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 赏析
admin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令我想起了华年。
庄周晓梦中自己变成蝴蝶,望帝把一片春心化作杜鹃。
月光下大海明珠潸然泪下,暖日中蓝田宝玉朦胧生烟。
此情此景岂止今天才追忆,在当时就已使人不胜怅然。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为什么要有五十根弦,一弦一柱令我想起了华年。
庄周晓梦中自己变成蝴蝶,望帝把一片春心化作杜鹃。
月光下大海明珠潸然泪下,暖日中蓝田宝玉朦胧生烟。
此情此景岂止今天才追忆,在当时就已使人不胜怅然。
这首诗是李商隐的代表作,极负盛名,爱诗者无不喜吟乐道;然而,它又是最难懂的一首诗。对于本诗的主题,自宋元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爱情”、“悼亡”、“音乐”等等。诗题“锦瑟”,用了起句的头二个字。旧说中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是一首咏物诗。但近来注解家似乎都主张:这首诗与瑟事无关,实是一篇借瑟以隐题的“无题”之作。从诗意来揣摩,认为本诗是诗人自伤身世之作的说法还是占主流。
首联两句,诗人以锦瑟起兴,引起对“华年”的追忆,有无限伤感之意。次句中的“一弦一柱”指一音一节,其关键在于“思华年”三字。一个“思”字,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颔联中,诗人连用庄周和杜宇的典故,托故事言己情。“庄生梦”隐约包含着美好之意,却又是缥缈的梦境。在《寰宇记》中,子规就是杜鹃。这些与锦瑟又有什么关系呢?可能是锦瑟之妙音怨曲,引起了诗人无限的情思:往事如梦幻一般,所遭遇的不幸,无处倾诉,只好如望帝托杜鹃诉说春心。
颈联中,诗人连用传说,融情于其中,创造出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完美境界。相传,珍珠是由南海鲛人(神话中的人鱼)的眼泪变成的。鲛人泣泪,颗颗成珠,是海中的奇情异景。月本天上明珠,珠似水中明月。由此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泣于眼波之际,月、珠、泪,三位一体,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个清怨的妙境。而传说盛产美玉的蓝田,经过旭日照射,会升腾起“玉气”(古人认为玉中藏有精气)。但玉气妙在只能远观,近看就消散无踪。因此,“玉生烟”是形容一种渴望不可及的处境。“珠泪”、“玉烟”相互映衬,体现了诗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惆怅心境。
尾联拢束全篇,明白提出“此情”二字,与首联中的“思华年”相呼应。诗人用两句话表出了几层曲折,而几层曲折又只是为了说明“此情”。“此情”到底为何情,耐人寻味。
全诗巧妙运用比喻和象征,情意含蓄,感慨深长,为难得的诗中上品。
隋宫
李商隐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长安宫殿辉煌空锁住烟霞,又另取芜城再建帝王之家。
不是因为玉玺归李渊掌握,炀帝的锦船还会驰遍天涯。
到今隋宫唯有腐草无萤火,黄昏古杨树上只栖着乌鸦。
炀帝如在地下碰到陈后主,怎好再问他唱不唱《后庭花》!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
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长安宫殿辉煌空锁住烟霞,又另取芜城再建帝王之家。
不是因为玉玺归李渊掌握,炀帝的锦船还会驰遍天涯。
到今隋宫唯有腐草无萤火,黄昏古杨树上只栖着乌鸦。
炀帝如在地下碰到陈后主,怎好再问他唱不唱《后庭花》!
本诗为咏史名篇。诗人通过描写隋宫表现了隋炀帝的奢淫腐败,揭露了他祸国殃民不惜消耗天下财力以供其一己私欲的暴君面目,并借以警戒唐朝统治者。全诗精练深刻,富有情韵。
首联点明本诗题旨,写长安宫殿上空已经被一片烟霞笼罩了,隋炀帝却丝毫不理会这些,只一味贪图享受。诗人把长安的宫殿与“烟霞”联系起来,旨在表现它的巍峨壮丽、高耸入云端。用有强烈色彩的“紫泉”来代替长安,也是为了和前面的“烟霞”相映衬,烘托长安宫殿的雄伟壮丽。但就是这样壮丽的宫殿,却被隋炀帝视而不见,只能空锁于烟霞之中,可惜之至。
颔联别具一格。诗人不写江都帝家之事,而是岔开话题,做了一种假想:如果不是因为皇帝玉玺落到了李渊的手中,隋炀帝是不会满足于游江都,他很可能会游遍天下吧!虽然是假想,却是根据史实和人物性格的合理推断。在这一联中,诗人深刻地表现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并对他导致亡国却至死不悟非常愤慨。
接着,在颈联中,诗人列举了隋炀帝两个逸游的事实。“于今无”和“终古有”相互照应,形成对比,暗示萤火虫是“当日有”,而暮鸦“昔时无”,渲染了亡国后凄凉的气氛。两相对比,最终的目的却是表现其中一个方面,让人们从这一方面去想象另一方面,融酣畅淋漓和含蓄蕴藉于一体,妙极!
