泪流满面的情景与妻子独自望月思念诗人的情景形成对比,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盼望团圆的愿望及痛恨战乱的心情。
由上所述可见,这首诗与同类题材的诗篇相比,在表现技巧上更胜一筹。这就是它成为千古名篇的主要原因。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戍楼上更鼓响路上断绝人行,边塞的秋夜传来孤雁的哀鸣。
今天白露节更想念家中亲人,觉得月亮还是家乡的更光明。
虽有兄弟全都在战乱中离散,分散无家到哪里去探问死生。
捎书寄信家乡常常不能收到,何况年荒世乱战争至今未停。
【评点】
这首诗作于乾元二年(759年)九月,是杜甫因思念离散的亲人而写的思乡之作。当时史思明起兵作乱,山东、河南两地处于战乱之中。同时,陕西饥荒严重,杜甫遂弃官前往秦州。战乱之中,杜甫与亲人走散,并失去了联系,担忧之下,思念之情也愈加强烈。这种情况下,杜甫写下了这首五言律诗。
首联不提“月夜”,而是先勾勒出一幅边塞秋景图。“断人行”既是诗人看到的景象,又点出了“月夜”的背景,充分说明战乱不断;戍鼓雁声,是诗人听到的声音。诗人从所见所闻中,描绘出边塞荒凉的景象。这些景象时刻让人感受到一种压抑的气氛。
颔联前半句告诉人们此时已是“白露节”,天气越来越凉,水汽凝结,让人寒意顿生,备觉凄凉。后半句采用融情于景的写法,在客观实景之中加入诗人的主观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颈联由写景转为抒情。前半句写兄弟失散,后半句写家已不存,亲人生死难料。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由月光引出。月夜清冷,又逢乱世,诗人对亲人的担忧愈加深重,因此这两句诗的语气也分外沉痛。同时,这两句起到了自然过渡的作用,概括出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的普遍遭遇。
尾联写,诗人平时写给亲友的书信经常无法寄到,更何况现在战乱频繁,亲人们四处流散。因此,亲人们彼此安危难知,又个个生死难测。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不满,进而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生死的担忧,同时也婉转地说明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深重苦难,使主题得到深化。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秋天的凉风从天边刮起,朋友啊你现在心情如何?
鸿雁何时送到你的消息,你被流放后前途多风波。
有才人大多是命运不济,鬼怪最喜欢人从跟前过。
你应把冤屈向屈原诉说,做首诗给他投赠到汨罗。
【评点】
本诗是杜甫怀念李白所作。乾元二年(759年)秋,杜甫流寓秦州,因怀念故友李白,遂写下本诗。至德二年(757年),李白因事被捕入狱,次年又被流放夜郎,中途遇赦还至湖南,杜甫急切盼望他的音讯,但却无法得到,只好赋诗抒怀,遥寄思念之情。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对李白受诬致罪的不幸遭遇的悲愤和同情,也表达了对迫害李白的奸邪小人以及丑恶社会现实的极大愤慨。全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天末,天边。
首句从“凉风”落墨,给全诗蒙上了一抹悲愁之色。时值秋天,满目萧条之景,诗人睹景思人,想到了友人凄凉苍茫的人生之路,不由升起对友人的深深牵挂之情。次句,诗人抛开自己的心境不提,反而询问远方的故人:“君子意如何?”这简短的一问,好像不经意间的一句寒暄,却内涵丰富。它既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又说明二人情谊深厚,心心相连。论遭遇,诗人其实和友人一样,沦落他乡,潦倒困顿。但是,诗人觉得友人的才华更甚于自己,现在遭受这样的不幸,就更觉得愤懑,认为苍天太不公平,大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的感觉。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是诗人得知友人遇赦的消息后,焦急地盼望友人的音讯,以至于问鸿雁什么时候能来,抒发了诗人盼望收到友人消息的急切心情。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则笔锋一转,诗人由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发展为对他前途命运的担忧。诗人与友人远隔千里,盼望鸿雁能捎来友人的消息,却不能如愿,于是只能面对茫茫江水,空自祝福友人。江湖多险,诗人希望友人能一切顺利。此句更给人一种苍茫惆怅、无助无奈之感。
诗人知道好友才华横溢,无奈“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有才能的人总是命运不济。寥寥数语,就将诗人内心的愤慨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此二句融议论、抒情、说理于一体,意味隽永,因此被千古传诵。
