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思》皇甫冉,《晚次鄂州》卢纶 评点
admin
|春思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邻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莺啼燕语又迎来新的一年,通往马邑龙堆的路程遥远。
家住在长安城里靠近汉宫,心随着明月已飞向了胡天。
织锦寄诗抒发心中的长恨,楼上的花枝笑看闺妇独眠。
请问出征边塞的窦大将军,何时休战在燕然刻石留念。
这是一首闺怨诗,诗人借思妇的角度抒写春怨,抒发了万千思妇期望战事早日结束,征夫能功成名就归来的美好心愿,并暗藏了诗人自身对战争的厌恶和愤恨。全诗情意缠绵,含蓄隽永。
头两句点题。第一句点“春”,第二句点“相思”。马邑在今山西朔县,汉朝曾和匈奴争夺此城。新年临近,到处“莺啼燕语”。此刻,征夫正戍守远在千里之外的马邑龙堆。
三、四句交代思妇与征夫的处所相隔遥远,分别在长安和胡地。身在长安的思妇思念远在胡地的征夫,渴望着一颗心随着明月一起飞到边疆的胡地,思夫之情十分急切。
五、六句,诗人借用典故和拟人的手法写春情离恨。窦滔是前秦皇帝苻坚的秦州刺史,后被贬龙沙。其妻苏蕙能文善思,给丈夫寄去织在锦上的回文旋图诗,诉说了绵绵的相思。那首诗共八百四十个字,纵横反复皆通文意。借用锦文,诗人表达了思妇的相思之恨。下句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连楼上的花枝也取笑思妇在春光中独眠。
最后两句,诗人用汉将窦宪的事迹,故意反问征夫何时功成返乡。东汉时,窦宪是车骑将军,大败匈奴后曾登上燕然山,命班固写铭文刻在石上。
本诗借汉咏唐,讽刺穷兵黩武,表达了反战的思想。
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雾散云开远远望见汉阳城,孤帆飘游还要走一日路程。
商人在白天睡觉知道浪静,船夫在夜间说话感到潮涌。
看三湘秋色两鬓愁生白丝,望万里明月思归心意更增。
家乡旧业已经被战乱毁尽,哪堪再听见江上鼓角声声。
本诗是诗人在安史之乱平复后于行船途中所写的抒怀诗。本诗通过对秋江凄清夜色的描绘,抒写了诗人长期漂泊,急切思归的苦闷情怀,表达了诗人渴望安定统一、和平安居的美好愿望。一首好诗,贵在有真情实感。卢纶的这首诗写自身在乱世中的背井离乡、颠沛奔波之苦,情真意切,不事雕琢,佳句自出。次,住宿。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地区。诗题下原注“至德中作”。
首联扣题,写诗人“晚次鄂州”,但不露痕迹。浓云散开,诗人举目远眺,汉阳城依稀可见,一种喜悦的情绪流露而出。诗人在战乱中漂泊,早已厌倦了行旅生涯,巴不得早有个安憩之所。云开见汉阳城,怎能不喜?次句诗人笔锋突转,说因为天晚,不得不在鄂州停泊。一个“犹”字,道出了诗人的急迫心情,一个“孤”字,流露出了诗人旅途中的寂寞情绪。
颔联描绘舟中情景,诗人以简笔勾勒出身在船舱中百无聊赖的生活。白天风平浪静,单调的行旅生活使人昏昏欲睡,同船的商贾不觉入梦;夜间江潮看涨,船家絮语,让诗人更觉长夜难明。估客昼眠,独寻美梦;舟人夜语,自得其乐。这一昼一夜的描写更加衬托出诗人昼夜难眠的焦躁心情。
颈联借景抒怀,抒发诗人的身世飘零之感和彻骨的思乡之情。诗人飘零于江湘之间,国难家愁,已使他双鬓星霜,恰巧又逢寒秋,他满怀愁绪无处排解!离家万里,欲归不能,这一片乡情,他只能托与天上明月。一个“逢”字,将白发与秋色融入一炉,愁绪倍增;一个“对”字,把有心与无情结为一体,意蕴深远。而上句的“秋”与下句的“心”,正好合成一个“愁”字,可见诗人构思巧妙。
尾联诗人直陈心中感慨。“旧业”指家中原有用来维持生计的家业。“鼓鼙”借指战乱。原有家业已随战乱化为乌有。诗人飘零江湖,忽然听到江上传来战鼓的声音,情何以堪!这两句,诗人将思乡之情与忧国愁绪结合起来,深化了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