尾联化用隋炀帝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典故,用假设反诘的语气,揭示了荒淫亡国的主题。陈叔宝是历史上有名的荒淫亡国的君主。他亡国后投降隋朝,与隋炀帝相交甚好。《后庭花》为陈叔宝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舞曲,后人称其为“亡国之音”。诗人在这里提到它,其用意在于:隋炀帝目睹了陈叔宝荒淫亡国的事实,却不吸收教训,最终亡国。如果他在泉下见到陈叔宝,怎么好意思再要求听《后庭花》呢?只问不答,余味无穷。
全诗采用比兴手法,写得灵活含蓄,色彩鲜明,慷慨激昂。
无题
李商隐
昨夜星晨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中的星空昨夜中的风,在那画楼的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昨夜星晨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昨夜中的星空昨夜中的风,在那画楼的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李商隐的“无题诗”大多朦胧、隐晦,表达含蓄、委婉,因此,学界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评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首“无题诗”,有人认为是政治诗,也有人认为是爱情诗。但从内容来看,似乎更像一首情诗。诗人追忆了昨夜贵家晚宴上,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即分开的情景。其中似乎也包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首联追忆昨夜席间欢聚的美好时光,交代时间和地点。诗人并未直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情致。
颔联抒写对意中人的思念,着重表现对爱情的理解与体验。彩凤比翼双飞,是美满爱情的象征;犀牛角的中央有纹理贯通两端,故又称通犀,诗人以此比喻双方的心灵相通,情意契合。此联包含着深厚的哲理意味,历来为世人所传诵。“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
颈联重点描绘昨夜热烈欢快、酒暖灯红的宴会场面。送钩、射覆都是古代酒宴上的游戏。送钩,也称藏钩,是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暗示出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
尾联回忆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应官”也就是应付官差,包含无可奈何之意。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蓬”是一种很小很轻的草,随风四处飘转,古代诗歌中常用来比喻飘零的生活。这两句诗从字面看,是诗人参加完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诗人暗叹这种生活仿佛蓬草之飞转,这个比喻中隐含着诗人怀才不遇、自伤飘零之感。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
无题二首
李商隐
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你许诺再来去后却无影无踪,月斜空照楼阁已敲五更时钟。
梦中因离别啼唤也难留住你,醒来着急写信未等墨汁研浓。
残烛半照绣有翡翠鸟的屏风,炉中熏香飘进你的芙蓉帐中。
刘郎已经怨恨蓬莱山的遥远,如今分离你比蓬莱山远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飒飒东风吹拂着灰蒙蒙细雨,荷花塘外隐隐传来声声轻雷。
打开钮锁的香炉盖放入香料,转动玉虎辘轳丝绳汲上井水。
贾氏隔帘偷看少年韩寿美貌,宓妃留枕爱慕曹植八斗文才。
爱恋之心莫与春花争荣竞发,一寸寸相思都化作痛苦尘灰。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其一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你许诺再来去后却无影无踪,月斜空照楼阁已敲五更时钟。
