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糖业扶持政策对白糖期货的影响
admin
|现在,国家对制糖行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国家鼓励以大型制糖企业为骨干,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共同发展、平等竞争,鼓励和吸引外资以租赁、承包、参股乃至兼并等形式参与糖业生产,大力发展制糖基础工业。
第二,在宏观调控方面,国家对糖料面积、价格体系、配额制度、贸易控制、储存机制等施行宏观管理,通过配额生产、控制进口、贷款贴息及补贴等来进行有效干预,控制总量,稳定价格。进一步加强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和健全完善食糖安全、卫生监测体系。完善食糖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建立宏观调控的收储机制,增加工业临时储备规模。
第三,在推进产业化经营方面,将糖料生产视为“第一车间”,调动农民发展糖料生产的积极性,形成以规范化企业为龙头,以现代化企业管理和高技术含量为特征、规模化高产高糖品种为原料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和完善糖料收购价格、食糖销售价的联动机制,制定糖料最低收购保护价,使制糖企业和糖农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第四,建立健全国家糖业保护资金和风险资金,增加农业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扩大支持生产的贴息贷款范围,为生产者提供产品补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建立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糖业保险体系。
国家政策对于食糖价格的直接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体现在宏观调控方面。最常用的调控手段包括:一是产区政府实行甘蔗收购价与食糖销售价挂钩;二是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食糖储备;三是食糖进口由国家发改委统筹安排。通过调控,企业制糖的原料成本得到一定控制,食糖的市场流通量可以通过储备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来进行调节,同时还限制了进口食糖进入国内挤占国产食糖销售市场。这些政策都对保障国内糖价健康运行有着积极的作用。
其中,糖料收购价格的制定,是国家扶持与调控政策的重要手段。制定糖料收购价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提高糖料对其他农产品的竞争力;二是稳定糖料生产,促进农民种植积极性。
糖料收购价的调整对于糖价有很直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调整糖料收购价的短期影响
首先,从短期来说,糖料收购价的调整等于直接调整食糖的生产成本。根据广西糖业协会统计的数据,广西每生产1吨白糖要消耗8吨的甘蔗,由于原料成本占食糖生产成本比例最大,调整甘蔗的收购价格对制糖成本影响很大。
我们可以从图6-6中看到,近几个榨季以来,广西甘蔗收购价格一直呈上涨趋势。广西作为我国甘蔗的主产区,其收购价格提高必将会引起其他甘蔗产区甘蔗收购价格的提高,因此,广东、云南、海南产区也将跟着广西产区提高甘蔗收购价格,这就等于直接提高了全国的甘蔗糖的生产成本,从而对糖价形成直接影响。
(二)调整糖料收购价的长期影响
从长期来讲,调整糖料收购价会影响到产区糖料的种植面积(见表6-1)。

图6-6 2002/2003榨季~2009/2010榨季广西甘蔗收购价格走势图
表6-1 2005/2006榨季~2008/2009榨季甘蔗主产区甘蔗种植面积表 单位:万亩
从表6-1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5/2006榨季至2008/2009榨季,甘蔗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但到了2009/2010榨季,甘蔗种植面积则出现了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甘蔗种植收益的下降。2009/2010榨季收购价格的提高,对该榨季甘蔗种植面积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对2010/2011榨季的甘蔗种植面积的影响不可低估。2008/2009榨季初期食糖价格低迷,影响了甘蔗的收购价格。同时,农资价格的大幅度上涨,使大部分蔗农处于亏损与微利的边缘,直接影响了蔗农的种植热情。至2008/2009榨季中后期,食糖价格大幅上涨,广西政府同时调高了2009/2010榨季的甘蔗收购价格,再加上种植成本的下降,将大大提高蔗农2010/2011榨季种植甘蔗的热情。
从调整甘蔗收购价造成的短期和长期两方面的影响来看,它在提高了生产成本的同时,也会提高食糖的销售价格,并为此提供支撑;但由于甘蔗种植面积的增加而产生了增产的预期,又会对糖价产生抑制。因此,甘蔗收购价的调整对与糖价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拉升糖价的作用,也有抑制糖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