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乌衣巷(刘禹锡)-七言绝句
admin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回乐烽火台前沙地似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寒霜。
不知何处吹起幽怨的笛声,出征的战士通宵远望家乡。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本诗通过描写受降城凄凉的夜色和幽怨的芦笛声,强烈地抒发了戍边塞外的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真切感人。诗题中的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
前面两句,描写诗人登城的时候所看到的月下之景。第一句写远景:回乐城东面几十里的丘陵上,高耸着一排烽火台。丘陵下面为一大片沙地。在月光的照耀下,沙子如同积雪一样泛着寒光。第二句写近景:高城外面,天上地下皆是洁白、凄清的月光,就像秋天的寒霜那样让人感觉到寒意。这霜一样的月光与雪一样的沙地,正是引起征人思乡之情的典型环境。而恰恰是在这凄清宁静的夜晚,夜风吹送来了哀婉、悲凉的芦笛之声。这悲乐更加唤醒了征人遥望故乡、思念故乡之情。第三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中的“不知”二字,写出了征人怅惘的心情;第四句“一夜征人尽望乡”中的“尽”字,又抒写了他们毫无例外的无限思乡之愁。
从整首诗来看,前面两句是写色,第三句是写声,尾句抒发心中之感,是写情。前面三句皆是为尾句的直接抒情进行的烘托、铺陈。开头,诗人从视觉角度抒写了淡淡的思乡之情,进而从听觉角度淡淡的思念酝酿成澎湃的感情波涛。前面三句已蓄足气势,通常尾句就会直接抒发情感。而诗人却另辟蹊径,让蓄满的情感在结尾处打了一个回旋,以想象中的征人遥望故乡的镜头进行表现,令人觉得语尽而意未尽。诗歌在戛然停止之处依然“诗情一荡”。本诗艺术上的成功之处,便在于诗人将风景、声音和情感融为一体,把感情、蕴意和音乐美交融在一起,构造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体。本诗意境浑然天成,空灵明快,而又有意蕴无限的特点。所以本诗被谱进弦管中,四处传唱,成了中唐绝句里杰出的著名诗作之一。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朱雀桥边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黯淡夕阳西下。
过去在王谢堂前的燕子,今天都飞到普通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为《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是刘禹锡最得意的怀古名篇之一。诗人抓住燕子自王谢堂前飞入寻常人家的细节,描写了乌衣巷的巨大变化:并感事伤怀,抒发了深沉的今昔沧桑之感。
前两句以桥名、巷名为对,妙语天成。朱雀桥横跨在金陵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朱雀桥同河南岸的乌衣巷,不仅地点相邻,而且都是历史上的名地。从字面上看,朱雀桥又和乌衣巷是天成的工整对仗。以朱雀桥来描画乌衣巷的环境,不但与实际中的地理情况相符,而且能够引发读者历史方面的联想,同时又能形成对仗之美,可谓“一石三鸟”之选。第一句中引人注意的是桥边杂生的“野草花”。“草花”之前加上一个“野”字,这就使景色增加了荒凉、偏僻之感。而且,这些野草花是杂生于向来繁荣热闹的朱雀桥边,如此突显出“野草花”,恰是为了说明昔日繁华的朱雀桥,今日却已荒凉、冷清了。第二句中,诗人描绘“夕阳”又加上了一个“斜”字,突出了日落西山的暗淡情景。繁荣时代的乌衣巷口,应当是车马喧腾、人声鼎沸的;而今,诗人却用一点落日余晖,令乌衣巷全部笼罩在空寂、暗淡、悲凉的气氛之中。读到此处,使人不由得感慨起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意却无限。诗的后面两句,看似应当转而正面描绘乌衣巷的变化,抒写诗人的慨叹了。出乎意料的是,诗人忽然把笔墨转向乌衣巷上空正要回巢的飞燕,让人们顺着燕子飞翔的方向去了解,现在乌衣巷里住的已经是寻常的老百姓了。诗人还特别提到,这些飞进普通老百姓家中的燕子,就是曾在豪门世族高堂上栖居过的那些燕子。“旧时”两字,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寻常”二字,又特别强调了今日的居民是多么不同于往昔。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听到诗人对这一变化发出的沧海桑田的无限感慨。诗人不落窠臼,弃“直抒胸臆”而不用,借助对景物的描写,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整首诗含蓄蕴藉,意味深长。诗中意象别具匠心,感慨与议论藏而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