梦中因离别啼唤也难留住你,醒来着急写信未等墨汁研浓。
残烛半照绣有翡翠鸟的屏风,炉中熏香飘进你的芙蓉帐中。
刘郎已经怨恨蓬莱山的遥远,如今分离你比蓬莱山远万重。
其二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飒飒东风吹拂着灰蒙蒙细雨,荷花塘外隐隐传来声声轻雷。
打开钮锁的香炉盖放入香料,转动玉虎辘轳丝绳汲上井水。
贾氏隔帘偷看少年韩寿美貌,宓妃留枕爱慕曹植八斗文才。
爱恋之心莫与春花争荣竞发,一寸寸相思都化作痛苦尘灰。
这是《无题四首》中的第一首,为李商隐无题诗中的代表作。
本诗写一位男子对远隔天涯的情人的思念。全诗围绕一个“梦”字,来抒写远别之情。
首句凌空而起,次句宕开写景。首联若即若离,其实在写梦境。这只有和下一联中的“梦为远别啼难唤”联系起来,方能领略其韵味。主人公与情人远别经年,无缘得见,夜来入梦,两人忽然相见,一觉醒来,却踪迹杳然;但见斜月空照楼,远处传来凄清的五更晓钟。如果说第二句渲染的是梦醒后空虚、孤寂、怅惘的氛围,那么第一句便是主人公身处这种令人神伤的环境中的一声长长的叹息。
颔联前句追忆主人公梦中情景,后句写主人公梦醒后的举止。远别的双方,虽然在梦中得到了短暂的相会,但随之而来的是分别的痛苦和难以抑止的梦啼。这样的梦,正强化了刻骨的相思。在强烈的思念之情驱使下,主人公奋笔疾书,在“书被催成”之后,才发现原来墨尚未磨浓。“书被催成墨未浓”一句非常真切传神。对一个心情急切的写信人来说,他通常不会注意到“墨未浓”这个细节,只有在“书被催成”后才会猛然发现这个事实。能写出这样的细节,足见诗人观察之入微、情感之细腻。这个细节也使本诗更富有生活的真实感,更加感人。
颈联描绘主人公梦醒后的室内环境。残烛余光半照着绣着翡翠鸟的帷帐,芙蓉褥上似乎还残留着麝熏的幽香。刚刚消逝的梦境和眼前所见的景象在朦胧光影中融为一片,让人分不清究是梦境还是现实。“金翡翠”、“绣芙蓉”原本是富贵生活的象征,在朦胧灯光的映照下,却增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也为本诗增添了几许缥缈的美感。
尾联写主人公幻觉消失后,随即产生了室空人杳的惆怅。诗人巧用刘郎寻仙不遇的典故,极言主人公和情人阻隔之远,暗示两人相见机会之渺茫。刘郎,相传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刘晨、阮肇入山采药,迷不得出,遇二女子,邀至家留居半年才还。后来刘郎再到天台山寻找,怎么也找不到了。本联既是全诗抒情的出发点,也是全诗情感的归宿。
诗从主人公梦醒时的情景写起,将梦中与梦后、实境与幻觉糅合在一起,创造出疑梦疑真、亦梦亦真的艺术境界。
第二首也是首情诗,但与第一首不同的是,诗中的主人公换成了女的,抒写的是一位深锁幽闺中的女子对爱情热切的追求和失意的痛苦,是一首“刻意伤春”之作。
前两联写景,烘托气氛。首联描绘环境气氛:东风飒飒送来细雨阵阵,芙蓉塘外响着一声声的轻雷。这两句既有迎面扑来的春天的气息,也有一种黯淡凄迷的色彩。诗人用凄迷的春景衬托女子正在萌生的春心和无限的愁苦与怅惘。“东风细雨”、“芙蓉塘”这两个爱情的代名词,在此处给读者创造了一个任想象随意驰骋的广阔空间,创造出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朦胧美。
颔联续写女子居处的幽独。诗人化用许多典故,因而使本联读起来晦涩难懂。“金蟾”,是一种蟾状香炉。“锁”,是香炉的鼻钮。室内户外,女子能够看见的只有香炉,辘轳,此般情形正衬托出女子幽居的孤独。
后两联是女主人公的内心独白。颈联用贾充女与韩寿、甄后与曹植的爱情典故,写出青年女子对爱情的渴望。据《世说新语》载,晋人韩寿貌美,大臣贾充辟为幕僚,一次贾女从窗格中窥见韩寿,见其貌美而爱之,与私通,充发觉后乃以妻寿。《文选·洛神赋》李善注言:曹植曾求娶甄氏为妻,曹操却将她嫁给了曹丕。甄后被馋死后,曹丕将她的遗物玉带金镂枕送给曹植。曹植离京归国经洛水,梦见甄后对他表白,遂感其事作《洛神赋》。尾联看似怨语,其实是渴望爱情的深闺女子内心的呼喊。这呼唤既带有幻灭的悲哀,也含有强烈的激愤。
诗人善于运用比喻、典故和强烈对照的手法,把抽象的幽思和爱情形象化,显示了美好爱情的被毁灭,使诗歌具有一种动人心弦的悲剧美。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猿鸟还像疑惧孔明军令文书,风云集聚仿佛把旧城垒卫护。
只可惜空叫诸葛亮挥笔运筹,终见后主刘禅被那传车送走。
纵令才智毫不亚于管仲乐毅,关羽张飞均无命又怎撑危局。
想当年我到成都凭吊武侯庙,吟罢梁父吟心中的余恨难消。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猿鸟还像疑惧孔明军令文书,风云集聚仿佛把旧城垒卫护。
