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诗词 > 名家 > 正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旅宿(杜牧),没蕃故人(张籍)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评点】
本诗是借繁茂的青草抒写惜别的情意,但由于诗中对野草的描写极富哲理,表现了野草的坚韧不拔、奋斗不息、任何外力也难以摧毁的无限生命力,而使本诗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是白居易青年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的《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应考,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当时出任著作郎一职。拜访他的人很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属实,但本诗之传唱度,可见一斑。
前两联承“古原草”,重在写“草”。开篇破题,起句赋草。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岁岁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两句平淡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在这里,诗人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生命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颔联紧承上联的“枯荣”二字,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成为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
颈联继续写“古原草”,却将重点放在了“古原”上,并以此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草的生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尾联卒章言志,回扣诗题,暗用典故,点明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这里指诗人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绪。
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字字含情,语语有味,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旅馆里没有好朋友做伴,冷清寂寞独自凝神思忖。
对着寒灯回忆旧日情事,听到雁鸣心中愁烦难眠。
梦游家乡天亮也难到达,捎回一封家书要隔一年。
看江上一片美好的风月,门外系着我倾心的渔船。
【评点】
本诗为旅宿抒怀诗,含蓄隽永。全诗描写了诗人旅途中没有良伴,一个人孤独无依的寂寞凄凉,抒发了诗人生活失意的愁苦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远离家园,客居他乡,内心孤单寂寥,此是人之常情,本诗就将这种感情真实地抒发出来了。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诗人旅宿外地,人地生疏,在旅馆里也没有好友做伴,因而感到悄然寂寞,生出浓浓乡愁。一个“无”字和一个“自”字精准地道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悄然”两字,将这种情绪渲染得更深。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诗人夜晚在幽暗的灯光下回忆往事,却听见大雁的鸣叫,让人更加哀伤愁闷。诗人对“寒灯”、“断雁”等意象的描绘,更深一层地渲染出了漂泊生活的凄凉寂寞。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此联极言家乡遥远、愁绪万千。诗人做梦都想回家,但这并不现实,因为离家太远,连家书也不能捎回去。念及此,诗人更添愁伤。此联意思曲折多层,实为千锤百炼的佳句。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看到江上的风光那般美好,渔船是那般悠闲自在,诗人更加思念家乡。尾联描绘江上月色以及江边渔船,看似跳出了乡思,实际上还是在借这他乡之物,表达思乡感情之真切。另外,诗人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同时,其实也含蓄婉转地道出了厌倦仕途、不满现状的感受。
本诗结构层层递进,构思巧妙,逻辑严谨,语言清丽,写景抒情极其独特,新颖感人。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你出征吐蕃去守边,城下一场激战覆没全师。
从此后蕃汉断绝了消息,是生是死将永远地别离。
战败无人收拾废弃营帐,老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又怀疑你还活着,我只好遥望着天涯哭泣。
【评点】
唐朝中期以后,唐军频繁在西北边疆与吐蕃作战,有时战况异常惨烈。本诗是诗人为怀念一位存亡未卜的出征友人而作的。因为唐军在戍边的战争中失败,所以这位友人生死不明。这首诗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充分地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情深意苦,真挚感人。没蕃故人,即陷身于吐蕃的友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两句,点明在前年的一次战斗中,唐军全军覆灭。“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两句,是说从此以后蕃汉断绝了往来,消息无法传递,因此,诗人无法确切得知自己友人的生死。“长别离”三字,隐隐透露出诗人心中的焦虑和痛楚。“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应首联“城下没全师”一句,生动描绘了战后战场上的惨状。战争是残酷的,诗人不用亲眼望见也可以想见,战争过后,战场满目疮痍的惨状。空荡无人的营帐,倒地残破的军旗和失去主人的“归马”组合在一起,将战后的凄凉景象展露无遗。尾联“欲祭疑君在”一句,是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深深思念他的友人,理智上明白他必死无疑,因此想奠祭他;但感情上又不愿接受,内心还残存一线希望,希望友人还活着。由此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友人下落不明给诗人造成的巨大悲恸。“天涯哭此时”一句,是说此刻诗人的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不确信友人还活着,因此在天涯遥哭,痛悼友人;另一方面,尽管他心存一线希望,却始终没有友人的音讯,更加让人心酸。全诗情感真切悲苦,感人肺腑。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名家 频道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旅宿(杜牧),没蕃故人(张籍)