最后诗人把友人同屈原相提并论,暗示友人不幸的遭遇和屈原十分相似。诗人内心十分景仰屈原,认为他自沉殉国,虽死犹荣。而对友人则更是寄予深深的同情,于是想象友人向屈原倾诉不幸遭遇。“欲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二句,既生动地写出了友人的冤情,又写活了屈原的形象。
本诗言简意赅,情深意长,堪称千古抒情名篇。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江上微风吹拂着岸边细草,深夜里停泊着高桅的孤舟。
星光普照着原野多么辽阔,水中的明月随着大江奔流。
名声怎能因为文章而昭著,做官却应因为老病而罢休。
飘零的生涯能和什么相似?就像茫茫天地里一只沙鸥。
【评点】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本诗是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五月,杜甫告别成都草堂,顺长江向东而行,行至渝州、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写。但是,诗中描绘的“星垂平野阔”的景象好像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符,因而,又有人提出了第二种看法,即这首诗是大历三年(768年)春,杜甫离开夔州,经三峡朝江陵(今属湖北)前行时所作。这之前,杜甫已在夔州停留了两年,中间还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照料。这年正月,已五十七岁高龄的杜甫在离开夔州后,进入江陵一带。一路行来,杜甫追忆一生的坎坷经历,联系眼前所看到的腐败朝廷,写下本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诗人在前两联中寓情于景,描绘了自己在旅途中所看到的夜色。首联从近处着手,交代了时间、地点及环境。细草在微风中摇曳,孤舟静静地停泊在月色之中,高高的桅杆清晰可见。诗人通过小草、小舟、月色营造出一种孤独凄凉的氛围,这是诗人内心孤寂、忧伤之情的外在表现。颈联换成另一个角度写远景。前半句写岸上,后半句写江中。诗人的描述让人感到宇宙的苍茫无穷,构建起一种雄伟的境界。也因此,这两句成为历代传诵的名句。“垂”、“涌”两字,把星月的精髓刻画得淋漓尽致。与之相比,小草、孤舟、诗人都变得极其渺小。这些雄浑的景象,如平野、大江、星月,映衬出的却是诗人自己孤独无助的形象,从中可见诗人暮年漂泊之凄凉。
后两联由写景转为抒情。诗人含蓄抒怀,在自我解嘲中发出慨叹。前半句自谦中兼有自豪之意;后半句则借助解嘲抒发愤慨。诗人一直胸怀大志,却被长期压制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而自己的声名竟因文章而来。虽然此时诗人已到晚年,既老且病,但这绝非他休官的主要原因。真正原因是他受到了朝中权贵的排挤。这也是诗人心中郁郁寡欢、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借景抒情,借此时的景象来形容诗人自己的境况:天地广阔,诗人却只能像沙鸥一般四处飘零。到此,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深刻地传达了出来,读之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杜甫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
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
江村独归处,寂寞养残生。
送你远行从这里就要分别,分别后青山依旧离情倍增。
何时才能重聚会把酒畅饮?昨夜晚我俩还在月下同行。
各郡府百姓都讴歌挽留你,你是三朝任职一生多光荣。
送走你后我独自回到江村,孤单寂寞地虚度我的残生。
【评点】
本诗是严武奉召还京时,诗人所写的赠别之作。诗人在成都曾得到成都尹严武的很多帮助。在这首诗中,诗人盛赞了严武的功德,抒发了对严武离去的怅惘之情,表现了二人之间的真挚友谊。本诗题目中的奉济驿是驿站名,离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县)三十里处。重送是再送之意。因为在写本诗之前,杜甫已写过一首《送严侍郎到绵州同登杜使君江楼宴》。严公,即严武。四韵,即五律。
诗一开头就点明“远送”。诗人不舍友人离开,一直把他送到了二百里外的奉济驿,知心话说不尽,道不完。“青山空复情”一句用意深远:青峰静静地伫立,仿佛也满怀不舍之情;途程几转,那山仍然恋恋不舍地望着行人远去的身影。然而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诗人赋予无情的山以深厚的情感,哀婉缠绵,表现了他对友人深深的不舍但又不得不分别的无可奈何之情。
颔联写,诗人回想“昨夜”分别的情景:皎洁的月亮和自己一起为友人送别。他们在月下畅饮,倾诉心中的浓情。今日一别,不知道又要到何年何月才能重逢。想到这里,诗人的内心更加苦闷,于是他发出了感人肺腑之言:“几时杯重把?”这里用问句,既是问诗人自己,同时也是问友人。当时,时局动荡,一切都很难预料。诗人和友人都是前途渺茫,生死难卜。这个寻常的问句,凝聚了诗人极端复杂凝重的感情。