只可惜空叫诸葛亮挥笔运筹,终见后主刘禅被那传车送走。
纵令才智毫不亚于管仲乐毅,关羽张飞均无命又怎撑危局。
想当年我到成都凭吊武侯庙,吟罢梁父吟心中的余恨难消。
本诗为诗人途经筹笔驿而作的咏怀古迹诗。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并为他未能实现统一中国的志愿而深感遗憾,同时对懦弱昏庸、终于投降魏国的后主刘禅加以贬斥。本诗同多数凭吊诸葛亮的作品一样,颂其威名,钦其才智,同时借以寄托遗恨,抒发感慨。不过本诗在表现手法上有其独到之处。筹笔驿,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出师伐魏,曾驻此筹划军机。
本诗写诸葛亮之文治武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称颂,而是突出了一个“恨”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人运用了抑扬交错的手法,使诗显得婉转有致。首联以猿鸟畏其军令,风云护其城池,极言诸葛亮之威,这是“扬”;颔联却说诸葛亮徒有满腹韬略,蜀后主刘禅还是投降魏国,被押往洛阳,蜀汉灭亡,这是“抑”;颈联先写诸葛亮的才华不输管仲乐毅,这是“扬”;再写关羽、张飞死于非命,使他失去羽翼,这又是“抑”。抑扬交错,看似矛盾,实际上文意是紧密联系、毫无破绽的。尾联写诗人曾到武侯祠凭吊,吟咏诸葛亮之《梁父吟》,始终觉得恨意难消。诗人遥想诸葛亮一生,凭借他的才智,出师就应告捷,可是没有良将辅佐,结果他“出师未捷身先死”,这是一恨;蜀国一统天下,是诸葛亮的理想,谁知蜀主刘禅昏庸,最终丧国投敌,这又是一恨。诗人的这些描述,看似是议论,实际上是在抒情,而所有的情感最终都可以归结到“恨有余”三字上。所谓“恨”,既是诸葛亮的“遗恨”,也是诗人的“遗恨”。
诗人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精炼的笔墨描绘诸葛亮的长于治军,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上著名军事家的形象特征。首联出句说,猿鸟都还畏惧诸葛亮的军令,说明蜀军的军威长存;对句说,风云还在护卫诸葛亮的营垒,说明蜀军仍有神助。这里没有直接刻画诸葛亮,只是通过拟人化了的猿鸟风云的状态来突出诸葛亮的善于治军。此外,诗人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刘禅和关张这两类不同典型的人物与诸葛亮的形象构成鲜明对比。由于刘禅的昏庸,使诸葛亮一生的谋划付之东流;关羽违反了诸葛亮抗魏的策略,而使蜀汉兵挫地削,招致自己和张飞的亡身之祸。通过这些对比,更彰显出诸葛亮政治才能的卓越。
本诗融抒情、写景、叙事、议论为一体,感人至深。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不容易分别也痛苦辛酸,东风柔弱无力百花一片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银丝才可吐尽,蜡烛烧成灰烬泪珠方能流干。
晨起看镜但愁容颜日益憔悴,晚上吟诗只觉月色分外清寒。
好在此去蓬莱山路程不太远,请青鸟传书代我勤把你探看。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相见不容易分别也痛苦辛酸,东风柔弱无力百花一片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银丝才可吐尽,蜡烛烧成灰烬泪珠方能流干。
晨起看镜但愁容颜日益憔悴,晚上吟诗只觉月色分外清寒。
好在此去蓬莱山路程不太远,请青鸟传书代我勤把你探看。
李商隐一生写过诸多“无题”名作,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就诗的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
首联写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和苦闷的心情。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主人公与心上人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此联感情绵邈,语言多姿。两个“难”字将诗中情感层层推进,主人公悲苦无奈的心情被刻画得入木三分。次句寓情于景,写实与象征融为一体。诗人赋予感情以可以感触的外在形态:东风无力,百花凋残。悲凉氛围的铺设,为突出诗题做了最精准的渲染与映衬。
