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求关系对农产品与工业品的影响
admin
|农产品看供应
工业品看需求
供求关系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价格有重要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又需要加以区分,不能混淆。在我看来:农产品看供应,工业品看需求。
农产品看供应
阅读提示:
主要研究供应减少问题 减产
农产品看供应。之所以不重点研究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基本稳定或呈刚性增长,没有太大的起伏,经济好点、差点对农产品的价格有影响,但影响不是太大(人们吃饭穿衣的需求还是基本稳定的)。农产品出问题都是源于供给方面,农产品有行情都是由于供给方面出了问题。
如何研究农产品的供给问题?有人会疑惑,“我又没种过地”。在我看来,就算你没种过地也要去研究供给问题,如果你不去研究怎么能看清楚趋势?遇到行情也好,研究行情也好,投资者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能恰到好处地去把握趋势,怎么在趋势来临前打好前瞻,做好充足的准备。研究农产品的供给问题,最重要的是你对农产品要懂行,而且是要真懂行,似是而非可不行,一定要把它摸清楚、摸透彻。比如,研究棉花,你就要把棉花的一切都了解得一清二楚,它的生长特点、成本对比等都要弄清楚,弄不清楚你就容易吃亏,就容易被主力欺骗,亏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看供应,主要是研究农产品的减产问题,其影响因素有:
价格
只要农产品的价格低,农民就不愿意种。比如,有农民种了大豆,价格低,一亩仅赚两百元;而同期玉米的价格高,一亩能赚一千元。两者一比较:玉米的收益相当于大豆的四五倍。那么,这种情况只要持续两三年,农民就都去种玉米了,那大豆的供应就开始减少。
我也是农民出身,深知这期间农民的心理变化。
以种大豆为例,某一年大豆的价格开始下跌,导致种大豆开始不赚钱。第一年的时候,农民基本不会改种其他的作物,原因可能是对大豆有感情(比较熟悉),或者是一种生产惯性(更擅长)。第二年,大豆的价格毫无起色,种大豆还是不赚钱。此时农民种大豆的意愿开始动摇,但只有小部分人放弃,占比基本不会超过10%;大部分农民还是会接着种,“明年价格是不是就贵了,我要是不种,明年贵了会后悔”。第三年,如果还是不赚钱,农民会彻底失望,“算了,不种了,明年卖再多的钱也不种了”,会有更多的人会放弃大豆,占比至少能有30%。
此时,作为大豆投资者的你就需要出马了,你要亲自去田间地头调研,获得大豆减产的实际数据,以便决定此时的大豆是否能买,仓位多重;而不是舒舒服服窝在沙发里看看新闻,新闻基本都是“报喜不报忧”,你很难获知大豆减产的真实情况。
三年的时间,不光磨没了农民种植大豆的耐性,也把农产品的库存基本消耗完了,到这时,大豆价格就具备了大涨的潜力,大牛市可能就要来了。
天气
干旱、洪涝、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也会影响农产品的供给,比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对农产品的影响。这方面就需要时时关注农产品主产区的天气预报。
知识链接 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音译,原意是“圣婴”或“小男孩”,是一种周期性的自然现象,大约每隔7年出现一次。
该现象是太平洋赤道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升温的现象,造成全球气候变化,使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该现象可能会导致锂、铜、镍等矿产资源供给紧张;橡胶、棕榈油、白糖等农产品供给紧张;大豆供应可能过剩。
拉尼娜现象
“圣女”“小女孩”
该现象是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下降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总是出现在厄尔尼诺现象之后,也会引发全球性气候混乱。
该现象可能会导致铁矿石的供给减少;但对棕榈油和橡胶产量的影响不确定;大豆产量会下滑。
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我还发现一个规律:
越是种植面积下降多的农产品反而越容易遭受自然灾害。
只要农产品种的人少了,老天也会来捣乱,让该农产品受灾——播种面积下降越多,单产也就越低。两者联袂出现的概率非常高,能达90%。这个规律出现的原因有:由于农产品价格低,导致农民的收益少,农民不愿意对农户品进行施肥和护理,而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其周期性等。
工业品看需求
阅读提示:
其实就是看国内货币的供应量
工业品看需求,主要是工业品的生产不受天气的影响,产能总体来说比较高效,只要有需求,基本上都能生产出来。当然,供给因素对工业品的研究也重要,只是居于次要位置,其重要性最多为30%。而70%的影响因素就要归结到需求这方面来,需求决定工业品价格的涨跌。
就我自己来说,工业品看需求其实就是看国内货币的供应量,看国内货币政策。如果货币政策宽松,流通中的钱多了,消费需求就好,中国经济也就一片欣欣向荣。2008年次贷危机发生后,各国开始往流通中注资,中国也采取了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那时候我就知道,市场上价格一定会涨,犹如水高了船就高,钱多了价格自然就会上涨,反之亦然。产能过剩根本上就是由需求不足引起的,是人们对这些工业品没有需求,不是产能的问题。
当我们弄明白了上述道理,看到做多(做空)机会来临时,如何找到好的进场时机?这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也经常犯错误,经常交学费。进场时机很重要,比如说市场见到底部,该如何把握买进时机?进早了,随后的震荡行情就有可能把自己洗出去了;进晚了,买入成本高,会影响自己的持仓心态。举个例子,假如焦煤合约目前的价格是740元,你看着是个底部,怕买晚了价格就涨上去了,就在740元买进。由于入场时机不对,结果焦煤价格又跌到700元,随后横盘3个月,你极有可能会止损认亏了事;如果等看到价格向上突破时才买进,价格可能是800元了,此时买进,由于持仓成本较高,一旦焦煤价格跌破800元,比如跌到790元,就会影响自己继续持有的心态。
所以,预测价格的顶底是有很大难度的。与其受价格波动的牵绊,投资者不如放弃盯住价格,把精力放在研究各品种的供求关系上。如果你确定某上市品种未来的供求格局会完全发生改变,那你持仓时就完全不用担心。
与农产品相比,工业品判断供求的难度较大,因为影响因素更多,判断起来也更复杂。我们知道,中国的企业众多,我们根本无法确切知道每一家企业的产量;而国家的政策呢,也很难准确把握,当国家决定扩大货币供应时,刺激力度够不够也很难判断。所以,投资者可以多研究农产品的供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