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 |
手机网
格雷厄姆网网站欢迎您!
广告
主页 > 期货 > 大学期货 > 正文

商品供求平衡的数据模型

2024-06-28 17:15 来源:未知 作者: admin
分享到
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
  • 扫描二维码

    关注√

    格雷厄姆网微信

在线咨询:
  • 扫描或点击关注格雷厄姆网在线客服

   在现代商品分析理论中,使用供求平衡模型对价格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方法非常普遍。
   在CBOT农产品市场中,专业的市场分析机构经常使用数理的方法,对农产品期货价格建立预测模型。模型基本的构造依据是: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这样,分析者通过对商品历史的供应数据(包括产量、进口)、需求数据(消耗、出口)以及相对应的库存水平,与商品当期发生的价格水平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模拟出商品价格水平与供应、需求或者库存的线性关系。这一种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建立库存与价格的线性关系。
   在这种关系建立后,分析者可以通过对当前或者未来的商品供求,特别是库存的预测,把握当前或者未来价格合理的波动区间。
   这一种方法,就是使用供求模型对价格进行预测的方法。以下举例说明:
(一)美国农业部——黄大豆期末库存与农场价格
   以下是美国农业部2006年2月份对美国黄大豆供求平衡进行预测的数据表,其中“期末库存”与“农场价格”的关系是正相关的。2003/2004年度期末库存为1.12亿蒲式耳,对应的农场价格为7.34美元/蒲式耳;2004/2005年度期末库存为2.56亿蒲式耳,对应的农场价格为5.74美元/蒲式耳;2005/2006年度期末库存为5.55亿蒲式耳,对应的农场价格区间为5.20—5.80美元/蒲式耳。

1 美豆情况

供求:百万蒲式耳,价格:元/蒲式耳
(二)Fcstone公司——单产与期货价格
   2006年2月16日,美国Fcstone公司分析师通过对2006/2007年度美国黄大豆(2006年9月收获)单产的几种可能的预测,来分析未来价格可能的表现:

2 2006—2007美豆供需平衡简表


 

(三)青马投资——库存需求比与期货价格

2001年至2006年库存需求比和价格的关系对照

1 美国黄大豆库存需求比(虚线)和CBOT黄大豆综合价格(实线)的比较

图表来源:青马投资数据库

   库存消费比作为衡量商品供求情况的一项指标,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对于未来价格走势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在美国,由于有USDA这一权威性的机构定期发布供求数字,立场适中、预测可信,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采信,因此历来CBOT黄大豆价格走势几乎完美的反映出报告中库存消费比的数字变动。直到2004年后受到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大批资金涌入商品市场规避通胀风险寻求保值,冲击了商品市场原有的价值走向,才使得黄大豆期货价格同库存消费比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
   1984年至2006年库存需求比和价格的关系对照:

2 CBOT黄大豆连续价格与库存消费比

   上图为1984年至今CBOT黄大豆连续价格与库存消费比之间的走势关系,其中的黄大豆价格使用的是CBOT黄大豆指数每年9月末的价格,库存消费比使用的是USDA每年9月份公布的新年度供求预测数字。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3组样本数据中的21组表现出相当规则的反向关系,两组例外的情况分别发生在2001年和2005年。其中2001年整个商品市场陷入熊市,当时的CRB指数处于历史次低位,包括石油、金属、农产品在内的几乎所有品种都低迷不振,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黄大豆价格几乎下跌到450附近,与规则背离;2005年9月,USDA对新年度的单产预测出现较大误差,当时的库存消费比预测值仅为6.9%,但事实证明该年度的最终值高达18.19%,历史上接近这个库存消费比数字的年度中黄大豆价格应该在500点左右的位置,然而2005—2006年度中商品市场的热点问题之“指数基金入场作多”支撑了黄大豆价格。


广告

热门搜索

相关文章

广告
|大学期货 频道

商品供求平衡的数据模型

admin

|
   在现代商品分析理论中,使用供求平衡模型对价格变化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方法非常普遍。
   在CBOT农产品市场中,专业的市场分析机构经常使用数理的方法,对农产品期货价格建立预测模型。模型基本的构造依据是:商品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这样,分析者通过对商品历史的供应数据(包括产量、进口)、需求数据(消耗、出口)以及相对应的库存水平,与商品当期发生的价格水平进行对比。通过这种对比,可以模拟出商品价格水平与供应、需求或者库存的线性关系。这一种方法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途径就是建立库存与价格的线性关系。
   在这种关系建立后,分析者可以通过对当前或者未来的商品供求,特别是库存的预测,把握当前或者未来价格合理的波动区间。
   这一种方法,就是使用供求模型对价格进行预测的方法。以下举例说明:
(一)美国农业部——黄大豆期末库存与农场价格
   以下是美国农业部2006年2月份对美国黄大豆供求平衡进行预测的数据表,其中“期末库存”与“农场价格”的关系是正相关的。2003/2004年度期末库存为1.12亿蒲式耳,对应的农场价格为7.34美元/蒲式耳;2004/2005年度期末库存为2.56亿蒲式耳,对应的农场价格为5.74美元/蒲式耳;2005/2006年度期末库存为5.55亿蒲式耳,对应的农场价格区间为5.20—5.80美元/蒲式耳。

1 美豆情况

供求:百万蒲式耳,价格:元/蒲式耳
(二)Fcstone公司——单产与期货价格
   2006年2月16日,美国Fcstone公司分析师通过对2006/2007年度美国黄大豆(2006年9月收获)单产的几种可能的预测,来分析未来价格可能的表现:

2 2006—2007美豆供需平衡简表


 

(三)青马投资——库存需求比与期货价格

2001年至2006年库存需求比和价格的关系对照

1 美国黄大豆库存需求比(虚线)和CBOT黄大豆综合价格(实线)的比较

图表来源:青马投资数据库

   库存消费比作为衡量商品供求情况的一项指标,在商品期货市场上对于未来价格走势具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在美国,由于有USDA这一权威性的机构定期发布供求数字,立场适中、预测可信,能够得到大部分人的采信,因此历来CBOT黄大豆价格走势几乎完美的反映出报告中库存消费比的数字变动。直到2004年后受到美元持续贬值的影响,大批资金涌入商品市场规避通胀风险寻求保值,冲击了商品市场原有的价值走向,才使得黄大豆期货价格同库存消费比出现一定程度的背离。
   1984年至2006年库存需求比和价格的关系对照:

2 CBOT黄大豆连续价格与库存消费比

   上图为1984年至今CBOT黄大豆连续价格与库存消费比之间的走势关系,其中的黄大豆价格使用的是CBOT黄大豆指数每年9月末的价格,库存消费比使用的是USDA每年9月份公布的新年度供求预测数字。从图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3组样本数据中的21组表现出相当规则的反向关系,两组例外的情况分别发生在2001年和2005年。其中2001年整个商品市场陷入熊市,当时的CRB指数处于历史次低位,包括石油、金属、农产品在内的几乎所有品种都低迷不振,受到这种气氛的影响黄大豆价格几乎下跌到450附近,与规则背离;2005年9月,USDA对新年度的单产预测出现较大误差,当时的库存消费比预测值仅为6.9%,但事实证明该年度的最终值高达18.19%,历史上接近这个库存消费比数字的年度中黄大豆价格应该在500点左右的位置,然而2005—2006年度中商品市场的热点问题之“指数基金入场作多”支撑了黄大豆价格。



大学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