以下四句为倒装句,增添了诗的情趣韵致。诗人夸赞严武,却没有正面歌颂其功绩,而是说“列郡讴歌惜,三朝出入荣”,意思是说巴蜀各郡都讴歌惋惜严武的离任,他连续三朝任将相实在是不容易。在诗人看来,像严武这样深受人民爱戴的官员恐怕很难再遇到了,于是诗人心中又添了一层凄楚。
最后两句抒写诗人自己送别后的心境:友人离去后,诗人独自一人回到浣花溪边草堂,越发觉得生活淡泊孤寂。“独”字表明离别之后的诗人孤单无依;“残”字蕴含诗人风烛残年的悲凉凄切;“寂寞”则道出了知音远去后诗人的冷落惆怅。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人对严武的真诚感激和深挚情谊,恋恋惜别之情被渲染得淋漓尽致。
本诗语言质朴含情,章法严谨有序,情真意切,凄楚感人。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前就听人说过洞庭湖辽阔,今天我终于登上这岳阳城楼。
当年吴楚被分割成东南两地,日月星辰竟在这里昼夜沉浮。
亲朋故旧一点也不知道音信,年迈多病伴我只有一叶小舟。
北边关山战火至今还未停息,靠着轩窗我止不住热泪涌流。
【评点】
代宗大历三年(768年),杜甫从夔州来到岳州,登上了向往已久的岳阳楼。望着眼前烟波浩渺的洞庭湖,他不仅发出由衷赞叹;联想到自己浪迹天涯、居无定所的晚年生活以及灾难深重的国家,他又感慨万分,因而写下了这首意蕴博大的名篇。岳阳楼,今湖南岳阳县西门城楼。
首联围绕“昔”、“今”展开,拓开了全诗的时空。诗人少时就决心要游遍名山大川,并曾先后游历过吴、越、齐、赵等地。岳阳楼天下闻名,诗人早就有心登楼一览,无奈天下动荡不安,自己漂泊不定,时至今日,才得偿所愿。所以诗人通过“昔闻”与“今上”的强烈对比,既抒发了自己初登岳阳楼的喜悦心情,又隐隐吐露出壮志难酬的怅惘。
颔联描绘了洞庭湖浩瀚、壮观的景象。广阔的洞庭湖把吴、楚两地分开,日月星辰在湖面上飘浮。仅仅十个字就逼真地刻画出了洞庭湖浩瀚无边的水势。“日夜浮”三字,表达深沉,寓情于景,隐含了诗人久久漂泊不定的感情。
颈联写出了诗人窘迫的生活状况:年老多病,远离亲友,以舟为伴,四处漂泊,满心怀才不遇的失落。诗人处境的凄凉,内心的伤痛,感情的愤怨,不言自明。“老病”二字写出了诗人当时的身体状况:时年五十七岁,耳朵失聪,还患有慢性肺病。
尾联写出国家动荡,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怨之情。诗人虽然一生都未能实现他的报国夙愿,却从未放弃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因此,当他在岳阳楼上发现,关山以北依然战事频繁、兵荒马乱时,他站在窗边热泪纵横。最后两句,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情调悲壮,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高尚的品格。

别房太尉墓

杜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又在他乡流离东走西奔,停下马来告别亡友孤坟。
伤悼泪水润湿坟上泥土,冥冥低空笼罩惨淡阴云。
敬重你下棋镇定如谢安,又像季札把剑寻找徐君。
只见林花在坟前纷纷落,送别我唯有黄莺声声啼。
【评点】
这是一首悼亡诗,是杜甫凭吊挚友房太尉之作。房太尉,即房琯,河南人,死后赠太尉。玄宗幸蜀时拜相,为人正直。至德二年(757年),房琯遭肃宗猜忌,被贬。杜甫为救他,曾上疏力谏,触怒肃宗,几遭刑戮。房琯罢相后,于宝应二年(763年)拜特进、刑部尚书。后遇疾,卒于阆州。房琯病逝两年后,杜甫路过阆州,特去拜祭老友,写下本诗,表达了杜甫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情,以及二人深厚的情谊。
诗的前四句主要抒发诗人在亡友坟前的哀痛之情。诗人路过阆州时,有公务在身,故而行色匆匆,但尽管如此,诗人还是驻马立足,来到亡友的坟前悼念。“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二句,表现了诗人思念故友的悲痛之情。冥冥低空笼罩着惨淡阴云,将沉郁之气凝固了,使人更觉寂寥哀伤。
接着,诗人巧用了一则典故。《说苑》中记载: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甚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故解剑系其冢树而去。诗人自比季札,将亡友比作徐君,表达了他对亡友的怀念和追思之情。“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诗人用“花落”、“莺啼”营造出一种幽静肃穆的氛围,使诗的意境更加凄清动人。以“花落”、“莺啼”收束全诗,又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满地的落花,如同诗人滚滚而落的泪珠;莺鸟声声啼鸣,又像送客的阵阵哀乐。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孤零零的诗人面对着亡友的坟地,怎一个“悲”字了得?在如此凄凉的环境中,诗人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情、诗人漂泊异乡的落寞和悲哀达到了极致。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