颔联,诗人以春蚕、蜡炬作比,写出了两情的海誓山盟、忠贞不渝。春蚕舍生吐丝,蜡炬忘死垂泪,可以说,它们都是生命为了爱情而燃烧的最贴切象征,象征着生命的本色与辉煌。“春蚕、蜡炬”两句构筑出以付出生命为代价去追求真情的生命绝响,自然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颈联,诗人转入对人的描写。前句是写主人公:主人公晓妆对镜,面对斑白的云鬓,不由感慨年华已逝;后句转而写主人公遥想心上人:心上人良夜苦吟,身披凄清的月光,必然感觉身心俱寒。主人公长久苦思心上人而不得见,自然深感年华惊心;又担心心上人像自己一样孤单寂寥,伤身伤神。这一联可谓千回百转。
尾联回应首句,诗人借“青鸟”表达“此情不变”的意愿:或许我与你从此一别再难相见,犹如蓬山相隔,天上人间,但相距再远也隔不断我们彼此的爱恋。传说中,青鸟是西王母饲养的鸟,能帮人传信。虽然这仅仅是个并不可信的传说,但诗人仍寄情于此,足可见其痴情。也正是这份痴情,足可以感动青鸟,为主人公与心上人传信、探看。
在这首诗中,诗人虽未直接抒情,却在喃喃自语中将自己悲伤、痛苦的心情,以及对爱情坚忍不拔的执著信念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哀婉感人,不愧为千古绝唱。
无题二首
李商隐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薄薄的凤尾花纹香罗有几层,深夜把青碧圆顶罗帐细细缝。
圆月形的团扇遮掩不住羞意,未及通话车声如同雷声隆隆。
曾伴残灯度过多少寂寞长夜,石榴花红你的消息仍无影踪。
此刻且把斑马系在杨柳岸边,等待什么地方吹来西南春风。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层层帘幕深深地遮掩莫愁堂,闺中独卧无眠静夜漫漫悠长。
神女和楚王的欢会原本是梦,清溪小姑独居本来就无情郎。
风波不顾菱枝柔弱加倍摧残,桂叶芬芳却得不到月露滋养?
即使相思最终真无一点益处,也不妨怀痴情化作一生惆怅。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薄薄的凤尾花纹香罗有几层,深夜把青碧圆顶罗帐细细缝。
圆月形的团扇遮掩不住羞意,未及通话车声如同雷声隆隆。
曾伴残灯度过多少寂寞长夜,石榴花红你的消息仍无影踪。
此刻且把斑马系在杨柳岸边,等待什么地方吹来西南春风。
其二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层层帘幕深深地遮掩莫愁堂,闺中独卧无眠静夜漫漫悠长。
神女和楚王的欢会原本是梦,清溪小姑独居本来就无情郎。
风波不顾菱枝柔弱加倍摧残,桂叶芬芳却得不到月露滋养?
即使相思最终真无一点益处,也不妨怀痴情化作一生惆怅。
这两首七律无题诗,主题均是青年女子抒发爱情受挫、相思难耐的愁绪。
第一首诗的首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李商隐作诗讲究隐晦,很少将诗意表达得过于直白。如本联并未明确交代主人公的身份,但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夜深缝”等字眼,读者大概可以推测出主人公是一位独居的女性。罗帐,在古代诗歌中经常作为男女好合的意象出现。漫漫长夜,孤寂的女主人公默默地缝制罗帐,沉浸在对美好往事的追忆之中。颔联中,女主人公想起了与意中人的一次偶遇。此次偶遇是意中人“断无消息”之前两人最后一次相逢,并且“车走雷声语未通”——两人没有来得及叙话。正是因为这样的遗憾,女主人公在长期失去对方的消息之后,更加感叹错过那次机会的可惜。因此,本联是女主人公已逝爱情中的一个难忘镜头。
颈联写别后相思。与颔联截取片段表达情思的方式不同,本联描写了女主人公一个阶段的情绪,象征意味和抒情气氛都很浓厚。正所谓“一寸相思一寸灰”,残灯无焰,不仅点染着寂寂长夜的气氛,更象征了女子相思无望的愁绪和哀伤。“金烬暗”、“石榴红”两个意象,看似不经意,其中的内涵却是绵长无尽的。尾联“斑骓只系垂杨岸”一句化用乐府民歌《神弦歌·明下童曲》中“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的句意,暗示女主人公苦苦思念的意中人其实与她隔得并不远,只是两人咫尺天涯、情深缘浅罢了。末句“何处西南待好风”化用曹植《七哀》诗“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诗意,是说女主人公希望自己能化为一阵风,投进意中人的怀抱,可谓情真意切。
