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自由兑换面临的障碍和应对策略
蔡梓健
|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元持续贬值给很多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汇兑损失,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呼声叠起,美元霸权地位受到冲击。持有最多外汇储备以及依赖出口的中国,受到了一定影响,主要表现外汇储备安全以及贸易活动中的汇率风险加大等方面。因此 ,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中国避免因外汇储备缩水遭受巨额损失。人民币国际化问题也因此成为当前国际、国内理论及实业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货币国际化理论综述
(一)货币国际化含义
货币国际化是指一国货币被广泛用于国际贸易的计价、结算与支付;用于国际信贷及各种金融产品计价和交易;被其他国家居民作为投资或储蓄资产;被其他国家或地区当局作为外汇储备。同时,货币国际化是一个由初级向高级、由周边国家与地区向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地区、由部分国际化向完全国际化不断延伸和发展的过程。本质上是一国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其经济国际化的产物。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 (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二)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对货币国际化的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1]中论及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我们所见到的研究货币国际化的最早的成果。其基本思想是:货币的一大职能就是充当世界货币,世界货币的作用“是作为一般的通用的支付手段,一般通用的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的社会体现物”,它是在国际间商品交换过程中逐步产生、发展起来的。世界货币产生之后,反过来又大大促进了国际间的商品交易和其他经济活动。早期的世界货币是由自身具有价值的黄金和白银充任,即“货币一离开国内流通领域,就会解除它在那里取得的作为价格标度、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的地方形式,返回到贵金属原有的条块形式”。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一般购买手段和一般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的职能。但是马克思认为,它的最主要的职能,是作为支付手段平衡国际贸易差额。金银充当国际购买手段,主要是在各国间通常的贸易平衡突然遭到破坏的时候。另外,它们充当财富的绝对社会化身实质是要把财富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2.最适度货币区理论
在有关货币国际化的理论中,由蒙代尔和麦金农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优货币区理论是一大突破,特别是蒙代尔于1961 年发表的《最适度货币理论》[2],被认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最适度货币区理论集中考察了实行货币一体化的动因、收益及形成区域货币一体化的标准等问题。蒙代尔认为,最适度货币区就是有既能实现内部平衡又能实现外部平衡的相关国家所结合而成的货币联盟。蒙代尔由此认为,弹性的汇率制度不适合于国家货币。如果区域货币代替国家货币,弹性汇率制度可实现区域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1963年,麦金农指出,应当用经济高度开放作为最佳货币区域的一个标准。他认为一个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难以采用浮动汇率的两条理由是:首先,由于经济高度开放,市场汇率稍有波动,就会引起国内物价剧烈波动;其次,在一个进口占消费很大比重且高度开放的小国中,汇率波动对居民实际收入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致存在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幻觉会消失,由此,汇率变动在纠正对外收支失衡方面失去作用,从而开放的小国应当与大国形成货币联盟。综上所述,最适度货币区理论中隐含着这样一个经济思想,即为了达到福利的最大化,整个世界经济最终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货币区域或至少是实行相对固定的汇率制度。
3.金融深化理论
一国货币国际化也是一国金融体系国际化,经济国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着金融政策的完善、金融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对于金融发展程度较低、金融体系相对不够完善(存在金融抑制)的国家,要想增强金融经济实力,提高其货币的影响力,乃至最终实现货币国际化,首要就是调整和完善金融政策,改革现有金融制度,实现金融深化。金融深化理论诞生于1973 年,开拓性研究分别出现在爱德华·肖的《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与麦金农的《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两本书中。金融深化理论的政策主张是:
(1)利率自由化
麦金农和肖于1973 年认为,要使人们持有的实际货币有较大的增长,就必须取消对存款利率的限制,让利率真实地反映资金的供求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储蓄与投资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