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期货 > 大学期货 > 正文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白糖消费 国内白糖消费特点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白糖消费 
   影响白糖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消费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白糖价格水平的变动等;非经济因素有人口数量、居民消费习惯等。
   (一)经济增长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会使得国内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加强,消费水平不断攀升,这也是影响我国白糖消费的根本因素。首先,经济增长才能刺激消费,消费水平增长才能拉动内需,内需扩大后又能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消费水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次,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对于广西等白糖主产区,制糖行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及税收来源。在合理的经济增长区间内,当白糖消费旺盛,给制糖行业带来较高经济收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增强;白糖消费不足,制糖行业利润下降,也就会拖累经济增长速度。
   (二)居民收入和水平消费水平
   白糖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金额的多少,而消费金额又来自居民收入。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用于食糖及含糖食品的消费金额会增加,食糖消费水平就会增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用于白糖及含糖食品的消费金额就会减少,则食糖消费水平就降低。从图5-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GDP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白糖消费量总体上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

5-1 1993~2009年国内人均GDP增速与食糖消费量对比图

 

    食糖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食糖消费的直接因素,因为居民消费直接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对受到限制;当居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食糖消费水平也会增长较快。
   (三)白糖价格水平
   白糖价格是白糖这个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白糖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白糖的消费意愿。所以,白糖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心理中最敏感的因素。价格作为客观因素,它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必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白糖的消费水平。同时,由于食糖有淀粉糖、糖精等多种甜味剂替代品的存在,当白糖价格上涨,就会使替代品的替代效应显现出来,进而挤占白糖的市场份额,影响到白糖消费;而当白糖价格下跌,就会使替代品的替代效应减弱,无法挤占白糖的市场份额,而白糖的消费也会得到稳步增长。
   (四)人口数量
   人口的增长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势必影响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是经济人口学的重要观点。目前,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增长率近10年来维持着1%左右的增长水平,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率,这从经济基础上保证了人口增长不会影响到我国的国民消费水平。而从我国食糖消费上看,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保证我国食糖消费维持刚性增长的基础,食糖消费水平会随着人口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而不受其他因素所影响。
   (五)消费习惯
   我国居民在食糖消费的习惯上和一些人均食糖消费量较高的国家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及消费观念上。首先,在我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部分的人群只把食糖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剂来使用;而在人均食糖消费量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把食糖当做是一种饮食上的必需品,是居民饮食热量的来源。其次,在消费观念上,我国则普遍认为食糖会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多种病症,会刻意节制食糖消费;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出版的《人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一书中指出,“食糖是一种安全而有价值的食物”,是一种天然、健康、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食品,是体力劳动人群和运动型人群最便捷、最快速的能量补给源。因此,消费习惯的差异,对我国食糖消费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国内白糖消费特点
   (一)白糖消费具有季节性
   白糖消费的季节性,表现为含糖食品的销售、消费旺季带动食糖的消费,产生高峰期。例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以及夏季冷饮的消费增加,形成节气性消费旺季;而每年的五六月份,消费途径减少,形成淡季。从每年白糖的消费来看,有两个用糖高峰期:一个是元旦、春节的糖果消费旺季;另一个是每年7月至9月的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和中秋节。两个用糖高峰期的前一个月,由于食品行业的大量用糖,使白糖消费进入高峰。
   (二)白糖消费与区域经济水平及饮食习惯有关
   白糖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经济发达的华南、华东和京津地区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要销区,由于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水平以及居民收入在我国排前列,城镇化水平较高,食品消费结构不同,在含糖食品消费方面有较高需求。从饮食习惯方面来看,我国南方比我国北方更喜欢甜食,饮食习惯的差异也使得南方地区的食糖消费量比北方地区更高。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白糖消费金额数据,以各地区食糖消费金额占全国城镇居民食糖总消费金额的比例排列,食糖消费由大到小前十的省市依次是:广东、四川、江苏、上海、山东、浙江、湖南、河北、北京和湖北。
   (三)我国白糖消费中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
   白糖作为天然的甜味剂,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所以白糖消费又分为工业消费和民用消费。其中,工业消费又占了总消费量的绝大部分,约为60%~70%。白糖工业消费领域主要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其次是用于医药制药行业。
   (四)食糖消费受替代品的影响
   我国白糖生产和消费,长期以来,一直以蔗糖为主,淀粉糖、糖精等替代品为辅。从广义上说,白糖和替代品同为甜味剂,而作为替代品的淀粉糖和糖精等甜味剂的生产和销售量将会直接影响食糖的消费量和消费的发展空间。
从表5-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淀粉糖产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淀粉糖与白糖相比,口感较差,甜度也较低,除了一些必须用到糖的某种特性保证口感和物理性质的食品外,在其他领域中,淀粉糖和食糖的替代关系主要原因体现在价格上。从2006年至2009年两者的价格替代关系看,当食糖价格低于3600元/吨时,食品行业多数使用食糖;当食糖价格在3600~4000元/吨,是食糖与淀粉糖互相替代的平衡点;当食糖价格高于4200元/吨,淀粉糖的替代量就相对增加。

