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重融资轻投资的根源
admin
|现在有一些机构和媒体总是批评中国的股民,说A股市场投机性太强,不注重对上市公司进行研究。对此笔者认为,这句话过于片面了。股民何尝不想通过常规的投资手段从市场中获得利润,但这样做往往会使自己处于无法获利的尴尬境地,甚至出现被深套的局面,逼得股民只能去寻求交易性的利润。追根溯源,为什么中国股市的投机性这么强?从根本上来说,A股市场的投机性太强是因为其当初成立资本市场的立足点和随后市场的宣传存在偏差。当时成立资本市场是为了融资,这个出发点没有错误,股市的功能之一就是融资,无论是给国有企业重组、改制提供资金还是给优良的企业提供再发展的资金,都是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了股市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投资,是给予持股者或者说给予资金者以回报的。但到了A股市场这里,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甚至市场的管理层和地方官员就错误地将股市的融资功能解读为由股票融资得来的钱是可以永远不还的,是没有成本的,股市是无限的提款机,想拿多少拿多少,想什么时候拿就什么时候拿。他们忽略了股票融资拿到的钱是投资款,投资款是需要有回报的,否则股市为何要凭空拿钱给你呢?所以说,当初股市管理层对融资过于重视而对投资回报重视不够,才造成如今市场投机性过高的情况,这也是A股市场20年来的顽疾。
2009年8月底管理层曾公布了一组数据,自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改革开放后首次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开始到现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数量从1991年年底的14家发展到了2009年7月底的1628家,18年间增长了115倍;截至2009年7月底,沪深股市总市值为23.57万亿元,流通市值为11.67万亿元,约占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例的95.4%,全球排名第三。同时,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融资超过5.4万亿元,境内资本市场累计为企业股票融资2.55万亿元,企业债券融资2.9万亿元。在这组数据中,我们能够清晰地感受到A股市场从无到有的过程。1990年年底上证所成立了,当时只有8只个股,最大的市值也才5000万元,更多的则是在500万元以下的。可以想象一下,目前沪深两市动辄2000多亿元的成交额,高峰时候要接近5000亿元,这在当年几乎无法想象。但这组数据并没有提及市场给股民带来了多少收益,或者说股市向外贡献了多少,只是一味地提到了融资和规模扩张,即向投资者索取了多少。
显然管理层还是更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了A股市场的融资、筹资功能上,而忽略了对投资回报方面的强调。如果当时资本市场是重视投资回报的,那么就有一部分人不会那么疯狂投机,也就不会造成最后市场中不投机就很难获利的尴尬情况,逼得大部分人只能够通过交易来赚钱。甚至可以说,之所以会出现庄股时代,也与市场这种过于重视融资、忽略投资的顽疾有关。即便是如今市场早已告别了庄股时代,进入了多空博弈时代,但其实还是存在一些操纵股价、通过内幕交易违规操作的现象,这或多或少也与此顽疾有关。当资金很难通过常规的投资模式来实现长期赢利时,就会被迫进行投机操作,而当投机也很难的时候,就会诱发一些资金为了利益铤而走险。
按道理说,大型优质蓝筹类个股的上市是增加了市场的稳定因素,但目前来看,由于较高的发行定位以及整个市场的炒作氛围,此类个股不仅没有给市场带来更多的投资机会,反而给市场增加了更多下跌的力量。真正获利的除了保荐机构就是一级市场申购的资金,二级市场的投资者则成为整个融资过程中最大的埋单者。中石油是世界上最赚钱的企业之一,这样的大盘股上市本应该能让投资者享受到企业增长所带来的利润,而其后来的走势和表现想必投资者都看到了。公司质地如此优良,投资者却很难体验到,这里面显然有值得投资者和管理层深思的问题。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不仅是中石油,其他大型优质蓝筹股也是如此。它们在海外市场采取的都是低调上市的态度,并且给予高额、稳定的分红回报,很多公司仅分红量就超过了融资量,这也就是说海外投资者仅靠长期持有,通过分红就可获得稳定的收入。
那么由此可知,并不是这些公司不懂得回报市场,而是其在A股市场过于重视融资,只是一味地索取却不回报,导致市场环境出现了偏差。一个人进入五星级宾馆就会不由自主地懂得礼节,至少会很收敛,但一个人进入荒郊野外,再有风度也很容易做出一些“不拘小节”的行为。实际上A股市场就是如此,很多公司并不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但在A股市场大环境的熏陶下,逐渐被漂染成了现在这样的角色,只知一味地从市场中抽资,似乎抽得少了、慢了就是亏了。这其实才是A股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A股在走强之后很容易出现极端暴跌走势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