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非减持对股市的影响
admin
|什么是股权分置
股权分置也称为股权分裂,是指上市公司的一部分股份上市流通,另一部分股份暂时不上市流通。前者主要称为流通股,主要成分为社会公众股;后者为非流通股,大多为国有股和法人股。股权分置是中国股市因为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的发展演变中,中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内部普遍形成了“两种不同性质的股票”(非流通股和社会流通股),这两类股票形成了“不同股不同价不同权”的市场制度与结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开始被提上日程。1998年下半年以及2001年,曾先后两次进行过国有股减持的探索性尝试,但由于效果不理想,很快停了下来。
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积极稳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中国证监会在2005年正式推出股权分置改革方案,正式开始了股权分置改革。
到目前为止,绝大部分上市公司已完成股改,还有约10只股票未进行股改,为了区分未股改的股票,在这类股票名称前加上一个字母“S”,图6-11所示是未股改股票的列表。

图6-11 未股改股票列表
什么是大小非
大非,就是指大股东所持有的非流通股,其数量比较大,一般大于总股本的5%就称为大非。
小非,就是指小股东所持有的非流通股,通常其数量都比较小,一般为总股本的5%以下。
2005年开始进行股改,通过股改后,这些非流通股就可上市流通,转变为流通股了。根据股改方案,上市公司大股东的非流通股在进行股改时必须将其股 份锁定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为禁止流通时间。过了这段时间之后,这些大小非才真正转变为流通股。
在达到锁定时间后,禁止流通的大小非即可流通,称为解禁(解除禁止)。大小非解禁后,将增加市场的流通股数,非流通股完全变成了流通股。
大股东通常是在公开发布股票之前获得上市公司的股权,其每股投入的成本通常都很低(远低于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因此,非流通股可以流通后,大股东就会抛出这些低价筹码来套现,这就叫减持。通常来说,大小非解禁股价应下跌,因为会增加卖盘打压股价;但大小非解禁之后,其解禁的股份不一定会立刻抛出来而且如果市场上的资金非常充裕,那么,某只股票有大量解禁股票抛出,反而会吸引部分资金的关注。
减持政策
但是,解禁后的大小非也不能马上就全部卖掉手中的股份,否则,股市可能会变得很难看。对此,相关机构对大小非减持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
证监会2005年9月颁布的《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管理办法》中规定,股改后公司原非流通股股份的出售,在一年的锁定期满后,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总数5%以上的原非流通股股东,出售数量占该公司股份总数的比例在12个月内不得超过5%,在24个月内不得超过10%。
根据《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暂行管理办法》的规定,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企业自主决定,而不再需要国资监管部门的严格审批。根据《管理办法》,涉及国有控股公司,只要转让后不丧失国有控股权,对于总股本在10亿股以下的公司,企业减持的自主权限是“连续三年内减持股份不超过总股本的5%”;总股本在10亿股以上的公司,企业减持的自主权限则为“一次减持不超过5000万股,且三年内减持股份不超过3%”。此外,国有参股公司的国有股权转让略宽于此,由连续三年调整为一年。也就是说,只有超出上述条件的国有股减持才报国资部门审批。
减持带来的影响
尽管“大小非”经历了股改送股的成本付出,但由于其购入股份的成本非常低(有的低于1元),即便按照暴跌后的市价套现,依旧能获得暴利。因此,市场很难准确估量解禁后的套利冲动。
“大小非”解禁对A股市场阶段性的资金供求面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影响。总体而言,它不会对资金供求面的总体格局产生根本性影响。若市场正处于平衡市格局或偏弱市格局,则其可能对市场阶段性走势产生负面影响。
对个股而言,获得流通权既可能带来投资机会,又可能带来回调风险,股民应区别对待。在市场总体趋势向好时,若公司基本面较优秀,则限售股很可能带来投资机会。这是因为在限售股解禁前期,因股民心理压力,股价往往会出现调整。而一旦解禁之后,优质的基本面容易吸引更多的资金关注,股价可能被推高;若市场总体运行趋势偏淡,且公司基本面乏善可陈,则限售股解禁很可能带来显著的回调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