表5-2 1999~2009年我国淀粉糖产量

   (五)白糖消费具有刚性特点
   人口数量是影响我国白糖消费的一个主要因素,人口的不断增长给我国的食糖消费带来固定的增长,使白糖消费获得了刚性的特点。不考虑其他消费因素的影响,白糖消费的刚性特点会使得食糖价格的弹性变小,市场总体呈现卖方市场的趋势。当白糖产量有波动时,反映在价格上的波动就会成倍地放大。例如,我国2008/2009榨季的产量为1243万吨,较2007/2008榨季1484万吨的产量减产241万吨,减产幅度为16%,但其间郑州白糖指数价格从2774点上涨至2008/2009榨季内最高点4957点,上涨2183点,涨幅为80%,期货价格上涨幅度是现货减产幅度的4倍。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大学期货 频道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白糖消费 国内白糖消费特点

admin

|
   哪些因素会影响到白糖消费 
   影响白糖消费的因素有很多,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有消费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白糖价格水平的变动等;非经济因素有人口数量、居民消费习惯等。
   (一)经济增长水平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的高速发展会使得国内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加强,消费水平不断攀升,这也是影响我国白糖消费的根本因素。首先,经济增长才能刺激消费,消费水平增长才能拉动内需,内需扩大后又能带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与消费水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其次,消费水平与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依存关系。特别是对于广西等白糖主产区,制糖行业是重要的支柱产业及税收来源。在合理的经济增长区间内,当白糖消费旺盛,给制糖行业带来较高经济收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会增强;白糖消费不足,制糖行业利润下降,也就会拖累经济增长速度。
   (二)居民收入和水平消费水平
   白糖消费水平的高低,直接依存于消费金额的多少,而消费金额又来自居民收入。理论上,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居民收入总额大,增长速度快,用于食糖及含糖食品的消费金额会增加,食糖消费水平就会增高;收入总额小,增长速度慢,用于白糖及含糖食品的消费金额就会减少,则食糖消费水平就降低。从图5-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均GDP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而白糖消费量总体上随着我国人均GDP的增长而增长。

5-1 1993~2009年国内人均GDP增速与食糖消费量对比图

 

    食糖消费水平的变动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变动有着直接的依存关系,居民收入水平是影响我国食糖消费的直接因素,因为居民消费直接受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制约。当居民的收入大幅增加,居民的消费水平就有所上升,居民的收入下降时,消费也就相对受到限制;当居民收入的增长较快时,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食糖消费水平也会增长较快。
   (三)白糖价格水平
   白糖价格是白糖这个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白糖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白糖的消费意愿。所以,白糖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心理中最敏感的因素。价格作为客观因素,它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必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白糖的消费水平。同时,由于食糖有淀粉糖、糖精等多种甜味剂替代品的存在,当白糖价格上涨,就会使替代品的替代效应显现出来,进而挤占白糖的市场份额,影响到白糖消费;而当白糖价格下跌,就会使替代品的替代效应减弱,无法挤占白糖的市场份额,而白糖的消费也会得到稳步增长。
   (四)人口数量
   人口的增长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势必影响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这是经济人口学的重要观点。目前,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的人口增长率近10年来维持着1%左右的增长水平,而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10%左右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口增长率,这从经济基础上保证了人口增长不会影响到我国的国民消费水平。而从我国食糖消费上看,人口数量的增长是保证我国食糖消费维持刚性增长的基础,食糖消费水平会随着人口的增长保持一定的增长幅度而不受其他因素所影响。
   (五)消费习惯
   我国居民在食糖消费的习惯上和一些人均食糖消费量较高的国家有所不同,这主要体现在饮食习惯及消费观念上。首先,在我国,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相当部分的人群只把食糖当成一种可有可无的调味剂来使用;而在人均食糖消费量较高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把食糖当做是一种饮食上的必需品,是居民饮食热量的来源。其次,在消费观念上,我国则普遍认为食糖会引起肥胖、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病等多种病症,会刻意节制食糖消费;而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出版的《人类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一书中指出,“食糖是一种安全而有价值的食物”,是一种天然、健康、容易被人体吸收的食品,是体力劳动人群和运动型人群最便捷、最快速的能量补给源。因此,消费习惯的差异,对我国食糖消费的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制约作用。