admin

|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古原上的野草繁密茂盛,每年一度枯萎一度繁荣。
任凭野火焚烧也烧不尽,春风吹来又蓬勃地滋生。
远处的芳草侵伸向古道,翠绿的草色连接着荒城。
在此又送他乡游子远去,萋萋的芳草也充满别情。
【评点】
本诗是借繁茂的青草抒写惜别的情意,但由于诗中对野草的描写极富哲理,表现了野草的坚韧不拔、奋斗不息、任何外力也难以摧毁的无限生命力,而使本诗成为千古流传的名篇。
这首诗约作于贞元三年(787年),是白居易青年时期的作品,也可以说是他的成名作。据唐张固的《幽闲鼓吹》和五代王定保的《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由江南到长安应考,拿着自己的习作去拜谒当时的大名士顾况,以求赏识。顾况是当时享有盛名的诗人,当时出任著作郎一职。拜访他的人很多,能得到他赞誉的却很少。起初,顾况见他姓名中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住不易呀!”但等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时,不禁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容易!”这是一则广为流传的逸话,未必属实,但本诗之传唱度,可见一斑。
前两联承“古原草”,重在写“草”。开篇破题,起句赋草。在一望无际的古老郊原上,草木繁盛,岁岁年年,枯荣交替,不知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两句平淡写来,看似无奇,实则揭示了那片古老草原上草木繁荣与枯败的自然规律。“离离”,茂密繁盛的样子。在这里,诗人不说“荣枯”,而说“枯荣”,强调了草的强大生命力,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颔联紧承上联的“枯荣”二字,一写枯,一写荣,语意简洁流畅,对仗自然巧妙,蕴含着发人深省的哲理,成为卓绝千古、过目难忘的名句。
颈联继续写“古原草”,却将重点放在了“古原”上,并以此引出“送别”题意。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古道”、“荒城”紧扣“古原”;“远芳”、“睛翠”与之形成对照,草的生命力之强由此可见。一个“侵”字,一个“接”字,进一步渲染了春草的无限生机。
尾联卒章言志,回扣诗题,暗用典故,点明送别之意。“王孙”,公子王孙,这里指诗人所送之人。“萋萋”,指青草繁盛纷乱的样子。《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游子。这里变其意而用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平添送别的愁绪。
全诗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字字含情,语语有味,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旅馆里没有好朋友做伴,冷清寂寞独自凝神思忖。
对着寒灯回忆旧日情事,听到雁鸣心中愁烦难眠。
梦游家乡天亮也难到达,捎回一封家书要隔一年。
看江上一片美好的风月,门外系着我倾心的渔船。
【评点】
本诗为旅宿抒怀诗,含蓄隽永。全诗描写了诗人旅途中没有良伴,一个人孤独无依的寂寞凄凉,抒发了诗人生活失意的愁苦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远离家园,客居他乡,内心孤单寂寥,此是人之常情,本诗就将这种感情真实地抒发出来了。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诗人旅宿外地,人地生疏,在旅馆里也没有好友做伴,因而感到悄然寂寞,生出浓浓乡愁。一个“无”字和一个“自”字精准地道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寂寞,“悄然”两字,将这种情绪渲染得更深。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诗人夜晚在幽暗的灯光下回忆往事,却听见大雁的鸣叫,让人更加哀伤愁闷。诗人对“寒灯”、“断雁”等意象的描绘,更深一层地渲染出了漂泊生活的凄凉寂寞。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此联极言家乡遥远、愁绪万千。诗人做梦都想回家,但这并不现实,因为离家太远,连家书也不能捎回去。念及此,诗人更添愁伤。此联意思曲折多层,实为千锤百炼的佳句。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看到江上的风光那般美好,渔船是那般悠闲自在,诗人更加思念家乡。尾联描绘江上月色以及江边渔船,看似跳出了乡思,实际上还是在借这他乡之物,表达思乡感情之真切。另外,诗人在表达这种感情的同时,其实也含蓄婉转地道出了厌倦仕途、不满现状的感受。
本诗结构层层递进,构思巧妙,逻辑严谨,语言清丽,写景抒情极其独特,新颖感人。

没蕃故人

张籍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
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
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
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
前年你出征吐蕃去守边,城下一场激战覆没全师。
从此后蕃汉断绝了消息,是生是死将永远地别离。
战败无人收拾废弃营帐,老马还认识残破的军旗。
想祭奠又怀疑你还活着,我只好遥望着天涯哭泣。
【评点】
唐朝中期以后,唐军频繁在西北边疆与吐蕃作战,有时战况异常惨烈。本诗是诗人为怀念一位存亡未卜的出征友人而作的。因为唐军在戍边的战争中失败,所以这位友人生死不明。这首诗描写了战争的残酷,充分地抒写了诗人对友人的真挚情谊,情深意苦,真挚感人。没蕃故人,即陷身于吐蕃的友人。
“前年戍月支,城下没全师”两句,点明在前年的一次战斗中,唐军全军覆灭。“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两句,是说从此以后蕃汉断绝了往来,消息无法传递,因此,诗人无法确切得知自己友人的生死。“长别离”三字,隐隐透露出诗人心中的焦虑和痛楚。“无人收废帐,归马识残旗”两句是诗人的想象,遥应首联“城下没全师”一句,生动描绘了战后战场上的惨状。战争是残酷的,诗人不用亲眼望见也可以想见,战争过后,战场满目疮痍的惨状。空荡无人的营帐,倒地残破的军旗和失去主人的“归马”组合在一起,将战后的凄凉景象展露无遗。尾联“欲祭疑君在”一句,是诗人的内心活动。诗人深深思念他的友人,理智上明白他必死无疑,因此想奠祭他;但感情上又不愿接受,内心还残存一线希望,希望友人还活着。由此可见,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友人下落不明给诗人造成的巨大悲恸。“天涯哭此时”一句,是说此刻诗人的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他不确信友人还活着,因此在天涯遥哭,痛悼友人;另一方面,尽管他心存一线希望,却始终没有友人的音讯,更加让人心酸。全诗情感真切悲苦,感人肺腑。


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