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调三首与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admin
|清平调三首
李白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评点】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彩云像她的衣裳花儿像面容,春风吹拂着栏杆露珠闪闪明。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也会在瑶台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可怜赵飞燕也要靠精心梳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这三首诗都是李白在长安做翰林时所写的,是诗人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据说,唐朝兴庆宫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有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天宝三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贵妃一同前往赏花,戏子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创作新词。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在三首诗中,李白把牡丹与杨贵妃交融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共沐皇恩。唐玄宗看了十分满意,当即重赏了李白。这三首《清平调》无论从立意上,还是谋篇布局上,抑或是修辞摹写上,都显得非常独特。从另一方面分析,诗人当时是突然被召入宫,被要求即兴赋诗。在这样的情况下,诗人并没有抱着交差的心理,草草做一首应景之诗,而是准确地把握住了唐玄宗当时的特殊心理,把名花与唐玄宗的爱妃联系在一起,并由此切入进行发挥,因此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李白文思之敏捷,作诗功底之深厚。《清平调》,题为乐府调名,实为李白自创新题。
第一首以牡丹比贵妃,歌咏她的美艳。“云想衣裳花想容”一句,将贵妃的衣服比作云霞,将容貌比作花朵,将杨贵妃的美丽形象地描绘了出来。其中“云想衣裳”既可以理解为看见云而想到衣裳,又可以理解为把衣裳想象为云;“花想容”既可以理解为看见花而想到杨贵妃的美丽容貌,又可以理解为把杨贵妃的容貌想象为花。寥寥七个字,却将人美、花美、景美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用“露华浓”来形容花容,充实上句,同时将君王的恩泽比作雨露,表现人与花皆受宠幸。下面,诗人开始调动丰富的想象力,飞升至西王母住的群玉山瑶台。诗人故意用“若非”和“会向”两个词来表示一种选择的意味,但表达的却是非常肯定的意思:美丽的花色、美丽的容貌都如此超凡脱俗,看来也只能在仙境中才能见到吧!这两句中,诗人多处用了比喻。虽然云、花、露、玉山、瑶台、月色等字眼比较朴素,却不露痕迹地赞颂了杨贵妃如牡丹一样美丽的容貌。
第二首运用典故,以牡丹带露比贵妃得宠。“一枝红艳露凝香”一句,从字面上看来似乎是在写牡丹的颜色和牡丹的香味,但仔细品味后,不难体会,李白仍是想借花写人,写贵妃自身之美,以及她承恩露之美。这比起第一首中的“春风拂槛露华浓”更进一层。“云雨巫山枉断肠”一句,借用楚襄王的故事,将第一句的花比作人,写使楚王断肠的梦中仙女,根本就比不上面前的美人。三、四句写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即使扮上新妆,也无法和不施粉黛的杨贵妃相比。所以,杨贵妃是真正的国色天香。这一首诗正是通过贬抑巫山神女和赵飞燕,来抬高杨贵妃,褒扬杨贵妃的花容月貌。
第三首回归现实,总承一、二两首,写尽牡丹、贵妃与君王。“名花倾国两相欢”一句,用“两相欢”将牡丹和“倾国”美人联系在一起,诗歌写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倾国”的美人正是杨贵妃。“常得君王带笑看”一句中的“带笑看”,将牡丹、杨贵妃和唐玄宗三者融合在一起。这样写,既能讨得贵妃的喜爱,也能博得君王的欢心。由此引出第三句“解释春风无限恨”,此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春风”指唐玄宗。既然唐玄宗被牡丹的艳丽、贵妃的美丽引得笑意连连了,那么所有的“恨”便都被轻松消解了,玄宗自然就无恨了。最后,诗人通过“沉香亭北倚阑干”一句,巧妙地点出了唐玄宗和杨贵妃是在沉香亭北观赏牡丹的。他们倚着栏杆,赏玩栏外牡丹,那是多么的优雅和风流啊。
这组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人花交映,迷离恍惚,无怪乎深为玄宗欣赏。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等都是清新自然的佳句。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隐隐传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了洛阳城。
今夜听到这首哀伤的杨柳曲,谁人心中不会涌起思乡之情!
【评点】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隐隐传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荡传遍了洛阳城。
今夜听到这首哀伤的杨柳曲,谁人心中不会涌起思乡之情!
本诗作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当时诗人正畅游洛阳城。从《春夜洛城闻笛》这一题目可以看出,当时的季节为春天,时间为深夜,诗人客居洛城。夜阑寂静时分,笛声触发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诗人笔墨不多,却在平淡中流露出深沉的蕴藉。
第一句就从笛声入手。整日喧哗的都市在夜里终于静了下来,家家户户的灯火也逐渐熄灭了,但诗人却难以入眠,可能正倚窗望着明月,可能正对烛陷入深思。就在这个万物都进入梦乡的时候,突然从不知名的地方传来一阵笛声,顷刻间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思。“暗飞”一词巧妙地把被人吹出来的笛声这一客体变成了自己到处飘扬的主体。仿佛笛声也知道人的心思,所以专门飞向那些旅居异乡的人的耳中,勾起其离愁别绪。接下来,诗人专门描写笛声。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正是因为“散”,毫无方向,到处都是,所以才“满”。“满”和“散”二字紧密相联。虽然这样的表述是诗人主观感受的一种夸张,但正是这种夸张描述出了深深的乡愁。
这笛声怎么就触动了作诗人的羁旅情思呢?第三句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原来把诗人深深感染的笛声正是一曲凄清婉转的思乡曲,名曰《折杨柳》,怪不得诗人陷进了深思之中。古人离别以折柳相送,希望亲人回来时也折柳。据说这是因为“柳”和“留”谐音,所以借折柳来表达离情别绪。一曲《折杨柳》道尽离别的感伤,曲调哀怨,这样的笛声必然会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折柳》曲对全诗有点睛之用,也是题目“闻笛”的要义所在。三、四两句表露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却由外人来反说。在这样的夜里,客居洛阳的人们一定都听到了这哀怨的笛声,笛声一定勾起了每个人的思乡之情!诗人用一句“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感慨,将自己的个人情怀上升为洛阳全城人的情怀,同时也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共鸣。这种写法,更好地表达了诗人思乡心切的深刻感触。
李白认为诗歌应该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也是诗歌创作的至高境界。一首短小的七言绝句,将李白诗歌的风格特点彰显无疑,难怪被称为“绝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