   国内白糖消费特点
   (一)白糖消费具有季节性
   白糖消费的季节性,表现为含糖食品的销售、消费旺季带动食糖的消费,产生高峰期。例如:中国传统的春节、中秋节以及夏季冷饮的消费增加,形成节气性消费旺季;而每年的五六月份,消费途径减少,形成淡季。从每年白糖的消费来看,有两个用糖高峰期:一个是元旦、春节的糖果消费旺季;另一个是每年7月至9月的夏季冷饮的消费旺季和中秋节。两个用糖高峰期的前一个月,由于食品行业的大量用糖,使白糖消费进入高峰。
   (二)白糖消费与区域经济水平及饮食习惯有关
   白糖消费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居民的饮食习惯关系更加密切。例如经济发达的华南、华东和京津地区是我国食糖消费的主要销区,由于这些地区的区域经济水平以及居民收入在我国排前列,城镇化水平较高,食品消费结构不同,在含糖食品消费方面有较高需求。从饮食习惯方面来看,我国南方比我国北方更喜欢甜食,饮食习惯的差异也使得南方地区的食糖消费量比北方地区更高。据2008年国家统计局城镇居民白糖消费金额数据,以各地区食糖消费金额占全国城镇居民食糖总消费金额的比例排列,食糖消费由大到小前十的省市依次是:广东、四川、江苏、上海、山东、浙江、湖南、河北、北京和湖北。
   (三)我国白糖消费中工业消费占主要部分
   白糖作为天然的甜味剂,既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所以白糖消费又分为工业消费和民用消费。其中,工业消费又占了总消费量的绝大部分,约为60%~70%。白糖工业消费领域主要以食品加工业为主,其次是用于医药制药行业。
   (四)食糖消费受替代品的影响
   我国白糖生产和消费,长期以来,一直以蔗糖为主,淀粉糖、糖精等替代品为辅。从广义上说,白糖和替代品同为甜味剂,而作为替代品的淀粉糖和糖精等甜味剂的生产和销售量将会直接影响食糖的消费量和消费的发展空间。
从表5-2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淀粉糖产量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由于淀粉糖与白糖相比,口感较差,甜度也较低,除了一些必须用到糖的某种特性保证口感和物理性质的食品外,在其他领域中,淀粉糖和食糖的替代关系主要原因体现在价格上。从2006年至2009年两者的价格替代关系看,当食糖价格低于3600元/吨时,食品行业多数使用食糖;当食糖价格在3600~4000元/吨,是食糖与淀粉糖互相替代的平衡点;当食糖价格高于4200元/吨,淀粉糖的替代量就相对增加。

表5-2 1999~2009年我国淀粉糖产量

   (五)白糖消费具有刚性特点
   人口数量是影响我国白糖消费的一个主要因素,人口的不断增长给我国的食糖消费带来固定的增长,使白糖消费获得了刚性的特点。不考虑其他消费因素的影响,白糖消费的刚性特点会使得食糖价格的弹性变小,市场总体呈现卖方市场的趋势。当白糖产量有波动时,反映在价格上的波动就会成倍地放大。例如,我国2008/2009榨季的产量为1243万吨,较2007/2008榨季1484万吨的产量减产241万吨,减产幅度为16%,但其间郑州白糖指数价格从2774点上涨至2008/2009榨季内最高点4957点,上涨2183点,涨幅为80%,期货价格上涨幅度是现货减产幅度的4倍。

 

大学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