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 言
当今社会,金融与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农村金融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从无到有,日趋完善与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与农村发展相配套的农村金融体系。这一体系以正轨金融为主导、非正规金融为补充。当前我国农村金融虽然近年来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影响我国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为此,针对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农村金融的相应措施,加大农村政策性金融投入,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业绩评估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一、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及目前发展现状
1.1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
1.1.1发展复苏阶段(1978-1984年)
为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促进多种渠道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中央不断颁布新政策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1979年2月,对农村银行做了具体规定,作为对我国农村经济支持的主要力量,并把农村银行作为农村信用社的上级机构,并指导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同时,规定了农村信用社是以服务三农为主要目标的农村金融机构。这样,农村银行在农村经济中占据了主导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和支持后,农村经济得到了极大增加。各项事业得到了发展。
1.1.2扩大发展阶段(1985-1993年)
经过第一阶段的发展之后,我国不断扩大农村金融的发展,1986年底将邮政储蓄业务定为邮政企业的业务,邮政储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同时,对农村民间信用的管制逐渐放开,允许民间自由借贷,积极兴办农村保险事业,允许多种投融资发展模式,不断补充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经济需求。同时,各银行也扩大了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一些财务公司、保险公司也将触角深向了农村,农村金融市场形成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发展的良好局面。
1.1.3补充完善阶段(1994-1999年)
在此阶段,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明确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地位,形成有条理的支农力量,国务院出台政策逐步将农村信用社从农村银行中脱离出来,有步骤的组件农村信用社各级机构,将各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银行。农村金融市场改革初露端倪,四大国有银行纷纷撤离农村市场。这一阶段,由于国有银行的大面积的撤出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要发展力量。
1.1.4深化改革阶段(2000年以来)
为了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将更多资金流向农村市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政府不断进行农村金融体系改革深化,从2003年以来,国家不断对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要求农村信用社不断明晰产权,确定农支目标。为弥补农村市场信贷资金支持的不足,党中央于2006年开始对邮政储蓄进行改革,设立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城乡经济,创新小额信贷,发展适应农村经济的信贷品种,形成能够充分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
1.2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现状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以农村合作金融(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县市联社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性金融、农村政策性金融为主,除此之外还有农村合作基金、民间借贷、民间集资等为主要形式。
农村合作金融主要客户以“三农”为主,但无论从机构数量还是从信贷规模任何方面来看其规模相比于国有商业银行要小得多,因此农业贷款在各项贷款中仍然呈现持续低比重 ,由此可见农村合作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十分有限。农村商业性金融因其商业性的特点,直接导致其重点客户不能以“三农”客户为主,因此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商业性金融也不能有效改善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金融机构退位,服务功能弱化
由于农村经济货币程度较低,农村金融赖以生存的微观经济基础脆弱,正规金融因农村的比较弱势而选择“自我纠正”,国有商业银行大量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服务覆盖面下降,农村金融出现“空洞化”和边缘化。首先是政策性金融缺位。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其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农发行为我国目前唯一的政策性农业金融机构,业务范围太窄,主要负责粮棉油收购、储运等环节的资金提供,农业发展急需的其他贷款业务基本没有涉足,在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基本完成后又将面临业务严重萎缩的问题,没有真正起到支持农业开发的作用。其次,农业银行支农功能“边缘化”。随着农行商业化改革的深入,其“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离,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使得贷款业务逐渐离“农”。再次,农村信用社支农有限。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较好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但由于受自身经营规模和经营体制所限,其资金供给总量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资金的需求,存在“农信难为农”的严重问题。
2.2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农民很难取得贷款
为防范贷款风险,面对农村贷款规定较为苛刻的条件。大部分农民贷款因提供不出相应的质押、抵押及不动产等担保而与农贷失之交臂;另外,由于农村贷款期限、结构、金额等方面设计与农村资金需求特点不相适应。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渐深入,农业走向产业化、现代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对资金的需求量较大,周期长,而现实的贷款产品金额偏小,期限一般为1年,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信息不对称;此外,浮动贷款利率制度使农民承受能力严重受挫。实行浮动利率制度后,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处于垄断地位,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对贷款一律实行上浮,在相当程度上加重了农户的利息负担。
2.3农业保障体系存在许多障碍
农业保险机构运行障碍主要表现有:保险基金规模较小,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保险项目界定模糊,农业险种划分及其保费标准正在探索中,理赔及风险补偿机制建立滞后,贴农、为农保险制度不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组织规模偏小,经营行为不规范;担保机构与协作银行关系不顺,行业自律以及监管不到位,风险及补赔机制尚不健全。
三、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健康发展的对策措施
3.1政府政策方面
3.1.1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村也是弱势群体比较集中的地区,农村金融在金融这个行业里是比较弱势的一部分,今后要合理运用财政杠杆,引导和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农村,通过财政补贴、担保或者税收减免等措施,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信贷投入。另外,适当的运用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引导资金流同农村。
3.1.2适度放宽农村金融的市场准入条件
要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特别是要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大力培训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还要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除此之外,特别要探索和发展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有效途径。
3.2金融机构方面
3.2.1创新农村金融产品
在这方面主要是适应农村经济特点和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需要,着重开发一些适合农民需要的、适合农产品需要的、适合农业生产发展需要的金融产品。在城市比较好产品不一定能适应农村,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所以在这方面,在这次农村金融改革里,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提出要加快和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道路。
3.2.2建立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就是要充分发挥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金融和其他金融组织的作用。在这些金融组织里面,还要发挥农业银行及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骨干和支柱作用,要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增强邮政储蓄银行为“三农”服务的功能,发挥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储蓄、汇兑和小额贷款的功能。东方铜牛网www.18caiwang.com另外,通过这些金融组织的运作,鼓励和促进一部分资金回流到农村,支持农村建设。
结 论
总而言之,农村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创新农村金融体制,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结合,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适时选择合理的农险发展模式 ,加大政策支持与财政扶持 ,加快建设多元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增加和丰富农村金融产品的供给;完善金融改革配套措施。政府应当采取适当措施支持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发展。