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化交易的发展
admin
|到了20世纪80年代,程序化交易发展迅猛,交易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美国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股灾的发生,股市崩盘,跌幅超过22%,部分学者甚至包括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管理者认为,程序化交易即使不是导致1987年股灾发生的主要原因,至少也加剧了那次股灾的严重程度,特别是程序化交易中的连续抛售和指数套利交易活动,使股价大幅下挫,价格剧烈波动。所以,股灾发生后程序化交易的发展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但是,其后许多经济、金融专家和学者通过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发现:程序化交易与股票市场的价格波动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同样,也没有证据显示指数套利加剧了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虽然程序化交易借助了计算机程序等非人力控制因素进行精确的计算,但其执行的交易决策终究是由人做出的,计算机只是加快了交易运行的速度而已。经过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努力,程序化交易重新得到人们的认同。进入90年代以后,程序化交易的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美国诞生了很多专门为中小投资者提供各种各样量身定制的一次性股票组合交易服务的中介机构,如著名的FOLlofn和MAXFunds等。
经过70年代的产生、80年代的停滞和90年代的飞速发展,程序化交易现在已经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采用这种交易方式。目前开设程序化交易的交易所主要包括纽约股票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及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等,其交易标的包括S&P500和NASDAQ100指数中的成分股以及相应的期货合约,S&P指数和NASDAQ100指数的看涨和看跌期权等。根据纽约股票交易所网站公布的数据,在其交易所进行的程序化交易的日均交易量占纽约股票交易所的日均总交易量的30%。
进入21世纪,降低成本的交易策略带动了算法交易的发展,为降低大宗订单对市场价格的冲击,计算机自动将大宗订单分拆为小订单,暗池交易启动。暗池(Dark Pool)是一个具有对公众隐藏性能的特殊自动交易系统。目前,暗池交易量约为总成交量的16%。“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HFT)是指证券投资机构利用速度优势,为证券投资编程和自动交易,使其交易速度以毫秒计的优势超越其他普通计算机,比普通人工交易员的交易速度更是具有以整秒计的优势,从而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获利。利用超级计算机进行的高频交易快速发展,2009年占到纽交所每日成交量的2/3。在电子期货和期权市场上,高频交易商的活动已经占到5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