与第一首相比,第二首诗更注重表达女主人公的身世之伤。诗的首联由女主人公所处环境入笔,不涉及男女情事。两句诗尽管没有直言女主人公的心理活动,但已经通过孤寂凄清的环境描写,展示出了她无边哀伤和幽怨的内心世界。颔联写女主人公回忆自己的感情经历。本联一连化用“巫山神女”、“清溪小姑”两个典故,虽然描述得很概括,却并不抽象,很能引起读者的想象。前者暗示女主人公曾经拥有过一段未能开花结果的感情,所以说“原是梦”;后者则表达了女主人公至今“独居无郎”的哀怨。“原”、“本”二字,含义深远。这一联笔法简约、语意含蓄。颈联又由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经历联想到她的身世际遇。本联含意更加晦涩,似乎在暗示女主人公一直在遭受黑暗势力的迫害,但是却没有人肯伸出援手。“风波不信菱枝弱”一句,暗指残暴的风波刻意忽略菱枝的柔弱,对它加以摧残;“月露谁教桂叶香”一句,指冷酷的月露明明能滋润桂叶,却不肯这样做。尾联“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是说:即使相思了无用处,也不妨满怀痴情怅惘一生。女主人公感情之路不顺畅,身世又如此凄惨,但她始终没有心灰意冷,明知前途渺茫而不放弃希望,可见她的坚贞与乐观。
李商隐的爱情诗,多写相思之苦、再会无期。但诗人对于无望的爱情,则始终流露出一种坚贞不渝、永不放弃的隐忍,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牺牲精神。这是他的爱情诗与那些轻薄肤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至今令人感动的原因。
春雨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新春之时身穿便服失意而卧,白门寂寥冷落诸事都与愿违。
隔着风雨看望红楼倍觉凄冷,雨中灯火飘忽独自茫然而归。
遥远旅途也应悲伤春光即去,唯有在残夜梦境中依稀相会。
玉珰书札不知怎样送达给你,只能托冲破万里云罗鸿雁飞。
【评点】李商隐最有名的十首诗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
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新春之时身穿便服失意而卧,白门寂寥冷落诸事都与愿违。
隔着风雨看望红楼倍觉凄冷,雨中灯火飘忽独自茫然而归。
遥远旅途也应悲伤春光即去,唯有在残夜梦境中依稀相会。
玉珰书札不知怎样送达给你,只能托冲破万里云罗鸿雁飞。
本诗写主人公在春天雨夜里思念远去情人的情景:主人公思念情人,想象他们曾经的幽会,又想象情人在远方也会伤春伤别,希望鸿雁能万里传书。诗中的迷蒙春雨象征绵绵不绝的思念,构成凄迷的意境。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本诗开篇点明时令,即新春。新春之夜,惆怅的主人公穿着“白袷衣”深切思念着远方的情人。“白门”是他以前经常和情人约会的地方,热闹非凡,而现在却因情人的不在而变得寥落冷清。与情人分离的苦楚,便是主人公惆怅的原因。在怅卧中,主人公的思绪渐渐飞到了远方,脑海中出现了最后一次寻访情人的情景:“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红楼”是情人以前住过的地方,但最后一次寻访时他却没有勇气走进去。因为没有了情人的红楼空荡而凄清。他就只能在红楼门前呆呆地站着,不知道过了多久,才猛然回过神来,只见周围灯火已亮,细雨从亮着灯光的窗口飘过,恍然如梦。
主人公的思绪又由最后一次探访转向了对情人此刻的想象:“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情人恐怕也在为春之将暮而伤感吧!但是,如今我们远隔千山万水,只能在依稀的梦中相见了。这两句将主人公的思念之切、心境之哀表现得淋漓尽致。主人公内心的思念越来越强烈,但千山万水,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深情厚谊呢?“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思考过后,他拿出“玉珰”和“缄札”,把它们托付给冲破万里云霄的鸿雁,相信它一定能把自己的心意传达到。在这里,诗人创造性地借助自然景物,把“锦书难托”的抽象预感形象化,将怅惘的情绪与广阔的云天融为一体,真实感人。
本诗抒情层层递进,意境、感情、色调、气氛都十分清晰明丽,优美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